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無明」呢,就是微細的愚癡,微細的愚癡就是對於一切世間上的事情有所執著;這個聖人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一切法的虛妄不真實,是聖人的智慧才能知道的,我們凡夫都是執著是真實的,連做夢都認為是真的。聖人才能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凡夫也不知道是空,也不知道是虛妄,認為是有,而且是真實有,於是乎就會引起很多淫、怒、癡的煩惱。
「乃至大苦聚」,前邊的淫、怒、癡、無明,這是內心的煩惱,這個「乃至」就是裡面略掉了一部份,略去了什麼呢?就是由淫、怒、癡、無明發動出來的業,發動出來的行為,或者是做善事、或者是做惡事,都是由無明煩惱發動出來的。我們一般的世間的善法,除了佛教徒稍好一點,如果不是佛教徒,就是做善事裡面還是有無明的,也是有淫、怒、癡在裡面;如果你問:為什麼做善事也是無明呢?其實很明顯,人與人做善事,在裡面做做,大家就衝突了,為什麼呢?就是裡面有無明,也是有淫、怒、癡。那麼由淫、怒、癡、無明發動出來的行為,就是業力。
這業力這件事,就是佛法裡邊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件事,就是你的語言,你發出來的行為,在時間上剎那剎那就過去了;但是過去而沒有過去,就是你在說話的時候,你在表現出來各式行動的時候,就是造成了一種力量,在你內心裡面儲藏起來,將來這個力量就會發作出來果報的,有這件事。
當然佛法是這樣講,我們中國哲學呢,沒有說那麼明白,但是也有這個味道,好像是《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這個話也表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有這種意思。但是說得不像佛法說那麼明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一家裡面的人會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將來會得到幸福,那麼誰得到幸福呢?譬如說他父母做了很多的善事,壽命到了,父母都走了,誰來得這個果報呢?他的兒女,由他兒女來承受他的父母、或者他的祖父母所做的幸福,去得那個果報,我們中國的儒家的人這麼講;「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他的先人做了很多罪過的事情,那麼他自己死了,他自己不負這個責任,將來這個果報他自己不管了,給他兒女,他兒女去承受這個後果。
當然這是我們中國人古代的,也應該還算是有智慧的人,說出這麼一句話來,對於中國人,我認為影響還是很大的。哎呀!這樣子啊!那我希望我的兒女幸福,我不敢做惡,我要做好事,應該是這樣;但是也有人不相信這件事,那就是做惡了。
但是佛法的意思,誰做這件事誰負責,你做這件事你負責,我沒有做我不負責的,我將來我不會受這果報的;父母做善事,父母受好的果報,兒女不能受,佛法是這樣的,誰做誰受,誰不做誰不受的。但是當然有的事情也有點不同,就是多少個人,大家合作共同地做這件事,那將來的果報就是大家共同的來承受了。
我看見報紙上有一件事,可能這件事在七七事變之前,有個南天王,姓陳,姓陳吧?這個人。他有一個小太太,當然大家一定是感情好,但是有的時候也是不好。有時不好,就把她驅逐了。把這個小太太一驅逐,他的官就向下降,這個財富也就減少,就是開始倒楣了;也有人說是,你把你的小太太請回來就會好,那麼他就試一試,就把這個太太又請回來,請回來就陞官,就發財;後來又是不對勁,又驅逐,驅逐,又是倒楣,就是這麼幾次,就感覺到非要和她在一起才可以,才能夠有很多吉祥的事情。我看見報紙上有人寫這篇文章。
那麼在佛法上怎麼解釋呢?這就是共業。前一生大家在一起做功德,今生得果報的時候也要在一起,也要共同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夫妻也有共業,兒女、朋友也是有共業,如果沒有共業,不行,沒有共業,不能做夫妻,沒有共業,也不可以做父子、兒女,也不可以的,也都是有共業,但是共業是有時間性的,有時間性的事情。說是他父親眼睛痛,他兒子眼睛也痛,那醫生說這是遺傳的,但是他父親不承認這個事情;但是在佛法來說呢,不是遺傳,就是共業,以前共同的做一些有過失的事情,將來就是共同的受這種果報,佛法這樣講,我感覺佛法是合道理。
你做這種有意義的事情,將來你得到幸福,我沒有做,就是沒有這回事,我若做,也會得到幸福的果報,這樣子比較合道理。說是我的祖先做的福德,他死了,他自己不去受果報,我來承受果報,這個事就是不合道理。那麼在佛法裡面是這樣講,就是自作自受,這是合道理的。
所以這上面說:「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這個「乃至」就是個業力。「乃至大苦聚」,就是前面是淫、怒、癡、無明是煩惱,煩惱而有業,由業而得果報,就是大苦聚。這個「大苦聚」,不是一般的苦,很苦很苦啊,那當然是到地獄去、或者是到餓鬼的世界、到畜生的世界去受這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