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實際品第八十(卷九十)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為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異者,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不異,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不壞實際法,立眾生於實際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實際即是眾生際,菩薩則為建立實際於實際。世尊!若建立實際於實際,則為建立自性於自性。世尊!不得建立自性於自性。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建立眾生於實際?」

佛告須菩提:「實際不可建立於實際,自性不可建立於自性。須菩提!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實際;實際亦不異眾生際,實際、眾生際無二無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用是方便力,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建立眾生於實際,亦不壞實際相?」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佈施。建立已,說佈施先後際相,作是言:『如是佈施,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施者亦空,施報亦空,受者亦空。諸善男子!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汝等莫念佈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若汝等不念佈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是時,佈施能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汝善男子!以是佈施故莫着色,莫著受、想、行、識。何以故?是佈施、佈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報、施報空,受者、受者空,空中佈施不可得、施者不可得、施報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教眾生持戒;語眾生言:『汝善男子!除捨殺生法,乃至除捨邪見。何以故?善男子!如汝所分別法,是諸法無如是性。汝善男子當諦思惟:何等是眾生而欲奪命?用何等物奪命?乃至邪見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眾生。是菩薩摩訶薩即為眾生說佈施、持戒果報,是佈施、持戒果報自性空;知佈施、持戒果報自性空已,是中不著;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煩惱,入無餘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瞋恚惱心,教言:『汝善男子來修行忍辱,作忍辱人,當樂忍辱!汝所瞋者,自性空故。汝來善男子如是思惟:我於何所法中瞋?誰為瞋者?所瞋者誰?是法皆空,是性空法,無不空時。是空非諸佛作,非辟支佛、聲聞作,非菩薩摩訶薩作,非諸天、鬼神、龍王、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非四天王天,乃至非他化自在天,非梵眾天,乃至非淨居天,非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諸天所作。汝當如是思惟:所瞋誰?誰是瞋者?何等是瞋事?是一切法性空,性空法中無有所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是因緣,建立眾生於性空,次第漸漸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是性空中無有得者、無有得法、無有得處。須菩提!是名實際性空法。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行是法,眾生亦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離眾生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方便力故,見眾生懈怠,教令身精進、心精進;作是言:『諸善男子!諸法性空中無懈怠法、無懈怠者、無懈怠事;是一切法性皆空,無過性空者。汝等生身精進、心精進,為生善法故莫懈怠!善男子!若佈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進,若禪定,若智慧,若諸禪定、解脫、三昧,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若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乃至十八不共法中,莫懈怠!諸善男子!是一切法性空中,當知無礙相,無礙法中無懈怠者、無懈怠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教眾生令住性空,不墮二法。何以故?是性空無二無別故,是無二法,則無可瞋處。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性空般若波羅蜜時,教眾生令精進,作是言:『諸善男子勤精進!若佈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進,若禪定,若智慧,若禪定、解脫、三昧,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若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若佛十力,若四無所畏,若四無礙智,若十八不共法,若大慈大悲。是諸法,汝等莫念二相、莫念不二相!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是性空法不應用二相念、不應用不二相念。』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次第教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位,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眾生亂心,以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作是言:『諸善男子當修禪定!汝莫生亂想,當生一心。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性空中無有法可得——若亂、若一心。汝等住是三昧,所有作業,若身、若口、若意,若佈施,若持戒,若行忍辱,若勤精進,若行禪定,若修智慧,若行四念處,乃至若行八聖道分,若諸解脫、次第定,若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若佛道,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一切種智,若成就眾生,若淨佛國土,汝等皆當應隨所願得;行性空故。』如是,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從初發意終不懈廢,常求善法,利益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從諸佛聞法,捨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常得諸陀羅尼,諸根具足,所謂身根、語根、意根。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常修一切種智;修一切種智故,一切諸道皆修: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神通道;行神通道菩薩,常利益眾生,終不忘失。是菩薩住報得神通,利益眾生,入生死五道,終不耗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以禪定利益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以方便力故,利益眾生。作是言:『汝等諸善男子!觀一切法性空!善男子!汝等當作諸業——若身業,若口業,若意業,取甘露味,得甘露果!性空中無有法退。何以故?性空不退,亦無退者;以性空非法亦非非法,於無所有法中,云何當有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教眾生常不懈廢。是菩薩自行十善,亦教他人行十善;五戒、八戒,亦如是。自行初禪,亦教他人令行初禪;乃至第四禪,亦如是。常自行慈心,亦教他人令行慈心;乃至捨心,亦如是。自行無邊空處,亦教他人令行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自行四念處,亦教他人令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自於須陀洹果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亦如是。自於辟支佛道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辟支佛道。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亦教他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終不懈怠。」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性常空,常空中眾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云何求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諸法性皆空,空中眾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須菩提!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薩摩訶薩不依性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說性空法。

「須菩提!色性空,受、想、行、識性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說五陰性空法,說十二入、十八界性空法;說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性空法;說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性空法;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性空法。

「須菩提!若內空性不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則壞空性。

「是性空不常不斷。何以故?是性空無住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須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無法,無聚無散、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是為諸法相。

「菩薩摩訶薩住是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見法有所發,無發無住,是名法住相。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一切法性空,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有法能障礙,當何處生疑!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性空不得眾生,不得我,不得人,不得壽,不得命,乃至不得知者、見者;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乃至八十隨形好不可得。

「須菩提!譬如佛化作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常為是諸眾說法,千萬億劫不斷。」

佛告須菩提:「是諸化眾,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化眾無有根本實故。一切諸法性空,亦無根本實事,何等是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說性空法,是眾生實不可得,以眾生墮顛倒故,拔眾生令住不顛倒。顛倒即是無顛倒;顛倒、不顛倒雖一相,而多顛倒,少不顛倒。無顛倒處中,則無我、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顛倒處中,亦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十二入,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諸法性空。菩薩摩訶薩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時,於眾生相顛倒中拔出眾生,所謂;無眾生有眾生相中拔出,乃至知者、見者相中拔出。於無色、色相中,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中拔出眾生。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有漏法,亦如是。

「須菩提!亦有諸無漏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雖無漏,亦不如第一義相。第一義相者,無作、無為、無生、無相、無說,是名第一義;亦名性空,亦名諸佛道。是中不得眾生,乃至不得知者、見者,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不得八十隨形好。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非為道法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諸法實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際亦是性空,後際亦是性空,中際亦是性空;常性空,無不性空時。菩薩摩訶薩行是性空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著眾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種智。求道種智時,遍行一切道——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是菩薩具足一切道,拔出眾生於邪想著、淨佛國土已,隨其壽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過去十方諸佛道性空,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亦性空;離性空,世間無道、無道果。要從親近諸佛,聞是諸法性空,行是法,不失薩婆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希有!諸菩薩摩訶薩行是性空法,亦不壞性空相,所謂色與性空異,受、想、行、識與性空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性空異。世尊!但色即是性空,性空即是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性空,性空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色與性空異,若受、想、行、識與性空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性空異,菩薩摩訶薩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今色不異性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性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性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中無有法若實、若常,但凡夫着色、受、想、行、識。凡夫取色相,取受、想、行、識相,有我心著內外物故,受後身:色、受、想、行、識,是故不得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往來五道。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行性空波羅蜜,不壞色等諸法相,若空、若不空。何以故?是色性空相不壞色,所謂是色、是空。譬如虛空不壞虛空,內虛空不壞外虛空,外虛空不壞內虛空。如是,須菩提!色不壞色空相,色空相不壞色。何以故?是二法無有性能有所壞,所謂是空、是非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無分別,云何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作是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一切法無分別,云何菩薩發心言:『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分別諸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行二相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分別作二分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二、不分別諸法,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是不二相、不壞相。須菩提!是菩提不色中行,不受、想、行、識中行,乃至菩提亦不菩提中行。何以故?色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色,不二、不分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是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菩薩摩訶薩菩提何處行?」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在何處行——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須菩提言:「世尊!非取中行,非捨中行。」

佛言:「菩薩摩訶薩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捨中行。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阿羅漢夢中菩提何處行?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不也!世尊!非取中行、非捨中行。

「世尊!阿羅漢畢竟不眠,云何夢中菩提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捨中行——所謂色中行,乃至一切種智中行。」

「世尊!將無菩薩摩訶薩不行十地,不行六波羅蜜,不行三十七助道法,不行十四空,不行諸禪定、解脫、三昧,不行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住五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菩薩雖菩提無處行,若不具足十地、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常捨法,不錯謬法——不具足是諸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摩訶薩住色相中,住受、想、行、識相中,乃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中,能具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相常寂滅,無有法能增能減、能生能滅、能垢能淨、能得道、能得果。

「世諦法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第一實義中,無有色,乃至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一切法,皆以世諦故說,非第一義。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亦不增,眾生亦不減,菩薩亦無增減。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時,住無間三昧,得無漏根,若成就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爾時,有所得——若夢、若心、若道、若道果不?」

須菩提言:「世尊!不得也!」

佛告須菩提:「云何當知得阿羅漢道者?」

「世尊!世諦法故分別名阿羅漢道。」

佛語須菩提:「世諦故說名菩薩,說名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是菩提中無法可得——若增、若減,以諸法性空故。諸法性空尚不可得,何況得初地心乃至十地心,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乃至一切佛法當有所得,無有是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眾生。」

【論】

釋曰:

上品中須菩提種種因緣難:「若諸法空,云何有五道生死、善不善法?」

今難眾生,作是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故行般若?」

先難法為眾生;今難眾生為法故。

佛答:「為實際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意謂:菩薩為度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意:眾生假名虛誑,畢竟不可得;菩薩為一切實法故,行般若波羅蜜。

「實法」即是實際。

問曰:

一切菩薩見眾生苦惱,為度眾生故發大悲心,今何以言為「實際」?

答曰:

初發意菩薩但為滅眾生苦故,發大悲心。「苦」者,所謂老、病、死等,及身心衰惱。

云何滅是苦?尋苦因緣,由生故,如佛十二因緣中說:「何因緣故有老、病、死?以有生故。」

問曰:

一切眾生皆知「生因緣,是苦」;菩薩有何奇特?

答曰:

眾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時,但怨恨人,自不將適;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長結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實苦因。

有人無鞭杖、刀兵諸愁惱苦,而有死苦;此死從何所來?從生而有。

復次,鞭杖、刀兵、愁惱,皆由生故有;餘法或有苦、或無苦,是生法必定有苦。

正使大智及諸天,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是故知「生定是苦本」。如草木有生故必可焚燒;若當不生,雖有勐火、大風,無所燒害。

菩薩既得苦因緣,復推生因緣。

「生因緣」者,「有」;「有」,有三種:欲有、色有、無色有;著是三有,起善惡業,是生因。

「有因」者,四種取。

「取因緣」者,愛等諸煩惱。

小者未能起業故,名為「愛」;增長能起業故,名為「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種種業。

「愛因緣」,三種受。

「受因緣」者,眼等六種觸。

「觸」名受等諸心數法;情、塵、識三事和合故,心中生受等心數法。根本雖三事和合故生觸,為「六情」依止住處故,但說「六入」。

六入因緣,「名色」。

「六入」雖即是「名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是胎中時因緣次第名色因緣,是「識」。

若識不入胎,胎初則爛壞。「識」名「中陰中五眾」,是五眾細故,但名為「識」。若識不入而胎成者,如一切和合時,皆應成胎!

問曰:

「識」何因緣故入胎?

答曰:

「行」因緣。「行」即是過去三種業,業將識入胎。

如風吹絕焰,空中而去,焰則依止於風;先世作人身時,然六識故,命終時業將識入胎。

問曰:

上業何以名「有」?今業何以名「行」?

答曰:

上是「今世業,為未來有」,故名為「有」;今「業過去世已滅盡,但有名」,名為「行」(天竺語「刪迦羅」,秦言「行」)。

是「行」因緣,名「無明」。一切煩惱雖是過去業因緣,無明是根本故,但名「無明」。

今世現在著「愛」、「取」多故,「愛」、「取」愛名;過去世中是疑、邪見處故,但名「無明」。

今得一切苦惱根本,是「無明」。

問曰:

無始生死展轉甚多,何以止齊「無明」?

答曰:

是事先已答。

菩薩思惟「為人從苦得脫故」,求苦因緣。

眾生過去、現在老死等苦,不可得除,為除未來世老死苦,斷相續不令復生。

如良醫,過去病不可治,現在病亦不可治,服藥但能治應起病,破其冷熱,不復令起。又如失火燒捨,不為已過去火故勤滅,亦不為現在火故勤滅,但為未來火,不令更燒故勤滅。良醫、滅火人,勤方便亦不虛。

菩薩滅眾生苦惱亦如是:過去苦已滅,無所復能;現在苦惱,先世因緣成就故不可卻;但破未來世老死等苦因緣故,破是生法,老死等苦自然永滅。

是故菩薩欲滅未來世老死等苦因緣「生」;得現在「有」等八因緣:

一名有漏業。

二名現在世諸煩惱,所謂四取、一愛。

是二種煩惱,從二心數法生,所謂;受及觸——「觸」能生一切心數法,受前生故,得名「觸是受因緣」;「受」雖能生三毒,一切眾生,「愛」是舊煩惱。

觸因緣是內六入,如先說。雖有外六入,內六入無故,觸等心數法不生,是故「內六入」得名。

名色是六入因緣,如此中說。

初入胎識,是名色因緣。

識、名色在胎中,此中雖有六入,未成就、未可用故,未得名字。

既生嬰孩,未能有所作,但有六入。

轉大有六觸。如小兒蹈火履氷,但有觸,未知苦樂。

轉大受苦樂,未深愛著。如小兒雖瞋,未能起殺等惡業;雖喜,未能起施等善業。

年及成人,得苦生恚,得樂生愛。

求樂具故,取欲等四取。

取時能起善惡業。

若知先一世無明業因緣,則億萬世可知。譬如現在火熱,過去、未來火亦如是。

若無明因緣更求其本,則無窮,即墮邊見,失涅槃道,是故不應求。若更求,則墮戲論,非是佛法。

菩薩欲斷無明故,求無明體相,求時即入畢竟空。何以故?佛經說:「無明相:內法不知,外法不知,內外法不知。」菩薩以內空觀內法,內法即空;以外空觀外法,外法即空;以內外空觀內外法,內外法即空。

如是等一切是無明相;如先品,《德女經》中「破無明」廣說。

復次,菩薩求無明體,即時是明——所謂諸法實相,名為「實際」。

觀諸法如幻如化,眾生顛倒因緣故,起諸煩惱,作惡罪業,輪轉五道,受生死苦。譬如蠶出絲自裹縛,入沸湯火炙;凡夫眾生亦如是,初生時未有諸煩惱,後自生貪慾、瞋恚等諸煩惱;是煩惱因緣故,覆真智慧,轉身受地獄火燒湯煮。

菩薩知是法本末皆空,但眾生顛倒錯故,受如是苦。菩薩於此眾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顛倒故,求於實法,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實際;種種因緣教化眾生,令住實際。

是故住實際無咎。

復次,經中說:「若眾生與實際異,菩薩不應行般若波羅蜜。」

「異」者,實際是畢竟空,眾生際是決定有;若爾者,應難:「若諸法實際相空,菩薩云何為眾生故修是實際?若眾生畢竟空、實際定有,無眾生則無所利益,為誰故行實際?」今眾生際實不異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欲覺悟狂惑顛倒凡夫故,行般若波羅蜜,令眾生住實際中,而不壞實際。

是時,須菩提更問:「若眾生際、實際不異,云何以實際著實際?」

自性不應自性中住,如指端不能自觸指端!

佛可其意:「菩薩以方便故,建立眾生於實際,如眾生、實際不異;一亦不可得。」

若是一,則壞實際相。所以者何?得是一性故。

菩薩知是二法不一不二,亦不不一、亦不不二,畢竟寂滅無戲論相。

菩薩生大悲心,但欲拔出眾生離於顛倒故,教化眾生。

又問:「云何名方便?」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檀中,說是檀先際、後際空,中際亦爾」;如經中廣說。

菩薩知實際者到眾生邊,如先〈檀品〉中說。

眾生聞已發心,折薄煩惱,深著佈施。

菩薩憐愍眾生:「我從慳中拔出,今復著佈施。眾生若受佈施,福盡受諸苦惱,又受富貴因緣,得作大罪,則墮地獄。」是故愍此眾生得少許時樂而受苦長久!是故菩薩為說佈施實相,所謂畢竟空;作是言:「是佈施過去已滅,不可見,不可得,不可用,但可憶念,如夢所見無異;未來未生故,亦無所有,畢竟空。是佈施先、後際無故,中際亦無。」

如破六塵中、破色法中說:「現在佈施雖眼見,分分破析,乃至微塵不可得。」

佈施三世空,施者、受者、果報亦如是。

菩薩語施者言:「佈施等法,是初入佛法門;實際中,實際相亦無,何況佈施!」

「汝莫念、莫著佈施等法!」

「若不念、不著如佈施體相,如是佈施者,則得甘露味、甘露果。」

「甘露味」者,是八聖道分;「甘露果」者,是涅槃。

菩薩雖住實際中,以方便力,佈施門度眾生。

餘波羅蜜亦如是,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空,性空中無法及非法,亦無眾生,菩薩云何住是空中求一切種智?」

佛答:「菩薩安立性空中故,能行是佈施等諸法。」

又問:「性空破一切法悉盡無餘,云何菩薩住性空中,能行佈施等諸善法?」

佛可須菩提意而說因緣:「菩薩知諸法實相,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法實相」者,即是性空。

「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薩不應住是諸法性空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眾生說性空法,所謂色性空,受、想、行、識性空,乃至為眾生說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性空法。」

復次,「須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為壞空體。」

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則為虛誑;又若不空者,則墮常邊著處,能生煩惱。

「性空無實住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名常住法相。」

「常住法相」是「性空」之異名,亦名「諸法實相」。

「是相中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垢無淨。」

「菩薩住是中,見一切法性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不疑、不悔。」

「何以故?不見諸法能障礙者,以方便力故度眾生。」

「方便力」者,畢竟無法、亦無眾生,而度眾生。

問曰:

若眾生及法從本已來無,為誰作方便?為度脫誰?

答曰:

「性空」名空性亦無;汝何以取是空性相作難?若有性空相,應當作難!

復次,得諸法實相者,知是性空,是人則知諸法性空——無法、無眾生。凡夫未得實相故,種種憶想分別;如狂人妄有所見,以為實有。為度凡夫狂人故,言「為眾生說狂法中有是諸法分別,實法中則無」。菩薩欲滿本願故,又不著性空故,有度眾生。此中則不應難。

復次,此經中佛自說因緣:「性空中眾生不可得,知者、見者亦不可得,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而菩薩立是法為眾生說,是世諦故,非是實。

此中佛說譬喻:「如佛作化人,又化作四部眾而為說法,可有得道者不?」

須菩提言:「不也。所以者何?無定根本實事,何有得須陀洹乃至得佛者?」

「菩薩說法度眾生,亦如是:眾生無有定實,但欲於顛倒中拔出眾生,著無顛倒中。無顛倒法亦無處所,是中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雖空性一相,而顛倒多,不顛倒少;是故貴是性空不顛倒法。菩薩住此中,但破眾生妄想,不破眾生。」

「又無漏法,乃至八聖道分,雖是無漏,以生滅故,不如第一義。」

「須菩提!是性空,一切諸佛唯有是道,更無異道。」

何以故?諸佛皆求實智不壞不異法,雖有十力、四無所畏諸異法,不名為一道。所以者何?此皆是有為法,轉變無常故。

「是性空中無眾生,亦無色等諸法。」

「菩薩不為菩薩道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性空故。」

問曰:

何等是性空?何等是菩薩道?

答曰:

第一義中無分別,世諦中有分別。諸法實相名「性空」;餘佈施等乃至八十隨形好,是「菩薩道」。

雖行是法,不為此法,為求性空故,是故說:「不為菩薩道故行。」

是性空,先亦性空,中、後亦性空;從本已來常空,無有作者。非是福德力故使空,亦非智慧力故使空,但性自爾故。

諸佛賢聖,以大福德、智慧方便力故,破眾生心中顛倒,令知性空。

譬如虛空,性常清淨,不著垢闇;或時風雲闇翳,世人便言「虛空不淨」;更有勐風吹除風雲,便言「虛空清淨」;而虛空實無垢無淨。諸佛亦如是,以說法勐風,吹卻顛倒雲翳,令得清淨,而諸法性常自無垢無淨。

是菩薩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種種道度眾生。具足一切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意壽命。

「隨意壽命」者,菩薩得無生忍法,入如幻菩薩道,能一時變化作千億萬身,週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薩道;處處國土中,隨眾生壽命長短而受其形。如釋迦牟尼佛,於此國土壽命百年,於莊嚴佛國壽七百阿僧祇劫。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是第一不可思議。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性空,是諸佛真法;若得是法,則名為佛;若說此法,名為度眾生。三世佛皆亦如是。離是性空,則無道無果。」——「道」者,八聖道分;「果」者,七種果。

所以者何?若離性空別有定法,則取相生著,著故亦無離欲,無離欲故則無道果。

若離性空,雖行佈施、持戒,行慈、悲等,善法力故,雖不墮惡道,生天果盡還墮惡道,如本不異。

行性空法,亦不著性空,即是涅槃。行餘法,生著心,有退失;若行此法,則無退失。

須菩提歡喜白佛言:「甚希有!菩薩行是性空法,亦不壞性空相。」

佛答:「若色等法與性空異,菩薩則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有空法則不可得離。

「須菩提!今色等諸法實性空;菩薩知是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此中無有一法定是常,但凡夫生我心故,著內外法,不得脫生、老、病、死,是故菩薩行是性空,和合六波羅蜜,不壞色等諸法相——所謂若空、若不空、若空不空、若非空非不空,不作如是示諸法相,是名不壞。所以者何?色實相即是性空,性空云何自壞性空?乃至菩提亦如是。」

此中佛說譬喻:「如內虛空不壞外虛空,以同體故。」

須菩提問:「世尊!若諸法性空無別異,菩薩於何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言:「如是!若分別有二相,則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實智慧,於色法中不行,所謂不著、不染。

所以者何?是智慧不為取色故行,是故「不行色中」。

須菩提復問:「若菩提不取中行、不捨中行,當於何處行?」

「取」,名實法;「捨」,名空法。

「取」,名著行;「捨」,名不著行。

「取」,名二行;「捨」,名不二行。

如是等分別。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所化人為何處行?」

須菩提言:「是化人無處行」,化人無心、無心數法故。

「菩提亦如是。」

復問:「於汝意云何?阿羅漢夢中菩提為在何處行?」

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何況夢中菩提有行處!」

問曰:

菩提有三種: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

阿羅漢菩提不在有漏心中、無記心中行,但在無漏心中行;佛何以故問「阿羅漢夢中菩提何處行」?

答曰:

阿羅漢是一切漏盡聖人則無夢,佛以必無處故問,欲明必無行法。

問曰:

乃至佛猶尚有眠,何以知之?

佛甞命阿難,汝四襞優多羅僧敷,我欲小眠,汝為諸比丘說法。

又薩遮尼乾問佛:「佛自念晝日有眠不?」佛言:「春末夏初,以時熱故小眠息,除食患故。」薩遮尼乾白佛:「餘人有言:晝日眠是癡相。」佛言:「汝置!汝不別癡相。諸漏能生後身相續不斷者,是名癡相,雖常不眠亦是癡;若是諸漏永滅無餘,雖眠不名癡。」

如是等,經中處處說。

須菩提何以言「阿羅漢尚不眠」?

答曰:

眠有二種:一者、眠而夢;二者、眠而不夢。

阿羅漢非為安隱著樂故眠,但受四大身法,應有食、息、眠、覺,是故少許時息名為「眠」;不為夢眠。故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

有人言:「離欲者得禪定,色界系四大入身中,身心歡樂則無有眠;慧解脫阿羅漢,色界四大不入身中,故有眠。」是故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是故阿羅漢有眠、有不眠。

佛以方便力,為度眾生,受人法故現眠。

須菩提復問:「若不行者,云何菩薩從一地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菩提雖無處行,未具足六波羅蜜諸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住色相,乃至菩提相中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捨色等法,亦不著菩提相,知色等法即是菩提,常寂滅無法——若增、若減,若垢、若淨,若得道、若得果。但世諦故,說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義中無有色乃至菩提。」

佛欲明是事故,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斷煩惱得道時,有所得不——所謂如夢等五眾,若道、若道果,決定一法不?」

須菩提言:「不得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意:住無相門中入道,云何取相?

佛言:「汝若乃至不得微細少法,云何說汝為阿羅漢?」

須菩提言:「世諦法故,說言阿羅漢;凡夫顛倒法中有得、有失,有眾生、有法。」

佛言:「菩提亦如是,世諦法故,說有菩薩,說有色等乃至菩提;菩提中無有定法,亦無眾生,亦無菩提。菩薩觀是菩提法,無有增、無有減。所以者何?諸法性如是。菩薩亦不得是諸法性,何況有初發心,乃至十地、及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當有所得?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諸法性是一切法根本,尚不可得,何況六波羅蜜等是作法當有定實!

「如是!菩薩行是諸法性,得佛時能大利益眾生。」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力莊嚴三昧經

力莊嚴三昧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磨大師血脈論...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一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恥小慕大

天台宗所立之五時中,在第三方等時之會座聽聞彈偏析小...

【佛教詞典】無色有

【無色有】 三有之一。無色界之果報實在,謂之無色有。...

戒是一切善法之階梯

佛涅槃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為師?佛告阿...

山高那礙白雲飛

唐天復年間(901-904),善靜禪師南遊參學,禮謁元安寺洛...

沉香木

從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到大海里去採取沉香木,經過了...

不可盲信吃動物身體能補己身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加分辨,也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便...

到臨命終時,就是憑本事了

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堅定的,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親...

修念佛法門以決志求生淨土為根本

凡是修念佛法門的,一定要以決志求生淨土為根本。念佛...

肉食與素食者巔峰對決:吃什麼才對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廚TimLove走訪了CNN的5對5熱坐,並...

放縱慾念及嗔心的後果

佛法裡有句話: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

積集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個很大的差別:小乘佛...

略說天台宗的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天台宗智者大師總結的十種觀行法門,總結非...

驢皮記與驢肉館

前段時間有事路過家鄉,晚上到一老朋友傅居士開的茶館...

身病心不病

佛陀在拔只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一位名為那...

【視頻】《藥師經》寺院版

《藥師經》寺院版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