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六喻品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無相、不可分別、自相空諸法中,具足修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世尊!云何無異法中而分別說異相?
「云何般若波羅蜜攝檀、尸、羼、精進、禪?
「云何行異相法,以一相道得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行佈施、持戒、修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修智慧。
「知是五陰實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五陰如夢無相,乃至如化無相。何以故?夢無自性,響、影、焰、幻、化,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無相;若法無相,是法一相,所謂無相。
「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菩薩佈施無相,施者無相,受者無相。
「能如是知佈施,是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能具足般若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具足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具足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能具足八背捨、九次第定、五神通、五百陀羅尼門;能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是菩薩住是報得無漏法中,飛到東方無量國土,供養諸佛衣服、飲食,乃至隨其所須而供養之。
「亦利益眾生:應以佈施攝者,而佈施攝之;應以持戒攝者,教令持戒;應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者,教令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攝取之;乃至應以種種善法攝者,以種種善法而攝取之。
「是菩薩成就是一切善法,受世間身,不為世間生死所污;為眾生故,於天人中受尊貴富樂,以是尊貴富樂攝取眾生。
「是菩薩知一切法無相故,知須陀洹果亦不於中住,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不於中住;知辟支佛道亦不於中住。何以故?是菩薩用一切種智知一切法已,應當得一切種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相已,知六波羅蜜無相,乃至知一切佛法無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是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無漏戒,入八聖道分;住是戒中持一切戒,所謂名字戒、自然戒、律儀戒、作戒、無作戒、威儀戒、非威儀戒。
「是菩薩成就諸戒,不作是願:『我以此戒因緣故,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小王家、若轉輪聖王家,若四天王天處生,若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不作是願:『我持戒因緣故,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何以故?一切法無相,所謂一相:無相法不能得無相法,有相法不能得有相法,無相法不能得有相法,有相法不能得無相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而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無生法忍;行道種智,得報得五神通;住五百陀羅尼門,得四無礙智。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雖入五道中,生死業報不能染污。
「須菩提!譬如化轉輪聖王,雖坐臥行住,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坐處、臥處,而能利益眾生,亦不得眾生,菩薩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須扇多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三乘轉法輪,無有得菩薩記者;化作化佛,已捨身壽命,入無餘涅槃。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尸羅波羅蜜;具足尸羅波羅蜜已,攝取一切善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二忍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何等二忍?生忍、法忍。
「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罵詈、麁惡語,或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薩,是菩薩欲具足羼提波羅蜜故,乃至不生一念惡。是菩薩如是思惟:『罵我者誰?害我者誰?以惡言加我,以瓦石刀杖害我者誰?』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法得無相忍故,云何作是念:『是人罵我、害我!』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以是羼提波羅蜜具足故,得無生法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無生法忍?是忍何所斷?何所知?」
佛告須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法忍。一切菩薩所斷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聲聞、辟支佛無生法忍,菩薩無生法忍,有何等異?」
佛告須菩提:「諸須陀洹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斯陀含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阿那含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阿羅漢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辟支佛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是為異。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忍,勝一切聲聞、辟支佛。
「住如是報得無生忍中,行菩薩道,能具足道種智;具足道種智故,常不離三十七助道法,及空、無相、無作三昧,常不離五神通;不離五神通故,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已,當得一切種智。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無相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行身精進、心精進。
「以身精進故起神通;起神通故,到十方國土,供養諸佛,饒益眾生;以身精進力教化眾生,令住三乘。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具足無相精進波羅蜜。是菩薩以心精進、聖無漏精進,入八聖道分中,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是毘梨耶波羅蜜皆攝一切善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
「是菩薩行是法,應具足一切種智;具足一切種智已,斷一切煩惱習,具足滿三十二相,身放無等無量光明;放光明已,三轉十二行法輪;法輪轉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聞說法聲,皆以三乘法而得度脫。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精進波羅蜜中,能大饒益,及能具足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住無相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禪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入慈、悲、喜、捨無量心;入無邊虛空處,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入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入如電光三昧,入如金剛三昧,入聖正三昧;除諸佛三昧,諸餘三昧,若共聲聞、辟支佛三昧,皆證皆入;亦不受三昧味,亦不受三昧果。何以故?是菩薩知是三昧無相、無所有性,當云何於無相法受無相法味?無所有法受無所有法味?若不受味,則不隨禪定力生,若色界、若無色界。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是二界,亦不見是禪,亦不見入禪者,亦不見用法入禪者。
「若不得是法,即能具足無相禪波羅蜜。
「菩薩用是禪波羅蜜,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具足無相禪波羅蜜故,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佛告須菩提:「菩薩善學內空,善學外空,乃至善學無法有法空。於是諸空,無法可住處——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一切種智。是諸空亦空。菩薩摩訶薩行如是諸空,能入菩薩位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位?云何非位?」
「須菩提!一切有所得是非菩薩位,一切無所得是菩薩位。」
「世尊!何等是有所得?何等是無所得?」
「須菩提!色是有所得,受、想、行、識是有所得;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一切種智有所得,是非菩薩位。
「須菩提!菩薩位者,是諸法不可示、不可說。」
「何等法不可示、不可說?」
「若色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須菩提!色性是不可示、不可說,乃至一切種智性是不可示、不可說。須菩提!如是名菩薩位。
「是菩薩入位中,一切禪定、三昧具足,尚不隨禪定、三昧力生,何況住淫、怒、癡,於中起罪業生!菩薩但住如幻法中饒益眾生,亦不得眾生及如幻法。若無所得,是時,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具足無相禪波羅蜜,乃至能轉法輪,所謂不可得法輪。」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如夢、如響、如焰、如影、如幻、如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知一切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不見響、不見聞響者,不見影、不見見影者,不見焰、不見見焰者,不見幻、不見見幻者,不見化、不見見化者。何以故?是夢、響、影、焰、幻、化,皆是凡夫愚人顛倒法故。
「阿羅漢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不見見化者;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亦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亦不見見化者。何以故?一切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
「若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菩薩摩訶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是中取生相、定相,是處不然。何以故?若諸法少多有性,有生、有定,不名修般若波羅蜜。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着色乃至不著識,不著欲、色、無色界,不著諸禪、解脫、三昧,不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著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不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不著故,能具足菩薩初地,於初地中亦不生著。何以故?是菩薩不得是地,云何生貪著?乃至十地亦如是。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若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般若波羅蜜,是時見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亦不得是法。何以故?是諸法與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何以故?諸法入如、法性、實際故無分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相、無分別,云何說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無漏,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是無為?」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諸法實相中,有法可說是善、是不善,乃至是有為、是無為,是須陀洹果乃至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世尊!不可說也!」
「須菩提!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相、無分別,無生、無定、不可示。
「須菩提!我本行菩薩道時,亦無有法可得性,若色、若受、想、行、識,乃至若有為、若無為,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善學諸法性!善學諸法性故,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行是道,能具足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住是法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三乘法度脫眾生,亦不著三乘。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無相法應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須菩提問佛:「若諸法無相無分別,云何差別說六波羅蜜?」
佛還答:「菩薩住是如夢五眾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須菩提以空問,佛還以空答,此問答云何得別異?
答曰:
須菩提問:若諸法空,今眼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作佛!
佛答:
凡夫遠實智慧取相,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作佛,著是空法故難。
菩薩雖住五眾,住五眾如幻、如夢空法中,亦以空心行佈施,是故雖行諸法,具足六波羅蜜,不妨於空。
譬如雲霧,遠視則見,近之則無所見。凡夫亦如是,遠實相故,見諸佛;菩薩近實相故,見皆空,是故不妨;不妨故,能於檀波羅蜜一念中,具足行諸善法。
是人常修無漏清淨波羅蜜故,轉身還報得無漏波羅蜜。
「報得」名更不修行,自然而得。譬如報得眼根,自然能見色。
得是報得無漏波羅蜜已,能變一身作無量阿僧祇身,於十方佛所具足聞諸佛甚深法,度脫十方眾生,漸漸淨佛世界,隨願作佛。
問曰:
若諸法空無相,云何分別?云何得知行檀波羅蜜等,各各具足餘波羅蜜?
答曰:
行者雖不自分別,而諸佛、菩薩說其行檀、行尸,具足諸行。
如聲聞人入見諦,無漏、無相、無分別法中,餘聖人亦數其所入法:
知諸法實相,所謂無相相,是名「正見」;正見得力已,名為「正行」;是時不惱眾生,不作諸惡,是名「正語」、「正業」、「正命」。
是時雖無所說,亦無所造,而名為「正語」、「正業」。所以者何?是名深妙正語、正業,所謂畢竟不惱眾生故。
是中發心有所造作,是名「精進」;繫念緣中,是名「正念」;攝心一處,是名「正定」。
見身、受、心、法實相,是名「四念處」。
乃至七覺意,亦如是。
於四念處中,亦如八直聖道中,諸聖人為數。
菩薩亦如是,行是無相檀波羅蜜,能具足尸波羅蜜等諸善法。
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等攝諸善法,亦如是。
問曰:
上品中以一波羅蜜具諸波羅蜜,此無相攝一切法有何差別?
答曰:
上以一念中能具諸波羅蜜,此以諸法雖空無相而能具諸波羅蜜為異。
◎
◎大智度論釋四攝品第七十八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無有實事,無所有性、自相空者,云何分別:是善法、是不善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法能得須陀洹果,能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能得辟支佛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凡夫愚人得夢、得見夢者,乃至得化、得見化者,起身口意善業、不善業、無記業;起福業,若起罪業、作不動業。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二空中——畢竟空、無始空,為眾生說法,作是言:『諸眾生!是色空無所有,受、想、行、識空無所有;十二入、十八界空無所有。色是夢,受、想、行、識是夢;十二入、十八界是夢。色是響、是影、是焰、是幻、是化,受、想、行、識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是夢、是響、是影、是焰、是幻、是化。是中無陰、入、界,無夢亦無見夢者,無響亦無聞響者,無影亦無見影者,無焰亦無見焰者,無幻亦無見幻者,無化亦無見化者。一切法無根本實性無所有;汝等於無陰中見有陰、無入見有入、無界見有界;是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生,以顛倒心起,屬業果報,汝等何以故於諸法空無根本中而取根本相?』
「是時,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於慳法中拔出眾生,教行檀波羅蜜,持是佈施功德,得大福報;從大福報拔出,教令持戒,持戒功德生天上尊貴處;復拔出令住初禪,初禪功德生梵天處,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眾生行是佈施及佈施果報、持戒及持戒果報、禪定及禪定果報,種種因緣拔出安置無餘涅槃及涅槃道中,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安隱眾生,令住聖無漏法——無色、無形、無對法中。
「有可得須陀洹果者,安隱教化,令住須陀洹果;可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者,令住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安隱教化,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甚希有難及!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無始空,而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無漏,乃至是有為、是無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甚希有難及,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無始空,而分別諸法。須菩提!汝等若知是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則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報,何況餘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諸聲聞、辟支佛所無有?」
佛告須菩提:「一心諦聽!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報得六波羅蜜中,及住報得五神通、三十七助道法,住諸陀羅尼、諸無礙智,到十方世界,可以佈施度者,以佈施攝之;可以持戒度者,以持戒攝之;可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度者,隨其所應而攝取之。可以初禪度者,以初禪攝取之;可以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度者,隨其所應而攝取之。可以慈、悲、喜、捨心度者,以慈、悲、喜、捨心攝取之。可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度者,隨所攝之。」
「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佈施饒益眾生?」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佈施隨其所須飲食、衣服、車馬,香華、瓔珞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若供養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等無有異;若施入正道中人及凡人,下至禽獸,皆無分別,等一佈施。何以故?一切法不異、不分別故。
「是菩薩無異、無別佈施已,當得無分別法報,所謂一切種智。」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見乞匃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應供養;禽獸非福田,不應供養』——是非菩薩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作是念:『是眾生應以佈施饒益,是不應佈施。是眾生佈施因緣故,應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乃至以是佈施因緣,以三乘法度之,令入無餘涅槃。』
「若眾生來從菩薩乞,亦不生異心分別:『應與是,不應與是。』何以故?是菩薩為是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分別簡擇,便墮諸佛、菩薩、辟支佛、學無學人、一切世間天及人訶責處:『誰請汝救一切眾生?汝為一切眾生捨、一切眾生護、一切眾生依,而分別簡擇應與、不應與?』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人、若非人來,欲求乞菩薩身體支節,是時不應生二心——若與、若不與。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受身,眾生來取,何可不與?我以饒益眾生故受是身,眾生不乞自應與之,何況乞而不與!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有乞者,應生是念:『是中誰與誰受?所施何物?』是一切法自性皆不可得,以畢竟空故,空相法無與、無奪。何以故?畢竟空故,內空故,外空、內外空、大空、第一義空、自相空故。住是諸空佈施,是時具足檀波羅蜜。具足檀波羅蜜故,若斷內外法時,作是念:『截我者誰?割我者誰?』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見東方如恆河沙等諸菩薩摩訶薩入大地獄,令火滅湯冷,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說法。是菩薩以神通力,令大地獄火滅湯冷;知他心;以慈、悲、喜、捨,隨意說法。是眾生於菩薩生清淨心,從地獄得脫,漸以三乘法得盡苦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見如恆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為諸佛給使,供養諸佛,隨意愛樂恭敬;若諸佛所說,盡能受持,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為畜生故,捨其壽命,割截身體,分散諸方。諸有眾生食是諸菩薩摩訶薩肉者,皆愛敬菩薩;以愛敬故,即得離畜生道,值遇諸佛,聞佛說法,如說修行,漸以三乘——聲聞、辟支佛、佛法,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所益甚多——教化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說修行,乃至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除諸餓鬼飢渴苦,是諸餓鬼皆愛敬菩薩;以愛敬故,得離餓鬼道,值遇諸佛,聞諸佛說法,如說修行,漸以三乘——聲聞、辟支佛、佛法而般涅槃,乃至無餘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度眾生故,行大悲心。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見諸菩薩摩訶薩在四天王天上說法,在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上說法。諸天聞菩薩說法,漸以三乘而得滅度。須菩提!是諸天眾中,有貪著五欲者,是菩薩示現火起,燒其宮殿,而為說法,作是言:『諸天!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誰得安者?』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見如恆河沙等國土中諸梵天著於邪見,諸菩薩摩訶薩教令遠離邪見,作是言:『汝等云何於空相虛妄諸法中而生邪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大慈心,為眾生說法。
「須菩提!是為諸菩薩希有難及法。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如恆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為四?佈施、愛語、利益、同事。
「云何菩薩以佈施攝取眾生?
「須菩提!菩薩以二種施攝取眾生——財施、法施。
「何等財施攝取眾生?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珂貝、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華、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身給施眾生;語眾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
「是菩薩施已,教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禪,乃至教非有想非無想定;或教慈、悲、喜、捨;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或教不淨觀,或教安那般那觀,或相、或觸;或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或教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教辟支佛道,或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教眾生,財施已,後教令得無上安隱涅槃。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
「須菩提!菩薩云何以法施攝取眾生?
「須菩提!法施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何等為世間法施?
「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及諸餘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
「是菩薩如是世間法施已,以種種因緣教化,令遠離世間法;遠離世間法已,以方便力,令得聖無漏法及聖無漏法果。何等是聖無漏法?何等是聖無漏法果?聖無漏法者,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脫門。聖無漏法果者,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聖無漏法,須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羅漢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慧,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六波羅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智慧,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是法中一切種智,是名菩薩摩訶薩聖無漏法。何等為聖無漏法果?斷一切煩惱習,是名聖無漏法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不?」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菩薩與佛有何等異?」
佛言:「有異。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是名為佛。所以者何?菩薩心與佛心無有異。
「菩薩住是一切種智中,於一切法無不照明,是名菩薩摩訶薩世間法施。」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因世間法施,得出世間法施。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教眾生令得世間法已,以方便力教令得出世間法。
「須菩提!何等是菩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同?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
「須菩提!云何為四念處?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循身觀,觀外身循身觀,觀內外身循身觀,勤精進,以一心智慧觀身、觀身集因緣、觀身滅、觀身集生滅;行是道無所依,於世間無所愛。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須菩提!云何為四正勤?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勤、生欲、精進;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勤、生欲、精進;未生善法為生故,勤、生欲、精進;已生諸善法,為增長修具足故,勤、生欲、精進;是名四正勤。
「須菩提!云何為四如意足?
「欲三昧斷行成就初如意足;精進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斷行成就如意足。
「云何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云何為七覺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息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云何為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云何為三三昧?空三昧門,無相、無作三昧門。
「云何為空三昧?以空行、無我行攝心,是名空三昧。
「云何為無相三昧?以寂滅行、離行攝心,是為無相三昧。
「云何為無作三昧?無常行、苦行攝心,是為無作三昧。
「云何為八背捨?內色相外觀色,是初背捨;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淨背捨,是三背捨;過一切色相,滅一切對相,不念一切異相故,觀無邊虛空,入無邊空處;乃至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背捨。是名八背捨。
「云何九次第定?行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乃至過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
「云何為佛十力?是處、不是處,如實知;知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法,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諸禪定、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知;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知他眾生種種欲解;知一切世間種種無數性;知一切到道相;知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無量劫,如實知;天眼見眾生,乃至生善惡道;漏盡故,無漏心解脫,如實知。是為佛十力。
「云何為佛四無所畏?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
「云何為四無礙智?一者、義無礙智;二者、法無礙智;三者、辭無礙智;四者、樂說無礙智。云何為義無礙智?緣義智慧,是為義無礙智。云何為法無礙智?緣法智慧,是為法無礙智。云何為辭無礙智?緣辭智慧,是為辭無礙智。云何為樂說無礙智?緣樂說智慧,是為樂說無礙智。
「云何為十八不共法?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云何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平立平如奩底;二者、足下千輻輞輪,輪相具足;三者、手足指長勝於餘人;四者、手足柔軟勝餘身份;五者、足跟廣具足滿好;六者、手足指合縵網,勝於餘人;七者、足趺高平,好與跟相稱;八者、伊泥延鹿[跳-兆+專],[跳-兆+專]纖好,如伊泥延鹿王;九者、平住兩手摩膝;十者、陰藏相,如馬王、象王;十一者、身縱廣等,如尼俱盧樹;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色青、柔軟、右旋;十三者、毛上向,青色、柔軟、右旋;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勝閻浮檀金;十五者、身光面一丈;十六者、皮薄細滑不受塵垢,不停蚊蜹;十七者、七處滿:兩足下,兩手中,兩肩上,項中皆滿字相分明;十八者、兩腋下滿;十九者、上身如師子;二十者、身廣端直;二十一者、肩圓好;二十二者、四十齒;二十三者、齒白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者、方頰車如師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處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大、軟、薄,能覆面至耳髮際;二十八者、梵音深遠,如迦蘭頻伽聲;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間白毫相,軟白如兜羅綿;三十二者、頂髻肉成。是三十二相,佛身成就。
「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廣照,則遍滿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為眾生故受丈光;若放無量光明,則無日月、時節、歲數。
「佛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大聲,則遍滿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隨眾多少,音聲遍至。」
【論】
問曰:
上來已,處處說:「諸法性空,云何分別有善、不善?」須菩提何以從後已來,品品中義無異,而作種種名問?
答曰:
是事上已答。
復次,眾生從無始生死已來著心深難解故,須菩提復作是重問。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欲說是空義,要故,數問。
復次,佛在世時,眾生利根易悟;佛滅度五百年後,像法中眾生愛著佛法,墮著法中,言:「若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何以故有善、不善?」以是故,須菩提憐愍未來眾生鈍根不解故重問。
「世尊!若諸法皆空,云何分別有善、不善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凡夫顛倒心故,於法皆作顛倒異見,乃至不見一法是實。凡夫於夢中,著夢、得夢、見夢者,亦著夢中所見事。」
是人若不信罪福,起三種不善業;若信罪福,起三種善業。
「善、不善、不動」:「善」名欲界中善法,喜樂果報;「不善」名憂悲苦惱果報;「不動」名生色、無色界因緣業。
菩薩知是三種業皆是虛誑不實,住「二空」中,為眾生說法——「畢竟空」破諸法;「無始空」破眾生相。
住中道,為眾生說法,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空,如夢、如幻乃至如化,是法中無夢、亦無見夢者。
菩薩語眾生:「汝等於空法顛倒心故生諸著!」如《經》中廣說。
是菩薩方便力故,於顛倒中拔出眾生,著破顛倒法中。
譬如:
慳貪是顛倒,以佈施破慳貪法;而眾生著是佈施故,為說佈施果報無常實空,從佈施拔出眾生,令持戒。持戒及持戒果報中拔出眾生,語眾生言:「天福盡時,無常苦惱」;拔出眾生,令離欲、行禪定;而為說禪定及果報虛誑不實,能令人墮顛倒中。
種種因緣,為說佈施、持戒、禪定無常過失,令住涅槃,得涅槃方便——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令眾生住是法中。
若佈施、持戒、禪定是定實法,則不應令遠離。
如佈施、持戒等破凡夫法,此則因顛倒而生,雖少時益眾生,久則變異,能生苦惱故,亦教令捨離。
菩薩方便力故,先教眾生捨罪,稱讚持戒、佈施福德;次復,為說持戒、佈施亦未免無常苦惱,然後為說諸法空,但稱讚實法,所謂「無餘涅槃」。
是時,須菩提歡喜:「甚希有!菩薩能如是知是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而為眾生說法,令至無餘涅槃。」
佛言:「是一種希有。」
問欲更知菩薩希有法,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報是菩薩,何況餘人!
須菩提問:「何等是更有希有法?」
佛答,如《經》中說。
問曰:
經中教令佈施、持戒、禪定,今復更說,有何等異?
答曰:
先說生身菩薩;今說變化身。先說一國土;今說無量世界。如是等差別。
問曰:
若菩薩知佛是福田、眾生非福田,是非菩薩法;菩薩以何力故,能令佛與畜生等?
答曰: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一切法中修畢竟空心,是故於一切法無分別。
如畜生,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為畜生;佛亦如是,從諸善法和合,假名為佛。
若人憐愍眾生,得無量福德;於佛著心,起諸惡因緣,得無量罪。
是故知一切法畢竟空故,不輕畜生,不著心貴佛。
復次,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是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是取相,是故等觀。
復次,菩薩有二法門:一者、畢竟空法門,二者、分別好惡法門。
入空法門,則得等觀;入分別法門,諸阿羅漢、辟支佛尚不及佛,何況畜生!
為其輕眾生不憐愍佈施故,教不分別。
問曰:
菩薩身非木石,云何眾生來割截而不生異心?
答曰:
有人言:菩薩久修羼提波羅蜜故,能不愁惱。如羼提仙人被截手足,血皆為乳。
有人言:菩薩無量世來,深修大慈悲心故,雖有割截,亦不愁憂;譬如草木無有瞋心。
有人言:菩薩深修般若波羅蜜,轉身得般若波羅蜜果報空心故,了了知空,割截身時心亦不動;如外物不動,內亦如是;得般若果報故,於諸法中無所分別。
有人言:是菩薩非生死身,是出三界法性生身,住無漏聖心果報中故,身如木石,而能慈念割截者;是菩薩能生如是心故,割截劫奪內外法時,其心不動。
是為菩薩希有法。
復次,「希有法」者,如《經》中說:「我以佛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菩薩,入地獄中,令火滅湯冷;以三事教化眾生」,如《經》中說。
問曰:
若爾者,不應有三惡道!
答曰:
三惡道眾生無邊無量;菩薩雖無邊無量,眾生倍多無量。
菩薩隨眾生可度因緣,若於三惡道中有餘功德者,菩薩則度;重罪者則不見菩薩。
菩薩一相見無分別心故,不一一求覓眾生;譬如大赦,及者得脫,不及者則不蒙。
問曰:
若眾生割截菩薩,或食其肉,應當有罪,云何得度?
答曰:
此菩薩本願:「若有眾生噉我肉者,當令得度。」
如經中說:「眾生食菩薩肉者,則生慈心。」
譬如有色、聲、香、觸,人聞見則喜,復有聞見則瞋;味亦如是,有瞋者、有起慈心者。如《毘摩羅鞊經》說:「服食香飯,七日得道者,有不得者。」
非以噉肉故得度;以起發慈心故,得免畜生,生善處、值佛得度。
有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深行慈心,外物給施眾生,意猶不滿,並自以身佈施,爾乃足滿。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外物珍寶供養佛,意猶不滿;以身為燈供養於佛,爾乃足滿。
復次,人得外物,雖多不以為恩,所以者何?非所愛重故;得其身時乃能驚感,是故以身佈施。
菩薩又為天上諸天說法,如《經》中廣說。
人以四事攝之——佈施、愛語、利益、同事。
佈施有二事,如《經》中廣說。
問曰:
何以略說餘四道,而廣說人道中法?
答曰:
三惡道中苦多故,眾生少疑,若見菩薩大神通希有事,則直信愛著得度。諸天有天眼故,自見罪福因緣;菩薩少現神足則解。人以肉眼不見罪福因緣果報,又多著外道邪師及邪見經書。
諸煩惱有二分:一者、屬見;二者、屬愛。若但有一事,則不能成大罪。三毒人得邪見力,能盡作重惡;邪見人得貪慾、瞋恚,能大作罪事。如須陀洹雖有三毒,無邪見故,不作墮三惡道重罪。是故人中多有三毒、邪見。
又眼不見罪福因緣故難度,難度故多說。
問曰:
若爾者,於四事中何以多說佈施,餘三略說?
答曰:
佈施中攝三事故,以財施、法施,教化眾生,則無所不攝。
復次,四事中初廣開佈施,則知餘三亦如是。
問曰:
若爾者,何以略說財施,而廣說法施?
答曰:
財施少,法施廣故。所以者何?
財施,有量果報;法施,無量果報。
財施,欲界系果報;法施,亦三界系果報,亦是出三界果報。
財施,能與三界富樂;法施,能與涅槃常樂。
又財施從法施生,聞法則能施故。
復次,財施果報,但富樂,無種種;法施亦有富樂,亦有餘事,乃至佛道涅槃果報。
以是等因緣故,廣說法施。
二施義,如《經》中佛自廣說。
問曰:
經中,須菩提何以故言「菩薩得一切種智不」?
答曰:
須菩提意:若菩薩時得一切種智,則不名菩薩,云何未得佛而能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若先作佛,何用一切種智為?
佛答:「今得一切種智,名為菩薩;已得一切種智,名為佛。」
菩薩時具足佛因緣,生心欲得一切種智;得已名為「佛」。
真實之言:菩薩不得,佛亦不得。所以者何?菩薩未得;佛得已竟,更不復得。
世俗法故,說「菩薩今得,佛得已竟」;第一義中,則無一切法,何況佛及菩薩!
又《經》中言:「佛心不異菩薩,菩薩不異佛心」,次第相續不斷故;有二心如,無異無分別故。
問曰:
九次第定、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此是世間共有法,何以故名為「出世間不共法?」
答曰:
四禪、四無色定、滅受想,名「九次第」;滅受定,但聖人能得。四禪、四無色定——從初禪起更不雜餘心而入二禪;從二禪乃至滅受定,念念中受,不雜餘心,名為「次第」。
凡夫是罪人鈍根,云何能得三十二相?
如轉輪聖王、提婆達、難陀所得相,名字雖同,而威德、具足、淨潔、得處則不同於佛。如先分別轉輪聖王、佛相不同中說。
又是相,聖無漏法果報,故自在隨意,無量無邊;轉輪聖王等相,是福德業因緣,不能自在,有量有限。
復次,提婆達、難陀有三十相,無三十二相;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無威德、不具足、不得處,與愛等煩惱俱。
八十隨形好具足,唯佛菩薩有之;餘人正可有少許,或指纖長,或失腹,有如是等無威德之好,不足言。
是故說言「出世間不共凡夫法」,無咎。
問曰:
從初來,處處說諸法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不說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今經欲竟,何以品品中說?
答曰:
佛有二種身:法身,生身;於二身中,法身為大。法身大,所益多故,上來廣說;今經欲訖故,生身義應當說,是故今說。
復次,是生身相好莊嚴,是聖無漏法果報;今次第說,上雜諸波羅蜜說。
四念處等諸法義,如先說。
十力等是佛法甚深義,今當更略說。
問曰:
「佛十力」者,若總相說則一力,所謂一切種智力;若別相說則千萬億種力,隨法為名,今何以但說十力?
答曰:
佛實有無量智力,但以眾生不能得、不能行故不說。
是十力,可度眾生事辦,所以者何?
佛用是處非處力,定知一切法中因果,所謂行惡業,墮惡道,有是處;行惡業,生天上,無是處。善亦如是。不離五蓋、不修七覺得道者,無有是處;離五蓋、修七覺得道者,有是處。
餘九力盡入此力中。
佛以此力,籌量十方六道中眾生可度者、不可度者——可度者,以種種因緣、神通變化而度脫之;不可度者,於此人中修捨心。譬如良醫,觀其病相,審定知其可活則治之,不可活者則捨之。
「度眾生方便」者,所謂二力:業力、定力。
求其業因緣生處;人以業因緣故受身、縛著世間,禪定因緣故得解脫。
行者必應求苦從何而生、由何而滅,是故用二力。
業力有二分:一者、淨業,能斷惡業;二者、垢業。
「淨業」名禪定、解脫、諸三昧;「不淨業」者,能於三界中受身。
人有二種:鈍根,為受身故作業;利根,為滅身故作業。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皆令作淨業?
答曰:
以眾生根有利、鈍故。
問曰:
眾生何因緣故有利、鈍?
答曰:
以有種種欲力故。
惡欲眾生,常入惡故鈍。「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惡業故鈍。
善欲者樂道、修助道法故利。
問曰:
眾生何以不皆作善欲?
答曰:
是故佛說世間種種性,惡性、善性。惡性者惡欲,惡欲故根鈍。如火熱性、水濕性,不應責其所以。
問曰:
惡欲即是惡性,有何差別而作二力?
答曰:
性先有,欲得因緣而生。譬如先有瘡,得觸因緣則血出。
性在內,欲在外。
性重,欲輕。
性難除,欲易捨。
性深,欲淺。
用性作業必當受報,用欲作業不必受報。
有如是等差別。
復有人言:欲常習增長,遂成為性;性亦能生欲。
是人若今世、若後世常習是欲,則成為性。
住是性中,作惡、作善;若住善性則可度,若住惡性則不可度。
佛既知眾生二種性已,知其果報,善道、惡道種種差別。
惡性者墮三惡道;善性者有四種道:人、天、阿修羅、涅槃道。
問曰:
「一切到處道力」與「天眼力」有何差別?
答曰:
天眼但見生死時;此中未死時知,見因知果。天眼,見現前罪福果報。
是名「一切到處道力。」
問曰:
聲聞、辟支佛亦得涅槃、亦能化眾生,何以無是力?
答曰:
是故說後三力。三世中眾生事盡能通達遍知:
以宿命力,一切眾生過去事本末悉知。
以天眼生死智力故,一切眾生未來世中無量事盡能遍知。
作是知已,知現世中眾生可度者為說漏盡法。
以是故,但佛有此力,二乘所無。
如有一人,即日應得阿羅漢,舍利弗日中時語言:「汝無得道因緣」,捨而不度;晡時,佛以宿命神通,見過去八萬劫前得道因緣,今應成就,晡時說法,即得阿羅漢道。
復次,佛以初力知眾生可度、不可度相;以第二力知眾生為三障所覆、無覆者;以第三力知眾生禪定、解脫淨不淨者;以第四力知眾生根有利、有鈍,能通法性、不通者;以第五力知眾生利鈍根因緣——善、惡欲;以第六力知二欲因緣——種種性;以第七力知眾生利鈍根善惡果報處七種道;以第八力知眾生宿世善惡業障、不障;以第九力知眾生今世未可度,未來世生處可度;以第十力知是人以空解脫門入涅槃,無相、無作門入涅槃;知是人於見諦道、思惟道中,念念中斷若干結使。
以是十力籌量眾生所應度緣而為說法,是故說法,初無空言。
問曰:
佛智慧無量,身相亦應無量!又佛身勝諸天王,何以正與轉輪聖王同有三十二相?
答曰:
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義如先說。
復次,有人言:佛、菩薩相不定,如此中說;隨眾生所好,可以引導其心者為現。
又眾生不貴金而貴餘色——琉璃、頗梨、金剛等,如是世界人,佛則不現金色,觀其所好則為現色。
又眾生不貴纖長指及網縵,以長指利爪為羅剎相,以網縵為水鳥相,造事不便,如著手衣,何用是為?如罽賓國彌帝隸力利菩薩,手網縵,其父惡以為怪,以刀割之,言:「我子何緣如鳥?」
有人不好肩圓大,以為似腫;有以腹不現,無腹如餓相;亦有人以青眼為不好,但好白黑分明。
是故佛隨眾生所好而為現相好,如是等無有常定。
有人言:此三十二相實定;以神通力變化身,隨眾生所好而為現相。
有人言:佛有時神通變化;有時隨世界處生,當生處不得言神通變化。
又於三千大千世界中,隨可度眾生處生,則為現相。如《密跡經》中說:「或現金色,或現銀色,或日月星宿色,或長或短,隨可引導眾生則為現相。」
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
天竺國人於今故治肩[骨*專]令厚大、頭上皆以有髻為好。
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貝、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者故,起恭敬心。
有國土佛為現千萬相,或無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隨天竺所好故,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八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