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與念佛

2014/02/15  大字體  護眼色

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與念佛

一、持戒與念佛的關係

1、三學為學佛修淨之根本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故於《淨土五經》後,附《華嚴經·淨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以期淨業行者,於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為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範。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也。(《淨土五經·附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跋》)

2、受戒必當持戒

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淨土為歸宿者。……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未受戒者喝,無罪過。若喝而妄為,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故雖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則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發心皈依三寶,固當五戒全持。佛大慈悲,雖有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然此係有勢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寬。(《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王雨夕、雪夕居士書》)

3、持戒為了生死第一要道

此所以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脫。眾生由不了悟,不肯修習善法,以致長劫輪迴生死,莫之能出。如來於是廣設方便,隨機啟迪。冀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法門雖多,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故如來於梵網經,為眾生保證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蹟兼佛性發隱》)

4、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夫宏闡淨土,何以首列《梵網》?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癡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淨土,將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淨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迴,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淨土,謂自性清淨,有何善惡持犯自他淨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註節要〉跋》)

二、如何受戒方為如法

1、白衣可受部分戒

青樓女子所作下賤,果能信仰於佛,常生慚愧,常念佛號,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佛種種方便引誘眾生,種出世因,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如屠戶不能持殺戒,尚可持餘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不以一眚棄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

《龍舒淨土文》,有「普勸門」一卷,詳說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內有屠戶、漁人、做酒者,即在風塵青樓女子者,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如不能改,當生慚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墮地獄等乎?若不生慚愧,亦不修持,以此為榮,只以拜一師為事,則不墮與否,非光所敢決斷。(《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二》)

2、自誓受戒法則(戒女子出家)

女人出門,大有妨礙,況用度艱難,更為不便。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為僧,必須入堂習儀,方知叢林規矩,為僧儀則,則遊方行腳,了無妨阻。否則十方叢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資豐厚,身能自主,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於身家窮困,何必如此。但於佛前懇切至誠,懺悔罪業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對佛唱言:我弟子福賢,誓受五戒,為滿分優婆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滿分者,五戒全持也),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淫慾(若有夫女,則曰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如是三語,即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並無優劣。切勿謂自誓受戒者,為不如法。此係《梵網經》中如來聖訓。

普陀秋不傳戒。傳戒在於正月上旬開堂,至二月十九圓滿。然祈安住修持淨業,不可奔馳跋涉。倘或執著不改,便為不識好惡。妨自己之清修,負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業,斷不至障汝法緣。汝但諦思,自知取舍。至於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雖烈,此心實癡。今之尼僧,誰堪為師。住持庵廟,強暴實多。汝既是女,上士則難為禦侮,為避嫌故。下愚則竭力夤緣,欲造業故。汝只知出家為尼之解脫,不知出家為尼之障礙。故不辭煩瑣,剴切言之。

汝將謂舍命便解脫乎?不知識隨業牽,又復受生。驢女馬女,亦未可知。欲復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縱令復得人女,或得為男,或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於佛法中,又復遇此即生了脫之淨土法門也。縱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報盡即生西方之為愈也。汝從生已來,有如此為汝籌畫者否?倘或不依吾言,即為忘恩負義,則將來之苦,當更甚於今日無量無邊倍矣。把手牽他行不得,直須自肯始相應。可聽與否,祈自裁度。並祈以此告福蓮貞女知之。(《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居士書》)

3、佛前自誓受戒無須見好相

佛法廣大猶如大海,隨人根性而為受持。若欲受戒,有可受處,固宜以師僧受。若無其人,則向佛懺悔自誓受。所云見好相,談何容易。恐今人無此善根,或因不明心地,以躁妄心求,則著魔者多,得益者少矣。今之稍有行持者,動言見種種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聖境界現,雖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當必大有心行轉變之征。若仍然照舊,則非聖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

凡一切人,皆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人人皆宜持,人人不可犯。持則有功德,犯則有罪過。持之及極,便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乃至成佛。彼發心受戒,無師可授。當志誠懇切佛前懺悔一七日,於佛前自誓受戒即已。固無須雲好相。亦無須雲已發心未發心。今之時機,非佛世之時機。然為往生西方受戒,當須真實受持。若徒求其名,則成戲弄,罪過實非淺鮮。(《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答緣淨居士問》)

三、在家居士應如何守戒

1、持戒重根本,枝末隨方俗

法門秋晚,訛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諸淨戒,則根本已得。其餘枝末,悉皆從寬。若一味依古,則今人既不深悉佛制,今時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成拒人入佛法之言論矣。 若一一皆依佛制,今之僧人,皆屬白衣道人,未必皆能合法合律,況在家二眾乎。又佛制亦有隨方俗所立之例,即如今日之僧衣,亦非佛國僧衣之制。然行之既久,固當為法。又佛制僧皆露頂,跣足。露頂夏則悉依,冬則能依者,便無有幾。跣足,則更難見其人矣。是以不宜固執枝末以論,當從本源而修,則有利益。若一一要悉准佛昔日原制。則今日之經,皆不應受持。必取貝葉梵文者以受持,則方為不背佛法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復李覲丹居士書八》)

2、居士則不必完全斷淫(但當節欲)

如來說法,悉順人情,不強人以所難。如受優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隨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則須全斷,在家則唯制邪淫。以男女居室,大倫所關,故不為制。然既受佛戒,必須節欲。若不為宗祀,唯圖快樂,雖不犯戒,亦有大過,不過比邪淫為輕減耳。菩薩處俗既有妻室,雖無慾念,亦當俯順人情,時行夫婦之事。以凡夫不能無情,若欲絕不與相親,則或出怨恨,致起譭謗佛法之釁。不但不能增長善根,或致造謗業,墮落惡道。

以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乃曲順人情,巧設方便之大慈悲也。但當節欲,不必絕欲,一季一親,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於汝修持亦無礙,且可以誘令修持淨業。當雲,若不修行淨業,即永與絕交,彼自會勉而行之。至於生子與否,固不須論。以汝兄弟子甚多,豈必自己有子,方為不絕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婦相處,殆有夙緣。不能使其種善根,忍令致彼墮惡道乎?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孥。

孔子曰:父母其順矣乎?汝一意修行,斷絕欲事,彼或長時怨望,或致抑鬱而死。汝果上品上生,固無大礙。否則於親有拂意之咎,於妻成怨對之人,亦屬大累。較稍開欲事之累,深之多多矣。光為僧人,斷不勸人造業。人既以身從汝,當盡夫婦之道。此實修行要義,倫常至情。祈發菩提之心,攝彼不知欲為苦本者,同生無慾之極樂世界,庶可不負夙生有緣,今為夫婦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復周群錚居士書》)

3、過中不食量力而為

八關齋,以過中不食為體。今人體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進行道,非息心坐禪者可比,似不必執著。否則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吃點心度數過多。不但不能心歸一致,且令食不易消。當以多食為戒,兩粥兩飯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關齋,亦非確論。先日持,豈七中不宜持乎。須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為,不須強人以難,致人無奮發之思,則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隨機,目可更而綱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規,妄立新章,皆難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親獲三昧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羅鏗端居士書二》)

4、戒食五辛

葷,正指蔥韭薤蒜之物,故從草。《梵網經》明五辛:大蒜、蔥(即韭)、慈蔥(即蔥)、蘭蔥(即小蒜,薤即是此)。葷物,此方只有四種。西域加興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葷。有外道以芫荽為葷者,又有以紅蘿葡為葷者,皆屬妄作。此五葷,本是菜類,以其臭穢,故不許食。食之誦經念佛,皆無大利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二》)

5、戒食蛋類

雞卵之食否,聚訟已久。然明理之人,決不以食為是。好食者,巧為辯論,實則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謂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無雄之卵,不會生雛,可食。若如所說,則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種邪見,聰明人多會起,不知皆是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憐憫也。晉支道林博學善辯,與其師論雞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辯,其師不能屈。其師沒後,現形於前,手持雞卵,擲地雛出。道林慚謝,師與卵雛俱滅。此晉時所決斷者。(佛法初入中國,大小分弘。大乘一切肉均不食,小乘則食三淨肉、五淨肉。三淨者,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加自死、鳥殘。鳥殘者,鳥獸所食之餘也,為五淨也。至梁武帝時,悉依大乘,永廢小乘。道林乃高僧,乃依小乘為論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真淨居士書》)

四、如何真修淨業

1、凡夫應行凡夫行

如歌利王之割截身體,後為最初得度之憍陳如。此種如太虛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見測量。須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當慕菩薩之道,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否則便於住持法道,或有妨礙。若未證無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學菩薩之舍頭目髓腦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無所益。凡夫須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則可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黃智海居士書》)

2、常想一「死」字

接手書,知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將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倘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為難聞。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敢將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鑊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蓋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則即塵勞為解脫。(《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寧波某居士書》)

3、真修淨業

然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邀譽以求體面,並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聖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又自既修持淨業(謂改過遷善及念佛,即生即願往生西方),亦當教一切相識者,亦修淨業。宜依龍舒文普勸門,令其隨分隨力,種此不思議善根。然既欲教人,須由親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如是。

汝專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著衣吃飯,屙屎放尿,一切時,一切處,皆當以六字洪名,置之心口之間。但於如法時處,聲默隨宜。若大小便睡眠,則只許默念,切勿出聲。默則功德齊等,聲則不恭。睡則又加傷氣,不可不知。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迴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判斷眾生是否往生,唯一標準是頭頂熱嗎

問: 判斷眾生是否生西,唯一標準或標誌是頭頂熱對嗎?...

心亂就不要念佛持咒了嗎

問: 師父,念佛時如何做到心定,靜心。心無雜念的境...

達照法師:持名念佛五字要訣

在寶壇寺講《楞嚴經》,課間休息,有人提問:念佛修淨...

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我們常說,念佛一定要建立在信願上,要用心把念佛人自...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80後工科博士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念佛法門

末學於1986年12月生於河南的一個小鄉村,2013年工科博...

妙蓮老和尚《持戒念佛》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五日,是佛陀涅槃之日,佛陀入涅槃,...

【推薦】這個法門是滅罪解脫最好的法門

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知有彌陀聖號,亦為不可思議之善根

原文: 不但此也,即絕無信願,絕不修持,知有彌陀聖號...

未成佛前,皆當修習淨土法門

禪宗唯明自性, 非吾輩鈍根所能得其實益者。淨土法門, ...

少年學佛之本

注重躬行,檢點身心 少年學佛,必須要敦倫盡分(即實行...

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

【推薦】自私到頭是愚笨

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點都...

鋤草斬蛇

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 智常禪師正在鋤...

【推薦】每個學佛人都要學會算這三筆帳

普通人的心態就是人對我好,我則生感激報恩之心;人對...

【推薦】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傷

昨晚正在給家裡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個小家,只聽得客...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諸位大家吉祥。我們又在道場白華庵,今...

「修持法」和「供養法」的利益和妙用

問: 各個法門有修持法和供養法。請細說這二種法的利...

你到寺廟裡幹什麼來了

現在有好多居士都願意到廟裡面住一住。他們來的目的也...

想要獲得尊重一定要先尊重他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自然人恆敬之。在你想要得到別...

吃肉時如何善用其心

有人這樣問過我說:師父,我現在還不能忌口。(所謂不...

鬼子母

在古印度一座幽深的山谷中,住著老鬼王波闍迦,和他的...

自立法師:觀音菩薩聰明偈

我介紹一首「求聰明」的偈子,這是我做小和尚的時候自...

【佛教詞典】齋僧

(雜語)設食以供僧眾也。唐六典曰:凡國忌日,兩京定...

【佛教詞典】阿羯羅

(雜語)譯曰境。心識依動之場處,如耳之於聲,目之於...

【視頻】智海長老《大悲咒感應——老羅漢的故事》

智海長老《大悲咒感應——老羅漢的故事》

【視頻】九江叢林之首--能仁寺

九江叢林之首--能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