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阿毘跋致品第五十五(卷七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以何等行、何等類、何等相貌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能知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佛地;是諸地,如相中無二無別,亦不念,亦不分別。入是如中,聞是事,直過無疑。何以故?是如中無一無二相故。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作無益語,但說利益相應語,不視他人長短。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須菩提言:「世尊!復以何等行、類、相貌,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能觀一切法無行、無類、無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行、無類、無相貌,菩薩於何等法轉,名不轉?」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色中轉,受、想、行、識中轉,是名菩薩不轉。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中轉,乃至般若波羅蜜中轉,內空中乃至無法有法空中轉,四念處中乃至十八不共法中轉,聲聞、辟支佛地中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轉,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不轉。何以故?須菩提!色性無,是菩薩何所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無,是菩薩何所住?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觀外道、沙門、婆羅門面類言語,不作是念:『是諸外道、若沙門、若婆羅門,實知實見』;若說正見,無有是事!
「復次,菩薩不生疑,不著戒取,不墮邪見,亦不求世俗吉事以為清淨,不以華香、瓔珞、幡蓋、伎樂禮拜、供養餘天。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常不生下賤家,乃至不生八難之處,常不受女人身。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常行十善道:自不殺生,不教人殺生,讚歎不殺生法,歡喜讚歎不殺生者;乃至自不邪見,不教人邪見,不讚嘆邪見法,不歡喜讚歎行邪見者。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乃至夢中亦不行十不善道,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行檀波羅蜜,乃至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諸法,受、讀、誦、說、正憶念,所謂修姤路乃至優波提舍。是菩薩法施時,作是念:『是法施因緣故,滿一切眾生願;以是法施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甚深法中,不疑、不悔。」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於甚深法中,何因緣故不疑、不悔?」
佛言:「是阿鞞跋致菩薩,都不見有法可生疑處,若色、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是法可生疑處、悔處。
「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柔軟。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慈身、口、意業成就。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與五蓋俱:淫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處無所愛著。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出入去來、坐臥行住,常念一心;出入去來、坐臥行住,舉足下足,安隱庠序,常念一心,視地而行。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著衣服及諸臥具,人不惡穢;好樂淨潔,少於疾病。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常人身中,有八萬戶蟲侵食其身;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身無是蟲。何以故?是菩薩功德過出世間。以是故,是菩薩無是戶蟲。是菩薩功德增益,隨其功德,得身清淨、得心清淨。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身清淨、得心清淨?」
佛言:「菩薩摩訶薩隨其所得,增益善根,滅除心曲、心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身清淨、心清淨;以是身、心清淨故,能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貴利養;雖行十二頭陀,不貴阿蘭若法,乃至不貴但三衣法。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常不生慳貪心,不生破戒心、瞋動心、懈怠心、散亂心,不生愚癡心,不生嫉妬心。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心住不動,智慧深入,一心聽受,所從聞法及世間事,皆與般若波羅蜜合。是菩薩摩訶薩不見產業之事不入法性者;是事一切,皆見與般若波羅蜜合。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是名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相。」
【論】
問曰:
上來處處說阿鞞跋致相,今何以復問?
答曰:
上雖處處略說,今欲廣說。此中多是阿鞞跋致相故,名〈阿鞞跋致相品〉。
復次,上來解般若波羅蜜相;次說魔因緣壞般若波羅蜜相;今說信受般若波羅蜜者,是阿鞞跋致,欲說其相貌,故須菩提問。
復次,菩薩初發心來所行因緣、所得果報,是阿鞞跋致,受記必當作佛。如人受職,已得印信,心無復疑。又如聲聞人所行眾行,皆為四沙門果。阿鞞跋致是決定安隱地,過凡夫,不入二乘地;雖未成佛道,能為世間作福田。是事微妙難得故,須菩提問其行貌。
佛本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故須菩提問:「世尊!阿鞞跋致有何行、類、相貌?」
問曰:
是三事有何等異?
答曰:
有人言:是三事皆一義,以此知是阿鞞跋致、非阿鞞跋致。
有人言:「行」,名是阿鞞跋致菩薩身、口、意業異於他人,以此行表阿鞞跋致甚深智慧。
「類」者,分別知諸菩薩是阿鞞跋致、非阿鞞跋致。
「相貌」者,除行、類,餘種種因緣,得知阿鞞跋致相。
佛說義趣:若菩薩能具足五波羅蜜,深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不著般若波羅蜜,但觀「如」——所謂「諸法實相」。菩薩爾時,不以凡夫、二乘地為下賤,不以佛地為高貴,入諸法如故。諸法如中,無有分別二法,但以如入如,更無餘事,亦不分別取相,何以故?如平等故。能如是入者,即入諸佛法藏;心不生疑更求諸法決定相。
是故《經》說:「須菩提!凡夫地乃至佛地,如相中無二無別。」得如是法,名阿鞞跋致行、類、相貌。
復次,略說是義:菩薩因諸法如,所謂畢竟空,捨一切世間事,亦不住畢竟空。何以故?得諸法畢竟清淨實相故。菩薩若聞是無依止法,心無疑悔,不念依止。
自上事,是阿鞞跋致正體;自是以下,盡是畢竟空行果。
得畢竟空故,心淳熟寂滅相,不說無益語;所說常是法,不是非法;所說皆實,非妄語;所言柔軟,不麁穬;皆以慈悲心說,不以瞋恚心;所說應時,常得機會,觀察人心,隨其方俗。
今此中略說利益之言:若教佛道,若二乘,若人、天道,若今世得非罪樂。
常遠離口四惡故,於眾生中慈悲心大故,又能自摧薄諸煩惱故,是以能種種因緣說諸利益語。
問曰:
聲聞人直趣涅槃,可不觀他人;菩薩視眾生如子,常欲教化,云何不觀其長短?
答曰:
若眾生不可伏折,不可化度,如是等莫觀。何以故?若以好心教詔,則謂嫉己,如刀刺心;既無所益,更增其罪,是故不觀長短。
復次,菩薩應作是念:如諸佛一切智,煩惱習盡,尚不能盡度眾生,何況我未得菩薩神通,未得無礙智,云何能普觀眾生?阿鞞跋致有得神通者;有不得者,得阿鞞跋致已,別修神通道乃得。若先得神通者,不具足故,不能遍觀。
問曰:
須菩提初問行、相、類,佛何以不即答「無行、相、類」,今此中方說?
答曰:
初問時,眾生未著阿鞞跋致相故,佛答或說空相、或說有相;今以眾生著阿鞞跋致相,欲從凡夫入阿鞞跋致地,是故佛說:「一切無行、無類、無相貌。」
須菩提更問:「若諸法盡空者,何以言『於何法轉,名不轉法』?」應當從凡夫地轉,於佛地不轉!
佛答:若菩薩能觀色等諸法空無所有,轉諸著心,故於佛道中不轉。色等法和合因緣生,菩薩知是有為過罪故,不應此中住。諸法空故,能轉著心,轉著心故名「不轉」。
復次,阿鞞跋致菩薩入正位故,心決定不疑:「一切外道中有實智?若有實智,不名外道!」如是名阿鞞跋致相。
問曰:
今說「不生疑」,後說「深法不疑」,是二不疑有何差別?
答曰:
今「不疑」者,四諦中如須陀洹所斷;後「不疑」者,於佛所知深法中不疑。
是菩薩福德、智慧力故,雖不作須陀洹,未作佛,而能無此二疑。
「戒取」,名外道戒;行此外道戒,不得涅槃。
餘四見皆名「邪見」。
深信業因緣果報故,不求吉事,不以華香等供養天。
求道破憍慢根本故,常不生下賤家。
不障他功德、常行勸助故,不生八難處。
折薄淫欲、遠離諂媚心故,不受女人身。
復次,餘人雖行十善道,或一、或二、或三,不能具足四種;是菩薩大悲心,深愛善法故,具足行四種。
常修集十善道故,乃至夢中不行十不善道。
餘人所修福德,但自為身;小菩薩雖為眾生,亦自為己;阿鞞跋致諸所作福,皆為眾生,不為其身。若福德可以與人,則盡與眾生,更自修習,但不可得與;故菩薩以十二部經教化眾生,亦但為眾生,不自為己。
復次,菩薩信等五根利故,雖未作佛,於諸法能信。
佛此中更說空因緣:菩薩不見色等法故,無生疑處。
復次,是菩薩常行慈悲心故意業柔軟,意業柔軟故身、口慈業成就。
問曰:
慈悲心外道亦有,云何說是阿鞞跋致相?
答曰:
外道雖有而不深,不能遍念眾生,亦不常有,非諸法實相和合故;菩薩不爾。
復次,是菩薩呵五欲、除五蓋,入五支初禪,不與五蓋俱。五蓋覆心,能耗減智慧,破佛道,開魔路故。
是菩薩知一切有為作法,虛妄不實,如幻、如夢;無為法空無所有,寂滅相,是故於一切處無所愛著。於眾生中,乃至佛亦不著;於法中,乃至涅槃亦不著。
瞋,麁罪,小菩薩已斷,故不說;愛深微難斷,故今說。
復次,是菩薩深入禪定故,守護一切眾生;守護一切眾生故,常一心念,不惱眾生。不破戒故,出入來去等安詳一心。
「舉足下足,視地而行」者,為護眾生,為避亂心故。
復次,是菩薩久修集無量無邊善法,身中無八萬戶蟲亦少於病痛故,衣服、臥具等常淨潔無污。得諸法實相等善根力故,身中無八萬戶蟲。心清淨故,身、口等亦清淨;離虛誑邪曲等下賤煩惱,故心清淨。二事清淨故,雖行世間,離諸逼迫苦惱,心不厭沒故,出過聲聞、辟支佛地。
是菩薩貴佛道故,不貴利養;雖行頭陀,不貴是法,以是法是究竟道因緣少分,非究竟道,是名阿鞞跋致菩薩行、類、相貌。
問曰:
是菩薩未得佛道,未斷諸煩惱,云何常不生慳貪等諸恶心?
答曰:
阿鞞跋致菩薩得無生法忍時斷諸煩惱,但未斷習;若不斷者,云何常能不生諸慳貪等障道心?如《經》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復次,有人言:菩薩行六波羅蜜、深修集諸功德故,諸煩惱折薄,心中不生故,是名「常不生」。
復次,是菩薩無量世行禪波羅蜜故,心住不動;積習般若故,深入智慧。是菩薩知法味微妙故,從他聞法一心聽受;樂法情深故,所聞若三乘法、若外道、及世間法,自心妙故,皆與般若和合,不破法相。
譬如壯夫無病,所食之物,無不消化;又如佛得最上味相,雖復苦辛不美之食,在佛口中皆是上味;又如煮石蜜欲熟時,種種物內中,皆成石蜜,妙味力盛故。菩薩亦如是,般若波羅蜜力盛故,種種諸法,能令皆與般若合為一味,無諸過罪。
復次,「世間事」者,菩薩所起身、口諸業,皆為憐愍度眾生故;此憐愍心皆入般若波羅蜜初門。
又復世間諸事因緣,乃至坐、起、行步、飲食、言語,常念安隱眾生。是來去等法,皆入法性,如「破來去」中說。產業之事,亦如是。
是名阿鞞跋致相。
◎
◎【經】
「復次,須菩提!若惡魔於阿鞞跋致菩薩前化作八大地獄,一一地獄中,有千萬億菩薩皆被燒煮,受諸辛酸苦毒,語菩薩言:是諸菩薩皆是阿鞞跋致,佛所授記,墮大地獄中。汝若為佛授阿鞞跋致記者,當入是大地獄中;佛為授汝地獄記,汝不如還捨菩薩心,可得不墮地獄,得生天上。
「須菩提!若是菩薩見是事、聞是事,心不動、不疑、不驚,作是念:『阿鞞跋致菩薩,若墮地獄、畜生、餓鬼中,終無是處!』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惡魔化作比丘被服,來至菩薩所,語菩薩言:『汝先聞應如是淨修六波羅蜜,乃至應如是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事汝疾悔捨!汝先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從初發心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作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事汝亦疾放捨!若汝疾捨,我當語汝真佛法;汝先所聞,皆非佛法、非佛教,皆是文飾合集作耳!我所說是真佛法。』若是菩薩聞作是說心驚、疑、悔,當知是菩薩未得諸佛授記、未定住阿鞞跋致性中。若是菩薩心不動、不驚、不疑、不悔,隨順依止無作無生法,不信他語、不隨他行,行六波羅蜜時,不隨他語;乃至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亦不隨他語。
「須菩提!譬如漏盡阿羅漢,不信他語,不隨他行;現見諸法實相,惡魔不能轉;如是,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求聲聞道、辟支佛道人,不能破壞,不能折伏其心。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必定住阿鞞跋致地中,不隨他語;乃至佛語不直信取,何況求聲聞、辟支佛人及惡魔、外道梵志語!終無是處!
「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有法可隨信者,所謂色,若受、想、行、識,若色如,乃至識如;乃至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
「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身來到菩薩所,語菩薩言:『汝所行者,是生死法,非薩婆若道,汝今身取苦盡證!』是時惡魔為菩薩用世間行說似道法,是似道法三界系,所謂骨相;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語善男子:『用是道,用是行,當得須陀洹果,乃至當得阿羅漢果。汝行是道,今世苦盡;汝用受生死中種種苦惱為?今是四大身,尚不用受,何況當更受未來身!』須菩提!若是菩薩摩訶薩心不驚、不疑、不悔,作是念:『是比丘益我不少,為我說似道法,行是似道法,不得至須陀洹果證,不得至阿羅漢、辟支佛道證,何況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益復歡喜,作是念:『是比丘益我不少,為我說障道法,我知是障道法,不障學三乘道。』
「是時惡魔知菩薩歡喜,作是言:『善男子!汝欲見是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恆河沙等諸佛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所須?亦於如恆河沙等諸佛所,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親近如恆河沙等諸佛,諮問菩薩摩訶薩道:「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住菩薩摩訶薩乘?云何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薩摩訶薩如佛所教,如是住、如是行、如是修;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教、如是學,尚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得薩婆若,何況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聞是事,心不異、不驚,益復歡喜,作是念:『是比丘益我不少,為我說障道法;是障道法,不得須陀洹道,乃至不得阿羅漢、辟支佛道,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惡魔知是菩薩心不沒、不驚,即於是處化作多比丘,語菩薩言:『此皆是發意求佛道菩薩,今皆住阿羅漢地,是輩尚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云何能得?』若菩薩摩訶薩即作是念:『此是惡魔說相似道行,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應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不應墮聲聞、辟支佛道中。』復作是念:『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若菩薩能如佛所說,不遠離般若波羅蜜心乃至一切種智,是菩薩終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覺知魔事,亦不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於何法轉名為不轉?」
佛言:「於色相轉,於受、想、行、識相轉;於十二入相、十八界相,淫欲、瞋恚、愚癡相,邪見相,四念處相,乃至聲聞、辟支佛相,乃至佛相轉。以是故,名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相。何以故?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以是自相空法,入菩薩位,得無生法忍;乃至少許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不作,不作故不生,是名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論】
釋曰:
魔了了知是菩薩是阿鞞跋致者,不復沮壞;若未了了知者,則種種因緣,驗試破壞。
或作八大地獄,化作無數菩薩在中燒煮,語菩薩言:「此皆是阿鞞跋致,諸佛授記者;汝若受記,為受地獄記。」
問曰:
惡魔何因緣故言「行善者受地獄記」?
答曰:
惡魔以是菩薩欲代一切眾生受苦故,言:「受地獄記」,「汝若行福德生天者,則自為身,無豫眾生事。」
若菩薩聞是事,心動、疑悔,若信受魔語,當知是未受阿鞞跋致記;若菩薩聞是事,不疑、不動、不驚,作是念:「阿鞞跋致得諸法實相故,不著一切法者,乃至不生小罪,何況三惡道罪!」如火中有水、水中生火,無有是處!
復有魔作比丘被服來語菩薩:「汝先從小師聞修六波羅蜜法,皆是虛妄,所集隨喜心功德,亦是虛誑。汝先所聞,皆是虛誑,文飾不真,非是佛口所說;今我為汝說者,真是佛法,汝疾捨之!」
若是菩薩聞是心動、瞋、疑,當知諸佛未與受記;譬如偽金,火燒磨打,若黑、若赤、若白,乃知非真。
若菩薩聞是不瞋、不疑,隨無生無滅、無起無作法,行於六波羅蜜相中,自知不隨於他語,當知是真阿鞞跋致。
譬如阿羅漢漏盡故,諸魔事來不能破;阿鞞跋致菩薩亦如是,無能降伏者。
自現前知諸法實相故,乃至魔作佛身來,所說異於法相者,亦不信受;譬如狗著師子皮,諸獸見之雖怖,聞聲則知是狗,何況變作餘身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是菩薩見色等法空故,誰當隨他語?」
復次,惡魔來作比丘身,語菩薩言:「是六波羅蜜皆是生死道:佈施等福德因緣故,欲界中受福樂;禪波羅蜜因緣故,色界中受樂;是般若波羅蜜無定相故,名虛誑法,迴轉五道中,不能自出;是生死道,人誑汝言是一切種智道。我今實語,汝取涅槃,今世盡苦!」
是菩薩若默然,魔即為說似道法:「若觀三十六種不淨、若觀骨人、若出入息,因是道得四禪、四無色定;汝因是禪定,可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汝今此身是罪因緣所生,佛說彈指頃不讚更受身,何況久住生死中!」
阿鞞跋致菩薩聞是事,心喜作是念:「是比丘大益我,為我說似道法;我得是似道法,即知真道。」如行路人,知邪逕,則知正道。障道亦如是。
阿鞞跋致是大人,貴重故,不與是比丘諍語。
魔見菩薩默然,歡喜言:「是人信受我語!」語菩薩言:「善男子!有無量菩薩供養如恆河沙等諸佛,諮問奉行六波羅蜜及菩薩道法,面受佛教,盡受行諸菩薩行,尚不得無上道,今皆作阿羅漢,汝欲見不?」
菩薩聞是事已,默然。
魔於是處,即化作無數阿羅漢比丘,語菩薩言:「是諸比丘皆久行無上道,今皆取阿羅漢,汝今云何獨欲作佛?」
阿鞞跋致即復歡喜:「是比丘為我說似道、障道法。是菩薩實行六波羅蜜諸功德,定不退墮二乘;如佛所說:心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不得無上道,無有是處!」
菩薩若知是魔事,則大得利益而無所失。以是故,菩薩心不動轉,是名阿鞞跋致相。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於何法轉,名為不轉?」
佛言:「於色相等法中轉還。」
上略說,今廣說。
若菩薩於色等相皆能轉,是名行一切法性空,得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無生法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
得是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如是等無量行、類、相貌,是阿鞞跋致相。
大智度論釋轉不轉品第五十六
【經】
「復次,須菩提!惡魔到菩薩所,壞其心作是言:『薩婆若與虛空等,無所有相;諸法亦與虛空等,空無有相。虛空等諸法:空無所有相中,無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無有不得者。是諸法皆如虛空無所有相,汝唐受勤苦!汝所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魔事,非佛所說;汝當放捨是願,汝莫長夜受是不安隱、憂苦,墮惡道!』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呵時,應如是念:『是惡魔事,壞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法雖如虛空,無所有、自相空,而眾生不知、不見、不解;我亦以是如虛空等無所有、自相空,大誓莊嚴,得一切種智,為眾生說此法,令得解脫,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聞是法,應堅固其心,不動、不轉。菩薩摩訶薩以是堅固心、不轉、不動心行六波羅蜜,當入菩薩位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不轉故名阿鞞跋致,轉故亦名阿鞞跋致?」
佛言:「不轉故名阿鞞跋致,轉故亦名阿鞞跋致。」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不轉故名阿鞞跋致,轉故亦名阿鞞跋致?」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聲聞地、辟支佛地不轉,是故名不轉。若菩薩摩訶薩於聲聞地、辟支佛地轉,是故亦名不轉。
「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相。以是行、類、相貌故,惡魔不能壞其意,令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若欲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乃至滅定禪,即得入。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若欲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乃至五神通,即能修。是菩薩雖修四念處乃至五神通,是人不受四念處果;雖修諸禪,不受諸禪果,乃至不受滅定禪果:不證須陀洹果,乃至不證辟支佛道。是菩薩故為眾生受身,隨其所應而利益之。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常憶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薩婆若心故,不貴色,不貴相;不貴聲聞、辟支佛,不貴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貴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不貴五神通;不貴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貴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貴淨佛世界,不貴成就眾生;不貴見佛,不貴種善根。何以故?一切法自相空,不見可貴法,能生貴心者。何以故?是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所有自相空。須菩提!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心,於四種身儀中,出入、來去,坐臥行住,一心不亂。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若在居家,以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受五欲。佈施眾生,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衣服、臥具,乃至資生所須,盡給與之。是菩薩自行檀波羅蜜,教人行檀波羅蜜,讚歎行檀波羅蜜法,歡喜讚歎行檀波羅蜜者。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在家時,能以滿閻浮提珍寶施與眾生,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給施眾生,亦不自為,常修梵行,不凌易虜掠他人,令其憂惱。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執金剛神王常隨逐,作是願:『是菩薩摩訶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常隨逐。』乃至五姓執金剛神常隨守護。以是故,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大力者,不能破壞是菩薩摩訶薩薩婆若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阿鞞跋致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常具足菩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阿鞞跋致相。
「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為上人,不為下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上人?」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一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相。
「復次,須菩提!阿鞞跋致菩薩一心常念佛道;不作咒術、合和諸藥,不咒鬼神令著男女,問其吉凶、男女祿相、壽命長短。何以故?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不見諸法相,故行淨命。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相。」
【論】
釋曰:
復有阿鞞跋致菩薩相:
若惡魔作是言:薩婆若與虛空等。
「薩婆若」有種種名字:或說「一切智」,或說「一切種智」,或說「無上道」,或說「無量諸佛法」,或說「菩提」,皆是「薩婆若」名字。
此中說「薩婆若」,當知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菩薩皆願欲得薩婆若,魔來欲壞,作是言:「是薩婆若空無所有,但諸師誑汝耳!」如虛空無所有、無色無形、不可知,薩婆若亦如是,是故說「與虛空等」。
「諸法」者,六波羅蜜等趣薩婆若助道法;是法亦空。
「薩婆若亦空無所有相,是法但有名字,無有實事。是中無得薩婆若者、無趣薩婆若?無有助道者,汝唐受辛苦!汝師常教汝離魔事,薩婆若即是魔事。何以故?捨涅槃、取生死故。汝先所聞經、若六波羅蜜義,非是佛法,皆是人造。汝今疾悔,捨是邪心;若不捨,長夜受三惡道苦。」
阿鞞跋致菩薩聞是事,即覺知魔事:是魔毀呰薩婆若,欲令我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雖空無所有,而凡夫眾生顛倒覆心故,不知、不見;我亦當以自相空莊嚴,得一切智,為眾生說法。若一切法空,我以實莊嚴,是不相應;若諸法空,莊嚴亦空者,是則相稱;為眾生說法,亦如是。
「令眾生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有二種:一者,三結斷無為法;二者,空、無相、無作三昧相應有為須陀洹果。
是二皆空:有為法中,三解脫門故空;無為法中,無生、無住、無滅相故即是空。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阿鞞跋致菩薩,從初發意已來,聞是法,堅固其心,不動、不轉。
一切諸煩惱箭不入故,名為「堅」。
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轉故,名「不動」。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轉」。
是菩薩以如是三種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
「菩薩位」義,如先說。
是名入菩薩位。
入菩薩位者,名阿鞞跋致。
須菩提問:「不轉故名阿鞞跋致?轉故名阿鞞跋致?」
佛二種答,以二諦故,所謂世諦、第一義諦。
若菩薩入菩薩位,轉聲聞、辟支佛心,直入菩薩位,是名「轉」。
「不轉」者,入阿鞞跋致第一義,諸法一相中,所謂無相,尚無一乘定相,何況三乘!則無所轉。無所轉故,名阿鞞跋致。
復次,阿鞞跋致雖行欲界法度眾生,於禪定出入自在;於禪定自在故,若欲教化他人,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乃至五神通,皆得自在。雖入禪定,其心清淨柔軟故,不受長壽天福,於欲界教化;雖修四念處道法,亦不證須陀洹果,乃至不證辟支佛道。是菩薩觀十方國土,知何處有可利益眾生處,故為受身生其國,如是等名阿鞞跋致相。
是菩薩一心深念,常不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但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貴餘事,所謂諸佛三十二相金色身;不捨本願度眾生故,不貴聲聞、辟支佛道。是人貴無所得畢竟空故,不貴是佈施,乃至不貴種善根,何況五欲世間利養!何以故?菩薩觀一切法自相空,不見實定法可生貴心。
復次,有人有所貪貴故,心動不能自安,若得則歡喜,失則憂慼;菩薩無所貴、無所貪故,至於得失,心清淨不動故。
身行、口行調和不異故,身四威儀一心常念,無所違失。
復次,深入禪波羅蜜故,身四威儀無所違失,是阿鞞跋致菩薩相。
問曰:
經中說阿鞞跋致菩薩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受五欲,是何等方便?
答曰:
譬如以鉗取火,雖捉而不燒。五欲如火,能燒人善根。
是菩薩思惟:「我出家一身,云何能以佈施攝眾生?眾生多須飲食、衣服,須法者少。」
菩薩為攝眾生故,故生富貴家,佈施眾生,恣其所須,出家、在家眾生,能廣利益;譬如大地,人民、鳥獸皆蒙利潤。
是時四種行六波羅蜜。
若出家讚佈施,或有人言:「汝自一身無財,但教人施」,則不信受;是故菩薩方便作白衣,以財充滿一切而勸行施,人則信受。
是菩薩或作轉輪聖王,心念施時,則滿閻浮提珍寶;如頂生王宮殿中,心生欲寶則寶至於膝。
或作帝釋、或作梵王,能雨珍寶滿三千世界,供養於佛,充滿一切。
為攝眾生故,而自不受。
人受五欲,則心生憍慢,凌易於人。是人常斷淫欲故,諸煩惱薄,不生憍慢;不生憍慢故,不凌易眾生。
是名阿鞞跋致相。
復次,若菩薩得無生法忍,入菩薩位,得受記,即時執金剛神王等法應隨逐守護;得佛道時,則現其身,時令人見。
此中自說因緣:「若人、若非人無能破壞。」
「人破」者,若殺、若縛、若論議得勝等。
「非人破」者,與病,令狂,若奪命,若作惡身令其恐怖,若變作佛身說邪道。
如是等不能折伏菩薩。
問曰:
若為金剛神王所守護者,菩薩自無有力?
答曰:
菩薩亦自有力。復以菩薩功德故,能使金剛神所守護;金剛神所守護故,雖未得法身,而功德增益。又使天神見金剛神侍衛故,益加敬畏。
「具足菩薩根」者,如人無眼等五情根,則無異木石;五情力故,能見、能聞。菩薩心中無信等五根,即是凡夫,不入聖數。
問曰:
如《阿毘曇經》說:「誰成就五根?答曰:不斷善根者。」今何以言「無信等五根,即是凡夫」?
答曰:
不斷善根眾生,雖成就五根,而不能發起為用;譬如小兒,雖成就煩惱淫欲等,未能發用,故言無。信等五根亦如是,眾生雖有,不發不用,是故不數。
信等五根有二種:一者、屬聲聞、辟支佛;二者、屬佛、諸菩薩。
屬聲聞、辟支佛道五根,能深信涅槃;能以智慧,知世間無常、空:能知涅槃寂滅。
菩薩五根,能生深慈悲心於怨惡眾生,亦能觀諸法實相,所謂無生無滅等;雖未得佛,亦能信受佛事。
復有以菩薩根故,能見、能聞、能知諸佛神通力,非諸聲聞、辟支佛所及。
如《不可思議解脫經》中說:「舍利弗、目連、須菩提等,雖在佛左右,以無菩薩根故,不見是大菩薩會及所有神通力,亦不聞佛說不可思議解脫。」
是故說「若菩薩具足得是信等五根故,名阿鞞跋致」。
問曰:
餘經中說:「善人身、口、意業無惡」;「知恩、報恩」;「能為一切眾生故,自捨身樂,安隱眾生」;「有所利益,不求果報」——如是等上人相;何以故但說「不散亂心行無上道」一事,名為上人?
答曰:
此中佛自略說:「一心不散亂」,盡攝諸善法。
何以故?貪重佛道故,一切諸煩惱折薄,是故於眾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給施,何況不知報恩等!
常一心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持戒故,不行邪命,所謂不作祝術、合藥。
「祝術」者,能翳身令人不見,能變人為畜獸,如是等種種祝術。
「合藥」者,餌食求仙,亦合和諸藥療疾,求財及求名聲。
「祝鬼」者,有人欲知未來事,祝鬼令著男女,問其吉凶、生男生女、壽命脩短、豐樂勝負等。
若有作者,為攝眾生,破其憍慢,不為財利名聞。何以故?是人知一切諸法自相空故,不見諸法相——所謂己身、妻子、男女等;不見是相故,不行邪命。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三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