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安居

【翻譯名義集】  大字體  護眼色

【安居】南山云: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故正法念經云: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事鈔問:何為但結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三月,開後一月,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准。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至後十六日,開其一月續結令成。今但就夏,亦有三時,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在處須無五過: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螘(魚倚切)難,或噆(音帀)嚙(五結切)人,踐傷彼命;四、無可依人,其人具五德,謂:求聞令聞,已聞令清淨,能為訣疑,能令通達,除邪見,得正見;五、無施主施飲食湯藥。無此五過,乃可安居。鈔云:凡受日緣務,要是三寶請喚,生善滅惡者,聽往;若請喚為利,三寶非法,破戒有難,雖受不成。五百問云:受七日行,不滿七日還本界。後更行,不須更受。滿七日已,乃復重受。鈔云:縱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須七日法。律云: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去,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對首受法應具儀,對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三說)。若事是半月、一月者,方應羯磨(上之四卷具羯磨法)。若受日者多,同緣受者二人、三人,應一時羯磨。西域記云:睹貨邏國,舊訛曰吐火羅國。東阨(音厄,限也)[卄/忽]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氣序既溫,疾疫眾多,冬末春初,霖雨相繼。而諸徒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又云: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曰: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闍月,後半十五日,解雨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上篇:布薩 下篇:缽剌婆剌拏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翻譯名義集

禪人

(雜語)以禪為宗之人。止觀五曰:一種禪人不達他根性...

惡道

【惡道】 p1157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頁云:言惡道者:不...

輪王四輪

(雜名)金銀銅鐵四種之輪寶也。...

隨一不成

【隨一不成】 p1367 因明入正理論云:如成立聲為無常等...

差比丘料理房法

亦名:差比丘修理房法 羯磨疏·集法緣成篇:「差比丘修...

閑不閑

指有閑與無閑修習佛道之兩種境地。閑又譯作有暇,即有...

錢有八種

亦名:八種錢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四分,錢者有八種...

真金山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論五曰:無量光...

十一法

(名數)比丘應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

標領

(術語)秀於物而為標幟首領也。高僧傳六(僧睿傳)曰...

自覺悟心

(術語)自覺之心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曰:自覺悟心...

清淨覺海

比喻清淨之本覺,深廣如海。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上...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施燈功德經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

冷灰灰不冷

自古以來道家修煉人都把發火,氣恨視為修煉者之大忌。...

佛為病比丘灌頂獲安記

過去,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時,有一位比丘全身上下...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

淨慧老和尚新加坡雙林寺禪七法會開示

(第一天) 大和尚慈悲、常住的各位班首師父慈悲、各位...

佛陀是如何來統理大眾的

處眾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御眾歸禮。 這...

祈禱有用嗎

伽彌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佛陀...

念到一心不亂,還會遇到惡因緣現行嗎

問: 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略解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闡述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