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

有餘師說。色法雖有同類因。而在此身非餘身。相似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若作是說於位位中。初色無因後色無果。有作是說色法雖有同類因。而在此身非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與前諸位作緣非因。若作是說羯剌藍位初色無因。老位後色無果。或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而相似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及餘身。羯剌藍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及餘身老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復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前位非同類因。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老位為同類因。與前諸位作緣非因。或復有說。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此身前位非因。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前諸位作緣非因評曰應作是說。餘身十位一一皆與餘身十位。及此身十位為同類因。此身十位一一。皆與此身十位及餘身十位為同類因。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亦為同類因故。如是外分諸色相望。為同類因如理應說。

復次善五蘊展轉為同類因。染污五蘊展轉為同類因。無覆無記五蘊。亦展轉為同類因。性類等故。有說無覆無記四蘊。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色蘊。不能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勢力劣故。有說無覆無記色蘊。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四蘊。不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勝法不為劣法因故。有說。無覆無記四蘊。不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色蘊。亦不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勢用羸劣類各別故。無覆無記四蘊展轉為同類因。無覆無記復有四種。一異熟生。二威儀路。三工巧處。四通果品。如次能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有餘師說。此四展轉為同類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勿加行善互為因故前說為善。染污法有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九品展轉為同類因。問若爾云何有九品。答由對治有九品故。染污法亦有九品。謂修下下道對治上上煩惱。乃至修上上道對治下下煩惱。復次。以現行故亦有九品。謂諸煩惱現在前時。或是下下品。乃至或是上上品。諸不善者亦由異熟。有九品故建立九品。善法有二種。一生得善。二加行善。生得善與生得善為同類因。亦與加行善為同類因。加行善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生得善以彼劣故。有說。此二善法展轉為同類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勿修加行退趣劣法。是故前說於理為善。有說。善法有三種。一加行善。二離染善。三生得善。此中生得與三種為同類因。離染善與二種為同類因。非生得彼劣故加行善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餘二俱劣故。生得善法復有九品。謂下下乃至上上。九品展轉為同類因。問若爾云何有九品。答由現行有九品故。復次由異熟有九品故。離染善及加行善亦俱有九品。謂下下乃至上上。此中下下與九品為同類因。下中與八品為同類因。乃至上上唯與上上為同類因。此二唯與等勝為因非劣法故。加行善法復有三種。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聞所成善與三種為同類因。思所成善唯與思所成善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彼劣故。非修所成異界故。修所成善唯與修所成善。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彼劣故。非思所成彼亦劣故。及異界故。修所成善復有四種。謂煖頂忍世第一法。如次能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義如前說。欲界通果心有四種。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如是四種如次能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有說。此四非互為因如靜慮故。有說。此四展轉為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初說為善。同一地故加行生故。

初靜慮等諸通果心應知亦爾。問初靜慮有諸識身。有變化心互為因不。答諸識身與變化心為同類因。變化心不與識身為同類因。以彼劣故依前諸義應作問答。頗有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不同界。頗有同界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不同地。頗有同地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有漏於無漏無漏於有漏。頗有有漏前生法非有漏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不同部。或不同性。或勝於劣。前生無漏於後生無漏。非同類因者謂勝於劣。

問諸同類因若與果者亦取果耶。答若與果者。定亦取果。若不取果。云何與果。或有取果而不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此則總說若別說者。依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有多四句。問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斷善根時最後所舍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續善根時即住過去所舍善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不斷善根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不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離欲染時最後所舍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退離欲染時即住過去所舍不善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未離欲染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有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最後所舍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即住過去所舍有覆無記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無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若時與果必亦取果。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已依成就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現行分別取果與果差別。復次已依不相應法。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相應法分別取果與果差別。問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善心無間不善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不善無記心無間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善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善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不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不善心無間善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無記心無間不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不善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不善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有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有覆無記心無間。善不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不善無覆無記心無間。有覆無記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有覆無記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有覆無記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無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無覆無記心無間。善染污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染污心無間。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無覆無記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無覆無記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已依相續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剎那分別取果與果差別。謂一剎那心後。有二十剎那心無間而起。於中得作四句。且善同類因第一句者。謂上首剎那善心現在前時。除初剎那善心望後十九剎那善心。第二句者。謂後十九剎那善心現在前時。即住過去上首善心。第三句者。即上首善心現在前時。望初剎那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如善同類因四句。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同類因。隨其所應四句亦爾。

頗有一剎那頃。或得同類因不得彼因。或得彼因不得同類因。或得同類因亦復彼因。或不得同類因亦不得彼因耶。答有謂從上沙門果退住預流果時。有此四句。得同類因不得彼因者。謂爾時得過去初剎那道類智。而不得彼因以不得見道故。得彼因不得同類因者。謂爾時得過去預流果。而不得過去預流勝果道。以預流勝果道用預流果為因。與上沙門果作同類因故。得同類因亦得彼因者。謂爾時得過去。除初剎那諸餘剎那相續預流果。不得同類因亦不得彼因者。謂除前相。問頗有一剎那頃。或知同類因不知彼所緣。或知彼所緣不知同類因。或知同類因亦知彼所緣。或不知同類因亦不知彼所緣耶。答有。謂住見道道法智時。有此四句。知同類因不知彼所緣者。謂爾時知過去緣苦集滅三法智品。知彼所緣不知同類因者。謂知未來四法智品。知同類因亦知彼所緣者。謂知過去道法忍品。不知同類因亦不知彼所緣者。謂除前相。

問同類因力有增減不。答有謂若久習因力便增。若不久習或遭損害因力便減。且不善中因力增者。如具壽迷祇迦。曾一林中修習靜慮坐一樹下。欲尋現起心生厭患。便舍此處坐餘樹下。恚尋復起心生厭患。復舍此處坐餘樹下。害尋復起。由彼具壽曾於此地作大國王。若於是處五樂自娛受諸欲樂。今坐其處便起欲尋。若於是處斬截眾生頭耳手足。今至其處便起恚尋。若於是處役使眾生。作諸事業繫縛鞭打。今至其處便起害尋。尊者阿難入城乞食。摩登伽女見。已生貪。隨逐瞻觀不能舍離。此女過去五百生中作阿難婦。故今暫見便起欲尋隨逐不舍。諸如是等皆由過去因力增上。或有現在習諸煩惱因力增上。同類異類展轉相生。如不善法。善無記法應知亦爾。如尸拔羅久習施故。才生便告父母等言。今此家中有何財寶。我欲持施一切貧窮。諸如是等廣如經說。

問同類因以何為自性。答過去現在一切有為法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同類因同類是何義。答種類等義是同類義界地等義是同類義。部類等義是同類義。此同類因唯通過去現在二世。有等流果云何遍行因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煩惱皆是遍行。為止彼執。顯諸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五部煩惱。皆有是遍行有非遍行。為止彼執。顯唯見苦集所斷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見苦集所斷一切煩惱皆是遍行見滅道所斷一切煩惱皆無漏緣。為止彼執。顯見苦集所斷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見滅道所斷煩惱。有有漏緣有無漏緣。或復有執。若諸煩惱通三界者皆是遍行。為止彼執顯諸煩惱通三界者。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遍行有二。一者無明。二者有愛。如譬喻者彼作是說。緣起根本名為遍行。無明是前際緣起根本。有愛是後際緣起根本故是遍行。為止彼執顯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有愛一向非遍行。或復有執。若諸煩惱通五部者名為遍行。即是無明及貪瞋慢。為止彼執顯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貪瞋慢一向非遍行。或復有執。五法是遍行。謂無明愛見慢及心。如分別論者。故彼頌言。

 有五遍行法  能廣生眾苦
 謂無明愛見  慢心是為五

為止彼執顯無明見有是遍行有非遍行。餘三一向非遍行。為止此等種種異執顯示正理故作斯論。

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遍行因。問此中何故。不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耶。答前生與後生言已說彼故。問何緣不說過去自名。答欲顯後法非前因故。若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或有生疑過去後法亦為前法因。若說前生與後生為遍行因。此疑便息。有說。此文欲顯過去有前後義。若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復有生疑過去諸法。同時展轉為遍行因。若說前生與後生為遍行因。此疑便息。問自部於自部有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若無者何故。於他部有自部無耶。答應說亦有。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亦應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為欲成立不成義故。謂於自部有遍行因。不說自成故不須說。若於他部有遍行因。其義不成是故須說。有說。為顯無雜遍行因故。謂於自部有二種因。謂遍行因及同類因。其義雜亂是故不說。若於他部唯有一因。謂遍行因義無雜亂是故偏說。復次為顯無雜增長門故。謂於自部二門增長。謂同類因門及遍行因門。其義雜亂是故不說。若於他部唯一門增長。謂遍行因門義無雜亂是故偏說。問何故前生等唯說隨眠。後生等兼說相應法耶。答前生等亦應說相應法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次為遮相似相續沙門意故。彼作是說遍行隨眠。唯與隨眠為遍行因。彼相應法唯與隨眠相應法為遍行因。為遮彼意顯遍行隨眠。與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彼相應法與隨眠相應法及隨眠為遍行因。故作是說。問遍行隨眠。於諸隨眠俱有法等亦是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亦是者此中何故不說。若非者何故於相應法是而於俱有法等非耶。答應說亦是。以與一切染污法皆為遍行因故。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彼相應法與彼隨眠同一所緣同一行相。極相隣近是故說之生等不爾是故不說。自界者。謂欲界唯與欲界為遍行因。色無色界應知亦爾。如說自界自地亦爾繫縛別故。謂初靜慮唯與初靜慮為遍行因。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於自地中處別部別。亦得展轉為遍行因繫縛同故。復說過去等。欲顯過去未來體是實有。現在是有為故。如說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體類同故。

問遍行隨眠以何為自性。答欲界有十一。謂見苦所斷五見疑無明。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無明。色無色界各有十一應知亦爾。此中無明者。謂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品類足說。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問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何故彼說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耶。答西方尊者所誦本言。九十八隨眠中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云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如是所說於義為善。若作是說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則便不攝不共無明。是故彼說於義為善。問若爾何故。迦濕彌羅國諸師不作此誦。答亦應作此誦。而不爾者有別意趣。以彼多分是遍行故。謂見苦所斷。有十無明。七是遍行即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應無明。見集所斷有七無明。四是遍行即二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應無明。又此國誦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者。無明皆說不共無明。唯遍非遍自力起故。相應無明有八十三。謂二十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隨眠相應彼隨他力。現在前故說所相應。即亦說彼性不定故不別說之。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行隨眠遍行是何義。答一切緣義是遍行義。緣力持義是遍行義。緣力持者能廣緣故。復次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初一切者。謂無始來具起九品。中一切者。謂無始來一切有情無不皆起。後一切者。謂無始來普緣一切有漏事起故。施設論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從長世來。於有漏法不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斷常。或撥為無。或執為淨解脫出離。或執為尊最勝第一。或起疑惑猶預。或起愚闇無知。是故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令五部法於所緣愚。名為遍行。問遍行隨眠。云何令彼無漏緣法於所緣愚。答若執我等法爾便謗。我滅對治先於中愚。然後於彼撥為無故。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於五部法皆悉隨增名為遍行。

問遍行隨眠相應俱有法。亦是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亦是者何故但說三十三是遍行。若非者何故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因耶。有作是說彼非遍行因。問若爾何故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因。答如相應俱有法。有是隨眠有非隨眠。如是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因。復有何過。評曰應作是說。彼亦是遍行因因義通故。相應俱有同一果故。問若爾何故但說三十三是遍行耶。答彼說但欲分別。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不為總說遍行因義故不相違。復次遍行隨眠具三事故名為遍行。一於五部法遍隨增故。二於五部法遍能緣故。三於五部法遍為因故是以偏說。彼相應法但有二事除遍隨增。彼俱有法但有一事。謂遍為因故彼不說。問遍行隨眠等得亦是遍行因不。尊者僧伽筏蘇說曰。若遍行得非遍行者。非遍行得應是遍行。故遍行得亦是遍行因。彼難非理。如色得既非色非色得。豈是色。故遍行得非遍行因於理為善。問何故遍行生等諸相。是遍行因彼得非耶。答生等諸相與遍行法同一果。常相隨不相離無前後極親近故。亦是遍行因得。與遍行不同一果。不常相隨非不相離。或前或後非極親近。如皮於樹是故彼得非遍行因。

問何故唯於見苦集所斷法。立有遍行隨眠。非於見滅道所斷法耶。舊阿毘達磨師說曰。此是彼族類故謂見苦集所斷諸法。是遍行隨眠族姓根本生地舍宅。非見滅道所斷諸法。有說。此中隨眠極堅牢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皆同一意同一所作。故極堅牢。以堅牢故於中可立遍行隨眠。見滅道所斷法不同一意。事業各異故極羸劣。極羸劣故。於中不立遍行隨眠。如城邑人若同一意同一事業。則城邑主及餘怨敵不能降伏。若彼諸人不同一意事業各異。則被降伏此亦如是。有說。此中我見所任持故。謂於是處若有我見。則有漏法相續熾盛可立遍行。見集所斷雖無我見而有長養。我見諸法非見滅道所斷法中有如是事。有說。遍緣有漏因果事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俱能遍緣有漏因果故立遍行。餘則不爾。有說。此於所緣定增長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皆緣有漏。隨緣有漏隨漸增長。如人觀月增益眼根若見滅道所斷隨眠。或緣有漏或緣無漏。緣無漏者隨有所緣隨漸損減。如人觀日損減眼根以不定故。於此不立遍行隨眠。有說。此有二種隨眠事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俱由二門作隨眠事。一由所緣。二由相應。見滅見道所斷隨眠。或由二門作隨眠事。或唯相應不決定故。不可建立遍行隨眠。有說。此中決定安二足故義如前說。有說。四部皆有二種道故。謂見苦集所斷部中。有是遍行有非遍行。

於見滅道所斷部中。有有漏緣有無漏緣故不應責有說。一切隨眠墮此二故。謂諸隨眠一切皆墮苦集諦攝故。唯此有遍行隨眠。有說若見苦集有漏果因。則見滅道所斷諸法根本羸劣。故彼不立遍行隨眠。有說。不應責故。謂遍行隨眠者定能遍緣。非見滅道所斷法中有遍緣者。

問何故見苦集所斷。貪瞋慢非遍行耶。答以彼皆無遍行相故。謂遍行者能緣一切彼三不爾。有說此三自相煩惱攝故。謂要共相煩惱攝者可立遍行。云何此三皆是自相煩惱所攝。謂起貪者或於彼身不於此身。或於此身不於彼身。於諸身份亦各別起瞋慢亦爾。故是自相有身見等。一剎那中總於一界一趣生等。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復乃至愚闇無知故是共相。有說。難熾盛故。謂貪瞋慢難可熾盛。要依妻財怨讎卑敵方熾盛故。遍行隨眠易可熾盛。任運相續如河流故。有說。見疑無明能緣四諦。於中可立遍行隨眠。貪瞋慢三無如是事。是故不立遍行隨眠。問何故見滅道所斷貪瞋慢。見取戒禁取非無漏緣耶。答不應訶責故。無怨害相故性柔和故。最勝故。清淨故。是以貪等非無漏緣。

欲界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界緣二唯自界緣。謂有身見及邊執見。問何故此二見不緣他界耶。答唯有爾所緣境力故。復次此二見唯於麁法轉故。謂此二見唯於麁顯。現見諸蘊執我我所。及計斷常。若生欲界於色無色界。微細諸蘊不能現見。故不執為我我所等。問若爾生色界者現見欲界麁顯諸蘊。何不執為我我所等。答已離染故。謂生色界者。於欲界蘊已得離染故。雖現見而不執為我我所等。復次上地煩惱不緣下故。問因論生論何故上地煩惱不緣下耶。答已離彼染故。謂要已離下地染者。方起上地煩惱現前。於下地法既已離染。上地煩惱寧復緣彼。問如何得知要離下染。上地煩惱方得現前。答如施設論說。有六種非律儀。謂三界系各有二種。一相應二不相應。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六非律儀成就四非律儀亦現在前。謂欲界二色無色界各不相應。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四非律儀成就。三非律儀亦現在前。謂色界二無色界不相應。無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二非律儀成就。亦現在前。謂無色界二。此中染法名非律儀。由此故知要離下染上地煩惱方現在前。問何故欲界煩惱能緣色無色界。彼二界煩惱不能緣欲界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不能攝伏自界隨眠。故得越緣色無色界。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能善攝伏自界隨眠。故彼不能越緣下地。如人不能攝伏妻妾。便得與他作非法事。若善攝伏乃至不能。以眼顧眄況為非法。此亦如是。復次生欲界者於上二界諸蘊。猶預為是苦耶為非苦耶。為是集耶為非集耶。是第一耶非第一耶。是清淨耶非清淨耶。由不了故欲界煩惱得緣上界。若生上地於下諸蘊已現見故無有猶預。故上煩惱不緣下地。復次若色無色界煩惱緣欲界者則應隨增。若隨增者界應雜亂。故彼煩惱不緣欲界。問如欲界煩惱雖緣上界而不隨增。上界煩惱何故不爾。答上界蘊勝欲界煩惱雖緣彼起而不隨增。欲界蘊劣上界煩惱。若緣此起即便隨增。如下劣人於尊勝者。雖能現見而不能損害。若尊勝者見下劣人便能損害。此亦如是。色界亦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界緣。二唯自界緣。無色界亦有十一遍行隨眠。皆是自界緣無他界緣者。無上界故不緣下故。有說亦有他界緣者。然能緣定非現起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界可緣如何有能緣定。是故說無於理為善。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皆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地緣。二唯自地緣。非想非非想處亦有十一遍行隨眠。皆唯自地緣。無上地故不緣上故。有說亦有他地緣者。然能緣定非現起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地可緣。如何有能緣定。是故說無於理為善。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八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受菩薩戒儀

受菩薩戒儀 南嶽沙門釋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觀心論

觀心論(並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浴佛儀軌

一、迎請太子佛像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

【佛教詞典】般遮於瑟

(行事)Pacavārṣika,又作般闍於瑟、般遮婆瑟、般遮...

【佛教詞典】種子

梵語 bīja,巴利語同。(一)如同穀類等之由其種子所生...

人生可以隨時開始

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後承擔起了領導部落的任...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

為什麼一念佛就邪念頓生

問: 請問法師,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邪念頓生,為什...

憶佛念佛,自得心開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漫談社會上誤解佛教的人們

一、對佛教歧視的人 這種人又分二類:一類是有意的,...

趙州公案「無門關」

(一) 禪宗一法,本來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公案可...

如果這個離不開,你修什麼都危險

我們在末法的時候,哪有善知識呢? 實在沒辦法的時候,...

功德是被自己的後悔心破壞的

《廣論》上說,菩薩能夠不顧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資具,包...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世事生生息...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出家人...

造地藏菩薩像感應三則

宋朝,開寶寺的釋惠溫,有一位侍奉他的童子,不知姓名...

穿越生命的地獄--舍棄與堅韌

本心若虛空,清淨無一物。 焚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 ...

【視頻】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視頻】佛光山《梵音清流》

佛光山《梵音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