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摩觸學處第五

緣在室羅伐城,世尊猶未制諸苾芻尼不住阿蘭若。如世尊說:「我今為利益悲愍諸聲聞故,所應作者皆已作訖。汝等亦應如是作意,可依蘭若、或於樹下空閑靜處、山間岩窟及草蘊中、或居敞露或住林野,靜慮而住,勿為放逸後為自悔。此即是我之所教誨。」諸苾芻尼,皆詣蘭若宴默靜心。時蓮花色尼不離欲染。未出家時,顏容端正、儀貌超絕、眾人愛樂,得五百金錢,方與男子共為歡會。時有婆羅門子,見蓮花色情極染著,告言:「情樂共作交歡。」蓮花色曰:「君若求歡,可持五百金錢。」報言:「我今無錢。」蓮花色曰:「可去求覓方宜來此。」彼往佣力。於時具壽大目乾連,令蓮花色尼斷諸惡法置涅槃路,超出三界離諸欲染,證解脫樂成阿羅漢,每往暗林宴默習定而住,受解脫樂。其婆羅門子,佣力經求得金錢五百,還來追訪蓮花色尼。聞已出家,持五百錢詣尼等中,問言:「蓮花色尼今在何處?」諸尼報曰:「彼在暗林。」婆羅門子尋至尼邊,見在樹下宴默而住,便即告言:「我今具持五百金錢,可見同歡。」蓮花色曰:「婆羅門子!斯之惡法我已捨棄。」又即問曰:「仁於我身有何樂見而生染欲?」婆羅門子言:「我甚愛樂聖者眉眼。」蓮花色尼以神通力,出己眼睛置於掌內,告曰:「仁今於此肉團有何所樂?」婆羅門子見情生忿恚,告言:「禿沙門女而作幻術。」卷打尼頭捨之而去。即以此緣白尼,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告諸苾芻尼:「譬如肉團棄四衢路鳥獸皆集,女人亦爾。由是義故,諸苾芻尼不應住阿蘭若。」

世尊既制苾芻尼不許住阿蘭若,於時諸苾芻尼便入室羅伐城,於衢路中而為宴坐,為惡男子及竊盜者之所逼惱。以緣白佛,佛言:「應置尼寺。」

於此城中有長者毘舍佉,信心深厚,見尼問言:「聖者!有何所須?」諸苾芻尼具陳其事,毘舍佉聞,白言:「聖者!我有寬廣居住處所,至寺成時,哀愍我故,願見就住。」諸尼便詣而為居止,毘舍佉每日詣苾芻尼處以申敬禮。毘舍佉儀貌端正,珠髻難陀尼見時心便染著,身現患狀入房而臥。毘舍佉晨朝早起巡禮佛塔,便入寺中,見一尼守寺,餘皆乞食,便即頂禮,問言:「聖者!諸尼何去?」報曰:「皆出乞食。」毘舍佉即欲出寺,珠髻難陀尼便於房中大聲呻喚,毘舍佉聞情懷悲愍,便往守寺尼所,白言:「聖者!房中是誰大聲呻喚?」答曰:「房有病尼。」聞已入房,虔誠敬禮,問言:「聖者!有何所苦?」尼曰:「我之患苦,卒難申說。」報言:「何不醫療?」尼曰:「此不可治。」毘舍佉言:「聖者!其藥豈難得耶?」尼曰:「不難,然我之願求不可得。」毘舍佉言:「聖者!既為出家,如是盡形應從他求湯藥飲食衣服臥具。如世尊說:『應從淨人受。』聖者所須但令我辦,我自惠施。」尼曰:「誠如所言,知法之人亦須斟量。」毘舍佉聞已倍生敬重,嘆言:「奇哉!苾芻尼甚為少欲。」便禮尼足,而說伽他曰:

「我於聖者所,  今發淨信心;
 縱使須身肉,  我亦能相惠。」

時毘舍佉說斯頌已,尼出鄙言:「請為惡法。」彼聞掩耳,白言:「聖者!勿於我所而說此言。」尼曰:「爾有意樂,但作強言。」毘舍佉即欲出去,尼復告曰:「若不隨順,且來扼頭及諸支體。」彼便扼頭,尼受樂想。餘尼入見,毘舍佉羞恥低頭而出,即以此緣告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集苾芻尼眾,諸佛常法知而故問,告珠髻難陀苾芻尼曰:「汝實如此作斯不端嚴事耶?」白言:「實爾。」世尊訶責:「汝所為者,非沙門女法、非隨順行、非淨行法。」種種訶責已,告諸苾芻尼:「我觀十利,廣說乃至於聲聞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從目已下、膝已上,作受樂心身相摩觸、若極摩觸。於如是事,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苾芻尼義廣如上說,乃至白四羯磨受近圓。

若復苾芻尼者,謂有染心尼情纏染欲。

共染心男子者,謂是丈夫亦有欲心。

從目已下膝已上者,謂指身份齊。

身相摩觸作受樂心者,謂受觸樂。若極摩觸者,謂於是事堅相摩觸,得根本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苾芻尼有染心,與染心男子。目已下、膝已上,身相摩觸,或極摩觸、堅相摩觸,得根本罪。若苾芻尼有染心,與無染心男子,身相摩觸,得窣吐羅底也。若苾芻尼無染心,男子或有染心或無染心,尼觸,防心者無犯。若尼有病,男為摩身,尼起染心,得惡作罪。無染心者無犯,及病惱所纏者無犯。

攝頌曰:

 兩俱有染心,  目已下至膝,
 若相摩觸者,  此獲根本罪。
 若尼有染心,  男子無淫意,
 尼共相摩觸,  此得吐羅愆。
 二俱無染意,  或男有染心,
 假使尼觸時,  防心故無犯。
 苾芻尼病患,  男子為摩身,
 尼若起染心,  當招惡作罪。

八事成犯學處第六

佛在室羅伐城。時此城中有一賣香男子,容儀端正聚妻未久。苾芻尼吐罹難陀,因行遇見便生染愛,問言:「男子!汝聚妻幾時?彼何形狀?夫婦兩人共相愛不?」答言:「聖者!道俗路殊,何勞問此?」尼曰:「汝與我娶,豈不樂哉!」頻言調弄令生染著,遂共期欵:「可向尼寺某門,某房是我住處,共我相見。」答曰:「勿令外人覺知私事。」尼曰:「汝豈搖鈴來入寺耶?」尼便歸寺,男子至暮遂赴彼期到尼房所,尼既見已喚入室中藏於床下。尼諸弟子來至房外,而為請白,教授既訖還入房中,見尼入來從床下起,尼妄謂賊遂便驚怖,答曰:「我非是賊是共期人。」染心內發遂抱其尼臥於床上,尼作是念:「我為眾首,率伏諸人並由戒德,我破尸羅更何所用?諸人知已並皆棄擲。」報言:「少年!且見相放。」隨言即放,尼蹋其胸倒地歐血,尼出大叫唱言:「仁等應知!我已降魔摧伏怨敵。」諸尼聞已起來共問:「大姊!證得阿羅漢果耶?」答曰:「不得。」又問:「汝證不還、一來、預流果耶?」答言:「不得。」又問:「廣設供養請世尊耶?」答言:「不請。」尼曰:「若爾,汝作何事?」即示彼男子:「此人入我房中,我以腳蹋令其歐血。」諸尼見已即答言:「汝若不自引入,此人豈能至此寺內?」諸苾芻尼眾皆譏嫌曰:「汝作惡業事,我不隨喜。」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集諸尼眾,觀知利益,問言:「苾芻尼!汝實作此非法事不?」白言:「是實。」佛即訶責:「汝作不淨行、非隨順事、非沙門女行,非出家人所應作事。」世尊種種訶責已,即告諸苾芻尼曰:「我觀十利,於聲聞尼毘奈耶,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掉舉、戲、笑、指其處所、定時、現相、來去丈夫情相許可、在可行非處縱身而臥,如是八事共相領受。若苾芻尼作是事者,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者,謂吐罹難陀苾芻尼,或復餘尼。

共染心男子者,二俱有染起欲纏心。

一、掉舉者,謂相掉觸。二、戲者,謂相戲弄。三、笑者,謂共言笑。四、指處所者,謂向某園某神堂處。五、定時者,謂旦午等。六、現相者,汝若見我新剃髮時、披服赤衣手持油缽,知事成就。七、來去丈夫情相許可者,謂相愛樂。八、在可行非處者,謂處障蔽堪得行淫。縱身而臥者,謂以身授彼交通事。

如是八事共相領受者,謂作斯八事皆有染心,故言領受。

尼等義如上。此中犯相,若作前七事,一一皆得窣吐羅底也罪。作第八時,便得重罪。

攝頌曰:

 掉舉及戲笑、  指處所定時、
 現相來去人、  屏處縱身臥,
 前七得麁罪,  第八不可治。

覆藏他罪學處第七

緣處同前。時善友苾芻尼謗具壽實力子,取其自言被眾驅擯,捨道歸俗。彼有尼妹名曰小友,於餘尼所見有徒眾共相教授,告諸尼曰:「向使我姊不歸俗者,亦當教授如是門徒。」諸尼告曰:「何須稱此破戒尼名?」報言:「聖者!我亦先知犯他勝罪,由是我親而不陳說。如有頌曰:

「『雖見怨家過,  仁者尚不言,
  何況是我親,  能說其私事?』」

以事白佛,乃至世尊問實訶責,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先知他苾芻尼犯他勝罪而不曾說。彼身死後、若歸俗、若出去,方作是語:『尼眾應知!我先知此苾芻尼犯他勝罪。』於如是事,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尼謂小友,或復餘尼。

知者,或自知、或因他知。

犯他勝罪者,八他勝中隨一覆藏。

而不曾說者,謂不發舉。

彼身死後者,謂彼尼亡後。餘文易知,廣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知如是事,覆藏不舉發者,皆犯他勝罪。

被舉人學處第八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名曰根本,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眾亦復與作不禮敬法,廣說乃至彼苾芻欲於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吐罹難陀尼見已,白言:「聖者!我今申敬。欲何所去?」報曰:「我被捨置,今欲希求眾哀愍我。」吐羅尼曰:「聖者!是釋迦種而為出家,何苦從他希求愧謝?所須資具我當供給,善自安心讀誦作意。」乃至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尼:「可與吐罹難陀尼諫:『汝豈不知,眾與此人作捨置羯磨,苾芻尼與作不禮敬法,汝便供給衣缽等物令無乏少。汝今捨此隨被舉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彼堅執不捨,以緣白佛。佛告諸尼:「應與吐罹難陀白四羯磨。」依教而作,如下應知。彼執不捨,乃至世尊問實訶責,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知彼苾芻,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眾亦復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於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彼苾芻尼報苾芻言:『聖者!勿於眾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我為聖者供給衣缽,及餘資具悉令無乏,當可安心讀誦作意。』時諸苾芻尼告此尼曰:『汝豈不知!眾與此人作捨置羯磨,苾芻尼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起謙下心,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汝便供給衣缽等物令無乏少。汝今捨此隨從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勤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尼謂吐罹難陀,或復餘尼。

知彼苾芻者,謂此法中苾芻。

彼和合僧伽者,謂佛弟子。

與作捨置羯磨者,謂作白四。如文可知,餘義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知苾芻眾作捨置羯磨法,尼眾亦作不禮敬法。作如上語時,一一皆得惡作罪。若諫時捨者善,若不捨,得窣吐羅底也罪。初白時乃至羯磨第二、第三時亦得麁罪,第四羯磨未了時捨,亦得麁罪:若竟,便犯他勝罪。

「諸大德!我已說八他勝法。苾芻尼於此隨犯一一事,不得與諸苾芻尼共住。如前,後亦如是,得他勝罪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是二十僧伽伐尸沙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總攝頌曰:

 媒嫁及二謗、  二染並四獨、
 夫棄契作解、  二諍雜獨住、
 破僧與隨伴、  污家並惡性、
 眾教有二十、  八三諫應知。

媒嫁學處第一

緣處同前。時十二眾苾芻尼自行媒嫁,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乃至男女私通亦為媾合。時外道等咸作譏嫌:「仁等應知!此沙門釋女作不應作,亦行媒嫁與我何殊?誰復能持朝中飲食施此禿頭沙門釋女?」時諸苾芻尼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告十二眾曰:「汝實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及以私通為媒嫁事耶?」白言:「是實。」爾時世尊訶責十二眾苾芻尼曰:「汝非沙門女、非隨順、非清淨行、非善威儀、非出家人之所應作。」是時世尊種種訶責,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作媒嫁事,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伐尸沙。」

苾芻尼者,謂十二眾,或復餘尼。

言媒嫁者,為使往還。

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者,謂持彼此男女之意,更相告知。

若為成婦及私通事者,有七種婦、十種私通。云何七種婦:一、水授。二、財娉。三、王旗。四、自樂。五、衣食。六、共活。七、須臾。

攝頌曰:

 七婦謂水授、  財娉王旗得、
 自樂衣食住、  共活及須臾。

水授婦者,謂不取財物,女之父母以水注彼女夫手中而告曰:「我今此女與汝為妻,汝當善自防護,勿令他人輒有欺犯。」是名水授婦。財娉者,謂得財物以女授之,如上廣說,是名財娉婦。王旗者,如剎帝利灌頂大王嚴整兵旗伐不臣國,既戰勝已而宣令曰:「隨所獲女任充妻室。」此由王旗力獲女以為妻妾。又若有人自為賊主,打破村城獲女為婦,是名王旗婦。自樂婦者,若女、童女自行詣彼得意男子處,告言:「我今樂與仁者為妻。」彼便攝受,是名自樂婦。衣食婦者,若女童女詣彼男子處,告曰:「汝當給我衣食,我當與汝為妻。」是名衣食婦。共活婦者,若女童女詣彼男處,告言:「我所有財及汝財物,併在一處共為活命。」是名共活婦。須臾婦者,謂是暫時而為婦事,是名須臾婦。

云何十種私通?謂十人所護:父護、母護、兄弟護、姊妹護、大公護、大家護、親護、種護、族護王、法護。

攝頌曰:

 十種謂父母、  兄弟及姊妹、
 大公與大家、  親種族王法。

云何父護?謂在室女父常養護,若女已嫁,其夫身死、或被禁縛、或時逃叛,其父防護,是名父護。母護亦爾。云何兄弟護?若女人,父母及夫並皆亡歿、或時散失,在兄弟家而為住止,兄弟衛護,是名兄弟護。姊妹亦然。云何大公護?若女人,父母宗親並皆亡歿,其夫疾患、或復癲狂,流移散失,依大公住。大公告曰:「新婦!汝可歡懷於我邊住,我憐念汝如觀己子。」大公即便如法守護,是名大公護。大家護亦然。云何親護?從高祖已來所有眷屬,併名為親,過此非親。若女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並皆亡歿、或癲狂等、或流離他土,便於餘親依止而住,是名親護。云何種護?謂婆羅門、剎帝利、薜捨、戍達羅女,依種而住,名為種護。云何族護?謂於婆羅門等中,有別氏族,如頗羅墮、社高妾、婆蹉等女,由此護名為族護。云何王法護?若女人,親族並無,唯有一身,由王法故無人敢欺,是名王法護。又有法護者,若有女人,孀居守節潔行貞心,人不欺犯,是名法護。

僧伽者,若犯此罪,應依僧伽而行其法,及依僧伽而得出罪,不依別人。伐尸沙者,是餘殘義。若苾芻尼於八波羅市迦法中,隨犯其一無有餘殘,不得共住。此二十法,苾芻尼雖犯而有餘殘,是可治故,名曰僧殘。又因眾教示而罪得除,亦名眾教。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如前諸婦離別之狀,有其七種:

攝頌曰:

 正鬪及已鬪、  折草投三瓦、
 依法非我妻、  普告多人證。

云何為七?一、正鬪即離;二、鬪後方離;三、折草三段離;四、三方擲瓦離;五、依法對親離;六、言非我婦離;七、普對眾人離。若苾芻尼,見他俗人於初三婦因鬪諍等作離別時、若作初離和之令合,得一惡作。若作第二離和之,得二惡作。若作第三離和之,得三惡作。若作第四、第五、第六離和之,如次得一、二、三麁罪。若作第七離和,得僧殘。若餘之四婦及十私通,於七種離中隨一離別,若苾芻尼更重和合者,皆得僧殘罪。

攝頌曰:

 自受從使受、  二尼有四儀、
 前後相隨行、  尊卑緣及事。

若苾芻尼,自受語、自往語、自還報,得僧伽伐尸沙。若苾芻尼,自受語、自往語、遣使還報,僧伽伐尸沙。若苾芻尼,自受語、遣使往語、自還報,僧伽伐尸沙。若苾芻尼,自受語、遣使往語、使還報,僧伽伐尸沙。若苾芻尼,於使邊受語、自往語、自還報,或於使邊受語、自往語、遣使報,或於使邊受語、遣使語、自還報,或於使邊受語、遣使語、遣使報,並得僧殘。若苾芻尼,於使使邊受語、自往語、自還報,或於使使邊受語、自往語、遣使報,或於使使邊受語、遣使語、自還報,或於使使邊受語、遣使語、遣使報,並得僧殘。若二苾芻尼,自受語、二俱往語、皆不還報,二俱二麁罪。若二苾芻尼,自受語、俱不往語、俱不還報,二俱一麁罪。若二苾芻尼自受語,一云:「汝傳我意往語還報。」依言作者,二俱僧殘。若二苾芻尼自受語,一云:「我但往語不還報。」一便還報,其往語還報者得僧殘。其不還報者,得二麁罪。若二苾芻尼自受語,一云:「我不往語,亦不還報。」其往語、還報者得僧殘罪,其不往語、不還報者得一麁罪。若一苾芻尼,共一男子一女人同路而去。若彼男子語苾芻尼言:「聖者!頗能語此女人,作如是語:『汝能與此男子為婦,或暫時共住不?』」或復女人語苾芻尼言:「聖者!頗能語此男子,作如是語:『汝能與此女人為夫,或暫時共住不?』」若此苾芻尼受此言已,即便為說、還報,得僧殘。如行既爾,立及坐臥准此應知。如是若二苾芻尼、二男子二女,若三苾芻尼、三男三女等,乃至廣說,得僧殘罪。若二苾芻尼,一前行、一隨行,前行者自受語、往語、還報,前行者得僧殘,隨行者無犯。若前行苾芻尼自受語,遣隨行苾芻尼往語得實已,前行苾芻尼自還報,前行苾芻尼得二麁罪,隨行苾芻尼得一麁罪。若前行苾芻尼,自受語、自往語,遣隨行苾芻尼還報,前行苾芻尼得二麁罪,隨行苾芻尼得一麁罪。若前行苾芻尼自受語已,遣隨行苾芻尼往語、還報,隨行苾芻尼得二麁罪,前行苾芻尼得一麁罪。如前行苾芻尼所作事業,得罪多少如是應知;隨行苾芻尼遣前行者所作事業,得罪多少准說應知。

有二家長者,一、自在,二、非自在。言自在者,是為主義,於自男女取與隨情。若往官司,或眾人集處,雖說虛事人亦信受,是名自在。不自在者,是卑下義,於自男女取與無力。若往官司,或眾人集處,雖說實事人不信受,是名不自在。尼於自在人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自在,得僧殘。苾芻尼於自在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二麁罪一惡作。苾芻尼於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自在,得二麁罪一惡作。苾芻尼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一麁罪二惡作。苾芻尼不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自在,得二惡作一麁罪。苾芻尼不自在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二惡作一麁罪。苾芻尼不自在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自在,得二麁罪一惡作。不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三惡作。

苾芻尼復有三緣為媒嫁事,雖受得三,不以言報亦成媒事。云何為三?一、期處,二、定時,三、現相。何謂期處?告彼人云:「若見我在某園中、或某天祠、或眾人集處,汝則當知其事成就。」是名期處。云何定時?「若於小食時、或於中時、或於晡時見我,汝則當知其事成就。」是名定時。云何現相?「若見我新剃髮、或著新大衣、或執錫杖、或時持缽盛滿蘇油,汝則當知其事成就。」是名現相。是為三緣,雖受得言,不以言報亦成媒事。復有三事,為使之時亦成媒事。云何為三?一、言,二、書,三、手印。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言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書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書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書往語、以書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書往語,若以期處、或以定時、或以現相而還報者,俱得僧殘。是謂言使兼書有五差別。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手印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手印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手印往語、手印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尼自受言使,以手印往語,若以期處、或以定時、或以現相而還報者,得僧殘。是謂言使兼手印有五差別。如於言兼書印有二五不同,如是於書兼言手印,於手印兼言書,及言書手印更互相兼,廣為廣說。若門師苾芻尼至施主家,作如是語:「此女長成何不出適?此男既大何不娶妻?」者,皆惡作罪。若言:「此女何不往夫家?」若云:「此男何不向婦捨?」亦皆惡作。門師苾芻尼至施主家,作違逆言,皆得惡作。若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無根謗學處第二

緣處同前。吐罹難陀尼由鬪諍紛紜令眾生惱,即以無根他勝法謗,苾芻尼不得安樂住,廢修善業及以習定,悉懷憂惱。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集諸尼眾,問實訶責,乃至我今為諸尼眾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尼,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事無根謗彼苾芻尼,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尸沙。」

尼謂吐罹難陀,或復餘類。

懷瞋者,謂情生忿怒。

言不捨者,謂瞋恚不息。

清淨苾芻尼者,謂此法中尼。

無犯者,不犯其事。

以無根者,謂無三根:見、聞、疑根。

波羅市迦法者,於八事中隨說其一。法者,非法說法。

謗者,說不實事。

欲壞彼淨行者,欲損彼人清淨學處。

彼於異時者,謂是別時。

若問、若不問者,謂說謗已情生悔恨,不由他問知此事無根謗謗因諍起。諍有四種諍:謂鬪諍、非言諍、犯諍、事諍。

由瞋故作是語者,正出謗詞。

僧伽伐尸沙者,已如前說。

假根謗學處第三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尼,取相似法謗苾芻尼,廣說如上,乃至悉懷憂惱,為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尼,以異非分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異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為譭謗彼苾芻尼,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尸沙。」

尼謂吐罹難陀,或復餘類。

異非分事者,異謂涅槃,乖生死故,八波羅市迦法非是其分。

波羅市伽者,於此八中隨以一事而謗於彼,謗者誣枉其人。

壞彼淨行者,意欲令其虧失淨行。廣如前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謗清淨苾芻尼,十事成犯、五事無犯。云何為十?謂不見其事、不聞、不疑,便作如是虛誑想。實無見等,妄言我有見聞疑,作是說時得僧伽伐尸沙。或聞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云:「我聞疑不忘。」作是說時得僧伽伐尸沙。或聞而信、或聞不信,而言:「我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見。」作是說時得僧伽伐尸沙。是謂十事成犯。云何五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等想,作如是語:「我見聞疑。」者無犯。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聞疑想而言聞等,亦無有犯。如謗清淨人時十事成犯、五事無犯,若謗清淨似不清淨人,亦復如是。

若謗不清淨人,十一事成犯、六事無犯。云何十一?謂不見不聞不疑,作如是解、作如是想,實無見等,妄言:「我有見聞疑。」作如是說時得僧伽伐尸沙。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見聞疑不忘。」作是說時得僧伽伐尸沙。或聞而信、或聞而不信,而言:「我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見。」作如是說時得僧伽伐尸沙。是謂十一事成犯。云何六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聞等想,作如是說:「我見聞疑。」者無犯。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見等解,有見等想,而言見聞等,亦皆無犯。是謂六事無犯(自餘實力子廣說過去因緣,如大苾芻緣中具說也。)。

共染心男子交易學處第四

緣處同前。於此城中有賣香男子,顏貌端正。時珠髻難陀苾芻尼,就彼男子買諸雜物,尼於男子遂起欲心,男子於尼亦懷染意。是時男子少取價直多與貨物。若有餘尼有所須者,皆憑此尼以為交易,咸起染心。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集諸苾芻尼,知而故問珠髻難陀苾芻尼曰:「汝實如是與染心男子共相領受為交易耶?」白言:「實爾。」世尊同前訶責,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有染心,從染心男子共相領受,隨取何物,僧伽伐尸沙。」

苾芻尼者,謂珠髻難陀,或復餘尼。

染心者,謂彼二人各懷染愛。

隨取何物者,隨其所取種種諸物,便犯眾教,乃至餘罪廣說如前。若俱有染心,隨取何物犯眾教罪。若尼有染心、男子無染者,得吐羅罪。若尼無染心、男子有染心,得惡作罪。若俱無染心,亦惡作罪(以不合共如此人作交易故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五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白...

五分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五分戒本(亦名彌沙塞戒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

【註音版】佛說了本生死經

佛說了本生死經...

【註音版】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佛教詞典】德基

(1634~1700)清初律僧。為律宗千華派第三祖。休寧(...

【佛教詞典】真言行人

又稱真言行者。指受學密教真言之法,修行五相三密之瑜...

身與觸即如來藏性

這個身根,是一個內處;外在的觸塵冷熱澀滑,是外處。...

慈心化嗔心

有一天,佛陀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向諸比丘...

婚外情、一夜情的九大害處

古諺:飽暖思淫慾。現在物質極大豐富,中國聖賢文化卻...

聖嚴法師對付生氣有一套

聖嚴法師教人對付生氣有一套:把意念放在丹田或腳底、...

太子出城遊歷,照見世間老病死

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為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為悉達多...

四念處觀

佛陀剛成道證果時,獨自在優樓頻螺聚落尼連河邊的菩提...

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佛進一步開示,地藏菩薩因地久遠劫來的威神誓願不可思...

如何解決煩惱和妄想

問: 佛法不離世間法,我們在家二眾在生活中修行時,...

怎樣避免罪業的增長強大

貫通三世,強者先牽 前面是講到業力的生起,這以下講到...

要破執著,必須先破你的分別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

【佛學漫畫】靈峰蕅益大師

靈峰蕅益大師...

聖嚴法師:缺少忍的工夫

有些修道的人,貪念不多,而且非常精進用功。但是,如...

【視頻】早課(妙嚴精舍)

早課(妙嚴精舍)

【視頻】《心經》郭喬伊

《心經》郭喬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