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蓮宗十祖行策截流大師

2019/10/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蓮宗十祖行策截流大師

大師生平

行策大師(公元1628—1682年),諱行策,字截流,俗姓蔣。父名全昌,是江蘇宜興有名的儒門老匠,與憨山老人德清法師為方外之交。憨山老人圓寂後3年,即明朝天啟6年的一個晚上,蔣全昌夢見憨山老人進門,夢醒即生了兒子,因而為大師起名夢憨。

行策大師生長於書香門第,自幼飽讀佛典儒書,少時即顯其過人之處,喜好獨處思維。大師長大之後,父母相繼去世。大師從此有了出世的念頭。到二十三歲那年,大師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問公座下出家。從此五年之內,脅不沾席,晝夜不臥,刻苦精修,終於頓悟佛法淵源。

問公坐化之後,大師遷居報國寺。遇到同參僧人息庵瑛師,勸大師修行淨業;又遇到錢塘樵石法師,引導大師閱讀天台宗教義。此後他們同入淨室,修行法華三昧,使宿世的智慧頓然通達,窮徹佛法的精髓。

清朝康熙三年,大師在杭州法華山西溪河中的小島上結庵,專修淨業,併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為「蓮庵」。康熙九年,大師遷居虞山普仁寺,倡興蓮社,倡導淨宗,信從者日眾,出家在家的佛門弟子,都尊大師為修行導師。大師曾發起一次長達三年的佛七,行持唯一一句名號,唯專唯勤,風範後學,功德無量。

大師居普仁院十三春秋,於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示寂,世年五十五歲,僧臘三十有三。行策大師在浙江杭州法華山「蓮庵」的六年,是專修淨土法門時期,而於普仁院的十三年,則是其弘傳淨教時期。前期是自修自度,後期則是以教化大眾度他為業。大師一生精進修持,自度度人,導歸淨土,被後世奉為淨宗十祖。

大師道風

大師精進佛七,作文開示眾人如下:

(原文)

「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若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也。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持名也。

前一心似難而易,後一心似易而難。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後一心者,上品可階,然此兩種一心,皆是博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同堂緇素,各須勤策身心,近則七日內,遠則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縱不克證,為因亦強,華宮托品,必不在中下矣。」

(參考譯文)

「七日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並不是念得越快越多越好。但能不緩不急,綿綿密密的持執,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往坐臥,一句洪名,始終綿密不斷,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樣,既不散亂,又不沉沒。這樣持名,稱得上是事上一心精進。

如果能體究萬法一如,沒有二相,也就是說,眾生與佛不二,自己與他人不二,依報與正報不二,因果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欣求與厭惡不二,取捨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以上相對的二法,都是同一相的,是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要自己如實體究。體究到極點,自會與自己本心忽然契合。這時才知道,穿衣吃飯,都是三昧。嘻笑怒罵,都是佛事。一心亂心,都是戲說。晝夜二六時中,一毫髮的異相也尋覓不到。能這樣了達,才稱得上是真正學道人,是一心精進持名的。

前一個一心似難實易,後一個一心似易實難。但能達到前一個一心,必能往生。又能兼達後一個一心的,定生上品。然而這兩種一心,都是博地凡夫可以做到的事。凡是有心的眾生,都可修學。我們同堂的僧俗同修,必須各人勤策身心,近在七日內,遠在一生中,常修這樣的信和行,縱然不能證悟,但是種的善因純正堅強,此後蓮華宮內託生的品位,必定不在中下。」

大師在著名的《勸發真信文》裡說道:

(原文)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寧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預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佈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

(參考譯文)

「念佛法門,確是高超。只是雖說功德高,易修進,而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卻很少獲得靈驗。這是因為信願不專,不能引導修行,往生淨土。現在我們既已廣集善侶,同修淨業勝因,若不能認真檢查自己的發心,又怎能知道脫離苦海的要道。

凡是與我們同志的人,參加這個法會,必須具備真實的信心,如果沒有真信,盡管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能是個世間善人,來生到善處享受福樂。在受樂時,同時造業,既造下業,必墮苦處。以正眼觀看,他與善根斷絕的大惡人相比,只是遲了一步而已。這樣的信心,怎會是真信。

所謂真信,第一要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佛,彌陀是已成佛,覺悟的本性是一樣。我雖然昏沉、顛倒、迷惑,但是覺悟的本性不失,我雖然積劫輪轉六道,但是覺悟的本性不動。所以說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原來還是在這裡。第二要信我只是個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

本性雖然無二,地位卻有天淵之別。假使不專念彌陀,求生淨土,必定要隨自己業力流轉,受無量苦。這就叫作法身流轉五道,不是佛,而是眾生。第三要信我雖然障深業重,久久住在苦域,卻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然萬德莊嚴,又遠在十萬億剎之外,卻是我心中的佛,既是心的本性一樣,自然就能感應道交,好比磁石吸鐵,無需懷疑,所以才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若能具有以上真信的人,雖一毫之善,一絲之福,都能迴向西方,莊嚴淨土。更別說持齋、受戒、放生、佈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又何嘗不是淨土資糧。只有信不真,才沉淪於有漏的三界。所以我們今天修行,沒有別的竅門,但能在晝夜二六時中,增加自己這三種真信,自然就一言一行一念。都功夫不會白費。」

由此可見,大師注重真修實幹,在切實的淨業修持過程中,予以理性的指點,言言見諦,語語歸真,為末世眾生施以醍醐妙味。

行策大師在弘傳淨教,濟眾化他的行業中洞察修淨業念佛者,甚多之眾,仍然耽著於世間五欲,而輕於淨土妙樂。對於極苦之娑婆未能生痛切之厭離心,對於極樂之清淨佛國未能深生欣求心,從而使得自身在修行中信心不真,願心不切,是以念佛實行不力。

因此,大師在《淨土警語》作如是開示:「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或著蝸角勳名,不悟虛幻;或復愛殖貨利,會計經營,現在碌碌一生,將來隨業流轉。阿彌陀佛剎中依正莊嚴,無量勝妙樂事,不聞不知,從生至死未曾發一念嚮往之心。反不如窮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從冥入明,轉生勝處。故敬勸淨業行人具真實願,發欣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務。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者,諸佛皆成證誑語矣,願共勉之。」

綜上所述,可以見得,大師的淨土言論可謂是精闢入理,深契眾生之根機,我等今時觀之,確有如貧得寶之感。堪為淨業學人之修學指南。大師的一生致力於淨土教法的修學與弘傳。淨宗理論的深入悟解配合真修實證的淨宗修法,使大師在當時頗具影響力,時常倡導開設七日念佛法會,從其教者無數,使「學者翕然宗之」。淨土教法風行於世,行策大師功不可沒。

印祖亦曾作蓮宗十祖頌曰:

闡揚淨土,懇切少儔。

以深信願竭誠修,心佛兩相投。

萬念俱休,決定出苦邱。

憨山宿願尚未酬,故復示生作截流。

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闡提旃陀儔。

佛我心性原不異,佛是已成我未修。

欲得心佛兩無差,當向憶佛念佛求。

道盛德隆

大師居普仁十三載。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卒,年五十五。時有孫翰者,病死,一晝夜復甦。曰,吾為冥司勾攝,係閻羅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燭天,香華布空,閻羅伏地,迎西歸大師。問大師何人,雲截流也。吾以師光所照,遂得放還。同日,有吳氏子病死,逾夕復活,具言所見,亦如翰言。(《餘學齋集》,《淨土約說》)

(參考譯文)

大師居住在普仁院十三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七月九日往生,時年五十五歲。當時有一個名為孫翰的人,生病而死,經過一晝夜之後又醒過來,說:「我被陰間的鬼卒所勾攝,係縛在閻羅王的殿內,黑暗之中,忽然看見光明照亮天際,香華佈滿虛空,閻羅王拜倒在地上,迎接‘西歸大師’,並問大師是何人?回答云:‘截流也!’我以行策截流大師的光明所照,因此被放回來。」同一天,還有一個吳氏的子弟病死,過了一夜又醒過來,把所見到的情況說出,也和孫翰所說的一樣。

由此可證,大師真修實證的境界實不可思議,度化眾生,道盛德隆。

每年農曆七月九日,是行策大師圓寂紀念日,吾輩行人當慎思追遠,學先賢之風範,則不負行策大師殷殷教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不能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優波笈多尊者度生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將要入涅槃時,化導並降伏了阿波羅囉龍王...

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

一、寺廟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

妙蓮老和尚《閻王老子三封信》

我們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修行?就是為了了脫生死,...

能夠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

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就是你能夠依《觀經》來無論...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依名號,安住自心

我們會在這個世間上投胎,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業力,背後...

是否每天應多念佛號來調伏煩惱

問: 師父慈悲,在蕅益大師念佛開示那個裡面,他好像...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淨土三經的高下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到處是路,何必憂慮

洞山禪師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學僧德照,德照就...

賣棉偷金

人類有一點點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有一點點的惡性...

寬容,是為自己創造機會

春秋時期,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妙...

五位高僧慈憫眾生的行為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習慈愛眾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

怎樣才能減少痛苦

你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以及周圍環境的...

拜佛禮懺之要訣

無論那一宗都講拜佛,禪教律密淨都講拜佛,拜佛是最基...

超越輪迴導歸淨土的路

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源。若細意...

一生行善,果然善有善報

古時候,有一個書生,姓蕭名藹堂。他為了生活所困,不...

證嚴法師說故事《五濁惡世度有情》

佛陀的苦行因緣 每個人與生具來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

菩薩八法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重點指出八所以,即我們之所以...

一門深入專修,不要夾雜

除了正助二行之外,修其他的善,善行,都稱為雜行。雜...

做一片茶葉

抓一把茶葉丟進壺裡,從壺口流出了金黃色的液體,喝茶...

念一聲「阿彌陀佛」能獲得了什麼

大家天天念佛,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當您知...

【佛學漫畫】水中月

自性時時刻刻顯現在我們的面前,無時不見、無處不見。...

【推薦】不能把無病當成修行有功夫的表現

有種觀點說信佛念佛了就沒有病,把他沒有病認為是他修...

被草所縛的比丘

隨著太陽逐漸升高,龜裂的泥土路愈來愈炙熱,比丘們一...

【佛教詞典】護摩法由來

(故事)大日經疏十九曰: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祀法...

【佛教詞典】五攝論

(名數)無著菩薩攝集一切大乘之要義而作論,名攝大乘...

【視頻】大安法師2021年彼岸行答疑開示

大安法師2021年彼岸行答疑開示

【視頻】梵鐘下的大願地藏王菩薩

梵鐘下的大願地藏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