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阿含經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雜阿含經卷第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滅?」

佛告羅陀:「善哉所問!當為汝說。所謂有流者,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色愛樂、讚歎、攝受、染著。緣愛樂色故取,緣取故有,緣有故生,緣生故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如是純大苦聚斯集起。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有流。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彼色不起愛樂、讚歎、攝受、染著;不愛樂、讚歎、攝受、染著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如來所說有流、有流滅。」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色斷知,受、想、行、識斷知。世尊!云何色斷知,受、想、行、識斷知?」

佛告羅陀:「善哉所問,當為汝說。於色憂、悲、苦、惱盡,離欲、滅、息、沒,是名色斷知;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是名受、想、行、識斷知。」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摩拘羅山,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復問:「汝為斷何等苦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為斷色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斷受、想、行、識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時,諸外道出家聞尊者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尊者羅陀知諸外道出家去已,作是念:「我向如是說,將不譭謗世尊耶?如說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耶?將不為他難問詰責墮負處耶?」

爾時,尊者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過耶?將不譭謗世尊耶?不為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如說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成實說,不毀如來,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苦,為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苦,為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我為知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時,諸外道聞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譭謗世尊耶?將不令他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非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毀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色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爾時,眾多外道出家聞是已,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得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來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非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憂、悲、惱、苦,為斷彼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為斷彼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諸外道出家聞是語,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得無譭謗世尊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受、想、行、識,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受、想、行、識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時,眾多外道出家聞是已,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將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所以者何?色有漏,有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受、想、行、識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諸外道聞是語已,心不喜,從坐起,呵責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將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慾、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時,諸外道聞是語已,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說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不謗如來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呵嘖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如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慾、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所作;諸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所作。」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問:「羅陀!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不見是我、是我所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慾,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我當獨一靜處,專心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羅陀曰:「善哉!羅陀!能於佛前問如是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陀!當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何等為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謂當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餘斷、捨、吐、盡、離欲、寂、沒,是名有身盡。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當知,有身集當斷,有身滅當證,有身滅道跡當修。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有身若知、若斷,有身集若知、若斷,有身滅若知、若證,有身滅道跡若知、若修已,羅陀!名斷愛、離愛、轉結,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從坐起,作禮而去。世尊如是教授已,羅陀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染色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益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比丘!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羅陀!於意云何?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不?」

答曰:「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羅陀!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魔所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羅陀:「於意云何?色是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佛告羅陀:「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是故,羅陀!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三經亦如是。所異者,佛告羅陀:「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陰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不取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當觀彼一切皆是死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餘如前說。

(一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觀察斷法,如是——觀察滅法,觀察棄捨法,觀察無常法,觀察苦法,觀察空法,觀察非我法,觀察無常、苦、空、非我法,觀察病法,觀察癰法,觀察刺法,觀察殺法,觀察殺根本法,觀察病、癰、刺、殺、殺根本法。——如是諸經,皆如上說。

(一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觀察已,於色慾貪斷,色貪斷已,我說心善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比十四經,亦如上說。

(一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觀察斷法已,於色慾貪斷,我說心善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欲斷此五受陰,當求大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斷,如是當知、當吐、當息、當捨,亦復如是。如求大師,如是勝師者、順次師者、教誡者、勝教誡者、順次教誡者、通者、廣通者、圓通者、導者、廣導者、究竟導者、說者、廣說者、順次說者、正者、伴者、真知識者、親者、愍者、悲者、崇義者、安慰者、崇樂者、崇觸者、崇安慰者、欲者、精進者、方便者、勤者、勇勐者、固者、強者、堪能者、專者、心不退者、堅執持者、常習者、不放逸者、和合者、思量者、憶念者、覺者、知者、明者、慧者、受者、思惟者、梵行者、念處者、正勤者、如意足者、根者、力者、覺分者、道分者、止者、觀者、念身者、正憶念者,亦復如是。

(一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習於色者,隨魔自在,入於魔手,隨魔所欲,為魔所縛,不脫魔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不習色。如是沙門、婆羅門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欲,解脫魔縛,解脫魔繫。」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習近者、習著者、味者、決定著者、止者、使者、往者、撰擇者、不捨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隨魔自在,如上說。

(一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習近者,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欲,非魔縛所縛,解脫魔繫;不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乃至吐色亦復如是。

(一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去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頭,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見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恆、不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苦狐疑斷,於習、滅、道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廣說如上。差別者:「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苦、集、滅、道狐疑斷……」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諸比丘!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於色繫著,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是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是觀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見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恆、不變易,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狐疑斷。是名,比丘!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諸聖弟子皆悉決定向於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後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七)

第二經亦如是。差別者,於苦、集、滅、道狐疑斷。

(一三八)

第三經亦如是。差別者,於佛、法、僧狐疑斷,於苦、集、滅、道狐疑斷。

雜阿含經卷第六

 

上篇:雜阿含經

下篇:別譯雜阿含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佛說輪王七寶經

佛說輪王七寶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須摩提女經

須摩提女經(a)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四自侵經

佛說四自侵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夙夜不學,老...

佛說德護長者經

佛說德護長者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乘顯識經

大乘顯識經卷上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如是我...

佛說如來興顯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守遂本)

(守遂本)...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佛說淨業障經

佛說淨業障經...

二諦義

補刻二諦章敘 嘉祥藏大師所譔二諦義章三卷。傳流吾國...

【佛教詞典】四種根律儀

【四種根律儀】 p0446 瑜伽七十卷四頁云:復次依二種對...

【佛教詞典】頻伽瓶

瓶,與瓶同。以瓶之形狀似頻伽鳥而得名。佛陀以頻伽瓶...

出家人的捨戒與還俗

在我國佛教史上,雖有好幾位人物,由僧尼還俗:例如:...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培養善根福德因緣,就在等那一剎那頓悟

以法身是以心體絕待離緣故;心的體性,這個是真實義,...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禪與淨土殊途同歸

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

孝子驅蠅誤殺父親 轉世受報了斷前因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老先生因妻子過世...

是什麼牽引我們進入未來世呢

每個人在飽嘗了一生的苦樂之後,都不可避免地要趨於陌...

吃肉的人是勇敢的人

我雖然對佛教充滿了恭敬,但是,開始吃素的時候,卻不...

此乃往生之要關,誠念佛之妙訣

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不易念。 西方極樂,誰不願生...

用微笑將世界傳染

一個人的情緒,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

大勢至菩薩所修念佛三昧之內涵

我們看壬七,勢至觀根大。這個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

略論「一心不亂」

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千經萬論皆讚淨土,獨...

【視頻】《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視頻】《大愛道比丘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愛道比丘尼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