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四難,得睹佛經難

證嚴法師  2011/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人有二十難,得睹佛經第四難;

昔時文字誠難覓,讀經無心如不見;

修行處世如調弦,自古佛道重實踐;

體解佛心正精進,得睹佛經有何難。

時日一天天地消逝,我們學佛向前精進的腳步,能否跟得上消逝的速度?「佛說人有二十難,得睹佛經第四難,昔時文字誠難覓,讀經無心如不見」,這段文字是說想要看到佛經,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佛經是佛陀說的法,而佛世時尚未有經書出版。但是,佛陀說「得睹佛經難」,可見佛陀的智慧,此句是為未來的弟子所說的法。

觀機逗教傅佛法

佛陀在世時的教法是隨機逗教,人生有何苦難、有何境界,弟子、人群心中有什麼煩惱,佛陀就隨時觀機逗教。佛陀也知道,當這些言論由弟子們口口相傳之後,必定經由文字記載而傳承,當時句句言語都將是未來的經典。這也是佛陀對未來弟子們的叮嚀,提高大家對佛經的尊重。

後來口口相傳的佛法,被化為短句記載在貝叶中,而後片斷結集。此時文字雖已普遍,但尚未出現印刷術,都是靠手工抄寫流傳。接著石版、木版、銅版印刷逐漸興起,才慢慢走入印刷傳佈,演變的時間距離很長。

何況原始的佛經是以梵文記載,現今懂得梵文的人很少,想要聽懂梵文的音聲,那就更加困難。為了讓後人方便學佛,古代的高僧大德千里迢迢由東向西取經,或由西向東傳佈佛法。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師以及其它法師們,都曾前往印度投入學習,學成之後,再將藏經帶回中國。經過了中國人的智識聚集、法師講解,而後集眾人的文思譯為中文。

也有從印度將佛經送至中國的現象,譬如「佛說人有二十難」,屬於《四十二章經》裡的一章,而《四十二章經》就是從龜茲國傳來。由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將梵文送至中國,再由他們對中國的出家人和當時的社會賢達講解,最後才一段段、一章章結集成漢文經典。

其實,譯經要能完全依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將佛陀的原意翻譯出來,這實在是很困難。因為以佛陀的智慧,弟子們對佛的談話能否真正心領神會而流傳?再者,這些言語都是口口相傳,傳話也可能產生誤差。

例如我常說的一句話「甘願做,觀喜受」,有的人無法體會其中的含意,往往說成「歡喜做,甘願受」。「甘願做,歡喜受」和「歡喜做,甘願受」雖是同樣的六個字,但是排列調換之後,意義就完全不同。

甘願做,是從內心甘而甜地投入,以最至誠、懇切的心發願去付出,不論怎樣辛苦,內心仍是無限歡喜。譬如前面所說的「棄命必死難」,為了救人、對人群有利益,即使非常辛苦,哪怕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對生命價值的調適就會與眾不同。所以甘願就是從內心深處發起奉獻的精神與動作,從而得到那分感受,這在佛法而言就是法喜充滿。

但是「歡喜做,甘願受」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我歡喜就好,錯了也沒關係!你管得著我什麼?」這種歡喜,是隨心所欲去做之後所得到的結果,不得不自己承受;既然是自作孽,怎能不甘願地接受後果!

譬如說,偷盜搶劫或是殺人等等,終究要受法律制裁。當他在犯罪時是隨心所欲,而受制裁時則是不得不接受,所以叫做「歡喜做,甘願受」。短短的六個字,文字一模一樣,只是排列方法不同,意義就不一樣,何況是從外來的文字翻成中文,這又有另一層困難,所以說「得睹佛經難」。

我們既然無法與佛同世,直接聽聞佛陀說法,也無法看到片斷留下來的原文,譯成的中國古文又很艱澀,一句文言文就包含很廣的道理,稍有一點偏差,意義可能完全不同。再者,艱澀的文字大眾不易接受、體會,所以閱讀佛經就會有重重疊疊的困難。

其實,如果我們不去研究或身體力行,則看經和不看經的結果都差不多。「讀經無心如不見」,我們讀經如果無心,和沒看是一樣的;沒有運用,和沒讀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用念的,光是念也念不出一條路,必定要身體力行,好好去開闢這條道路。

修行處世如調弦

再者「修行處世如調弦,自古佛道重實踐,體解佛心正精進,得睹佛經有何難」。這句話已經很顯明瞭,修行要從經入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要開闢一條道路,不斷地向前走,愈開愈長,隨著境界向前精進,這叫做修行。

處世修行要先將人格修好,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修心養性,就好比彈琴、彈吉他,這些樂器都有琴弦,弦音要調得恰到好處,調得太緊容易斷裂;調得太鬆就彈不出聲音或聲音散亂。因此要彈出一手好琴,必定要用心將琴弦調得剛剛好。

修行也一樣不能偏激,要行於中道。身心的調適要平行,但是絕對不能懈怠,所以下一句說「自古佛道重實踐」,從古至今,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實實地身體力行。佛道就是覺悟的道路,這條心路不走,絕對無法體會心地的風光,所以我們必定要親自力行。

我們常常提到慈悲喜捨;慈,就是與樂。看到眾生顛倒,我們卻獨善其身,這就不是無緣大慈;看到眾生多災困苦而不能悲憫救拔,這也不是同體大悲。不肯奉獻身心,捨生命盡形壽為眾生服務,這就脫離了大捨的精神;無法發廣大心立弘誓願,就無法真正體會佛陀的教育、菩薩的道路,哪裡還能得到歡喜!所以要真正體會佛道,必定要親自深入,投入群眾。

佛門的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也就是深入經藏,體會佛心。如果無法體會佛心,怎能了解佛陀的智慧如大海般遼闊,而佛心就是大慈悲心。「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領大眾,一切無礙」,這句話就是向佛陀發願絕對不捨眾生,並且要引領眾生。

三皈依每天在念,我們應該有所體會。「自古佛道重實踐」,只要我們能在實踐中體會佛心,就能「體解佛心正精進,得睹佛經人何難」,時時日日都可沐浴在佛陀的智慧法海中。所以學佛要時時用心,不可懈怠,也不要偏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十不求行」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寶王三昧論》的十不求行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同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

斌宗法師《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

前言 所謂色身:乃是佛教一種述語,在一般人叫做身體...

慧律法師: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教你一個大智慧,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你什麼事都...

修行必須要清淨你的心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苦難嗎?沒有不高興的事嗎?你...

預留餘地,才有回轉的空間

家中土地狠多,留一點餘地給未來的子孫建築;家裡的錢...

現代人為何活得這麼累

如果把社會中的人,按工作性質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成...

修行人不與俗人混

佛在法句經裡面說,不與俗人混,不與僧相雜。出家無慾...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消除苦的妙方

當旭日東昇,窗外的一草一木漸漸明朗,鳥聲啁啾,萬物...

點燃我們的心燈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雲開見...

飽滿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經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

證嚴法師:生死之間

比如在慈濟醫院中,最近有兩件個案,一件是父與女,另...

聖嚴法師《不要發空願》

我們常常聽人許願說:我希望、我想要、我願意......。...

怎樣去除掉心靈的雜草

一位著名的禪師即將不久人世,他的弟子們坐在他的周圍...

趁年輕時趕快修行

蓮花生大士云:趁年輕的時候努力的修持是極為重要的!...

佛以慈心降毒龍入缽

佛初成道於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輕...

除了自己,誰也不愛

佛陀曾遇到這樣的事:有一天國王來到佛陀跟前聽法,並...

蕅益大師:參究念佛論

原夫本覺妙明,真如法界,智理無能所之分,依正絕自他...

任是千佛,不能出因果二字

因果二字,十界同之。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處,概不出...

一個人有所住,就被它所轉,就被它所繫縛

你看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為什麼不安?因為...

念佛總是進進退退怎麼辦

問: 我非常相信極樂世界有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可...

【推薦】錢是別人的,但消的是自己的福報

這次去普陀山,偶聽道慈方丈開示,說到一兩黃金四兩福...

什麼是念佛人的都攝六根

為什麼念佛人要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不是都攝那個第一...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明朝奇書《菜根譚》誕生於明朝萬曆年間,此書將儒家的...

【佛教詞典】欲界

(界名)梵名Kāmadhātu,三界之一。淫慾食慾二欲強有...

【佛教詞典】三無漏學

指戒、定、慧三學,在凡夫之身為有漏(有煩惱、垢染)...

【視頻】界詮法師《律為三學之基》

界詮法師《律為三學之基》

【視頻】夢參老和尚《解惑釋疑》

夢參老和尚《解惑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