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稱揚品第六十五之餘(卷七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成就二法,魔不能壞。何等二?觀一切法空;不捨一切眾生。須菩提!菩薩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壞。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法成就,魔不能壞。何等二?所作如所言;亦為諸佛所念。菩薩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壞。

「須菩提!菩薩如是行,是諸天皆來至菩薩所,親近、諮問、勸喻、安慰,作是言:『善男子!汝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善男子!汝常當行是空、無相、無作行。何以故?善男子!汝行是行,無護眾生汝為作護,無依眾生為作依,無救眾生為作救,無究竟道眾生為作究竟道,無歸眾生為作歸,無洲眾生為作洲,冥者為作明,盲者為作眼。』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十方現在無量阿僧祇諸佛在大眾中說法時,自讚嘆稱揚是菩薩摩訶薩名姓,言:『某甲菩薩成就般若波羅蜜功德。』須菩提!如我今說法時,自稱揚寶相菩薩、尸棄菩薩;復有諸菩薩摩訶薩在阿閦佛世界中行般若波羅蜜,淨修梵行,我亦稱揚是菩薩名姓。

「須菩提!亦如東方現在諸佛說法時,是中有菩薩摩訶薩淨修梵行,佛亦歡喜,自稱揚讚歎是菩薩;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復有菩薩從初發意欲具足佛道,乃至得一切種智,諸佛說法時,亦歡喜自稱揚讚歎是菩薩。

「何以故?是諸菩薩摩訶薩所行甚難,不斷佛種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菩薩摩訶薩,諸佛說法時,自讚嘆稱揚?」

佛告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諸佛說法時,自讚嘆稱揚。」

須菩提言:「何等阿鞞跋致菩薩為佛所讚?」

佛言:「如阿閦佛為菩薩時所行所學,諸菩薩亦如是學;是諸阿鞞跋致菩薩,諸佛說法時,歡喜讚歎。

「復次,須菩提!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未得無生忍法;信解一切法空,未得無生忍法;信解一切法虛誑,不實不堅固,未得無生忍法。須菩提!如是等諸菩薩摩訶薩,佛說法時,歡喜自讚嘆稱揚名姓。

「須菩提!若諸菩薩摩訶薩,諸佛說法時,歡喜自讚嘆者,是菩薩滅聲聞、辟支佛地,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諸佛說法時,歡喜自讚嘆者,是菩薩當住阿鞞跋致地;住是地已,當得薩婆若。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其心明利,不疑不悔;作是念:是事如佛所說。是菩薩亦當於阿閦佛及諸菩薩所廣聞是般若波羅蜜,亦信解;信解已,如佛所說,當住阿鞞跋致地。

「如是,須菩提!但聞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何況信解!信解已,如說住、如說行;如說住、行已,住一切種智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說菩薩摩訶薩如所說住、如所說行,住薩婆若;若菩薩摩訶薩無所得法,云何住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諸法如中,住薩婆若。」

須菩提言:「世尊!除如更無法可得,誰住如中?住如中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住如中當說法?如尚不可得,何況住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住如中而說法?無有是處!」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除如更無法,誰住如中?住如中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住如中當說法?如尚不可得,何況住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住如中而說法?無有是處!』」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除如更無有法可得,誰住如中?住如中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住如中當說法?如尚不可得,何況住如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住如中而說法?何以故?是如生不可得、滅不可得,住異不可得;若法生、滅、住異不可得,是中誰當住如?誰當住如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當住如而說法?無有是處!」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深般若波羅蜜中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無有如中住者,亦無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無說法者。菩薩摩訶薩於是處心不驚、不沒、不怖、不畏,不疑、不悔。」

爾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如憍尸迦說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是甚深法中心不驚、不沒,不怖、不畏,不疑、不悔。憍尸迦!諸法空中誰驚、誰沒?誰怖、誰畏?誰疑、誰悔?」

是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須菩提所說,但為空事,無所罣礙。譬如仰射空中,箭去無礙;須菩提說法無礙亦如是。」

【論】

釋曰:

眾會疑:「菩薩何因緣故得如是力,魔不能壞?」

佛答:「有二因緣故,魔不能壞:一者、觀諸法空,二者、不捨一切眾生。」

以日月因緣故,萬物潤生:但有月而無日,則萬物濕壞;但有日而無月,則萬物燋爛。日、月和合故,萬物成熟。

菩薩亦如是,有二道:一者、悲,二者、空。悲心憐愍眾生,誓願欲度;空心來則滅憐愍心。若但有憐愍心,無智慧,則心沒在無眾生而有眾生顛倒中;若但有空心,捨憐愍度眾生心,則墮斷滅中。

是故佛說二事兼用,雖觀一切空而不捨眾生,雖憐愍眾生不捨一切空——觀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是故不妨憐愍眾生;觀憐愍眾生,亦不著眾生,不取眾生相,但憐愍眾生,引導入空,是故雖行憐愍而不妨空。雖行空亦不取空相故,不妨憐愍心;如日、月相須。

諸神天輕賤妄語人,若菩薩不如所說行,則五種執金剛神捨離不復守護,惡鬼得便。是人喜生恶心,恶心故則生惡業,生惡業故則墮惡道!菩薩不為諸佛所念者,則善根朽壞;如魚子不為母念,則爛壞不生。是故言:「所作如所言,亦為諸佛所念。得此二法故,不可破壞。」

若菩薩能如是,真行般若波羅蜜,魔不能壞,功德智慧增益,諸天則來親近、諮問、安慰、勸喻,作是言:「善男子!汝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以是因緣故,常行空行。」

問曰:

諸天未得一切智,云何能與菩薩授記?

答曰:

諸天長壽,從過去諸佛聞如是行得記,今見菩薩有如是行故說,見因知有果故。諸天見是菩薩行三解脫門印,亦兼行慈悲心於眾生,是故說言「不久作佛」。

「無守護眾生汝為作守護,無歸與作歸」等義,如先說。

若菩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十方現在無量諸佛說法時,稱揚讚歎是名字者;如我今稱揚寶相菩薩、尸棄菩薩,及阿閦佛世界中菩薩;又如十方佛說法時,稱揚諸妙行菩薩。

菩薩能如所說應諸法實相者,十方諸佛說法時,亦以是菩薩為譬喻;作是言:「某方某世界菩薩雖未作佛,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功德希有故。」

如大國王有大將,不惜身命,有方便能破怨敵,常為國王所稱譽;菩薩亦如是,觀畢竟空,不惜我身,破煩惱賊,有方便而不作證,教化眾生,諸佛所稱譽。

諸佛雖無著心,無分別善不善法,視諸阿羅漢、外道,亦無憎、愛,為利益眾生故,讚歎善人,稱揚善法,毀訾不善。所以者何?欲使眾生依附好人,心隨善法,令出世間故。

問曰:

何經中說二菩薩佛所讚歎?

答曰:

佛經無量,佛涅槃後,諸惡邪見王出,焚燒經法,破壞塔寺,害諸沙門!五百歲後,像法不淨,諸阿羅漢、神通菩薩難可得見故,諸深經不盡在閻浮提,行者、受者少故,諸天、龍神持去。

問曰:

如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力勢菩薩、文殊尸利、彌勒菩薩等何以故不讚嘆,而但稱譽二菩薩?

答曰:

是二菩薩未得無生忍法,而能似無生忍法行。必有此事,一切魔民所不能壞,是故佛嘆希有。

復次,是二菩薩清淨大願行,深大慈悲心,不期疾作佛,為度眾生故;有如是等功德,故佛稱讚。

復次,遍吉、觀世音菩薩等,功德極大,人皆知;是二菩薩人未知,故稱揚。

阿閦佛世界菩薩皆效阿閦佛,初發心來,行清淨不雜行;生彼菩薩皆效其行,是故說阿閦佛世界菩薩,稱譽其德。又如十方諸佛亦稱揚諸世界上妙菩薩;亦如釋迦文尼佛稱揚二菩薩。

何等是?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十地,佛讚歎是菩薩所為甚難,能不斷佛種。

此中須菩提問:「何等菩薩,佛說法時,稱揚讚歎說其名字?」

問曰:

佛已先說,須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佛初說大菩薩;後稱說一切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十地。是故須菩提疑問佛:「佛讚歎何等菩薩,稱其名字?」

佛答:「佛雖皆愛念一切菩薩,其中有德行勝者,稱揚其名字。」

何等菩薩,佛所稱嘆?

如阿閦佛初發心時,行清淨行,不休不息,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菩薩,佛所讚歎。

復次,有菩薩未得無生法忍,未入菩薩位,行般若波羅蜜力故,常思惟籌量,求諸法實相,能信解、忍,通一切法無生相,空,虛誑、不堅固。有如是等相諸菩薩摩訶薩,佛稱名讚歎。

「虛誑不實、不堅固」者,皆是無常、苦、無我門。

「一切法空」者,即是空門。

「一切法無生」者,即是諸法實相,滅諸觀。

復次,「虛誑不實、不堅固」,即是無作解脫門;「一切法空」,即是空解脫門;「一切法無生」,即是無相解脫門。

如是等三種差別。

是人出柔順法忍,未得無生法忍;出凡夫法,未入聖法,而能信受聖法,似得聖法人,是故希有。如佛所稱譽阿鞞跋致菩薩,能斷二地、得受記;是人為佛所稱譽,亦如是。如是相人,雖未得無生法忍,智慧力故,為諸佛稱名讚歎。

今以信根力勝故,佛亦稱名讚歎,何者是?所謂「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深般若,其心明利,不疑、不悔,作是念:『是事如佛所說。』」

問曰:

是菩薩已信解般若波羅蜜,何以更從阿閦佛及諸菩薩邊聞?

答曰:

是人聞阿閦佛作菩薩時所行清淨;是人聞已,欲效阿閦佛所行。是故佛說此人,於是得信力、於彼得智慧力故,當住阿鞞跋致地。

是人未得無生忍法,以智慧力故,得如阿鞞跋致,為諸佛所讚;有信力故,得如阿鞞跋致,為諸佛所讚。

若但聞般若,得如是利益,何況信受、如所說行,漸住一切種智中!

須菩提問佛:「一切法空相無所得,云何菩薩住薩婆若?」

佛言:「如中住。」——「如」者,即是空;菩薩住是畢竟空中,名為「住薩婆若」。

此中須菩提問佛:「除如更無法可得,誰住如中」,乃至「無有是處」,如經廣說。

佛可須菩提所語,說如亦空因緣,所謂「是如,生、滅、住異不可得,若法無三相,即是畢竟空,云何可住?若住此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說法,無有是處!」

釋提桓因欲取般若一定相,聞佛共須菩提說無相亦不可得,是故白佛言:「希有!世尊!是般若甚深,是菩薩所為甚難,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是如畢竟空,除如更無菩薩住是如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定法名為佛,說法者所度眾生亦不離如,亦無拔出處涅槃,諸法常住如相故。菩薩聞是事,心不疑悔,是事為難!雖信一切法畢竟空,而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精進不休不息,是為難。」

須菩提語帝釋:「若諸法畢竟空、無所有,疑從何生?何有難事?」

帝釋心歡喜,作是念:「須菩提實是樂說空法;須菩提有所解說,皆說空事。雖說色等餘事,其義皆趣向空;若有難問,不能作礙,空亦空故。」

若人難空,須菩提先已破空,於有無中都無所礙;譬如仰射空中。

「虛空」即是畢竟空,「箭」是須菩提智慧。

所說如箭於空無礙,勢盡自墮,非為空盡;須菩提說法因緣事辦故便止,非為法盡。

若有人雖有利箭,射壁不能過;人雖有利智慧,邪見著有,則礙而不能通。

是故須菩提說無障無礙法。

◎大智度論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經】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如是說,如是答,為隨順法不?為正答不?」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所說、所答,實皆隨順。」

釋提桓因言:「希有!世尊!須菩提所樂說,皆為空、為無相、無作,為四念處,乃至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釋提桓因:「須菩提比丘行空時,檀波羅蜜不可得,何況行檀波羅蜜者!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何況行般若波羅蜜者!四念處不可得,何況修四念處者!乃至八聖道分不可得,何況修八聖道分者!禪、解脫、三昧、定不可得,何況修禪、解脫、三昧、定者!佛十力不可得,何況修佛十力者!四無所畏不可得,何況能生四無所畏者!四無礙智不可得,何況能生四無礙智者,大慈、大悲不可得,何況行大慈、大悲者!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何況生十八不共法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智不可得,何況得一切智者!如來不可得,何況當作如來者!無生法不可得,何況無生法作證者!三十二相不可得,何況得三十二相者!八十隨形好不可得,何況得八十隨形好者!

「何以故?憍尸迦!須菩提比丘,一切法離行,一切法無所得行,一切法空行,一切法無相行,一切法無作行。

「憍尸迦!是為須菩提比丘所行,欲比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行,百分不及一,千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除佛行,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聲聞、辟支佛諸行中,最尊、最妙、最上。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於一切眾生中最上,當行是般若波羅蜜行。何以故?憍尸迦!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能具足佛法,得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作佛。」

是會中諸三十三天,以天文陀羅花散佛及僧。是時,八百比丘從坐起,以華散佛,偏袒右肩,合掌,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我等當行是無上行,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

爾時,佛知諸比丘心行,便微笑。如諸佛法,種種色光:青、黃、赤、白、紅、縹,從口中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遶佛三匝,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笑?諸佛不以無因緣而笑!」

佛告阿難:「是八百比丘於星宿劫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散華,皆同一字,比丘僧、世界、壽命皆等。各各過十萬歲,出家作佛。是時,諸世界常雨五色天花。以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欲行最上行,當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人中死,此間生;若兜率天上死,來生此間;若人中,若兜率天上,廣聞是深般若波羅蜜。阿難!我見是諸菩薩摩訶薩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親近、正憶念,轉復以般若波羅蜜教行菩薩道者,當知是菩薩面從佛聞深般若波羅蜜,乃至親近,亦從諸佛所種善根。善男子、善女人當作是念:『我等非聲聞所種善根,亦不從聲聞所聞是深般若波羅蜜。』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親近、隨義隨法行,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面見佛。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信心清淨,不可沮壞,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曾供養諸佛、種善根、與善知識相得。

「阿難!於諸佛福田種善根,雖不虛誑,要得聲聞、辟支佛、佛而得解脫,應當深了了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阿難!若菩薩深了了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人若住聲聞、辟支佛道,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是故,阿難!我以般若波羅蜜囑累汝!阿難!汝若受持一切法,除般若波羅蜜,若忘若失,其過小小,無有大罪。阿難!汝受持深般若波羅蜜,若忘失一句,其過甚大!阿難!汝若受持深般若波羅蜜,後還忘失,其罪甚多!以是故,阿難!囑累汝!是深般若波羅蜜,汝當善受持,讀誦令利!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則為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現在供養我,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擣香、澤香,衣服、幡蓋,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說,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幢幡。阿難!供養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我,亦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佛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深般若波羅蜜,信心清淨,恭敬愛樂,則為信心清淨,恭敬愛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阿難!汝愛樂佛、不捨離,當愛樂般若波羅蜜莫捨離!

「阿難!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句,不應令失!阿難!我說囑累因緣甚多,今但略說。如我為世尊,般若波羅蜜亦是世尊。

「以是故,阿難!種種因緣囑累汝般若波羅蜜。阿難!今我於一切世間人、天、阿修羅眾中囑累汝!諸欲不捨佛、不捨法、不捨僧,不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慎莫捨般若波羅蜜!阿難!是我所教化弟子法。

「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復為他人種種廣說其義,開示、演暢、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疾近薩婆若。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過去、未來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今現在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以是故,阿難!諸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學六波羅蜜!何以故?阿難!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母,生諸菩薩故。阿難!若有菩薩摩訶薩學是六波羅蜜,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我以六波羅蜜倍復囑累汝!阿難!是六波羅蜜是諸佛無盡法藏。阿難!十方諸佛現在說法,皆從六波羅蜜法藏中出;過去諸佛亦從六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亦從六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諸佛亦從六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弟子皆從六波羅蜜中學得滅度,已得、今得、當得滅度。

「阿難!汝為諸聲聞人說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得阿羅漢果證,猶未為我弟子事;汝若以般若波羅蜜相應一句教菩薩摩訶薩,則為我弟子事我亦歡喜,勝教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令得阿羅漢果。

「復次,阿難!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不前不後,一時皆得阿羅漢果證。是諸阿羅漢,行佈施功德,持戒、禪定功德,是功德多不?」

阿難言:「甚多!世尊!」

佛言:「阿難!不如弟子以般若波羅蜜相應法為菩薩摩訶薩說,乃至一日,其福多!置一日,但半日;置半日,但一食頃;置一食頃,但須臾間說,其福多!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根,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故。菩薩摩訶薩自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示、教、利、喜他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如是菩薩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行一切種智,增益善根,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佛在四眾中,天、人、龍、鬼神、甄陀羅、摩睺羅伽等,於大眾前而現神足變化:一切大眾皆見阿閦佛,比丘僧圍繞說法,大眾譬如大海水,皆是阿羅漢;漏盡無煩惱,皆得自在;得好解脫——心好解脫,慧好解脫;其心調柔,譬如大象;所作以辦,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脫;一切心、心數法中得自在;及諸菩薩摩訶薩無量功德成就。

爾時,佛攝神足,一切大眾不復見阿閦佛、聲聞人、菩薩摩訶薩及其世界,不與眼作對。何以故?佛攝神足故。

爾時,佛告阿難:「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眼作對,法法不相見,法法不相知。如是,阿難!如阿閦佛、弟子、菩薩、世界,不與眼作對。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眼作對,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見。何以故?一切法無知、無見,無作、無動,不可捉,不可思議;如幻人無受、無覺、無真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著諸法。阿難!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名為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諸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如是學名為第一學,最上學,微妙學。如是學,安樂利益一切世間,無護者為作護。是諸佛所學,諸佛住是學中,能以右手舉三千大千世界,還著本處,是中眾生無覺知者。何以故?阿難!諸佛學是般若波羅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見。阿難!如般若波羅蜜於諸學中最尊第一,微妙無上。

「阿難!若有人欲得般若波羅蜜邊際,為欲得虛空邊際。何以故?阿難!般若波羅蜜無有量,我初不說般若波羅蜜量,名眾、句眾、字眾是有量,般若波羅蜜無有量。」

阿難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有量?」

佛告阿難:「般若波羅蜜無盡故無有量,般若波羅蜜離故無有量。阿難!過去諸佛皆學般若波羅蜜得度,般若波羅蜜故不盡;未來世諸佛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度,是般若波羅蜜故不盡;現在十方諸佛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度,般若波羅蜜故不盡: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阿難!欲盡般若波羅蜜為欲盡虛空;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不可盡,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何以故?是一切法皆無生;若法無生,云何有盡?」

爾時,佛出覆面舌相,告阿難:「從今日,於四眾中廣演、開示、分別般若波羅蜜,當令分明易解!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法相。是中求聲聞、辟支佛,求佛者,皆當於中學!學已,各得成就。

「阿難!是深般若波羅蜜則是一切字門。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能入陀羅尼門;學是陀羅尼門,諸菩薩得一切樂說辯才。

「阿難!般若波羅蜜是三世諸佛妙法。以是故,阿難!我為汝了了說:若有人受持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親近,是人則能持三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我說般若波羅蜜是行者足,汝持是般若波羅蜜陀羅尼故,則能持一切諸法。」

【論】

問曰:

釋提桓因何以自疑所說,言:「我為隨順法,正答不?」

答曰:

釋提桓因非一切智人,雖得初道,三毒未盡,猶有錯謬!而自籌量:「我雖福德因緣為諸天主,雖得聖道味,而未有一切智;一切漏未盡故,所說或能錯謬,不自覺知。」是故問。

復次,眾中大有阿鞞跋致菩薩、漏盡阿羅漢、及離欲諸天;是諸人見釋提桓因與佛、須菩提共問難,心不怯弱,作是念:「是釋提桓因漏尚未盡,何能問難,盡諸法邊?」釋提桓因以是事故,問佛。

復次,釋提桓因自知所說諸法相無違錯,求佛印可,使聽者信受,故佛即可之。

問曰:

佛何以可釋提桓因說?

答曰:

釋提桓因雖非一切智人,常從佛聞,誦讀力強,是故所說有理,佛便印可。佛說有三種慧:聞慧、思慧、修慧。有人聞慧、思慧明瞭故,能與修慧人問難。譬如乘船隨流,不自用力而疾於陸行;如阿難雖未離欲,未得甚深禪定,而能與佛、漏盡阿羅漢等論議,隨法無違。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須菩提好樂說空,善巧說空,於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有所言說,皆趣向空、無相、無作,所謂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中皆和合畢竟空說。」

佛語釋提桓因:「須菩提是行畢竟空人,世世修集,非但今世。是人以空解脫門入道,亦以此門教化眾生。」是人若入深空法,尚不得法,何況行是法者!如經說:「檀波羅蜜不可得,何況行檀者!乃至八十隨形好不可得,何況得八十種隨形好者!」

須菩提所行空行,欲比菩薩空行,百分不及一。

問曰:

法空、眾生空,復有何不盡,而言「百分不及一」?

答曰:

佛此中自說:「除佛,諸聲聞、辟支佛無有及菩薩」者,「諸法實相」有種種名字:或說「空」,或說「畢竟空」,或說「般若波羅蜜」,或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中說「諸法實相」名為「空行」。

如一切聲聞弟子中,須菩提空行最勝;如是,除佛,諸菩薩空行勝於二乘。

何以故?智慧分別利鈍,入有深淺故,皆名得諸法實相,但利根者得之了了。譬如破闇故然燈,更有大燈,明則轉勝;當知先燈雖炤,微闇不盡,若盡,後燈則無用。行空者亦如是,雖俱得道,智慧有利鈍故,無明有盡、不盡;惟有佛智,能盡諸無明。

復次,聲聞、辟支佛無慈悲心,無度眾生心,無淨佛世界,無無量佛法願,無轉法輪度眾生,亦無入無餘涅槃乃至遺法度眾生願;無有三世度眾生心,所謂菩薩時、作佛時、滅度時,非但以空行故,與菩薩等。

復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

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

佛分別是空行已,告釋提桓因:「若欲於一切眾生最上,當行般若波羅蜜。」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空行,不取空相故,過於二地,得無生忍法,入菩薩位;入菩薩位故,具足佛法。」——「佛法」是菩薩道。「菩薩道具足故,當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斷一切煩惱習人。」是諸事,「空行」為根本。

問曰:

涅槃是無量,何以言「二乘所得有量」?

答曰:

言「智慧有分有量」,不說「諸法法性有量」;不聞說大水喻耶?器有量,非水有量。

復次,量、無量相待法。於凡人是無量,佛皆能量。爾所分是須陀洹,乃至爾所分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餘殘究盡法性是佛。

「爾時,會中諸天,以天曼陀羅華散佛」等,如經中說。

問曰:

華供養佛及僧,是八百比丘何以獨取供養佛?

答曰:

諸天所散華,諸比丘當分所得墮衣上者,見其色香甚妙,因以發心供養於佛,白言:「我從今日,當行是無上行」,所謂畢竟空,無相、無作等,為度一切眾生故,如佛所說,二乘所不及。

爾時,佛微笑。

笑義,如〈恆伽提婆品〉中說。

是八百比丘皆是善知識,行同心等,世世共修集功德故,一時作佛,皆同一字。五色天華供養佛故,世界中常雨五色天曼陀羅華。

佛因是事讚般若,作是言:「阿難!欲行最上菩薩道,當行般若波羅蜜。」

「阿難!若有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或兜率天上來。」

所以者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天著淨妙五欲,心則狂惑不能行;色界天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無形,故不能行;鬼神道眼根等利,諸煩惱覆心,故不能專行深般若。

人道中,苦差三惡道,樂不如諸天,眼等諸根濁重,身多地種,故能制苦樂意而行般若。

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補處菩薩,彼中諸天常聞說般若,五欲雖多,法力勝。

是故說二處來。

若從他方佛世界來,若此間有般若波羅蜜處來。

復次,「阿難!若有求佛道者,能問、能信、受持,乃至正憶念,當知是人,佛常以佛眼見是諸人等;應當作是念:『我等便是面從佛受,從佛發心、種善根,不從二乘發。』」

「阿難!若有人信心清淨,不可破壞者,當知是人先世供養無量諸佛,為善知識守護故能受持。」

問曰:

佛亦名為寶,亦名為無上福田,若人從佛種善根,必以三乘法入涅槃不虛。如《法華》中說:「有人或以一華,或以少香供養於佛,乃至一稱南無佛,如是等人皆當作佛。」若爾者,有人作是念:「但行五波羅蜜,欲作佛時乃觀空,何用常行般若波羅蜜,難知難得空行?」

答曰:

以是事故,佛自答阿難:「於佛福田中雖不虛誑,要得三乘入涅槃,應當了了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了了行故,疾得佛道,不久受生死苦。般若有如是等利益功德故,應當行。」

「阿難!般若有如是功德利益故,我囑累汝。」

問曰:

佛無所貪,乃至一切種智、佛無礙解脫——清淨微妙諸佛法猶尚不貪,何以故以般若波羅蜜慇勤囑累阿難,似如貪惜?

答曰:

諸佛為利益眾生故出世,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神足變化,皆為眾生故。第一利益眾生,無過般若波羅蜜,能盡諸苦故。是般若波羅蜜因語言、文字、章句可得其義,是故佛以般若經卷慇勤囑累阿難。

復次,有人見佛慇勤囑累,故言:「佛大事辦,猶尚尊重般若,是法必尊必妙。」譬如大富長者命欲終時,以眾寶與兒,偏以如意寶珠慇勤囑累:「汝勿以此寶自無定色,質如虛空,微妙難識故,而不守護!若失餘寶為可,此寶不可失也!」大富長者是佛,以般若波羅蜜囑累阿難:「汝好受持守護,無令忘失!」

除般若,雖有十二部經,盡皆忘失,其過尚少;若失般若一句,其過太多!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如經中說:「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得」;乃至「為聲聞人說法,其中皆是讚般若事。」

問曰:

說法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盡得阿羅漢,云何不如以般若一句教菩薩?

答曰:

是事先雖答,今當更略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雖皆得阿羅漢,自度其身,不中作佛;若說般若一句,聞者得作佛故。如人種眾果樹,不如一人種一如意樹,能隨人所願,如意皆得。

復次,為聲聞說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一句雖少,有大慈悲。

聲聞法中皆自為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

聲聞法中無慾廣知諸法心,但欲疾離老、病、死;大乘法中欲了了知一切法。

聲聞法功德有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功德,無有遺餘。

如是等大、小乘差別。

譬如金剛雖小,能勝一切寶,不得言少故不如多。三千大千世界中阿羅漢福德,比般若一句教菩薩,一日乃至須臾,其福甚多!

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自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教人令得;自行六波羅蜜諸功德,亦為人說。菩薩集二處功德,不得佛道,無有是處。」

爾時,佛欲明瞭是事故引證;亦欲證一切法空,不著是空法,但憐愍眾生故囑累:「如阿閦佛大眾莊嚴不與眼作對,一切法不與眼作對亦如是。」

肉眼、天眼所見,皆是作法,虛誑不實。

慧眼、法眼、佛眼,皆是無相無為法,故不可見;若不可見,亦不可知。

無作等亦如是。

所見阿閦佛會,如幻、如夢;能如是觀諸法,是名「菩薩行般若」,名「無所著」。

佛所囑累亦無所著,但以大慈悲故,讚是般若。一切法雖是不可思議相,而以利益眾生故讚歎,作是言:「阿難!如是學,為學般若;若欲得一切諸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如是等,如經廣說。

佛以無量讚般若:若佛智慧不可盡,般若功德亦不可盡。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量相故;名眾等言語章句、卷數有量,如《小品》、《放光》、《光讚》等般若波羅蜜經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羅蜜義無量。

阿難問:「般若波羅蜜云何無量?」

佛答:「般若波羅蜜相自離。」

離故,從本已來不生不集,不生不集故不盡不滅。

此中佛自說因緣:「過去無量阿僧祇諸佛及弟子,用是般若波羅蜜照明十方,度無量眾生,皆共入無餘涅槃,般若波羅蜜故不盡;未來、現在亦如是。譬如有人欲盡虛空,虛空不可盡,般若波羅蜜等諸功德,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今不盡,已不盡,當不盡。」有人知過去不盡,謂未來、現在有盡,是故說「三世不可盡」。

「何以故?諸法本無生,云何當盡?」

佛知般若是真無盡,為名字語言句眾有盡故囑累。如人以香油瓶囑累子弟,雖不惜瓶,為受持香油故;語言能持義,亦如是,若失語言,則義不可得。

爾時,佛為人信受般若故,出舌相覆面,告阿難:「我今於四眾中囑累汝般若,汝當為眾生解說、顯示、分別令易解。」

所以現舌相者,世間相法,舌能覆鼻,是不妄語相,何況覆面!

是故佛示眾生:「我從父母生身,有此舌相,欲以般若波羅蜜令汝信解,以汝等未得一切智,不能遍知,欲令汝等信故,非以神通力所現。佛於甚深妙法,智慧、禪定中猶尚不著,何況世間八法、供養利故而作虛誑!於一切法中,如鳥飛虛空,無所觸礙,但以本願誓度眾生,大悲心憐愍一切故,以第一利般若波羅蜜,慇勤囑累汝。」

復次,「阿難!是行深般若波羅蜜者,能入一切文字陀羅尼。」

因一字即入畢竟空,是名「文字陀羅尼」;如先陀羅尼中說。

諸文字法皆因般若波羅蜜得;餘聞持等諸陀羅尼亦皆從學般若波羅蜜得。

菩薩得諸陀羅尼已,得種種樂說辯才,無量阿僧祇劫,說一句義不可盡,是名「三世諸佛真法」,更無異法。

又復,「阿難!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妙法。」

如一門城,四方來者,無異門入。

「阿難!我今為汝了了說:若有人受持般若,非但受持我法,是人受持三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是般若波羅蜜我處處說,是行者足。」所以者何?菩薩得是般若,能行菩薩道。「阿難!汝得是般若波羅蜜陀羅尼故,能持一切佛所說法。」

問曰:

以聞持陀羅尼力故能持,何以言「得般若故,能持一切諸佛法」?

答曰:

聞持陀羅尼,能持有數有量法,世間亦有,如須尸摩外道亦得聞持陀羅尼,是人雖少時得,久則忘失;從般若得陀羅尼,廣受持諸法,終不忘失,以是為差別。

問曰:

般若便是波羅蜜,何以名為陀羅尼?

答曰:

諸法實相是般若,能種種利益眾生愛念故,作種種名。如佛有十號等文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到一切諸智慧邊,是名為「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般若作佛已,變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在小乘心中,但名為「三十七品」、「三解脫門」;若人欲得聞而不忘,在是人心中名為「陀羅尼」。是故佛說如意珠譬喻,隨前物色變為名。

佛如是種種說般若大功德。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九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遺教經論

遺教經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頂禮三世尊 ...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大域龍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

金剛般若論

金剛般若論卷上 無著菩薩造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諸法最上王經

諸法最上王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大般泥洹經

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正法毗奈耶中有二種補特伽羅

【正法毗奈耶中有二種補特伽羅】 p0507 瑜伽九十卷十一...

【佛教詞典】不動明王

(菩薩)Aryaacalanātha,梵名阿遮羅曩他。譯言不動尊...

佛經中講邪淫的果報

佛在《善生子經》上講: 【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

有多少時間,盡量念多少佛

這個持名念佛呀,這個名號當中是莊嚴,這個名號是從阿...

改善命運的秘訣

不少人在遇到運程阻滯、生意失敗、事業不利,或婚姻受...

少年時捨其不能有,老年時捨其不必有

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

人人都能親身感受的八苦

一、生苦。 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為...

歷代放生詩選

一、唐 白樂天 香餌見來須閉口,大江歸去好藏身; 盤渦...

靜心念佛見彌陀,百歲老人生西方

崔成貴老居士往生紀實 崔成貴老人,一九一六年農曆八月...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略解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闡述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和心...

【佛學漫畫】生命底層的代碼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編寫生命的代碼,這些身體、語言以及...

大佛與大罄的對話

有一間大佛寺裡面,供養了一尊很大尊的銅製佛像,在大...

聖嚴法師《禪的入門方法》

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是頓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

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談人生

一日之計,始於清晨。 前人曾說過:能控制早晨的人,方...

【視頻】淨土宗早課

淨土宗早課

【視頻】晚課(法鼓山)

晚課(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