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在這個時節世道,只可自守本分

印光大師  2018/11/17  大字體  護眼色

在這個時節世道,只可自守本分

原文:

當此時世,只可自守本分。其喪心病狂者,任彼所為,絕不與彼相爭相詰。以明理人少,糊塗人多,一有爭端,若魔黨勢重,則反增彼勢。知好歹者,勉令勿入。

若不知邪正者,只可放棄。譬如狗子吃屎,以為香美。若以臭穢阻令勿吃,必懷瞋恚,謂欲奪彼佳餚。不唯無益,或招大禍。

外道之法,秘而不傳。欲說而恐污我口,欲書而恐污我手。但以至誠念佛念觀世音,為轉彼之法。即不能轉,豈為彼所轉乎?外道之得以遍行全世界者,以秘密及發惡咒二種。使去此二種,則冰消瓦散矣。

復龔宗元居士書二

譯文:

在這個時節世道,只可以自守本分。那些喪心病狂的人,只好隨他去做什麼,絕不與他斗諍質問。因為明理的人少,糊塗的人多,一有爭端,如果魔黨的勢力強,那麼反而增長他的勢力。知道好歹的人,努力讓他不要加入。

如果不知道邪正的人,只可以放棄。如同狗吃大便,認為香美。如果說大便臭穢,阻止不讓它吃,它必定心懷瞋恚,認為你是想奪走它的美味佳餚。不僅沒什麼利益,或許還招來大禍。

外道之法,秘密而不外傳。想說,恐怕髒了我的口;想寫,恐怕髒了我的手。只要以至誠心念佛念觀世音菩薩,作為轉化他們的辦法。即使不能轉化,哪會被他們所轉呢?外道之所以遍行全世界,就是用秘密不外傳以及發惡咒這二種手段。假使去掉這二種手段,外道就冰消瓦散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遠離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

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有時解釋,反而會增添煩惱

生命只有一次,何必忙著為自己解釋語言雖十分通俗,但...

什麼樣的人不能皈依佛門

【原文】 凡皈依者,必須志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若仍...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波爾尼仙人的故事

佛陀涅槃後的五百年,有位阿羅漢從迦濕彌羅國,來到犍...

外道精進的故事

關於精進修行這一點,連外道都很強調。 有一個修仙道的...

菩薩法的修行核心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外道相善,...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隨分隨力,至心持念彌陀聖號

原文: 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

【推薦】瞋恚的習氣最為害人

富貴人更容易瞋恚,稍不稱心,就要發火,輕則口出惡言...

欲急得一心不亂,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

汝妄想紛飛, 尚欲急得一心不亂,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

若論幻身,則生同傀儡死作塵土

夫前之無始,後之無終。包太虛而無外,入微塵而無內。...

歷境驗心,二六時中都要檢驗

要把功夫用熟啊!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

燃燒的六根之火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化,他們走到象頭山...

擇正業而活命

第一是選擇遠離殺業的事業。 遠離殺業,就是不殺生,不...

慧律法師:老實念佛制心一處

如果有人問我:法師,我今年七十幾歲了,隨時可能會死...

有願往生而念佛未切,能否往生

問: 淨土法門實在穩當,但有願往生而念佛未切,又沒...

修行是細水長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有一天去一座寺院覲見一位老和尚。到那裡的時候,恰好...

念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

首先直接的益處,由於相信阿彌陀佛,由於願意往生極樂...

【推薦】道源老法師為臨終者的助念開示

大德,我現在要向你講幾句佛法,希望你靜下心來聽著。...

念佛時妄想很多該怎麼辦

問: 弟子在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怎麼辦? 明安法師答:...

磨煉心志二十四字

磨煉心志二十四字,離苦得樂超越生死: 別不平、莫抱怨...

彌陀經中的「行此難事」是否指持佛名號

問: 如何理解彌陀經上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同登彼岸,不為渡河,是為度夢

好,諸位有緣,大家吉祥。 現在我們站在的地方呢,是佛...

【佛教詞典】中陰

慾海回狂云:識離此形軀,其名曰中陰。一入胞胎後,此...

【佛教詞典】瞿沙

(人名)Gho?a,比丘名。譯曰妙音。美音。阿育王時,住...

【視頻】夢參老和尚《人天福報不常,莫貪人天福報》

夢參老和尚《人天福報不常,莫貪人天福報》

【視頻】慧律法師《應離有見無見,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見》

慧律法師《應離有見無見,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