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卷四十九)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佛告須菩提:「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從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來去相,亦無有法若來若去,若至若不至,諸法相不滅故。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業,亦不見地。

「何等菩薩摩訶薩治地業?

「菩薩摩訶薩住初地時,行十事:一者、深心堅固,是不可得故;二者、於一切眾生中等心,眾生不可得故;三者、佈施,與人、受人不可得故;四者、親近善知識,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愛樂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諸法分別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實語,諸語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業。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常念八法。何等八?一者、戒清淨;二者、知恩報恩;三者、住忍辱;四者、受歡喜;五者、不捨一切眾生;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師恭敬諮受;八者、勤求諸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應滿足八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行五法。何等五?一者、多學問無厭足;二者、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者、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四者、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五者、住慚愧處。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應滿足五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四地中,應受行不捨十法。何等十?一者、不捨阿練若住處;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捨頭陀功德;五者、不捨戒;六者、穢惡諸欲;七者、厭世間心;八者、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第四地中不捨十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遠離親白衣;二者、遠離比丘尼;三者、遠離慳惜他家;四者、遠離無益談處;五者、遠離瞋恚;六者、遠離自大;七者、遠離蔑人;八者、遠離十不善道;九者、遠離大慢;十者、遠離自用;十一者、遠離顛倒;十二者、遠離淫、怒、癡。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當具足六法。何等六?所謂六波羅蜜。復有六法所不應為。何等六?一者、不作聲聞、辟支佛意;二者、佈施不應生憂心;三者、見有所索心不沒;四者、所有物佈施;五者、佈施之後心不悔;六者、不疑深法。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應滿具六法,遠離六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何等二十?一者、不著我;二者、不著眾生;三者、不著壽命;四者、不著眾數乃至知者見者;五者、不著斷見;六者、不著常見;七者、不應作相;八者、不應作因見;九者、不著名色;十者、不著五眾;十一者、不著十八界;十二者、不著十二入;十三者、不著三界;十四者、不作著處;十五者、不作所期處;十六者、不作依處;十七者、不著依佛見;十八者、不著依法見;十九者、不著依僧見;二十者、不著依戒見。是二十法所不應著。

「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觀,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九者、無生法忍;十者、無生智;十一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應具足五法。何等五?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觀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身,自莊嚴佛身;是名五法具足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復具足五法。何等五?知上下諸根;淨佛世界;入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何等十二?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菩薩得如是願,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語而為說法,處胎成就,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屬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莊嚴佛樹成就,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

「須菩提!十地菩薩當知如佛。」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

佛言:「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是名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

「云何菩薩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生四無量心,所謂慈、悲、喜、捨。是名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云何菩薩修佈施?」

佛言:「菩薩施與一切眾生,無所分別,是名修佈施。」

「云何菩薩親近善知識?」

佛言:「能教入薩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識,親近諮受,恭敬供養,是名親近善知識。」

「云何菩薩求法?」

佛言:「若菩薩應薩婆若心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云何菩薩常出家治地業?」

佛言:「菩薩世世不雜心,佛法中出家,無能障礙者,是名常出家治地業。」

「云何菩薩愛樂佛身治地業?」

佛言:「若菩薩見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念佛,是名愛樂佛身治地業。」

「云何菩薩演出法教治地業?」

佛言:「菩薩,若佛現在、若佛滅度後,為眾生說法,初、中、後善,妙義好語,淨潔純具,所謂修妬路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演出法教治地業。」

「云何菩薩破於憍慢治地業?」

佛言:「菩薩破是憍慢故,終不生下賤家,是名破於憍慢治地業。」

「云何菩薩實語治地業?」

佛言:「菩薩如所說,隨說行,是名實語治地業。

「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業。」

【論】

釋曰:

須菩提上問「摩訶衍」,佛種種答「摩訶衍相」;上又問「發趣大乘」者,今答「發趣大乘相」。

菩薩摩訶薩乘是乘,知一切法,從本已來,不來不去,無動無發,法性常住故。又以大悲心故,精進波羅蜜故,方便力故,還修諸善法;更求勝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見此地。

問曰:

應答「發趣大乘」,何以說「發趣地」?

答曰:

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從初地至二地,是名「發趣」。譬如乘馬趣象,捨馬乘象,乘象趣龍,捨象乘龍。

問曰:

此中是何等十地?

答曰:

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

共地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

但菩薩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不動地、善根地、法雲地。

此地相,如《十地經》中廣說。

入初地菩薩應行十法,深心乃至實語。

須菩提雖知,為斷眾生疑故,問世尊:「云何是深心?」

佛答:「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

「薩婆若心」者,菩薩摩訶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作是願:「我於未來世當作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是應薩婆若心。

「應」者,係心願我當作佛。若菩薩利根,大集福德,諸煩惱薄,過去罪業少,發意即得深心。

「深心」者,深樂佛道,世世於世間心薄,是名「應薩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佈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後世福樂、壽命、安隱,但為薩婆若。譬如慳貪人無因緣,乃至一錢不施,貪惜積聚,但望增長;菩薩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餘事,但愛惜積集,向薩婆若。

問曰:

是菩薩未知薩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答曰:

我先已說,此人若利根,諸煩惱薄,福德純厚,不樂世間,雖未聞讚歎大乘,猶不樂世間,何況已聞!

如摩訶迦葉,娶金色女為妻,心不愛樂,棄捨出家。

又如耶舍長者子,中夜見眾婇女皆如死狀,捨直十萬兩金寶屐於水岸邊,直渡趣佛。

如是等諸貴人、國王,厭捨五欲者無數,何況菩薩聞說佛道種種功德因緣,而不即時發心深入!如後〈薩陀波崙品〉中,長者女聞讚歎佛功德,即時捨家,詣曇無竭所。

復次,信等五根成就純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兒,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別五塵,不識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復如是,不識善惡,不知縛解,愛樂五欲,沒於邪見。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識別善惡。十善道、聲聞法猶尚愛樂,況無上道而不深念!初發無上道心,已於世間最上,何況成就!

復次,菩薩始得般若波羅蜜氣味故,能生深心。如人閉在幽闇,微隙見光,心則踴躍,作是念言:「眾人獨得見如是光明」,欣悅愛樂,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菩薩亦如是,宿業因緣故,閉在十二入無明黑闇獄中,所有知見,皆是虛妄;聞般若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薩婆若:「我當云何於此六情獄得出,如諸佛聖人!」

復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願所行,以是故生深心。

「深心」者,一切諸法中愛,無如愛薩婆若;一切眾生中愛,無如愛佛。又深入悲心,利益眾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薩應常行是心。

「於一切眾生等心」者,菩薩得是深心已,等心於一切眾生。眾生常情,愛其所親,惡其所憎;菩薩得深心故,怨親平等,視之無二。

此中佛自說:「等心者,四無量心是。」

菩薩見眾生受樂,則生慈、喜心,作是願:「我當令一切眾生皆得佛樂!」

若見眾生受苦,則生悲心愍之,作是願:「我當拔一切眾生苦!」

若見不苦不樂眾生,則生捨心,作是願:「我當令眾生捨愛憎心!」

四無量心餘義,如先說。

「捨心」者,捨有二種:一者、捨財行施,二者、捨結得道。此以除慳為捨,與第二捨結作因緣,至七地中乃能捨結。

問曰:

捨相有種種,內外、輕重,財施、法施,世間、出世間等,佛何以故但說無分別憶想出世間施?

答曰:

佈施雖有種種相,但說大者不取相。

復次,佛於一切法不著,亦以此教菩薩佈施,令如佛法不著,此中應廣說無分別佈施;餘佈施相,處處已種種說。

「近善知識」義,如先說。

「求法」者。

「法」有三種:一者、諸法中無上,所謂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聖道;三者、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者,所謂八萬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毘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

此中「求法」者,書寫、誦讀、正憶念,如是等治眾生心病故,集諸法藥,不惜身命。

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曝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踴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如薩陀波崙苦行求法。

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求法故。

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岩入火。

如是等種種苦行、難行,為眾生求法。

復次,佛自說求法相:「為薩婆若,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菩薩知在家有種種罪因緣:「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淨行,何能令人得諸淨行?若隨在家法,則有鞭杖等苦惱眾生;若隨善法行,則破居家法。」籌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時俱亦當捨,今自遠離,福德為大!」

復次,菩薩作是念:「一切國王及諸貴人,力勢如天,求樂未已,死強奪之。我今為眾生故捨家,持清淨戒,求佛道,具足尸羅波羅蜜因緣。」

此中佛自說:「菩薩世世不雜心出家。」「不雜心」者,不於九十六種道中出家,但於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道中有二種正見: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故。

「愛樂佛身」者,聞種種讚佛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見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養,無有厭足。自知:「我當來世,亦當如是。」假令無得佛因緣,猶尚愛樂,何況當得而不愛樂!得是深心愛樂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演出法教」者,菩薩如上求法已,為眾生演說。

菩薩在家者,多以財施;出家者,愛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眾生而為說法。

讚歎檀義故,名為「初善」;分別讚歎持戒,名為「中善」;是二法果報,若生諸佛國,若作大天,名為「後善」。

復次,見三界、五受眾身多苦惱,則生厭離心,名為「初善」;棄舍居家,為身離故,名為「中善」;為心離煩惱故,名為「後善」。

解說聲聞乘,名為「初善」;說辟支佛乘,名為「中善」;宣暢大乘,名為「後善」。

「妙義好語」者,三種語:雖復辭妙而義味淺薄,雖義理深妙而辭不具足,以是故說「妙義好語」。

離三毒垢故,但說正法,不雜非法,是名「清淨」。

八聖道分、六波羅蜜備故,名為「具足」。

修多羅十二部經,如先說。

「破憍慢」者,是菩薩出家持戒,說法能斷眾疑,或時自恃而生憍慢;是時應作是念:「我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於中生憍慢?」

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則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佈;後身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知是憍慢有如是無量過罪。破是憍慢,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財,猶尚謙遜下意,何況求無上道!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貴,終不在下賤家生。

「實語」者,是諸善之本,生天因緣,人所信受。行是實語者,不假佈施、持戒、學問,但修實語,得無量福。實語者,如說隨行。

問曰:

口業有四種,何以但說「實語」?

答曰:

佛法中貴實故,說實餘皆攝;四諦實故,得涅槃。

復次,菩薩與眾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時有;妄語罪重故,初地應捨。是菩薩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業故,但說「實語」;第二地中則能具足。

問曰:

初地中何以但說十事?

答曰:

佛為法王,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醫,善知藥草種數,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應難其多少。(初地竟)

【經】

「云何菩薩戒清淨?」

「若菩薩摩訶薩,不念聲聞、辟支佛心,及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淨。」

「云何菩薩知恩報恩?」

「若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況多!是名知恩報恩。」

「云何菩薩住忍辱力?」

「若菩薩於一切眾生無瞋無惱,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薩受歡喜?」

「所謂成就眾生,以此為喜,是名受歡喜。」

「云何菩薩不捨一切眾生?」

「若菩薩念欲救一切眾生故,是名不捨一切眾生。」

「云何菩薩入大悲心?」

「若菩薩如是念:『我為一一眾生故,如恆河沙等劫地獄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為為一切十方眾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薩信師恭敬諮受?」

「若菩薩於諸師,如世尊想,是名信師恭敬諮受。」

「云何菩薩勤求諸波羅蜜?」

「若菩薩一心求諸波羅蜜無異事,是名勤求諸波羅蜜。

「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

「云何菩薩摩訶薩多學問無厭足?」

「諸佛所說法,若是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名多學問無厭足。」

「云何菩薩淨法施?」

「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薩淨佛世界?」

「以諸善根迴向淨佛世界,是名淨佛世界。」

「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諸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界,乃至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云何菩薩住慚愧處?」

「恥諸聲聞、辟支佛意,是名住慚愧處。

「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云何菩薩不捨阿蘭若住處?」

「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不捨阿蘭若住處。」

「云何菩薩少欲?」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

「云何菩薩知足?」

「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

「云何菩薩不捨頭陀功德?」

「觀諸深法忍,是名不捨頭陀功德。」

「云何菩薩不捨戒?」

「不取戒相,是名不捨戒。」

「云何菩薩穢惡諸欲?」

「欲心不生故,是名穢惡諸欲。」

「云何菩薩厭世間心?」

「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厭世間心。」

「云何菩薩捨一切所有?」

「不惜內外諸法故,是名捨一切所有。」

「云何菩薩心不沒?」

「二種識處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沒。」

「云何菩薩不惜一切物?」

「於一切物不著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

「是為菩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

「云何菩薩遠離親白衣?」

「菩薩出家所生,從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頭、著染衣,是名遠離親白衣。」

「云何菩薩遠離比丘尼?」

「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彈指頃亦不生念,是名遠離比丘尼。」

「云何菩薩遠離慳惜他家?」

「菩薩如是思惟:我應安樂眾生,他今助我安樂,云何生慳?是名遠離慳惜他家。」

「云何菩薩遠離無益談處?」

「若有談處,或生聲聞、辟支佛心,我當遠離,是名遠離無益談處。」

「云何菩薩遠離瞋恚?」

「不令瞋心、惱心、鬪心得入,是名遠離瞋恚。」

「云何菩薩遠離自大?」

「所謂不見內法故,是名遠離自大。」

「云何菩薩遠離蔑人?」

「所謂不見外法故,是名遠離蔑人。」

「云何菩薩遠離十不善道?」

「是十不善道能障八聖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遠離十不善道。」

「云何菩薩遠離大慢?」

「是菩薩不見法可作大慢者,是名遠離大慢。」

「云何菩薩遠離自用?」

「是菩薩不見是法可自用者,是名遠離自用。」

「云何菩薩遠離顛倒?」

「顛倒處不可得故,是名遠離顛倒。」

「云何菩薩遠離淫、怒、癡?」

「淫、怒、癡處不可見故,是名遠離淫、怒、癡處。」

「是為菩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

「云何菩薩住六地中具足六法?」

「所謂六波羅蜜。諸佛及聲聞、辟支佛,住六波羅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云何菩薩不作聲聞、辟支佛意?」

「作是念:聲聞、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佈施不生憂心?」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見有所索心不沒?」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所有物佈施?」

「菩薩初發心時佈施,不言是可與是不可與。」

「云何菩薩佈施之後心不悔?」

「慈悲力故。」

「云何菩薩不疑深法?」

「信功德力故。」

「是為菩薩住六地中遠離六法。」

【論】

者言:

「戒清淨」者,初地中多行佈施,次知持戒勝於佈施,所以者何?持戒則攝一切眾生,佈施則不能普週一切。持戒遍滿無量——如不殺生戒,則施一切眾生命;如眾生無量無邊,福德亦無量無邊。略說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離是破戒垢,皆名清淨。乃至聲聞,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況餘惡!

「知恩報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緣應得。」或言:「我自然尊貴,汝有何恩?」墮是邪見,是故佛說:「菩薩當知恩!」眾生雖有宿世樂因,今世事不和合,則無由得樂。譬如穀種在地,無雨則不生,不可以地能生穀故,言雨無恩。雖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種;供奉之人,敬愛好心,豈非恩分?

復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開善業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則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人,甚於畜生!

如《佛說本生經》: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時值暴雨,日暮飢寒,惡蟲毒獸,欲來侵害。是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見之恐怖而出。熊語之言:「汝勿恐怖!此捨溫煖,可於中宿。」時連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日雨止,熊將此人,示其道逕。熊語人言:「我是罪身,多有怨家,若有問者,莫言見我!」人答言:「爾!」此人前行,見諸獵者。獵者問言:「汝從何來?見有眾獸不?」答言:「我見一大熊,此熊於我有恩,不得示汝!」獵者言:「汝是人,當以人類相親,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時復來?汝示我者,與汝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獵者示熊處所,獵者殺熊,即以多分與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墮。獵者言:「汝有何罪?」答言:「是熊看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將是此罪!」獵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眾僧。爾時,上座六通阿羅漢語諸下座:「此是菩薩,未來世當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王聞此事,勅下國內,不知恩人,無令住此!又以種種因緣讚知恩者,知恩之義,遍閻浮提,人皆信行。

復次,菩薩作是念:「若人有惡事於我,我猶尚應度,何況於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如忍波羅蜜中廣說。

問曰:

種種因緣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說「不瞋不惱」?

答曰:

此是忍辱體,先起瞋心,然後身口惱他。是菩薩初行故,但說眾生忍,不說法忍。

「受歡喜」者,菩薩見是持戒故,身口清淨;知恩忍辱故,心清淨;三業清淨故,則自然生歡喜。譬如人香湯沐,浴著好新衣,瓔珞莊嚴,鏡中自觀,心生歡喜。菩薩亦如是,得是善法自莊嚴:戒是禪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淨戒,無量無邊福德皆應易得,以是自喜。菩薩住是戒忍中,教化眾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樂;或令得聲聞、辟支佛乘、佛乘者。觀眾生樂著,如長者觀小兒共戲,亦與之同戲,更以少異物與之,令捨前所好;菩薩亦如是,教化眾生,令得人天福樂,漸漸誘進,令得三乘。以是故言「受歡喜樂」。

「不捨一切眾生」者,善修集大悲心,誓度眾生故,發心牢固故,不為諸佛賢聖所輕笑故,恐負一切眾生故不捨;譬如先許人物,後若不與,則是虛妄罪人!以是因緣故,不捨眾生。

「入大悲心」者,如先說。此中佛自說:「本願大心為眾生故,所謂為一一人故,於無量劫代受地獄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無餘涅槃。」

問曰:

無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願?

答曰:

是菩薩弘大之心,深愛眾生,若有代理,必代不疑。

復次,菩薩見人間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藏祀羅剎鬼,有人代者則聽。菩薩作是念:「地獄中若當有如是代理,我必當代!」眾人聞菩薩大心如是,則貴敬尊重之。所以者何?是菩薩深念眾生,踰於慈母故。

「信師恭敬諮受」者,菩薩因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養師?雖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養,則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無綆者,無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則功德大利歸之。又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

復次,佛說依止善師,持戒、禪定、智慧、解脫,皆得增長;譬如眾樹依於雪山,根、莖、枝、葉、華、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說:「於諸師宗,敬之如佛。」

問曰:

惡師云何得供養信受?善師不能視之如佛,何況惡師!佛何以故此中說:「於諸師尊,如世尊想」?

答曰:

菩薩不應順世間法!順世間法者,善者心著,惡者遠離;菩薩則不然,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嶮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

復次,弟子應作是念:「師行般若波羅蜜,無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緣故,有此惡事?」如薩陀波崙聞空中十方佛教:「汝於法師,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復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故,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於我無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說:菩薩異於世人;世人分別好丑:好者愛著,猶不如佛;惡者輕慢,了不比數。菩薩則不然,觀諸法畢竟空,從本已來,皆如無餘涅槃相;觀一切眾生,視之如佛,何況法師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視之如佛。

「勤求諸波羅蜜」者,菩薩作是念:「是六波羅蜜,是無上正真道因緣,我當一心行是因緣。」譬如商人、農夫,隨所適國土,所須之物,地之所宜種子,勤修求辦,事無不成;又如今世行佈施後得大富,持戒後得尊貴,修禪定、智慧得道。菩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則得成佛。勤求道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軟心漸進,則為煩惱所覆,魔人所壞。以是故佛說:「於二地中勤求莫懈!」(二地竟)

「多學問無厭足」者,菩薩知多學問,是智慧因緣,得智慧則能分別行道;如人有眼,所至無礙。是故菩薩作是願:「十方諸佛有所說法,我盡受持!」聞持陀羅尼力故,得清淨天耳力故,得不忘陀羅尼力故。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方諸水;菩薩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諸佛所說之法。

「淨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穢則茂;菩薩亦如是,法施時不求名利、後世果報,乃至為眾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於眾生隨佛轉法輪。

法施相,莊嚴佛國相,受世間無量勤苦,住慚愧處,不捨阿蘭若住處,少欲,知足,如先說。

問曰:

種種因緣,在生死中不厭;何以故但二因緣說不厭?

答曰:

是善根備具故,在生死中苦惱薄少;譬人有瘡,良藥塗之,其痛差少。菩薩得善根清淨故,今世憂愁、嫉妬、恶心等,悉皆止息;若更受身,得善根果報,自受福樂,亦種種因緣利益眾生。隨其所願,自淨世界,世界嚴淨,勝於天宮,視之無厭,能慰釋大菩薩心,何況凡夫!以是故,雖有多因緣,但說二事無厭。

慚愧雖有種種,此中大者,聲聞、辟支佛心。菩薩發心,欲廣度一切眾生,得少苦惱,便欲獨取涅槃,是可慚愧!譬如有人大設餚饍,請呼眾人,慳悋心起,便自獨食,甚可慚愧!(三地竟)

「不捨阿蘭若住處」者,離眾獨住,若過聲聞、辟支佛心,是名離眾。

一切法以無所得空故,不取不著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取,用無有著心故。

菩薩常集諸功德無厭足,得無上道則足,更無勝法故。飲食、衣服、臥具知足者,是善法因緣,不以為要,故不說。

「不捨頭陀功德」者,如後〈覺魔品〉中說。無生法忍,此中以無生法忍為頭陀。菩薩住於順忍,觀無生法忍。是十二頭陀,為持戒清淨故,持戒清淨為禪定故,禪定為智慧故,無生忍法即是真智慧;無生法忍是頭陀果報,果中說因故。

「不捨戒」:不取戒相者,是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尚不見持戒,何況破戒!雖種種因緣不破戒,此最為大,入空解脫門故。

「污穢諸欲」者,如先說。此中佛說:「知是心相,虛誑不實故,乃至不生欲心,何況受欲!」

「厭世間心」者,如世間不可樂相中說;此中佛說厭心果報,所謂「無作解脫門」。

「捨一切所有」者,如先說。

「不沒心」者,先已種種因緣說,菩薩聞是不沒不畏相。「不生二識處」者,二識處,所謂眼、色中,不生眼識,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識。菩薩住是不二門中,觀六識所知,皆是虛誑無實。作大誓願:「令一切眾生住不二法中,離是六識。」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雖有種種因緣,此因緣最大,所謂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四地竟)

「遠離親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複習近白衣,則與本無異。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是菩薩遠離親白衣,則能集諸清淨功德;深念佛故,變身至諸佛國。出家剃頭著染衣,所以者何?常樂出家法,不樂習近白衣故。

「遠離比丘尼」者,如〈初品〉中說。

問曰:

菩薩等心視一切眾生,云何不得共住?

答曰:

是菩薩未得阿鞞跋致,未斷諸漏、集諸功德,人所樂著,以是故不得共住。又為離人誹謗,若誹謗者墮地獄故。

「遠離慳惜他家」者,菩薩作是念:我自捨家,尚不貪不惜,云何貪惜他家?菩薩法欲令一切眾生得樂,彼人助我與眾生樂,云何慳惜?眾生先世福德因緣,今世少有功夫,故得供養,我何以慳嫉?

「遠離無益談說」者,此即是綺語,為自心、他心解愁事,說王法事、賊事,大海、山林,藥草、寶物,諸方國土,如是等事,無益於福、無益於道。菩薩愍念:「一切眾生沒在無常苦火,我當救濟,云何安坐空說無益之事?」如人失火,四邊俱起,云何安處其內,語說餘事?此中佛說:「若說聲聞、辟支佛事,猶為無益之言,何況餘事!」

「遠離瞋恚」者,心中初生名瞋心,以未定故;瞋心增長事定,打斫殺害,是名惱心;惡口讒謗,是名訟心;若殺害打縛等,是名鬪心。菩薩大慈悲眾生故,則不生是心,常防此恶心,不令得入。

「遠離自大、蔑人」者,不見內、外法,所謂受五眾、不受五眾。

「遠離十不善道」者,菩薩觀十不善道中過罪種種因緣,如先說。此中佛說:「十不善道破小乘,何況大乘!」

「遠離大慢」者,菩薩行十八空,不見諸法定有大小相。

「遠離自用」者,拔七種憍慢根本故,又深樂善法故。

「遠離顛倒」者,一切法中,常、樂、淨、我不可得故。

「遠離三毒」者,三毒義如先說。又此三毒所緣,無有定相。(五地竟)

「六波羅蜜」者,如先說。此中佛說:「三乘之人,皆以此六波羅蜜得到彼岸。」

問曰:

此是菩薩地,何以故說聲聞、辟支佛得到彼岸?

答曰:

佛今說六波羅蜜,多有所能,大乘法中則能含受小乘,小乘則不能。是菩薩住六地中,具足六波羅蜜;觀一切諸法空,未得方便力,畏墮聲聞、辟支佛地,佛將護故說:「不應生聲聞、辟支佛心。」

菩薩深念眾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諸法畢竟空故,施時無所惜,見有求者,不瞋不憂;佈施之後,心亦不悔。

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淨信敬諸佛;具足六波羅蜜,雖未得方便、無生法忍、般舟三昧,於深法中亦無所疑,作是念:「一切論議皆有過罪!唯佛智慧,滅諸戲論,無有闕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九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註音版】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八識規矩直解

八識規矩直解 三藏法師 玄奘 作 蕅益沙門 智旭 解...

【註音版】華嚴字母

一、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出自《大方廣佛...

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彌勒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殊異

【殊異】 p0945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一頁云:或殊異者...

【佛教詞典】通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   ...

要做老實人,勿學口頭三昧

東林寺每逢法會繁忙時,會有許多開車的師傅在寺門外候...

慧律法師《舉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淨光明的,是反求諸己的,是絕對平等無...

《阿彌陀經》跟《圓覺經》的會通之處

如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是《圓覺》義。《佛說...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有一位高僧行腳於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

若非老僧定力夠,幾作驢兒被他騎

我們學佛的人,對於因果報應的道理,一定要牢牢記著,...

消災免難應當吃素戒殺

我們還是都講吃素好、戒殺放生好。祖師說:「千百年來...

宏海法師佛教祖庭朝聖參訪之行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 阿彌陀佛! 那我們現在在華嚴宗的祖...

選擇不同,命運就跟著不同

眼見逃荒的人越來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財產一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應作何理解

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為...

悟而未證,絕不能了生脫死

原文: 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

印光大師:念佛人十大礙行

妙葉禪師《寶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詳夫一心平等,體性...

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全部都是佛法

我們往往搞錯了,以為所謂修行就是說我每天抽一個小時...

【視頻】《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視頻】《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