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薩道,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菩薩摩訶薩當云何具足菩薩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習般若波羅蜜?」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不壞色、不隨色,何以故?是色性無故,不壞、不隨;乃至識亦如是。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檀波羅蜜不壞、不隨。何以故?檀波羅蜜性無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自性可壞、可隨者,云何菩薩摩訶薩能習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所學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菩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方便力故可得。

「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若有一法可得,應當取;若不可得,何所取?所謂此是般若波羅蜜、是禪波羅蜜、是毘梨耶波羅蜜、是羼提波羅蜜、是尸羅波羅蜜、是檀波羅蜜;是色、受、想、行、識,乃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相,乃至一切諸佛法不可取相。舍利弗!是名不取般若波羅蜜,乃至佛法,是菩薩摩訶薩所應學!

「菩薩摩訶薩於是中學時,學相亦不可得,何況般若波羅蜜,佛法、菩薩法、辟支佛法、聲聞法、凡夫人法。何以故?舍利弗!諸法無一法有性。如是無性諸法,何等是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若無是諸賢聖,云何有法?以是法故,分別說是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性、無實、無根、無本,云何知是凡夫人乃至是佛?」

佛告舍利弗:「凡夫人所著處色,有性、有實不?」

「不也!世尊!但以顛倒心故。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見諸法無性、無根本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見諸法無性、無根本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諸法根本、住中退沒、生懈怠心。舍利弗!諸法根本實無我、無所有、性常空,但顛倒愚癡故,眾生著陰、入、界。

「是菩薩摩訶薩見諸法無所有、性常空、自性空時,行般若波羅蜜,自立如幻師,為眾生說法:慳者為說佈施法,破戒者為說持戒法,瞋者為說忍辱法,懈怠者為說精進法,亂想者為說禪定法,愚癡者為說智慧法。令眾生住佈施乃至智慧,然後為說聖法能出苦;用是法故,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得是眾生無所有,教令佈施、持戒乃至智慧,然後為說聖法能出苦;以是法故,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所得過罪。何以故?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眾生,但空法相續故,名為眾生。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舍利弗!二諦中眾生雖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眾生聞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況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所用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心曠大!無有法可得——若一相、若異相、若別相,而能如是大誓莊嚴!用是莊嚴故,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無色界;不見有為性、不見無為性,而於三界中度脫眾生,亦不得眾生。何以故?眾生不縛不解;眾生不縛不解故,無垢無淨;無垢無淨故,無分別五道;無分別五道故,無業無煩惱;無業無煩惱故,亦不應有果報、以是果報故生三界中。」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眾生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過罪。諸法、五道生死亦如是,若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過罪。

「舍利弗!今有佛、無佛,諸法相常住不異,是法相中尚無我、無眾生、無壽命,乃至無知者、無見者,何況當有色、受、想、行、識!若無是法,云何當有五道往來,拔出眾生處?

「舍利弗!是諸法性常空;以是故,諸菩薩摩訶薩從過去佛聞是法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是中無有法我當得,亦無有眾生定著處法不可出,但以眾生顛倒故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發大誓莊嚴,常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不疑:『我當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用實法利益眾生,令出顛倒。』

「舍利弗!譬如幻師,幻作百千萬億人,與種種飲食令飽滿,歡喜唱言:『我得大福!我得大福!』於汝意云何?是中有人食飲飽滿不?」

「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十四空,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具足菩薩道,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無眾生法可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菩薩行是道,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行檀波羅蜜,行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乃至行十八不共法,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成就眾生?」

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自佈施,亦教眾生佈施,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莫著佈施!汝著佈施故當更受身,受身故多受眾苦。諸善男子!諸法相中無所施、無施者、無受者,是三法性皆空;是性空法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性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佈施眾生,是中不得佈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何以故?無所得檀波羅蜜,是名為檀波羅蜜。是菩薩不得是三法故,能教眾生,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成就眾生;是菩薩自行佈施,亦教他人行佈施,讚歎佈施法,歡喜讚歎行佈施者。

「是菩薩如是佈施已,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作小王、若轉輪聖王,是時,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四?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是四事攝眾生已,眾生漸漸住於戒、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得入正位中,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若得辟支佛道,若教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耳!何以故?無有定法——眾生所著處,但顛倒故眾生著。是故汝當自離生死,亦當教他離生死;汝等當發心能自利益,亦當得利益他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檀波羅蜜!

「是行檀波羅蜜因緣故,從初發意已來,終不墮惡道,常作轉輪聖王。何以故?隨其所種,得大果報。是菩薩作轉輪聖王時,見有乞者,作是念:『我不為餘事故受轉輪聖王果,但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是時,作是言:『此是汝物,汝自取之,莫有所難,我無所惜!我為眾生故受生死;憐愍汝等故,具足大悲。』行是大悲、饒益眾生,亦不得實定眾生相,但有假名故可說是眾生;是名字亦空,如嚮聲,實不可說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檀波羅蜜,於眾生中無所惜,乃至不惜自身肌肉,何況外物!以是法故,能出眾生生死。何等是法?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令眾生從生死中得脫。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佈施已,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來持戒,我當供給汝等,令無乏短,衣食、臥具乃至資生所須,盡當給汝;汝等乏少故破戒,我當給汝所須,令無所乏,若飲食乃至七寶。汝等住是戒律儀中,漸漸當得盡苦,成於三乘而得度脫:若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若見眾生瞋惱,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以何因緣故瞋惱?我當與汝所須;汝等所欲,從我取之,悉當給汝,令無所乏,若飲食、衣服,乃至資生所須。』是菩薩住檀波羅蜜中,教眾生忍辱,作是言:『一切法中無有堅實,汝等所瞋,是因緣空無堅實,皆從虛妄憶想生,汝無有根本。汝瞋恚壞心,惡口罵詈,刀杖相加,以至害命!汝等莫以是虛妄法起瞋故,墮地獄、畜生、餓鬼中,及餘惡道,受無量苦。汝等莫以是虛妄無實諸法故而作罪業;以是罪業故,尚不得人身,何況得生佛世!諸人!佛世難值、人身難得,汝等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教化眾生,自行忍辱,亦教他人令行忍辱,讚歎忍辱法,歡喜讚歎行忍辱者。是菩薩令眾生住忍辱中,漸以三乘得盡眾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令眾生住忍辱。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令眾生精進?

「須菩提!菩薩見眾生懈怠,作如是言:『汝等何以懈怠?』眾生言:『因緣少故。』是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語諸人言:『我當令汝因緣具足,若佈施,若持戒,若忍辱。如是等因緣,令汝具足。』是眾生得菩薩利益因緣故,身精進、口精進、心精進;身精進、口精進、心精進故,一切善法具足,修聖無漏法;修聖無漏法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住精進波羅蜜,攝取眾生。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教化眾生令修禪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見眾生亂心,作是言:『汝等可修禪定!』眾生言:『我等因緣不具足故。』菩薩言:『我當與汝等作因緣。以是因緣故,令汝心不隨覺觀,亦不馳散。』眾生以是因緣故,斷覺觀,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行慈、悲、喜、捨心。眾生以是禪、無量心因緣故,能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修三十七助道法時,漸入三乘而得涅槃,終不失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以禪波羅蜜攝取眾生,令行禪波羅蜜。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攝取眾生?

「須菩提!菩薩見眾生愚癡,無有智慧,作是言:『汝等何以故不修智慧?』眾生言:『因緣未具故。』菩薩住檀波羅蜜中,作是言:『汝等所須得智慧具,從我取之,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入禪定。是因緣具足已,汝等如是思惟:思惟般若波羅蜜時,有法可得不?若我、若眾生、若壽命、乃至知者、見者可得不?若色、受、想、行、識,若欲界、色界、無色界,若六波羅蜜,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不?』是眾生如是思惟時,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得可著處;若不著諸法,是時不見法有生有滅、有垢有淨;不分別: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阿修羅眾、是天、是人,是持戒、是破戒,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以般若波羅蜜攝取眾生。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以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以三十七助道法,攝取眾生?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以供養具利益眾生。以是利益因緣故,眾生能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眾生行是三十七助道法,於生死中得解脫。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無漏聖法攝取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時,如是言:『諸善男子!汝等從我取所須物,若飲食、衣服、臥具,香華乃至七寶等種種資生所須,汝當以是攝取眾生,汝等長夜利益安樂;莫作是念:「是物非我所有。」我長夜為眾生故,集此諸物;汝等當取是物,如己物無異。』教化眾生令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令得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令得無漏法果,所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如是教化眾生,令得離三惡道,及一切生死往來苦。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教化眾生,作是言:『眾生!汝等少何因緣故破戒?我當與汝作具足因緣,若佈施,乃至智慧,及種種資生所須。』

「是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利益眾生,令行十善,遠離十不善道。

「是諸眾生持諸戒——不破戒、不缺戒、不濁戒、不雜戒、不取戒,漸以三乘而得盡苦。

「尸羅波羅蜜為首,如檀波羅蜜;說餘四波羅蜜亦如是。」

【論】

問曰:

先說菩薩行六波羅蜜等諸助道法,不具足菩薩道,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須菩提應自知行六波羅蜜等,具足菩薩道,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須菩提不疑「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但問「云何具足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答:若菩薩用六波羅蜜等諸法,以方便力和合故能行;是時,具足菩薩道。

「方便力」者,不決定得是佈施等三事,亦不離是三事,行檀波羅蜜;是時,照明菩薩道。

「照明」、「具足」,是一義。

若菩薩決定得佈施等三事,直墮常顛倒、取相著法等過罪;若不得是三事,則墮斷滅邊,著空還起邪見等諸煩惱,便離菩薩道。

若菩薩離是二邊,因空捨是施等假名字虛誑法;因諸法實相,離是著空,無施者、無受者;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觀是佈施亦爾無異。如是佈施名為「具足」。

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在會中,聞佛與須菩提說般若甚深果報,大有利益;雖有利益,無決定性,云何可習?

佛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色、不隨色,如是名習般若波羅蜜。」

菩薩初發心,為知實法故,常行般若波羅蜜;次第隨其所宜,行佈施等諸法。

是故常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佈施等諸法。」

「色不壞」者,不言「是色無常」,不言「是色空無所有」,是名「不壞色」。

「不隨色」者,不如眼見色取相生著。

復次,不說「是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等」,是名「不隨色」。常、無常等皆非色實相。

復次,不說是色根本從世性中來、若從微塵中來、從大自在天中來,亦不說從時來,亦不說自然生,亦不說無因無緣而強生。

如是等名為「不隨」、「不壞」。

此中佛自說因緣:「是色性無故,不隨、不壞。」

「性無」者,是色從一切四大和合,假名為色;是中無定一法名為色。如先「破色」中說。是色從因緣和合生故,即是無性;若無性,即是性空。

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習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復問:「世尊!若諸法無自性可壞可隨者,云何菩薩習般若波羅蜜?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舍利弗意,自說因緣:「若菩薩用方便力行六波羅蜜,是人雖知諸法空,而能起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若菩薩求一切法,若得少許定性,則可取可著;今菩薩實求覓一切法,不得定實,所謂是般若波羅蜜、是禪波羅蜜,乃至是十八不共法——是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何所取?舍利弗!是名菩薩無取般若波羅蜜;菩薩應學無取般若波羅蜜。」

無取尚不可得,何況般若等諸法!一切法無性故。

舍利弗復問:「若一切法無性,云何知是凡人乃至佛?」

佛答:「一切法雖無根本定相,但凡人顛倒故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見一切法無根本,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薩深行諸法性空故,不見一切法有根本,不見故不懈不退;了了知一切法無我、無所有性、性常空;但眾生愚癡顛倒故,著是陰、界、入。

「是時,菩薩思惟籌量諸法甚深寂滅相,而眾生深著虛誑顛倒;菩薩自立如幻師,種種神通變化,說法度人,如幻所作,無憎無愛,等心說法,所謂慳者教施等六法。復為說轉勝法,令出生死,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六波羅蜜外更有何法為勝?何以言「更為說勝法」?

答曰:

此中不說「波羅蜜」;但為慳者說「施」,乃至癡者為說「智慧」。

諸佛菩薩法,有初、有後。

初法,所謂佈施、持戒;受戒、施果報,得天上福樂。

為說五欲味利少失多,受世間身但有衰苦,讚歎遠離世間、斷愛法,然後為說四諦,令得須陀洹果。

此中菩薩但說欲令眾生得佛道故,先教令行六法。此中「善智慧」不名為三解脫門所攝;是善智慧能生佈施等善法,能滅慳貪、瞋恚等惡法,能令眾生得生天上。何以知之?更有勝法故。

「勝法」者,所謂四諦聖法,出法。

一切聖人所行法,名為「聖法」;出三界生死,名為「出法」。

以是四諦說法故,隨眾生根因緣,令得須陀洹果,乃至得一切種智。

此中雖不說初六法,說佈施等,當知已攝。

復次,菩薩為佛道故說是六法;但眾生意劣故,自取小乘,是故不說「佈施、持戒生天受報等初六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先說菩薩是畢竟不可得法;今為無所有眾生說法,令得無所有法——所謂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世尊!菩薩今得無所有法故,能令眾生得無所有法——無所得是有所得?」

佛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有所得過!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眾生及法,但諸因緣和合,假名眾生。

「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愛著眾生故說空,為取相著空眾生故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如是方便力為眾生說法:『眾生!現在我身及我尚不可得,何況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歡喜白佛言:「世尊!曠大心是菩薩!」

「曠大心」者,此中自說因緣,所謂「無有法可得,若一相、若異相。」

如人市買,必須交易。大心人則不然,無所依止而能發大莊嚴;大莊嚴故不生三界,亦拔眾生令出三界,而眾生不可得,不縛不解故,一切法空。

從久遠以來,煩惱顛倒皆是虛誑不實,是故名「無縛」;縛無故亦「無解」。

「縛」即是「垢」,「解」即是「淨」。

無淨無垢故,無六道分別;不分別六道故,無罪福業;罪福業無故,無煩惱能起罪福業者;不起罪福業,亦不應有果報。

如是諸法畢竟空中而作大莊嚴,是為希有!譬如人虛空中種樹,樹葉花果,多所利益。

佛可舍利弗意。

舍利弗難是空故,佛亦答、亦可——以其說空故可,以其難空故答,所謂「舍利弗!若眾生及諸法,先有今無,諸佛賢聖有過罪。」

「過罪」者,所謂令眾生入無餘涅槃,永滅色等一切法;入空中皆無所有,以斷滅眾生及一切法,故有過罪。

「舍利弗!眾生及一切法先來無,若有佛、無佛,常住不異,是諸法實相;是故無六道生死,亦無眾生可拔出。

「舍利弗!一切法先空,是故菩薩於諸佛所聞諸法如是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菩提中亦無有法可得,亦無實定法令眾生著而不可度,但眾生癡狂顛倒故,著是虛誑法。』

「是故菩薩發大莊嚴,不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得;得已,用實法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故,眾生從顛倒得出。』」

欲明瞭是事故,經中說幻師譬喻:「幻師」即是菩薩;「幻師所作園林、廬觀」即是六波羅蜜等度眾生法;「幻師所作象馬、男女」,即是菩薩所度眾生。

如幻師一身,以幻力故,幻作眾生、園林、廬觀等娛樂眾生;若幻師以所幻作事為實,於所幻人求其恩惠,即是狂人!菩薩亦如是,從諸佛聞一切法性空如幻,而以佈施等利益眾生,欲求恩惠福報,即是顛倒。

問曰:

幻法咒術實有,幻所作物可虛。如眾生空,菩薩亦空,菩薩不化作眾生,何得為喻?

答曰:

諸法實相中,法尚無,何況眾生!

眾生異名,名為「幻師」,幻師實無,何以言「幻師有而所幻者無」?

如汝以幻師實有、所幻者無;聖人觀幻師及所幻物不異。

以明瞭事故說譬喻,取其少許相似處為喻,何以盡取為難?

如師子喻王,師子於獸中無畏,王於群下自在無難,故以為喻,復何可責四腳負毛為異也?

佛說性空法,諸法皆空,猶有眾生,是故說「幻」為喻。我今說喻以破眾生,汝云何復以眾生為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道?」

須菩提雖知菩薩道,以中說甚深性空故,聽者生疑,是故發問。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道;行是道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須菩提復問:「云何行是法成就眾生?」

須菩提意:若是法性空,眾生亦性空,云何可得成就?

佛答:「菩薩以方便力故,以佈施法教化眾生,不教令著佈施以為真實。」

「方便」者,菩薩語眾生:「汝曹,善男子!來佈施,莫著是佈施」,如經中說。

眾生以佈施生貴樂處,貴樂因緣故生我憍慢,我憍慢增長故破善法,破善法故墮三惡道。

是故菩薩先教言:「莫著佈施!」但因是佈施、修持戒等善法,皆迴是法向涅槃。

所以者何?是性空諸法實相,不可取相。

如是菩薩方便力故教化眾生,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佛道。

是菩薩自行佈施,亦教眾生佈施。

若不自施,或有人言:「若施是好法,何不自行?」是故菩薩先自佈施。

復次,菩薩深愛善法,佈施是初門,是故行是佈施。

又菩薩深慈悲眾生,以慈悲心雖大,而不能充滿眾生,是故先行佈施,令其心濡,可以引導。

佈施因緣生於四姓及作轉輪王;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漸漸以三乘法令得涅槃。

教他佈施,讚歎佈施法,歡喜讚歎行佈施者,是深愛佈施,見同行故,歡喜讚歎。

復次,憐愍心於眾生,若見修福,則為之歡喜;如慈父見子行善,心則歡喜。

是人四種行佈施,生剎利等貴姓中。

以佈施攝已,漸漸教令持戒、禪定等,乃至令得辟支佛道。

或見眾生有大心者,有少許慈悲心,是人怖畏生死長遠故,其心懈退;菩薩方便力故,語是眾生:「咄!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汝等何以為難?眾生所著處,此中無有定實法,能遮者、難解者,汝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自得度,復當度脫眾生!」

「度脫眾生」者,菩薩自乘大乘得度,以三乘隨眾生所應度而度之;既自利益,複利益他人。

「利益他」者,既自作佛,而以三乘度脫眾生。

「若菩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者,從初發心,終不墮三惡道,常作轉輪聖王」者,菩薩多生欲界。何以故?以無色界中無形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禪定樂,無厭恶心故難化;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著妙五欲多故難化。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攝眾生故,作轉輪聖王。

此中佛自說因緣:「隨其所種,得大果報」等,如經中說佈施相。

復有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見眾生破戒,作是言:「汝曹以因緣不具足故破戒,我當給汝所須,令無乏少。」

破戒人有二種:一者、持戒因緣不具足故,如貧窮人,飢寒急故作賊;二者、持戒因緣雖具足,以習恶心故,好行惡事。

貧窮破戒者,菩薩語之言:「汝但持戒,我當給汝所須!汝等住持戒中,漸漸以三乘而得度脫。」

是名「因佈施生戒」。

眾生以不如意事故瞋:若以求物不如意故瞋,人不稱意故瞋;菩薩住檀中,隨其意而給足之。

問曰:

若貧乏者給施令不瞋,可爾;人不得稱意,惱之令瞋,復云何?

答曰:

以如意珠施之,則使人皆稱意;珠之威德故,人無瞋者。如行者入慈三昧故,人無瞋者。是故說「少何因緣故瞋,我當令汝所少具足」。

復次,一切法性皆空無所有,汝所瞋因緣亦皆虛誑無定,汝云何以虛誑事故,瞋罵、加害,乃至奪命?起此重罪業故,墮三惡道,受無量苦。汝莫以虛誑無實事故,而受大罪!

如山中有一佛圖,彼中有一別房,房中有鬼來恐惱道人故,諸道人皆捨房而去。有一客僧來,維那處分,令住此空房,而語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惱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聞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來求住處,維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語有鬼惱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當伏之!」先入者閉戶端坐待鬼;後來者夜闇,打戶求入。先入者謂為是鬼,不為開戶;後來者極力打戶。在內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勝,排戶得入;內者打之,外者亦極力熟打。至明旦相見,乃是故舊同學,各相愧謝。眾人雲集,笑而怪之。

眾生亦如是,五眾無我、無人,空取相致鬪諍;若支解在地,但有骨肉,無人、無我。

是故菩薩語眾生言:「汝莫於根本空中鬪諍作罪,鬪諍故,人身尚不可得,何況值佛!當知:人身難得,佛世難值,好時易過;一墮諸難,永不可治——若墮地獄,燒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墮畜生,共相殘害,亦不可化;若墮餓鬼,飢渴熱惱,亦不可化;若生長壽天,千萬佛過,著禪定味故皆不覺知;如安息國諸邊地生者,皆是人身,愚不可教化;雖生中國,或六情不具,或四支不完,或盲聾瘖啞,或不識義理;或時六情具足,諸根通利,而深著邪見,言無罪福,不可教化。是故為說好時易過,墮諸難中不可得度。」

餘波羅蜜,如經中廣說故,不復解之。

問曰:

住檀波羅蜜行五波羅蜜訖,何以復更說六波羅蜜?

答曰:

上一度中次第具足五;今則一時總說。

復次,先但說六波羅蜜;今通說三十七品及諸道果。

問曰:

三十七品自從心出,云何是因緣可與?

答曰:

菩薩供給坐禪者衣服、飲食、醫藥、法杖、禪毱、禪鎮;令得好師教照;令得好弟子受化;與骨人令觀;與禪經,令人為說禪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緣。

又令人為說摩訶衍法:「汝等所須衣服、飲食,盡來取之,便是汝物,莫自疑難!汝等得是物已,自行六波羅蜜,亦教化他人令行六波羅蜜;是佈施性皆空,汝等莫著是施及以果報。」

眾生得是性空,漸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

如佈施為首生五波羅蜜,餘波羅蜜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一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佛說月光童子經

佛說月光童子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佛說乳光佛經

佛說乳光佛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須摩提經

須摩提經(按《開元錄》云妙慧童女經,流志後譯) 大唐...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

【註音版】玉耶經

玉耶經...

【註音版】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佛教詞典】不善觸食

【不善觸食】 p0327 集異門論一卷四頁云:云何不善觸食...

【佛教詞典】二根

1、利根和鈍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銳利的人;鈍根是指根器...

最大的成功莫過於豁達的胸懷

樓下有個雜貨店,開店的是位老人,面容慈祥,性情開朗...

黃泉路上無老少,能有幾人活到老

原文: 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

石頭和尚的十味妙藥

雲南昆明華亭寺內,存有一奇特藥方,它是唐朝無際石頭...

歡喜心聽佛法和賺大錢,哪一樣比較殊勝

佛陀的姨媽為佛陀做了一件金縷衣,佛陀卻要姨媽拿這件...

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問: 憶佛念佛和心想佛號相不相同? 淨界法師答: 佛號...

十件事會嚇跑快樂之神

快樂之神為什麼總是擦身而過?因為有十件事會嚇跑它。...

錢財乃五家所有

過去,有一位仁慈的國王,以平等心愛護人民,卻不曾出...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學吃虧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懺公師父常常講一個觀念,他說:我們修行人有三個重點...

少一個念頭,則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脫

對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對任何事不掛...

如何把「無住」跟「生心」達到平衡

十迴向位言迴向者,具足三義:一、回事向理;二、回因...

令外貌莊嚴美麗的好方法

1、心念的力量 一個人的外貌與他的內心思想密不可分。...

【視頻】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視頻】《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