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大唐于闐三藏沙門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譯

菩薩極喜地之餘

「復次,菩薩如是已發諸大誓願,得堪能心並柔軟心及調柔心,成就淨信。能信諸佛正等覺者本所入行、修證到彼岸、修證諸勝地,成就諸力、成滿無所畏。由不共佛法不可映奪,不可思議諸佛法性引發,無中無邊甚深如來境界,隨入無量如來所行信果成就。舉要言之,能信一切菩薩正行,乃至佛地解釋加持。

「復次,菩薩作是思惟:『諸佛之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性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際,如是廣大,如是無量,如是難證,然復彼諸愚異生類,由墮邪見心之相續,由無明闇纏繞意識,由憍慢幢高建計度,由渴愛網希求作意,由逐諂誑稠林意樂,由慳嫉相應趣生處加行,由貪、瞋、癡積集諸業,由以忿恨熾然心焰,由顛倒相應引發業用,由以欲有及無明漏所繫心、意、意識,種子於三界中生,後有芽,所謂:名色俱生不相捨離,名色增長成六處聚落;六處成已,由互相觸因緣有受,展轉於受有忻樂者,增長愛取,增已成有,成就此故有生、老、死、愁嘆苦惱有情苦蘊。如是發生,離我我所,不實虛偽,空無作用,無動愚鈍,譬如草木如影而現;然彼有情不覺不知。』菩薩見彼諸有情類從大苦蘊不得解脫,為拔彼苦引發大悲,為欲令彼住於畢竟安樂涅槃,故興大慈。

「復次,諸佛子!菩薩如是以此隨順大慈大悲增上意樂住初地時,於一切事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捨,所謂:財、穀、倉庫等捨,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車璩、碼碯、錢物等捨,或以珍寶莊飾嚴具瓔珞等捨,或以殊妙象、馬、車乘、輦輿等捨,或以可意寺舍、園林、樓觀、流泉、浴池等捨,或以奴、婢、僮、僕等捨,或以國土、聚落、城邑、王都等捨,或以妻、妾、男、女等捨,或以一切所愛之事皆悉能捨,或以頭、目、手、足一切身份等捨,如是一切所施事中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皆悉能捨,如是菩薩住於初地能成大捨。

「復次,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訪求之時心無厭倦,即得如是無厭倦性;無厭倦者於一切論得無怯弱故,此菩薩於諸論中智得成就。此以如是諸論相應應不應作善籌量智,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如宜而修正行,故此世智而得成就。得世智已,應時、應分、應量而行;以慚愧莊嚴心之相續,勤修自利利他加行,由此菩薩慚愧得成。即於如是正加行中,皆能出離,得無退屈及無轉易力所持性,是故菩薩堅力持性而得發生。菩薩得此堅力持已,即能慇勤供養承事諸佛如來及教法中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淨信、慈、悲、慧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慚愧莊嚴、堅力持性、供養諸佛。

「菩薩住此極喜地中,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於僧伽眾而作恭敬,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由此供養諸佛如來,發生成就有情方便,以佈施、愛語成就有情。後二攝法未全通達,但以勝解力故而行。於此十種波羅蜜多,施到彼岸而得增上,餘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此菩薩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於一切智所迴向者,轉更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如巧金師以鑛性金置於火中,如如燒鍊,如是如是,轉得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於一切智所迴向者,倍復明淨隨意堪用。

「復次,諸佛子!菩薩住此極喜地中,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初地行相並得等流,應無厭足成此地支,第二乃至第十地中行相,並得等流亦爾。又此菩薩於諸地中所治對治應修善巧,於地壞成應修善巧,於地得修應修善巧,於地支清淨應修善巧,於地地運轉應修善巧,於地地安處應修善巧,於地地殊勝應修善巧,於地地得不復退轉應修善巧,於諸菩薩地清淨已,乃至轉入如來智地應修善巧。唯諸佛子!菩薩如是引發諸地行相善巧,始從菩薩初地昇進無有間憩,乃至轉入第十智地,以無憩行地智光明證佛智光明。唯諸佛子!譬如黠慧善巧商主,將欲率領諸大商侶往詣大城,先未發時訪求請問道中勝利,及於道中退轉過失,道處中間勝利差別,道處中間退轉過失,於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發足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彼大城。此大商主善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資緣,與大商侶度險曠野,身及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彼大城。唯諸佛子!菩薩善巧大智商主亦復如是,若住初地,於諸地中所治對治得成善巧,於地行相等流之中得成善巧,於地得修得成善巧,於地支清淨得成善巧,於地地運轉得成善巧,於地地安處得成善巧,於地地殊勝得成善巧,於地地得不復退轉得成善巧,諸菩薩地得清淨已,乃至入於如來智地得成善巧;是時菩薩,善受廣大殊勝福德聖道資糧,及善抉擇智慧資糧,將欲率領無量有情諸大商侶,往詣一切智智大城;先未發時,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諸菩薩地聖道功德,及從此道退轉過失,於道處間勝利差別,於道處間退轉過失,廣大福智聖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勝進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於一切智智大城。此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福慧聖道資糧,將已成就無量有情,諸大商侶經過生死曠野險道,自身及彼有情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於一切智智大城。唯諸佛子!是故菩薩,應無厭倦修行諸地瑩飾差別。

「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提薩埵極喜初地趣入之門。住於此者生處多作贍部洲王,得大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有情,善巧能令諸餘有情遠離慳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諸所作業或以佈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復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剎土,能照百世界,成就百有情,能住壽百劫,於前後際各能入百劫,於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遶。從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加持、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若有集眾善,  具修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淨意樂大志。
 成就妙勝解,  隨順悲愍道;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為獲佛十力,  及以無所畏;
 成佛不共法,  救攝群生類。
 為得大慈悲,  為嚴淨佛土,
 為轉大法輪,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悲先智為主,  攝以方便慧;
 淨意樂所持,  如來力無量。
 無礙智現前,  隨順自然智;
 具受佛法誨,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即超凡夫地,  入菩薩正性。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紹諸佛聖種,  決成無上覺。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勤修正加行。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勐心,  及多慶躍心。
 遠離於鬪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德慧;
 此處我當得,  念是極生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惡名死,  惡趣處眾怯。
 由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故諸佛子,  遠離諸怖畏。
 恆有信恭敬,  常行大慈愍;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游正法苑,  無厭求多聞;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於利養,  唯引平等心;
 一志求佛智,  緣慮十力等。
 修行到彼岸,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常能護實語。
 不污如來家,  不捨菩薩學;
 一切智智心,  不動如山王。
 不捨世間事,  而入出世道;
 以無厭足心,  修覺分資糧。
 常恆無異念,  轉求增勝道;
 如是法相應,  名善住初地。
 引發大誓願,  大勇決大行;
 願當能供養,  承事諸世尊。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奉覲諸佛,  修行最勝行。
 成就諸群生,  往趣諸世界;
 嚴淨佛國土,  令智者充滿。
 與諸菩薩眾,  一心等修行;
 以身、語、意業,  所作無空過。
 一切毛道中,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若有情界盡,  世界、虛空界,
 法界、涅槃界,  世間佛興界,
 諸如來智界,  及心所緣界,
 入如來智界,  世法智轉界。
 彼諸若有盡,  我願乃有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無盡。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諸有情。
 知從因緣起,  即興大慈悲;
 如是苦有情,  我今應救拔。
 為救有情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與珍寶,  及以象馬車,
 頭目併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諸論,  其心無厭倦;
 善解字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金數燒鍊。
 菩薩住於此,  鍊治一切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為領諸商侶;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勐無障礙,  乃到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有情,  慈心無損害。
 統領贍部洲,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已國王位;
 佛教中出家,  勇勐勤修習。
 得百三摩地,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遊行照亦爾。
 成就百有情,  能知百劫事,
 入於百法門,  示現百化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若願自在力,  過是數無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菩薩離垢地第二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法;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欣慶。
 悉從於座起,  踴在虛空中;
 普散上妙花,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眾菩薩言:「唯諸佛子!若是菩薩善瑩初地欲求第二菩薩智地,當起十種心之意樂。何等為十?所謂:正直意樂,柔軟意樂,堪能意樂,調伏意樂,寂滅意樂,賢善意樂,不雜意樂,無顧戀意樂,勝妙意樂,廣大意樂。起此十種心意樂已,即得安住菩薩第二離垢地中。唯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時,自性成就十善業道,遠離殺生棄捨刀、杖,不懷瞋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諸有情有命之者,常有慈愍利樂之心;而此菩薩尚以計度於有命者不作惱害,何況於他諸有情所起有情想,正意思惟以麁身業而行殺害。離不與取,於自財位常知止足,有愍不壞他世財位,若物屬他有他物想,終不於此發起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諸資生具。離欲邪行,於自妻屬常知止足,不求他妻,於屬他女及他妻妾親族媒定法所護女尚不發生貪染之心,何況彼此二形交婚或於非道。離虛誑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能覆見忍樂照以誑他意出虛誑語,何況故犯。離離間語,為諸有情常不破壞,無惱害故而修正行,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於未壞者令不破壞,已破壞者令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離麁惡語,謂所有語蜇螫麁獷磣刺於他,令他瞋恨背面慘厲,庸淺鄙惡不可樂聞,聞者不悅瞋忿所出;如火燒心令生怨結,意起熱惱不可愛樂,能壞自他心心相續,如是等語悉皆遠離;常作潤澤柔軟悅意,深可樂聞,聞者生喜,善入於心,風雅典則多人愛樂,多人悅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能淨自他心相續語。離雜穢語,善思審語、時語、真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有分段語、隨時籌量有緣起語,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其心無貪,於他欲樂及他財位、他資具中,不起貪愛,不求、不願、不生貪心。心無瞋恚,常於一切諸有情類,發起慈心及利益心、憐愍心、安樂心、潤澤心、攝益一切世間之心,永離忿恨、嫉妬、瞋恚,常思順行仁慈祐益性,得正見隨順正道。捨離種種占卜、吉凶、邪戒者見,其見正真無諂無誑,於佛、法、僧起定意樂。

「唯諸佛子!菩薩如是無間、無缺護持十善業道之時,引發如是心之意樂,有情所有險穢惡趣深坑施設,此悉皆由受行十種不善業道;是故我當自住正行,亦勸於他住於正行。所以者何?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復作是念:『由現受十不善業道,有捺落迦、傍生、鬼趣。復由現受十善業道,方有人趣乃至有頂受生差別。從此已上由慧行相修習,即此十善業道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隨聲聞行故,成聲聞乘。又從此上修治清淨十善業道,非他所引自覺悟故,闕大悲方便故,悟解甚深緣起性故,成獨覺乘。復從此上修治清淨十善業道,由心廣大無限量故,具悲愍故,方便善巧之所攝故,發大願故,不捨一切諸有情故,現觀如來無量智故,能成菩薩諸地清淨到彼岸淨廣大正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以一切種得清淨故,乃至能成諸佛十力及餘一切佛法修證,是故我今於同出離,遍於一切行相清淨出離之中應作加行。』

「唯諸佛子!菩薩轉更應如是學。復次,十種不善業道,以由上品積集多作為捺洛迦因;由中品故為傍生因;由軟品故為鬼界因。害生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不與取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乏少資財;二者、共分資財。於欲邪行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妻不貞良;二者、眷屬不可依怙。虛誑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離間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眷屬乖離;二者、多被毀呰。麁惡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聞不可意;二者、言多諍訟。雜穢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辯不明瞭。貪慾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墮在邪見;二者、心多諂誑。如是此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諸大苦蘊;是故我今永離此十不善業道,於內法苑賞翫法樂,即此菩薩自善安住十善業道,亦勸於他令住其中。

「復次,菩薩於有情所轉更發起利益心、安樂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軌範心、發起師心。此作是念:『苦哉!有情墮在邪見,隨邪思量,順邪意樂,行於僻路稠林之中;我應令彼歸於正趣正見之道,令得安住如實法中。是諸有情互相乖離違諍欺凌,常無間斷,忿恨熾然;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是諸有情心無厭足,希求他財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是諸有情隨貪、瞋、癡因緣而轉,常以種種煩惱火焰之所燒爇,不復訪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熾火,住無災患清涼涅槃。是諸有情癡昏瞖瞙無明黑暗之所覆蔽,入在廣大黑暗稠林,遠離慧明墮大暗處,趣入見取險難之路;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慧眼,能知一切法如實性,不隨他教。是諸有情馳騁生死曠野險道,將墮地獄、傍生、餓鬼惡趣深坑,投妄惡見邪見絙網,愚癡榛梗之所覆蔽,行邪僻路,喪失慧目,闕大導師,有非出離想游波旬境,劫賊所擒遠離大悲善巧導者,趣入諸魔意樂稠林,去佛意樂極為深遠;此諸有情我當從彼如是生死曠野險難救拔濟度,令得安住一切智智無畏大城。是諸有情沒大瀑流,波浪淪溺入欲有見,無明瀑流沿生死駛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隨順欲恚害覺瀰漫,身見羅剎之所執持,趣入欲習氣洄澓旋返,於中沉溺欣樂淤泥洪濤漂擲,我慢灘渚無有依怙,不能超越六處聚落,遠離善巧能濟度者;我以大悲善根勢力,救拔令住於無災患離塵寂靜,無諸恐怖一切智洲。是諸有情閉在於彼多苦愁惱憂,隨非愛愛憎連縛,常與愁嘆相應隨轉,渴愛械鋜之所撿系,無明昏暗稠林,覆障三界牢獄;我當令彼永離三界,住無障礙究竟涅槃。是諸有情執著於我,從蘊執藏不能勝進,隨順四種顛倒而行,依止六處空曠聚落,被四大種毒蛇迫逐,五蘊怨賊之所嬈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依著處,謂於離障無餘涅槃。是諸有情勝解下劣怯弱狹小,聞興無上一切智心,設求出離唯發聲聞、獨覺乘意;我當令觀微妙佛法,住於廣大無上道心。』

「唯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淨戒力所住持,善巧引發諸所作事;住於菩薩離垢地時,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於僧伽眾而作恭敬。以此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如來正等覺所,以尊重心復更諮受十善業道,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由是菩薩於無量劫、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俱胝劫、無量百俱胝劫、無量千俱胝劫、無量百千俱胝劫、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遠離慳悋犯戒垢故,佈施、淨戒清淨成滿。唯諸佛子!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中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遠離慳悋犯戒垢故,佈施、淨戒清淨成滿;然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到彼岸中戒到彼岸而為增上,餘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

「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二離垢地也。菩薩住此受生多作轉輪聖王,得法自在,七寶具足,有自在力,能除有情犯戒之垢,善巧令彼有情安處十善業道。諸所作業或以佈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復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千三摩地,能見千佛,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千世界,能往千剎土,能照千世界,成就千有情,能住壽千劫,於前後際能入千劫,於千法門能正思擇,示現千身,身皆能現千菩薩眷屬圍遶。自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正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滅與賢善;
 無雜無戀勝廣大,  以十意樂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無惱害,
 離不與取、欲邪行,  誑惡、乖離、雜穢語,
 不貪財位常慈愍,  正見直心無諂偽;
 離險奢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傍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勐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法苑。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有頂諸喜樂;
 聲聞、獨覺、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群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暗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曠野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禁系受眾苦;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鍊真金以礬石。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有情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勐精進一剎那,  獲千等持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群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菩薩離垢地第二竟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上篇:佛說十地經

下篇:佛說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

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 如是我聞:...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序 真定府十方洪濟禪院住持傳法慈覺大師宗頤...

華嚴經旨歸

華嚴經旨歸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以。主教圓通...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淨土紺珠

淨土紺珠 釋 虛舟德真 輯 一心(阿彌陀經) 若有善男...

五陰譬喻經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

徹悟禪師文集

徹悟禪師文集卷上 門人(喚醒、了睿)輯錄 法語 示眾...

【佛教詞典】輸那

(地名)Suna,國名。譯曰勇猛。見慧苑音義下。...

【佛教詞典】戒臘

又作戒[艹/(月*曷)]、法[艹/(月*曷)]、法臘、夏[艹/(月...

淨業行人如何看待轉經輪

問: 歷史上,漢地傅大士曾造輪藏置於寺院,供眾人推...

大安法師:畜生也能具備信願嗎

問: 修淨土法門的行人,必須具備有信願,念佛才能往...

阿彌陀佛接引臨終人事蹟三則

阿彌陀佛憐念悲憫我等罪業眾生,如慈母對待獨生子女一...

如何生起真實無偽的慈悲心

問: 請問法師,如何生起真實無偽的慈悲心? 大安法師...

羅睺羅的眼淚

佛陀說:「當知瞋心,甚於猛火。」人時常因為瞋怒而亂...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

一個人會著魔不能完全怪魔王

在整個大家庭三界當中的魔王,看到你修行,他非常不歡...

蓮宗教起所因十重法義

序文 如上別中十義,復以前九為通,後一為別,兼前總義...

今日方閑,成辦大事

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裡面寫了一個他同時代的故...

心能轉業賣齋立斃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

假冒佛教僧人四大騙術揭秘

揭秘騙術之一:經濟搭台,宗教唱戲,公司辦寺院騙取錢...

一句彌陀就能成佛,為何還要講法四十九年

問: 法師,既然一句阿彌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為何講法...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

【視頻】《佛說十善業道經》男聲讀誦

《佛說十善業道經》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