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隋代王梵志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系以通俗之語句,闡示現實生活中所反映之佛教無常、因果等義理。由於說理平易,極受一般道俗所喜愛,教界亦常援引其詩文為弘法之教材。
王梵志之詩在唐宋時代十分盛行,與寒山、拾得等師之作品同受重視,蘇東坡、黃庭堅等文人,亦譔文品評之。惟宋代以後其詩作漸散逸,及至近代始於敦煌陸續發掘其詩作之寫本,如史坦因第五一六號、伯希和第二一二五號等。又蘇聯列寧格勒本第一四五六號卷尾載有,沙門法忍於大歷六年(771)抄寫梵志詩一一○首之語句。
現今所知王梵志之生平十分簡略。據桂苑叢談、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等載,王梵志由隋代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之王德祖撫養成人,因梵志幼時於林檎樹樹癭中為德祖發現,故沿用德祖之姓氏、籍貫。又德祖以此幼兒出自林檎樹,故取名梵天;後改稱梵志,或系受佛教熏習,及時人喜以佛典名相為字號之社會風尚所影響。[白話文學史(胡適)、王梵志出生時代的新觀察(潘重規)、王梵志詩校輯序(任半塘)、王梵志につぃて(入矢義高,中國文學報第三、第四期)] p1512
上篇:王浮 下篇: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