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梁三藏曼陀羅譯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二

文殊師利言:「天子!覺了身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無明有愛體性名佛出世,覺了貪瞋癡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顛倒體性平等名佛出世。天子!覺了諸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陰界入法界體性名佛出世。天子!佛出世者,諸法無生是名演說無生法也,是無生法都無生死亦無涅槃。」

天子言:「文殊師利!當為眾生說莊嚴無上正真道法。何以故?文殊師利!諸佛出世無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天子!知恩報恩者」

天子言:「有所作者當知報恩。」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欲使如來有所作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者無有所作。諸佛如來到於無為,無為之道無有所作。」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許無為者無報恩非不報恩。」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此法者不應為初發意者說。何以故?若聞是法生於驚畏便當退轉。」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之心驚畏退轉,是人則住於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何故說是?」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驚畏聲聞緣覺地,則便退轉。若慳惜破戒瞋怠亂癡,住於不退。」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住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安住法界平等中故,是名善住初發心菩薩,名之為住。」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齊幾名初發心?」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心者,修行於空無相無作,解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菩薩初發心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久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凡夫名為久行,於生死中不知始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久行者?」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行於愛染,為化愛染諸眾生故,而亦不共是愛染住,名菩薩久行;行於瞋恚,為化瞋恚諸眾生故,不共瞋住;亦行愚癡,為化愚癡諸眾生故,不共癡住;亦行等分,為化等分諸眾生故,而亦不共一切結住。天子!若有菩薩化眾生故觀一切相,亦不分別法界體相,名菩薩久行者。」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不退轉?」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災無不災,觀法界體性無災無不災,是名菩薩不退轉也。復次天子!若有菩薩亦退不退,是名菩薩不退轉也。所以者何?退者欲界退諸善故。復次天子!菩薩不知不解故退,以知解故無有諍訟是名不退。何以故?解一切性法性。我以能解了一切法性更不復退,是名不退。於佛法無疑不信他語,離是不是,初心清淨無有嫉妬亦無動搖,智慧明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薩不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一生?」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若知一切諸生而亦不生,亦知一切眾生生死,於諸生中善能說法,教化眾生生處無取,亦取諸生離生死取,不去不來不上不下,一切諸法悉平等故;亦知因緣和合增長,一切眾生身口心意悉皆平等,一切眾生無有境界,住佛境界入於法界。法界平等故,平等解了眾生之心,善解知時至於道場,是名一生。天子!是則名為菩薩一生。」

爾時寶上天子問於文殊師利童子:「云何名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知於行業非憍慢故,是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復次天子!菩薩能舍一切所有菩提之心,畢竟不退,是名不生;若不共諸嫉妬結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有菩薩威儀法則、諸功德戒具成就行,是名不生;不共犯戒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心不舍背一切眾生,是名不生;不共一切無明瞋恚諸結使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於諸善根堅住不動,是名不生;於善根中發勤進勇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入諸禪定及次第定,是名不生;不味禪樂,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勤精進求般若慧學問無厭,是名不生;不共癡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不瞋惱諍,是名不生;不共瞋惱諸諍訟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如實語,是名不生;若如實住,名得自在。若內寂靜,是名不生;若不污染外諸境界,名得自在。若能究竟一切智心,是名不生;不求下乘,名得自在。覺諸業果,是名不生;降伏魔業,名得自在。得世光明,是名不生;世法不污,名得自在。不逆所住,是名不生;不墮所作,名得自在。若離諸慢放逸勢力,是名不生;若智慧識成就聖樂,名得自在。不退所誓,是名不生;所誓出世,名得自在。順行緣生,是名不生;不執緣生法,名得自在。若以盡智觀一切空,是名不生;具諸善根,名得自在。若方便智發起所作,生大悲心修勤進行,是名不生;若能安住諸解脫法,名得自在。若不污染於一切法,名為不生;若斷諸見而為說法,名得自在。若善思惟不見諸法,是名不生;得力不證一切諸法,名得自在。若觀一切諸法性空,是名不生;若不放舍一切眾生,名得自在。若不住三界,是名不生;為眾生故不入涅槃,名得自在。

「復次天子!若有言語,是動搖語、是妄想語、是執著語,是有發起。天子!於一切法無有言語,不行不動無諸戲論語,不舍眾生亦不滅度無所言說。天子!若無言說亦無文字則無所說,若有用者則有發起言說文字。天子!以是義故,菩薩之行不可說用不可行念,是名慈心、是名不殺,於諸聖中得名自在。」

說是法已,世尊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為諸菩薩說不生自在。文殊師利!若菩薩行如是法自在無礙,是菩薩疾得諸佛授無上道。」

聞此法時,於是眾中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即與無上正真道記,各各佛土、各各名字某甲如來。爾時眾中有於天子如是思念:「是寶上天子當於幾時成無上道?佛名何等?佛土云何?」

以佛力故,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寶上菩薩當於幾時得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土云何?得成道已其佛何名?」

佛告阿難:「是寶上天子於百千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號寶莊嚴如來。於此東方,其佛國土名寶莊嚴,劫名寶來。阿難!是寶莊嚴佛土豐樂甚可欣樂,饒諸財寶多諸人民,無有諸難亦無惡道。阿難!是佛土中,無諸瓦石沙土荊棘、山谷堆阜,地平如掌三寶所成,閻浮檀金、琉璃頗梨互相間錯甚可愛樂,以金網覆上。阿難!如化樂天宮殿園池、衣服豐饒,行來往返,是寶莊嚴佛土人民亦復如是。土無聲聞緣覺乘名、唯有菩薩,受種種法樂、入種種禪定莊嚴,作於種種神通以自娛樂,無有餘樂唯除法喜悅預之樂,是故世界名寶莊嚴。彼佛壽命六十六億歲。出家菩薩僧六十六億,在家菩薩無量無邊。是莊嚴如來為諸菩薩演說法時,上昇虛空高八十億多羅之樹,結加趺坐滿千國土,出千光明照彼佛土,雨於天花天香末香,天樂各各有百千種,說法音聲普聞佛土,說無盡主陀羅尼法。何謂無盡主陀羅尼法?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身心寂靜之想,一切諸法觀照主故。顯示分別於一切法,一切諸法善思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善行主故。顯示一切可作之法光明照曜,一切諸法智光明照平等主故。顯示諸法無有增減,一切諸法決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增長,一切諸法智慧主故。顯示一切法無諍訟,一切諸法善觀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瞋,一切諸法正念主故。顯示一切法不失念,一切諸法導引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相義,一切諸法慧分別主故。顯示一切法清淨意,一切諸法空寂主故。顯示諸法斷諸見道,一切諸法無相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無願主故。顯示諸法斷於諸道,一切諸法無作主故。顯示諸法離於作者,一切諸法無出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出,一切諸法無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盡,一切諸法離欲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錯,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法現在智,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二,一切諸法無依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動,一切諸法無眾生主故。顯示諸法眾生平等,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變,一切諸法不得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行,一切諸法無居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處,一切諸法無定主故。顯示一切無法自在,一切諸法因緣生故。顯示一切諸法出過,一切諸法勇勐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出,一切諸法無過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起,一切諸法如主故。顯示一切法無不如,一切諸法如始寶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壞,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一味,一切諸法如實主故。顯示諸法三世平等,一切諸法不可說主故。顯示不執一切諸法言語談論,一切諸法禪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人,一切諸法菩提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平等,一切諸法願主故。阿難!寶莊嚴如來坐空未起,此無盡主陀羅尼,陀羅尼主,為諸菩薩廣演說之。彼土無量阿僧祇菩薩摩訶薩皆得法忍。」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若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佛言:「阿難!我今為汝說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爾時大德阿難語寶上天子言:「天子!汝得大利。如來說汝無上道記。」

天子言:「大德阿難!都無有法,不說受記。何以故?色非菩薩,非說色記;受想行識非菩薩,非說識記。地界非菩薩,非說地界記;水火風界亦非菩薩,非說風界記。眼非菩薩,非說眼記;耳鼻舌身意非菩薩,非說意記。名色非菩薩,非說名色記。過去未來現在非菩薩,非說三世平等之記。因見非菩薩,非說因見記。生滅非菩薩,非說生滅記。大德阿難!菩薩名者即是假名,是寂靜句。若法究竟是寂靜者,無有受記。大德阿難!夫受記者,攝取一切言所說法。大德阿難!亦無有法菩薩可執,若內若外、若善若不善、若有為無為,然後受記。大德阿難,菩薩記者,一切諸法無有所屬名為受記,一切法不取是名受記,一切法無處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居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出是名受記,一切諸法無有妄想是名受記。大德阿難!夫菩薩者如是受記。」

爾時世尊讚寶上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菩薩通達是諸法故,則能如是說於受記。如諸佛世尊說於無上菩提道記。」

說是法時,魔王波旬與諸眷屬,各有所乘來至佛所。到已卻住一面,說如是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記,不說聲聞?」

波旬問已,佛即答言:「波旬!是菩薩者,三千大千世界國土所有人天悉善知之,以是因緣故說菩薩記。聲聞者非人天所識,是故不記說菩薩記。多諸眾生髮菩提心,以是緣故說菩薩記。說聲聞記者菩薩退轉,是故不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波旬言:「汝今何故來至此眾?」

波旬答言:「文殊師利!以佛世尊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汝當作佛,號寶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不說記聲聞。我宮殿樓觀欄楯寶樹園林娛樂處,互相棖觸出如是音云:『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又聞是音:『波旬!汝今往至眾所,勿令更受記菩薩來生汝宮。』」

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說菩薩記,汝今不喜也?」

魔言:「文殊師利!我實不喜。為閻浮提一切眾生說羅漢記,我無愁惱;說一菩薩無上道記,我之愁惱不可言也。何以故?文殊師利!若說菩薩無上道記,我諸魔宮闇蔽不明。而是菩薩以三乘法,拔濟無量阿僧祇諸眾生等出於三界。文殊師利!我以是事受諸憂惱。」

文殊師利言:「波旬!汝還所止。汝無力勢能留難遮畢竟向於菩提之道、成就方便具足般若波羅蜜行者。何以故?是諸菩薩離諸魔縛成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時佛神力令魔波旬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答言:「波旬!若有菩薩離於一切諸少分行,是名菩薩成畢竟行。若見一切結使魔業,悉能利益於無上道,是名菩薩善知方便。不共一切諸結使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菩薩心畢竟拔濟諸眾生故,以大莊嚴而自莊嚴,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以四攝攝諸眾生,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畢竟觀一切眾生體性寂滅,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有菩薩舍於內外一切能施,菩提之心畢竟究竟,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菩薩若為一切眾生起受者心,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有菩薩乞者受者,知如實始行平等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於諸善法,從初發心終不退轉,是名菩薩畢竟行於菩提之心。若有菩薩不為他逼能舍自利,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念義不念文字,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見乞者不背舍之,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有菩薩集諸善根願求一切智,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善知諸法體性,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言:「是魔波旬眷屬及乘,可以神力內之腹中,或能令諸善男子善女人向大乘者為作留難。」

文殊師利言:「天子!不如汝言內魔波旬置菩薩腹。復次天子!汝所受持佛相莊嚴第一受樂,令魔波旬坐師子座,以佛力故佛辯說法。」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欲隱身出眾而不能隱,文殊師利之所持故。爾時文殊師利作是念已,魔王波旬作佛身相坐師子座,是時一切大眾見知是魔波旬。文殊師利復言:「波旬!汝今得諸如來道耶?成佛色身坐師子座?」

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魔波旬言:「文殊師利!世尊尚不得於菩提,況我得也。所以者何?菩提者是報恩相,非離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無為相,彼得無為相故。覺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覺知空故。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覺知無願相是名菩提,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覺知法界之體性者是名菩提,非以體性覺知體性故。覺知於如無分別相是名菩提,非如覺知如故。覺知住於如實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實始覺知住於如實始故。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無覺知者故。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聞說如是菩提之相,聞已能於諸法體性無所分別,即名為佛。」魔以佛辯說是法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德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未曾有也。汝力持故,令魔波旬作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說是深法。」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能說法。我亦能令大德舍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以佛辯說法。」

爾時大德舍利弗即作是念:「我今可於此眾中沒,文殊師利或能使我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戲弄於我,令聲聞人作世尊相。」

文殊師利神力持故而不能隱。時文殊師利知大德舍利弗心所念,變大德舍利弗為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一切眾會亦悉見知。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大德舍利弗:「汝可與魔波旬共說,猶如如來共如來說。」

爾時大德舍利弗如是問言:「波旬!夫菩提者何等體性?」

波旬答言:「覺知一切諸法平等是菩提體性。覺知二法是菩提體性。一切智觀是菩提體性、非不體性。非行非不行,永斷一切諸行非行、非道非不道,是名諸佛世尊菩提。」

波旬問言:「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住於何處?」

舍利弗言:「住生死中平等,住涅槃不動,住一切諸見如實之性,住於一切眾生結使,亦住一切諸法根本,住於有為無為二法,諸住不住無有住故。波旬!諸佛如來如是住也。」

時舍利弗問波旬言:「菩提者當何處求?」

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從身見根本求於菩提,無明有愛求於菩提,顛倒起結求於菩提,障礙覆蓋求於菩提。」

舍利弗言:「波旬!何因緣故如是說也?」

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如實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

說是法時,八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諸天子等信舍利弗、魔波旬故,三萬二千諸天子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調伏諸天子故,文殊師利童子令魔波旬及大德舍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文殊師利還攝神力,大德舍利弗及魔波旬身複本相。

爾時四方出千菩薩,從諸佛土乘空而來,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右遶如來住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等聞說法界體性無分別經,聞已來此守護正法。世尊!我等受持守護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攝取正法。」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從何處來?」

佛告阿難:「是諸菩薩各各集在諸佛國土,此等菩薩皆是文殊師利童子本所教化,常為說此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以開化之。是諸菩薩知報經恩故來至此,及見如來禮敬圍遶,亦欲供養禮拜文殊師利童子,又願護此經是故來此。阿難!我涅槃後,是諸菩薩於此閻浮提,當廣流佈護此正法。阿難!是諸菩薩於百千佛所,志意勇勐護持正法。」

是時眾中有釋梵護世諸天王等,白言:「世尊!我等若此若彼有護持法者,是善丈夫善男子女人等,我當守護供給,使令得無苦惱。」

爾時世尊讚釋梵護世諸天王言:「善哉善哉!汝能勇勐守護是諸愛護正法善丈夫等,即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並愛護正法。」

爾時佛即告於文殊師利童子:「汝受持此經,後末世時於閻浮提當廣流佈。」

文殊師利言:「世尊!火災起時,而此虛空都無受持亦不被燒。世尊!如虛空體性,是一切法亦復如是,而是諸法不生不滅。若法無生無有滅者,亦無受持。諸法體性無受持故,如法體性。受持諸法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持此經,為善男子善女人等種善根故。若供養法者貪樂此經,世尊!如是如是受持此經,調伏憍慢諸怨憎故無能留難,於當來世此閻浮提廣行流佈。」

爾時世尊身放光明,是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皆作金色。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如來光明一切普照,而此經者亦復如是。心行無礙者於佛法究竟,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手執此經。」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阿難!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阿難!汝則供養去來現在諸佛世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汝受持此經,名『說法界體性無分別』,亦名『寶上天子所問』,亦名『文殊師利童子所說』,善受持之。」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文殊師利童子、寶上天子,及諸佛土諸來菩薩,天人、阿須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上篇:大寶積經

下篇:大方廣三戒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即身成佛

(術語)真言宗所談。謂此肉身可成佛也。菩提心論曰:...

【佛教詞典】圓覺經略疏

凡四卷(或二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

先求認命,再求改造命運

《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執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

學佛要實修實證

《大莊嚴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從前有兄弟二人同時出...

身體的細胞是不是也會被教育

問: 身體的細胞是不是也會被教育? 大安法師答: 你這...

你只能求盡心盡力,不能求它的結果

菩薩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所謂的菩薩戒體,總而言之有...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晉穆帝昇平元年(西元三五七),曇摩竭多在洛陽依《僧...

聖嚴法師《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

什麼是現代人應該有的正確、健康的職業道德觀念呢?時...

中陰身一現前,累劫的善惡業力也都會現前

陰境若現前,這個陰境,就是中陰身境界一現,就是知道...

外境既然無實有,哪有什麼可貪的呢

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都不應該生起貪心。為什麼呢?因為...

紅豆的營養

吃了半輩子紅豆,你知道紅豆都有啥營養嗎?有人用紅豆...

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 我們在兩...

康熙與普陀山結緣的故事

據《普陀山誌》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

世智辯聰與般若智慧

世間人書念得多,接觸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觀念...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