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大唐于闐三藏沙門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譯

菩薩極喜地之餘

「復次,菩薩如是已發諸大誓願,得堪能心並柔軟心及調柔心,成就淨信。能信諸佛正等覺者本所入行、修證到彼岸、修證諸勝地,成就諸力、成滿無所畏。由不共佛法不可映奪,不可思議諸佛法性引發,無中無邊甚深如來境界,隨入無量如來所行信果成就。舉要言之,能信一切菩薩正行,乃至佛地解釋加持。

「復次,菩薩作是思惟:『諸佛之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性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際,如是廣大,如是無量,如是難證,然復彼諸愚異生類,由墮邪見心之相續,由無明闇纏繞意識,由憍慢幢高建計度,由渴愛網希求作意,由逐諂誑稠林意樂,由慳嫉相應趣生處加行,由貪、瞋、癡積集諸業,由以忿恨熾然心焰,由顛倒相應引發業用,由以欲有及無明漏所繫心、意、意識,種子於三界中生,後有芽,所謂:名色俱生不相捨離,名色增長成六處聚落;六處成已,由互相觸因緣有受,展轉於受有忻樂者,增長愛取,增已成有,成就此故有生、老、死、愁嘆苦惱有情苦蘊。如是發生,離我我所,不實虛偽,空無作用,無動愚鈍,譬如草木如影而現;然彼有情不覺不知。』菩薩見彼諸有情類從大苦蘊不得解脫,為拔彼苦引發大悲,為欲令彼住於畢竟安樂涅槃,故興大慈。

「復次,諸佛子!菩薩如是以此隨順大慈大悲增上意樂住初地時,於一切事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捨,所謂:財、穀、倉庫等捨,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車璩、碼碯、錢物等捨,或以珍寶莊飾嚴具瓔珞等捨,或以殊妙象、馬、車乘、輦輿等捨,或以可意寺舍、園林、樓觀、流泉、浴池等捨,或以奴、婢、僮、僕等捨,或以國土、聚落、城邑、王都等捨,或以妻、妾、男、女等捨,或以一切所愛之事皆悉能捨,或以頭、目、手、足一切身份等捨,如是一切所施事中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皆悉能捨,如是菩薩住於初地能成大捨。

「復次,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訪求之時心無厭倦,即得如是無厭倦性;無厭倦者於一切論得無怯弱故,此菩薩於諸論中智得成就。此以如是諸論相應應不應作善籌量智,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如宜而修正行,故此世智而得成就。得世智已,應時、應分、應量而行;以慚愧莊嚴心之相續,勤修自利利他加行,由此菩薩慚愧得成。即於如是正加行中,皆能出離,得無退屈及無轉易力所持性,是故菩薩堅力持性而得發生。菩薩得此堅力持已,即能慇勤供養承事諸佛如來及教法中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淨信、慈、悲、慧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慚愧莊嚴、堅力持性、供養諸佛。

「菩薩住此極喜地中,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於僧伽眾而作恭敬,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由此供養諸佛如來,發生成就有情方便,以佈施、愛語成就有情。後二攝法未全通達,但以勝解力故而行。於此十種波羅蜜多,施到彼岸而得增上,餘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此菩薩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於一切智所迴向者,轉更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如巧金師以鑛性金置於火中,如如燒鍊,如是如是,轉得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於一切智所迴向者,倍復明淨隨意堪用。

「復次,諸佛子!菩薩住此極喜地中,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初地行相並得等流,應無厭足成此地支,第二乃至第十地中行相,並得等流亦爾。又此菩薩於諸地中所治對治應修善巧,於地壞成應修善巧,於地得修應修善巧,於地支清淨應修善巧,於地地運轉應修善巧,於地地安處應修善巧,於地地殊勝應修善巧,於地地得不復退轉應修善巧,於諸菩薩地清淨已,乃至轉入如來智地應修善巧。唯諸佛子!菩薩如是引發諸地行相善巧,始從菩薩初地昇進無有間憩,乃至轉入第十智地,以無憩行地智光明證佛智光明。唯諸佛子!譬如黠慧善巧商主,將欲率領諸大商侶往詣大城,先未發時訪求請問道中勝利,及於道中退轉過失,道處中間勝利差別,道處中間退轉過失,於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發足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彼大城。此大商主善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資緣,與大商侶度險曠野,身及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彼大城。唯諸佛子!菩薩善巧大智商主亦復如是,若住初地,於諸地中所治對治得成善巧,於地行相等流之中得成善巧,於地得修得成善巧,於地支清淨得成善巧,於地地運轉得成善巧,於地地安處得成善巧,於地地殊勝得成善巧,於地地得不復退轉得成善巧,諸菩薩地得清淨已,乃至入於如來智地得成善巧;是時菩薩,善受廣大殊勝福德聖道資糧,及善抉擇智慧資糧,將欲率領無量有情諸大商侶,往詣一切智智大城;先未發時,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諸菩薩地聖道功德,及從此道退轉過失,於道處間勝利差別,於道處間退轉過失,廣大福智聖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勝進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於一切智智大城。此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福慧聖道資糧,將已成就無量有情,諸大商侶經過生死曠野險道,自身及彼有情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於一切智智大城。唯諸佛子!是故菩薩,應無厭倦修行諸地瑩飾差別。

「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提薩埵極喜初地趣入之門。住於此者生處多作贍部洲王,得大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有情,善巧能令諸餘有情遠離慳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諸所作業或以佈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復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剎土,能照百世界,成就百有情,能住壽百劫,於前後際各能入百劫,於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遶。從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加持、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若有集眾善,  具修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淨意樂大志。
 成就妙勝解,  隨順悲愍道;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為獲佛十力,  及以無所畏;
 成佛不共法,  救攝群生類。
 為得大慈悲,  為嚴淨佛土,
 為轉大法輪,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悲先智為主,  攝以方便慧;
 淨意樂所持,  如來力無量。
 無礙智現前,  隨順自然智;
 具受佛法誨,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即超凡夫地,  入菩薩正性。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紹諸佛聖種,  決成無上覺。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勤修正加行。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勐心,  及多慶躍心。
 遠離於鬪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德慧;
 此處我當得,  念是極生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惡名死,  惡趣處眾怯。
 由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故諸佛子,  遠離諸怖畏。
 恆有信恭敬,  常行大慈愍;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游正法苑,  無厭求多聞;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於利養,  唯引平等心;
 一志求佛智,  緣慮十力等。
 修行到彼岸,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常能護實語。
 不污如來家,  不捨菩薩學;
 一切智智心,  不動如山王。
 不捨世間事,  而入出世道;
 以無厭足心,  修覺分資糧。
 常恆無異念,  轉求增勝道;
 如是法相應,  名善住初地。
 引發大誓願,  大勇決大行;
 願當能供養,  承事諸世尊。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奉覲諸佛,  修行最勝行。
 成就諸群生,  往趣諸世界;
 嚴淨佛國土,  令智者充滿。
 與諸菩薩眾,  一心等修行;
 以身、語、意業,  所作無空過。
 一切毛道中,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若有情界盡,  世界、虛空界,
 法界、涅槃界,  世間佛興界,
 諸如來智界,  及心所緣界,
 入如來智界,  世法智轉界。
 彼諸若有盡,  我願乃有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無盡。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諸有情。
 知從因緣起,  即興大慈悲;
 如是苦有情,  我今應救拔。
 為救有情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與珍寶,  及以象馬車,
 頭目併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諸論,  其心無厭倦;
 善解字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金數燒鍊。
 菩薩住於此,  鍊治一切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為領諸商侶;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勐無障礙,  乃到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有情,  慈心無損害。
 統領贍部洲,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已國王位;
 佛教中出家,  勇勐勤修習。
 得百三摩地,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遊行照亦爾。
 成就百有情,  能知百劫事,
 入於百法門,  示現百化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若願自在力,  過是數無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菩薩離垢地第二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法;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欣慶。
 悉從於座起,  踴在虛空中;
 普散上妙花,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眾菩薩言:「唯諸佛子!若是菩薩善瑩初地欲求第二菩薩智地,當起十種心之意樂。何等為十?所謂:正直意樂,柔軟意樂,堪能意樂,調伏意樂,寂滅意樂,賢善意樂,不雜意樂,無顧戀意樂,勝妙意樂,廣大意樂。起此十種心意樂已,即得安住菩薩第二離垢地中。唯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時,自性成就十善業道,遠離殺生棄捨刀、杖,不懷瞋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諸有情有命之者,常有慈愍利樂之心;而此菩薩尚以計度於有命者不作惱害,何況於他諸有情所起有情想,正意思惟以麁身業而行殺害。離不與取,於自財位常知止足,有愍不壞他世財位,若物屬他有他物想,終不於此發起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諸資生具。離欲邪行,於自妻屬常知止足,不求他妻,於屬他女及他妻妾親族媒定法所護女尚不發生貪染之心,何況彼此二形交婚或於非道。離虛誑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能覆見忍樂照以誑他意出虛誑語,何況故犯。離離間語,為諸有情常不破壞,無惱害故而修正行,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於未壞者令不破壞,已破壞者令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離麁惡語,謂所有語蜇螫麁獷磣刺於他,令他瞋恨背面慘厲,庸淺鄙惡不可樂聞,聞者不悅瞋忿所出;如火燒心令生怨結,意起熱惱不可愛樂,能壞自他心心相續,如是等語悉皆遠離;常作潤澤柔軟悅意,深可樂聞,聞者生喜,善入於心,風雅典則多人愛樂,多人悅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能淨自他心相續語。離雜穢語,善思審語、時語、真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有分段語、隨時籌量有緣起語,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其心無貪,於他欲樂及他財位、他資具中,不起貪愛,不求、不願、不生貪心。心無瞋恚,常於一切諸有情類,發起慈心及利益心、憐愍心、安樂心、潤澤心、攝益一切世間之心,永離忿恨、嫉妬、瞋恚,常思順行仁慈祐益性,得正見隨順正道。捨離種種占卜、吉凶、邪戒者見,其見正真無諂無誑,於佛、法、僧起定意樂。

「唯諸佛子!菩薩如是無間、無缺護持十善業道之時,引發如是心之意樂,有情所有險穢惡趣深坑施設,此悉皆由受行十種不善業道;是故我當自住正行,亦勸於他住於正行。所以者何?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復作是念:『由現受十不善業道,有捺落迦、傍生、鬼趣。復由現受十善業道,方有人趣乃至有頂受生差別。從此已上由慧行相修習,即此十善業道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隨聲聞行故,成聲聞乘。又從此上修治清淨十善業道,非他所引自覺悟故,闕大悲方便故,悟解甚深緣起性故,成獨覺乘。復從此上修治清淨十善業道,由心廣大無限量故,具悲愍故,方便善巧之所攝故,發大願故,不捨一切諸有情故,現觀如來無量智故,能成菩薩諸地清淨到彼岸淨廣大正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以一切種得清淨故,乃至能成諸佛十力及餘一切佛法修證,是故我今於同出離,遍於一切行相清淨出離之中應作加行。』

「唯諸佛子!菩薩轉更應如是學。復次,十種不善業道,以由上品積集多作為捺洛迦因;由中品故為傍生因;由軟品故為鬼界因。害生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不與取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乏少資財;二者、共分資財。於欲邪行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妻不貞良;二者、眷屬不可依怙。虛誑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離間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眷屬乖離;二者、多被毀呰。麁惡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聞不可意;二者、言多諍訟。雜穢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辯不明瞭。貪慾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墮在邪見;二者、心多諂誑。如是此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諸大苦蘊;是故我今永離此十不善業道,於內法苑賞翫法樂,即此菩薩自善安住十善業道,亦勸於他令住其中。

「復次,菩薩於有情所轉更發起利益心、安樂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軌範心、發起師心。此作是念:『苦哉!有情墮在邪見,隨邪思量,順邪意樂,行於僻路稠林之中;我應令彼歸於正趣正見之道,令得安住如實法中。是諸有情互相乖離違諍欺凌,常無間斷,忿恨熾然;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是諸有情心無厭足,希求他財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是諸有情隨貪、瞋、癡因緣而轉,常以種種煩惱火焰之所燒爇,不復訪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熾火,住無災患清涼涅槃。是諸有情癡昏瞖瞙無明黑暗之所覆蔽,入在廣大黑暗稠林,遠離慧明墮大暗處,趣入見取險難之路;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慧眼,能知一切法如實性,不隨他教。是諸有情馳騁生死曠野險道,將墮地獄、傍生、餓鬼惡趣深坑,投妄惡見邪見絙網,愚癡榛梗之所覆蔽,行邪僻路,喪失慧目,闕大導師,有非出離想游波旬境,劫賊所擒遠離大悲善巧導者,趣入諸魔意樂稠林,去佛意樂極為深遠;此諸有情我當從彼如是生死曠野險難救拔濟度,令得安住一切智智無畏大城。是諸有情沒大瀑流,波浪淪溺入欲有見,無明瀑流沿生死駛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隨順欲恚害覺瀰漫,身見羅剎之所執持,趣入欲習氣洄澓旋返,於中沉溺欣樂淤泥洪濤漂擲,我慢灘渚無有依怙,不能超越六處聚落,遠離善巧能濟度者;我以大悲善根勢力,救拔令住於無災患離塵寂靜,無諸恐怖一切智洲。是諸有情閉在於彼多苦愁惱憂,隨非愛愛憎連縛,常與愁嘆相應隨轉,渴愛械鋜之所撿系,無明昏暗稠林,覆障三界牢獄;我當令彼永離三界,住無障礙究竟涅槃。是諸有情執著於我,從蘊執藏不能勝進,隨順四種顛倒而行,依止六處空曠聚落,被四大種毒蛇迫逐,五蘊怨賊之所嬈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依著處,謂於離障無餘涅槃。是諸有情勝解下劣怯弱狹小,聞興無上一切智心,設求出離唯發聲聞、獨覺乘意;我當令觀微妙佛法,住於廣大無上道心。』

「唯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淨戒力所住持,善巧引發諸所作事;住於菩薩離垢地時,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於僧伽眾而作恭敬。以此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如來正等覺所,以尊重心復更諮受十善業道,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由是菩薩於無量劫、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俱胝劫、無量百俱胝劫、無量千俱胝劫、無量百千俱胝劫、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遠離慳悋犯戒垢故,佈施、淨戒清淨成滿。唯諸佛子!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中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遠離慳悋犯戒垢故,佈施、淨戒清淨成滿;然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到彼岸中戒到彼岸而為增上,餘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

「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二離垢地也。菩薩住此受生多作轉輪聖王,得法自在,七寶具足,有自在力,能除有情犯戒之垢,善巧令彼有情安處十善業道。諸所作業或以佈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復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千三摩地,能見千佛,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千世界,能往千剎土,能照千世界,成就千有情,能住壽千劫,於前後際能入千劫,於千法門能正思擇,示現千身,身皆能現千菩薩眷屬圍遶。自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正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滅與賢善;
 無雜無戀勝廣大,  以十意樂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無惱害,
 離不與取、欲邪行,  誑惡、乖離、雜穢語,
 不貪財位常慈愍,  正見直心無諂偽;
 離險奢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傍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勐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法苑。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有頂諸喜樂;
 聲聞、獨覺、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群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暗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曠野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禁系受眾苦;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鍊真金以礬石。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有情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勐精進一剎那,  獲千等持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群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菩薩離垢地第二竟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上篇:佛說十地經

下篇:佛說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度世品經

度世品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亦名聞城十二因緣經) 吳月氏...

【註音版】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附吳魏二錄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薩國...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四品學法經

四品學法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

【佛教詞典】四類出家

指:(一)身離非心,謂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雖參與法侶,...

【佛教詞典】水器

(物名)灑水器也。於護摩之修法或灌頂法時,盛灑水者...

人生,請適當低配一點

最近流傳著一個段子: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

現在念佛迴向給過世的母親,還能往生嗎

問: 我母親生前追求故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讓我給她...

五欲對我們的傷害

欲就是人類的慾望希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上的...

賣酒犯重罪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內心的攀緣心什麼叫酒呢?只...

守戒太難,是否守住十戒就夠了

問: 祖師曾說受戒容易守戒難,尤其是末法時代要守清...

學佛人應警惕的十大問題

一、法不契機、擇法不當: 三藏十二部部部是經典,八...

佛世樂音老母

隋大業年間,佛陀在維耶羅國(在今日中印度)時,其所...

中國三大處世奇書最精華30句

《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併稱為修身養性...

生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人與人打交道,免不了碰上不對脾氣的人,於是便出現其...

梅子熟了!——法常禪師的故事

大梅法常禪師參馬祖時,聽到馬祖說即心是佛,就領會這...

佛教素食漫談

隨著因氣候變遷而不斷引發的生態危機的不斷出現,當今...

印光大師開示如何面對流行瘟疫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

【視頻】晚課簡略版(文殊講堂)

晚課簡略版(文殊講堂)

【視頻】《心經》張玉霞演唱

《心經》張玉霞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