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會宗品第二十四(卷五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慧命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世尊!佛使須菩提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今乃說摩訶衍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說摩訶衍,將無離般若波羅蜜?」
佛言:「不也!須菩提!汝說摩訶衍,隨般若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諸善法、助道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佛告須菩提:「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捨行。須菩提!是諸餘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若摩訶衍,若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若色、受、想、行、識,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地種乃至識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及諸善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若欲界、若色界、若無色界,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佛、佛法、法性、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涅槃。是一切諸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汝所說摩訶衍,隨順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
「須菩提!摩訶衍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異摩訶衍,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檀波羅蜜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
「須菩提!四念處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四念處,四念處、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摩訶衍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汝說摩訶衍,即是說般若波羅蜜。」
【論】
者言:
富樓那雖自無疑,為新學鈍根者,不解義一而名字異,故發問。須菩提即以其事白佛:「佛法甚深,我所說者將無有失?」
佛答:「汝說摩訶衍,隨順般若,無有違錯。」
此義初已論之,今佛為說隨順因緣,所謂三乘所攝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羅蜜中,所以者何?一切三乘善法,皆為涅槃故。
涅槃門有三種,一切法皆入空門、無相、無作門。如持戒能生禪定,禪定能生實智慧,不著世間故。
何等三乘助道法攝在般若中?所謂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三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捨行。
此中三十七品、三脫門,是三乘共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法;十力乃至常捨行是佛法。
有人言:「六波羅蜜有具足、有不具足;不具足者共二乘法,具足者獨菩薩法。」
復次,摩訶衍空,般若波羅蜜亦空,空義一故,須菩提隨順無錯。如般若波羅蜜空,五波羅蜜,乃至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涅槃亦如是。
復次,從般若波羅蜜乃至涅槃,皆是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同相故,說:「摩訶衍則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衍、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故。」
大智度論釋十無品第二十五
【經】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色是菩薩摩訶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摩訶薩,是亦不可得;如是,世尊!於一切種,一切處,求菩薩不可得。世尊!我當教何等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如說我名字,我畢竟不生。
「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何等色畢竟不生?
「何等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世尊!是畢竟不生,不名為色;是畢竟不生,不名為受、想、行、識;世尊!若畢竟不生法,當教誰是般若波羅蜜耶?
「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問: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菩薩摩訶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於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如說我名字,我畢竟不生,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何等色畢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畢竟不生,不名為色?畢竟不生,不名為受、想、行、識,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畢竟不生法,當教誰是般若波羅蜜耶?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若能如是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須菩提報舍利弗言:「眾生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眾生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眾生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舍利弗!色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色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色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舍利弗!色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舍利弗!檀波羅蜜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前際。
「舍利弗!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舍利弗!檀波羅蜜空故,檀波羅蜜離故,檀波羅蜜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故,般若波羅蜜離故,般若波羅蜜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空不異菩薩,菩薩亦不異前際。舍利弗!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復次,舍利弗!內空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內空空故,內空離故,內空性無故,乃至無法有法空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四念處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四念處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十八不共法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復次,舍利弗!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三昧門、陀羅尼門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法性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法性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如,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實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不可思議性,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聲聞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聲聞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辟支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復次,一切種智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何以故?舍利弗!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菩薩不可得。
「舍利弗!空,不異菩薩,亦不異前際;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中際亦如是。」
【論】
問曰:
上已說「菩薩、菩薩字不可得,為誰說般若波羅蜜」,今何以更說?
答曰:
不應作是問!須菩提空行第一,常樂說空;若有所說,常以空門利益眾生。
復次,上略說,是中十種廣分別菩薩不可得。
行者若觀諸法空,隨順無相、無作,以無作心故,不欲有所作,尚不能自作利益,何況利益人!
若人住我心中,能分別諸法善不善相,集諸善法、捨不善法;今佛說般若波羅蜜中,不應計我心,不應分別諸法,但行眾善,是事為難。
行者作是念:「若無我者,為誰修善?」先有我,今以般若波羅蜜故無,心生憂戚。
是故須菩提更重說:「我,從本已來無,非先有今無。」
行者如是如是本來自無,今無所失,故無所憂。譬如深根大樹,不可以一斫能辦,多用斧力乃能斷;菩薩空亦如是,不可一說便得,以是故廣分別。
須菩提問佛時,作是念:若定有菩薩法,應三世通有,今前世中無有菩薩。何以故?前世無初故。未來世亦如是,未有因緣故。前後相待故有中間,若無前後則無中間。
若謂「五眾是菩薩」;五眾無邊,如先種種因緣說「五眾畢竟空故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故,同無為法。」若菩薩無邊者,是事不然!
以此因緣故,菩薩不可得,當為誰說?
常一切處、一切種、一切時求菩薩不可得,當為誰說?
如我畢竟不生、空無所有,五眾亦如是畢竟不生、無所有。既無眾生及五眾法,云何有菩薩?
問曰:
眾生及五眾法畢竟不生,解是法者,即是菩薩?
答曰:
「畢竟不生」不名為色,不名為受想行識,何以故?五眾是生相,畢竟不生中無是分別。
五眾畢竟不生,不可以教化;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道,當教誰?
菩薩聞是不怖、不畏,是為能行菩薩道。
問曰:
我與菩薩是一物,云何以我喻菩薩?
答曰:
是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空;初學不得便為說空,先當分別罪福,捨罪修福德。福德果報無常,無常故生苦,是故捨福厭世間,求道入涅槃。
爾時,應作是念:「因我故生諸煩惱,是我於六識中求不可得,但以顛倒故著我。」是故解無我易,易可受化。
若言「色空」,則難解,雖耳聞說空,眼常見實。是故先破惡罪中我,後破一切諸法。
一切佛弟子得道者,自知自證無我;未得道者,信餘法空,不能如信無我。是故以無我為喻。
此中須菩提說一切法空,推無菩薩,用無我為喻;以小喻大,如石蜜喻甘露。
問曰:
舍利弗知空、無我義,何以故事事致問?
答曰:
須菩提聲聞人,德不如菩薩,而於佛前說深般若,新學菩薩心或生疑。上佛雖言「汝說摩訶衍隨順般若」,猶謂佛將順須菩提;舍利弗欲斷此疑,故發問。
復次,佛欲共須菩提說般若,乃至終竟;是故舍利弗事事質問,令須菩提善分別深義,使眾人敬信。
以是故問:「過去世中菩薩不可得,乃至不恐不怖。」
須菩提答義:我、眾生、人,即是一物。未得道時,名凡夫人;初入道乃至阿羅漢,名聲聞人,觀因緣法悟空小深,小愍眾生,名辟支佛人;深入空法,行六波羅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薩人。功德別異故,名字亦異。
如我、眾生、人一事,以眼見事故名見者,意得故名知者,受苦樂故名受者。
是我、眾生、人等,先已說種種因緣無故,菩薩亦應無。是故須菩提語舍利弗:「眾生無故,三世中無菩薩。」
問曰:
五眾和合有菩薩,菩薩應無,五眾應有?
答曰:
為破是事故,言「無眾生、無我」,無我故則五眾無所屬,無所屬故空,空故無菩薩。
問曰:
若五眾空者,空即是菩薩?
答曰:
五眾空亦非菩薩,空無所有、無分別故。五眾離,五眾無性,亦無菩薩。
若說無菩薩,則三世皆無。觀是五眾等世間法、六波羅蜜等道法,是名菩薩;是法空故,菩薩亦空。
此中佛自說因緣:「諸法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空,菩薩空、三世空,無二無別。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諸法故,名為菩薩。是諸法空故,菩薩亦空。」
此中法空,聲聞、辟支佛得是空故,名聲聞、辟支佛人;聲聞、辟支佛人空故,菩薩亦如是。
【經】
「如舍利弗言:『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
「舍利弗!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何以故?舍利弗!如虛空邊不可得,中不可得,無邊無中故,但說名虛空。如是,舍利弗!色邊不可得、中不可得,是色空故,空中亦無邊、亦無中;受、想、行,識邊不可得、中不可得,識空故,空中亦無邊、亦無中。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如舍利弗言:『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舍利弗!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內空、內空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相空;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不可思議性相空;三昧門、三昧門相空,陀羅尼門、陀羅尼門相空;一切智、一切智相空,道種智、道種智相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相空;聲聞乘、聲聞乘相空,辟支佛乘、辟支佛乘相空,佛乘、佛乘相空;聲聞人、聲聞人相空,辟支佛辟支佛相空,佛、佛相空。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於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受,想中不可得。想,想中不可得;想,色、受中不可得;想,行中不可得。行,行中不可得;行,色、受、想中不可得;行,識中不可得。識,識中不可得,識,色、受、想、行中不可得。
「舍利弗!眼,眼中不可得,眼,耳中不可得。耳,耳中不可得;耳,眼中不可得;耳,鼻中不可得。鼻,鼻中不可得;鼻,眼、耳中不可得;鼻,舌中不可得。舌,舌中不可得;舌,眼、耳、鼻中不可得;舌,身中不可得。身,身中不可得;身,眼、耳、鼻、舌中不可得;身,意中不可得。意,意中不可得;意,眼、耳、鼻、舌、身中不可得。
「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
「菩薩,菩薩中不可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菩薩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中,教化無所有不可得。教化中,教化無所有不可得;教化中,菩薩及般若波羅蜜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如是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以是因緣故,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舍利弗!色是假名,受、想、行、識是假名;色名非色,受、想、行,識名非識。何以故?名、名相空,若空則非菩薩。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
「復次,舍利弗!檀波羅蜜但有名字,名字中非有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中非有名字。以是因緣故,菩薩但有假名。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但有名字,名字中無有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名字,以是因緣故,菩薩但有假名。
「舍利弗!內空,但有名字,乃至無法有法空,但有名字,名字中無內空,內空中無名字。何以故?名字、內空俱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
「舍利弗!四念處但有名字,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菩薩但有假名。」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說我名字畢竟不生?』
「舍利弗!我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乃至知者、見者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舍利弗!色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受、想、行、識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眼畢竟不可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檀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內空畢竟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四念處畢竟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聲聞乃至佛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如我名字,我亦畢竟不生。」
【論】
問曰:
心、心數法無形、不可見故可無邊;色是有形、可見,云何無邊?
答曰:
無處不有色,不可得籌量遠近輕重。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斗稱量其多少輕重,是故言「色無邊」。
復次,是色過去時,初始不可得;未來時中,無有恆河沙劫數限色當有盡,是故無後邊;初邊、後邊無故,中亦無。
復次,「邊」名色相;是色分別破散,邊不可得,無有本相。
復次,無為法不生不滅故,無數無量無邊;以法空觀觀色皆空,與虛空及無為同相。
無量無數無邊法中,乃至微塵不可得,何況菩薩!是故說「五眾無邊,菩薩亦無邊」。
如色無邊,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隨相分別如先說。
是五眾無量無數無邊故,不得言色是菩薩;四眾亦如是。
復次,色若離心心數法,如草木瓦石,云何名菩薩?若心心數法離色,則無依止處,亦無所能為,云何名菩薩?
復次,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品,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三解脫門、陀羅尼門、諸三昧門,薩婆若、道智、一切種智;三乘、三乘人,是法若修若觀,是名菩薩。
是法皆以自相空故空,所謂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佛、佛相空。
「一切處」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者,十八空、三解脫門。般若波羅蜜觀若常若無常等,入一門、二門乃至無量門等,是名一切種智求索菩薩不可得。
又以自法中無自法,亦無他法。如此中說:「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乃至教化中,教化不可得。」
「但有名字」者,是五眾破壞散滅,如虛空無異。是菩薩但有名字,如幻化人,假名字中更為立名。
須菩提語舍利弗:不但菩薩假名字,五眾皆亦假名字;假名字中,假名字相不可得,皆入第一義中;若如是空者,則非菩薩。
復次,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法故,名為菩薩。
是法亦假名字,菩薩亦假名字,空無所有,是諸法等強為作名,因緣和合故有,亦無其實。
「我名字畢竟不生」者,如此品初已說。此中須菩提亦如眾生空、法空破我,所謂我畢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云何當有生?
五眾畢竟不可得,云何有五眾生?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
六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乃至諸陀羅尼門、三昧門,聲聞、辟支佛佛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
若法先有,然後可問生;法體先無,云何有生?
【經】
「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
「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
「舍利弗!何等和合生無自性?
「舍利弗!色和合生無自性,受、想、行、識和合生無自性。
「眼和合生無自性,乃至意和合生無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種乃至識種;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和合生無自性。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和合生無自性。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無自性。」
「復次,舍利弗!一切法無常亦不失。」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法無常亦不失。」
須菩提言:「色無常亦不失,受、想、行、識無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有為法無常亦不失。若有漏法、若無漏法,若有記法、若無記法,無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作法無常亦不失。」
「復次,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滅。」
舍利弗言:「何等法非常非滅?」
須菩提言:「色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受、想、行、識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識因緣生受,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諸法和合生無自性。」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色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須菩提言:「色非作法,受、想、行、識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弗!眼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
「眼界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復次,舍利弗!一切諸法皆非起非作,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畢竟不生,是不名為色?畢竟不生,是不名為受、想、行、識?』」
須菩提言:「色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受、想、行、識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眼乃至一切有為法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畢竟不生是不名色,畢竟不生是不名受、想、行、識。」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畢竟不生法,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須菩提言:「畢竟不生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畢竟不生,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畢竟不生,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離畢竟不生,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畢竟不生異般若波羅蜜,亦不見畢竟不生異菩薩,畢竟不生及菩薩無二無別。
「不見畢竟不生異色,何以故?是畢竟不生及色,無二無別。
「不見畢竟不生異受、想、行、識,何以故?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離畢竟不生,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不見諸法有覺、知相,見一切諸法,如夢、如幻、如炎、如影、如化。舍利弗!以是因緣故,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
【論】
者言:
「諸法無有自性」者,以性空破諸法各各性。
此中須菩提自說:「諸法和合生,無有自性。」如和合五眾等法,及六波羅蜜等善法,從是出菩薩名字;是菩薩從作法,眾緣和合生故,非一法所成,以是故言假名。
是眾法亦從和合邊生,譬如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欲見心等,諸因緣和合生眼識,是中不得言眼是見者、若識是見者、若色是見者、若明是見者。
若是眼、色、識等,各各不得有所見,和合中亦不應有見。
以是故,見法畢竟空,如幻、如夢。
一切諸法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無常亦不失」,無常破「常倒」,不失破「斷滅倒」;是無常不失法,即是入實相門,是故須菩提語舍利弗:「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
一切法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非常非失」者,如十八空後義說。
「色畢竟不生者」,五眾作者、生者、起者不可得故。
復次,生相不可得者,如先破生中說。
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說若色不生為非色,非受、想、行、識」者,此中須菩提自說:色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常空相。若法常空相,是法無生相、無滅相,無住異相。受、想、行、識亦如是。故不生相法即是無為,非有為相。餘法亦如是。
「畢竟不生,當教誰般若」者,畢竟不生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云何以般若波羅蜜教般若波羅蜜?
若離是畢竟不生有菩薩者,應當教般若波羅蜜。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畢竟不生,無二無別,云何當教離畢竟不生行道者?上說中已合解。
「菩薩聞是不沒、不悔」者,菩薩於一切法中,不見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無說者亦無聽者,無邪說、無正說,亦無無說者,知一切法因緣和合故生,諸緣離故滅;無有起者、無有滅者,故不畏、不怖、不沒、不悔。
菩薩知一切法虛誑、無實無定,若死急時,若墮阿鼻泥犁,心猶不動,況聞虛聲而有恐怖!
如人夢中見怖畏事,覺已則無恐心,知夢法能誑心無有實事;菩薩亦如是,入世間心夢中見,有恐畏,得諸法實相覺時,則無所畏;知諸法但是虛誑,無有真實。
復次,譬如幻事,智者雖見心無所惑,知是誑法;菩薩亦如是,知一切法如幻,能誑人心,是中無實,以是故不怖畏。如炎、如影、如化亦如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諸法,是時菩薩摩訶薩,不受色,不視色,不住色,不着色,不言是色;受、想、行、識亦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受、想、行、識。眼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意。檀波羅蜜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般若波羅蜜。內空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四念處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一切種智。」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何以故?
「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不生,是非識。眼不生,是非眼;耳、鼻、舌、身,意不生,是非意。檀波羅蜜不生,是非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色、不生,不二不別,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不二不別。
「內空不生,是非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是非無法有法空,何以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不二不別。
「世尊!四念處不生,非四念處,何以故?四念處、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四念處、不生,不二不別。
「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何以故?十八不共法、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
「世尊!如不生,是非如;乃至不可思議性不生,是非不可思議性。
「世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切智、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何以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乃至一切種智不生,非一切種智。
「世尊!色不滅相,是非色。何以故?色及不滅相,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滅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色不滅相是非色。受、想、行;識不滅相是非識。何以故?識及不滅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滅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識不滅相是非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世尊!以是故,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論】
者言:
須菩提白佛:菩薩能如是觀諸法,於五眾中有五種正觀行:
所謂「不受」,以五眾中有無常火能燒心故。
「不視」者,不取相,非但觀無常等過,觀是五眾空,不取相故。
「不住」者,不依止五眾,畏諸煩惱賊來故,不敢久住;譬如空聚落,賊所止處,智者不應久住。
「不著」者,五眾若有一罪,猶不應著,何況身有飢渴、寒熱、老病死等,心有憂愁、恐怖、妬嫉、瞋恚等,後世墮三惡道!一切無常、苦、空、無我,不得自在;如是等無量無邊過罪,云何可著?
「不言是色」者,不以邪見說色,若常若無常等。不言五眾如是定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何以故?色中行五種正行,是五眾,皆無生相,皆一相,一相則無相;若無相則非有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一切法無生相、般若波羅蜜不二不別。得是無生心,即是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即知諸法不生不滅。以是故,般若波羅蜜即是不生,不二不別。
復次,須菩提自說因緣,所謂「是無生法不一相,不二相、不三、不異。」何以故?諸法無生一相故。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無生,無滅亦如是。
問曰:
末後何以故說「色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答曰:
菩薩若未破色,則生愛等結使,著是色等;破色已,則生邪見,著是色空等。今色等用空智慧故,皆空、不二相。
是諸法虛誑不實,內外入所攝故,名為二。色等乃至一切種智,離是二,名不二。
今須菩提憐愍眾生、利益諸菩薩故,說「是諸法不二,入無二法數中。」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二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