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神滅不滅論爭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自佛教傳入我國,至六朝時代,信奉佛教者與批判佛教者之間產生多種歧見,其中,以佛教之輪迴報應說為主題所進行之理論探討,稱為神滅不滅論爭。首先,承認佛教輪迴報應說者以為,人死後,宿於肉體之靈魂兮神識一不會隨之死滅,而將繼續轉宿於另一肉體;且人經三世,輪迴於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應於自己所做所為之善惡業報。反之,神滅論者站在我國傳統思想之立場,否認三世、輪迴報應、心神不滅之說,而以為人死之後,心神必隨形體散滅。

「神不滅」說,最早見於三國時代吳·牟融所作之理惑論;然最具代表性者,為東晉廬山慧遠(334~416)之主張,其所作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有「形盡神不滅」一說,以木與火之關係比喻形體與心神之關係,而謂:心神由一形體輪迴入於另一形體,而繼續存在;猶如火之燃燒,燃盡一木再轉燃另一木。慧遠之弟子宗炳(375~443)作「明佛論」,揭示二種神不滅義:(一)輪迴之神識不滅,(二)法身之神識常住。或謂「法身神識常住」之義融合涅槃經之佛性說與道家思想,而將佛性視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虛靜無為之心,此心即神識;又佛性(此處指法身)常住,亦即心神不滅之意。此外,宗炳又聯結輪迴之本體神識與法身之神識,闡述人於輪迴過程中漸次斷除煩惱,則輪迴之神識亦能歸於本來清淨之法身神識;成為唯有法身神識之狀態時,人即成佛。吾人由(一)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二)何承天(370~447)批駁沙門不敬王者論及明佛論之書簡,(三)何承天致神不滅論者顏延之(384~456)之書簡等文獻中,可進一步了解神滅論與神不滅論者間相互問難之情形。

學者咸謂,神滅論系源於中國傳統之思想,然若自神不滅論者之觀點而言,神滅論者之否定靈魂與精靈之存在無異違反儒家之傳統,蓋因儒者行宗廟祭儀,自是承認精靈存在;故若非難死後神識之存在,即是反對自己所信奉之儒家道統。此外,一般對神不滅論之評語則是:彼等將輪迴本體之神識與死後之靈魂視為同一者,此種混同之論,係因輪迴本體之神識乃源自中國傳統觀念中之「神」。然此種輪迴本體神識之論,實與否定實體存在之佛教無我論相悖。綜上所述,神不滅論亦非基於對佛教之正確理解,乃是國人為使自己容易接受佛教輪迥業報之說,所作之特殊解釋。

南朝梁武帝時,范縝作「神滅論」一文,引起學者間之激烈論戰。其主張形神一體,形為神之質,神為形之用;形若滅亡,神亦隨之滅亡。此一說法非但否定輪迴業報之論,亦且否定精靈鬼神之存在,乃一典型之反佛論者,遂使當時篤信佛教之人士紛紛著書批駁。如范縝之外弟蕭琛(476~513)作「難神滅論」,曹思文作「難范中書神滅義」,沈約作「神不滅義」、「難范縝神滅義」,梁武帝作「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等。因梁武帝虔心信佛,致令當時之佛教勢力興盛異常,故對范縝之神滅論反應極為激烈。又當時之佛教信仰難免受魏晉玄談風氣之影響,而流於浮華迷信,范縝作神滅論,或即立意針砭時風,警醒世人崇尚自然、破除迷信因果。[弘明集卷一至卷五、卷八至卷十、廣弘明集卷二十二、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湯用彤)](參閱「三教論衡」612) p4257

上篇:神會語錄 下篇:神煥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因明用語。於因明論式中,凡自家有所主張,皆稱為立。...

修瑜伽處所

【修瑜伽處所】 p0902   瑜伽二十卷三頁云:卽此十種...

瞿默目犍連

(人名)巴Gopakamoggallāna,田作人之名。能與阿難問...

阿字一百義

(名數)一、一切法無來。二、一切法無去。三、一切無...

殺生罪

【殺生罪】 p1005 瑜伽五十九卷十五頁云:復次若以手等...

一切經供養

(行事)書寫一切經而供養之之法事。一切經為法寶故,...

摩象喻

【摩象喻】 p1335 攝論一卷九頁云:譬如眾多生盲士夫,...

四生百劫

謂緣覺乘之人修行所需要之時間。斷三界煩惱,證辟支佛...

山毫

為無量之譬喻。華嚴經入法界品謂,為顯示經之廣大,即...

持金剛利菩薩

(菩薩)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七位。密號曰般...

三種念處

(名數)一、性念處,緣無生之空理而斷煩惱者,如慧解...

愛水

【愛水】 自愛慾之情流出的水液。如精液者。《楞嚴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

誦持楞嚴咒者是植種大善根之人

楞嚴咒是佛頂光明聚集,化身如來所說的神咒,因而極具...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勸人往生西方也等於成就自己

勸進行者,念佛消災。一個淨業行人,當自己走向信願持...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成功

人有競爭之心,絕非錯誤。競爭之心,至少能夠體現人的...

你能觀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因緣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我們前面以無...

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的態度與方法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

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之心

往生就非常純粹的三個條件:衹要你信、願、持名。而且...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