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星雲大師《如何坐禪》

星雲法師  2010/11/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 如何坐禪?

一般人大都以為禪的修練,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其實,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禪,是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的。你會禪,則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因此,參禪求道重在覺悟真心本性。

參禪雖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坐禪仍是參禪的重要入門。如何坐禪?首先應該了解各種坐禪的方法與常識:

1要獨坐靜室:初學者參禪打坐,最怕干擾,因此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而且室內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因為光線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則容易昏沉。

2要盤腿結印:盤腿是禪坐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不盤腿,精神則不易集中。盤腿分為單盤及雙盤。初學者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兩腳交叉而坐,或掛腿均可。腿盤好了,雙手抄手結印放在肚臍下,可使氣血通暢。

3要寬衣松帶:坐禪時,衣著以寬鬆、舒適為宜,盡量避免穿著西裝、牛仔褲、窄裙等緊身衣褲,手錶、眼鏡、腰帶等束縛身體的物件,都要鬆開或去除,使身體鬆弛,且不妨礙血液循環。

4要搖身搓手:上座後,可以輕輕搖動身體,使身體保持在平穩舒適的姿勢。兩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參禪不但要用心,還要用力,因為參禪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參究真理。

5要裹膝周全:坐禪時,可用毯子包裹膝蓋,使其暖和,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6要平胸直脊:禪坐時,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坐墊要鬆軟,厚薄隨人而異,以能坐得四平八穩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礙氣血暢通。

7要出氣和順:調息是修定的入門方法,初學者依「毗盧七支坐法」做好調身的基礎後,緊接著就是調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氣入氣要均勻和順;氣息未調,不宜坐禪,唯有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

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讓心繫於話頭上,不要讓心亡失了。如《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此外,初學者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要名師指導:參禪打坐,如果沒有名師指導,盲修瞎練,容易出差錯。

2要自我察覺:禪,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機,靠自己當下承當。因此參禪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奮志。

3要虛心無求: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禪相應。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因此坐禪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於好壞、是非、善、有無的兩邊。

禪是健康之道,禪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啟發智能、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鏈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

參禪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參禪打坐不得要領,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貪圖神通:參禪打坐,不能貪圖神通;禪定雖然可以引發神通,但是神通必須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沒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自我閉塞:禪是灑脫、幽默、風趣,禪是非常活潑、開闊的。因此參禪的人不能自我閉塞,不能自我束縛;想不開、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邪知邪見:參禪旨在開發真如佛性,是為了要徹悟本來面目,為了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參禪是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擊別人,這種知見上的錯誤,容易走火入魔。

◆妄動散亂:參禪是為了調伏妄心,是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來,老是妄動、散亂,愈是參禪,愈妄想;愈打坐,愈煩惱。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還會退失道心。

因此,參禪打坐還未進入「定」境的時候,不妨輔以「五停心觀」來治心:

◆用不淨觀對治貪慾。不淨觀是指觀想自他肉體的肮髒、齷齪,以對治貪慾煩惱的觀法。

◆用慈悲觀對治嗔恨。慈悲觀是多嗔眾生觀想由拔苦予樂而得到的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的觀法。

◆用因緣觀對治愚癡。愚癡的人就是因為不明白世間上的事物,都是因緣所成,因此產生執著;如果懂得因緣法,就會知道眾緣和合的奧妙,就能轉愚癡為智能。

◆用數息觀對治散亂。我們的心妄想紛飛,透過數息觀,也就是數我們的出入息,讓心繫於一呼一吸,不但能夠使呼吸慢慢均勻,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亂,進而獲致輕安。

◆用念佛觀對治業障。念佛觀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無為,以對治業障的觀法。

以五停心觀為禪修的基礎,當修行一段時日後,可以透過「九住心」,勘驗自己修行的進度。

◆內住:參禪打坐時,最初繫心一境,使心住於內,不外散亂。

◆等住:最初所繫縛的心,其性粗動,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當心念對外在的對像起作用時,即於所緣的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細。

◆安住:心雖然攝持令內住、等住,但是仍然還會有失念、散亂的時候,所以當心一外散,立即察覺,攝心還住於所緣中。

◆近住:此時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知,先將它制伏,不令此心遠住於外,稱為近住。

◆調順:深知禪定的功德殊勝,了知色、聲、香、味、觸及貪、嗔、癡、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因此,能將心調伏,不使流散。

◆寂靜:以內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擾動的惡尋思及隨煩惱,使心調伏,不再流散。

◆最極寂靜:由於失念的緣故,前面所說的各種不正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斷滅。

◆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而定力得以相續。

◆等持:由於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此外,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指出參禪打坐有四個程序:

◆奪心不奪境:忘記自己,但沒有忘記外境。

◆奪境不奪人:泯滅外境,但沒有忘失自我。

◆人境兩俱奪:人與境皆忘。

◆人境俱不奪:人境俱不泯,道不離世間。

無論「九住心」或「四料簡」,禪者都可以依此測試自己,檢驗自己究竟到達那一個階段。禪者在修學的過程中,會出現種種不一樣的境界,因此過去禪宗有所謂「破三關」:

◆初關:要能超凡入聖。

◆重關:要能入聖回凡。也就是淨土宗所說的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牢關:凡聖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參禪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別,但是又無分別。參禪又如人在山頂,山在腳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無高低。所以,看起來禪只是一個打坐,可是這一坐並不簡單。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無邊的法界,就在我這一坐;這一坐,凡聖俱泯,人我雙忘,身心脫落,彷彿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無比自在的解脫境界!

二. 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個人每天百般的忙碌,總是為身體而忙,甚至為別人而忙,卻很少想到要修心養性,要為自己的心來忙。

在佛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慳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個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愛;二夫人擅於理家,平日操持家務,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是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三夫人年輕又有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最心愛的是四夫人,年輕貌美,與富翁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

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將死亡,他想到自己萬貫家財,妻妾兒女這麼多,如果就這麼一個人寂寞的死去,實在有點不甘心。於是在臨終前,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我請求你陪我一道兒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紀這麼輕,怎麼能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大富翁無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請來,三夫人一聽,嚇得直發抖,連忙道:「這是不行的,我還年輕貌美,你去世了,我還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來,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說:「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這個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務,我死了,這個家由誰來理呢?況且你過世以後,我還要替你舉行喪禮。為了夫妻的感情,我會送你一程到山頭,但是我不能與你一同去死。你還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他平時記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對大夫人說道:「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一個人死去,在黃泉路上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隨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後,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麼好還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富翁一聽,感嘆地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把你忘了。我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竟然狠心離開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你,你倒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為 什麼我不早些對你好呢?」

這個故事中,從未離開的四夫人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平常我們為了這個身體,給它化妝、營養、運動,種種的愛護、照顧,但是,到了百年以後,這身體就不是我們的了。

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會喜離憂的財富。平常我們也是多方積聚金錢,不肯捨離。但是當人死去的時候,再多的財富也帶不去,最終還是要讓給別人。

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窮困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很多,當人去世時,頂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

從未獲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顧,可是,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帶走的,只有我們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們要「知心如幻」,真心才會現前。真心就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現在醫學發達,有的人心臟有了毛病,可以換心。醫學上的換心,換的是肉團心,現在我們所講的,不是心臟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隨我們五趣流轉、六道輪迴、天上人間到處來去的這個心。我們上天堂也是這個心,下地獄也是這個心。所以,我們要換心,主要就是把我們惡的心換成善的心,把壞的心換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換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換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換成淨的心,把小的心換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換成愛的心,把愚癡的心換成智能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換成真心。

心是我們自己的,可是,我們又何嘗能懂得自己的心呢?在佛經裡,佛陀以種種譬喻形容我們的心,今列舉十種來說明:

◆心如猿猴難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馬」來形容心,心就像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於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心如電光剎那間:我們的心好像石火電光,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宇宙,毫無障礙。

◆心如野鹿逐聲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飢渴了,便四處追尋草原。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難以抗拒五欲六塵的誘惑,終日汲汲營營於聲色犬馬。

◆心如盜賊劫功德:我們的身體如同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就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的善事功德。如果我們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歸化柔順,便能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所以,有一首詩說:「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心如僮僕諸惱使:心好像是我們的書僮、僕人,受到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產生種種煩惱,這些煩惱都能蒙蔽我們的智能,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不得自在。

◆心如國王能行令:心是身體的國王,能夠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產生感官認知的種種作用。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聽心的命令在執行任務。

◆心如泉水流不盡: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盡。心裡的智能泉源,具有無限潛能,蘊藏無盡的寶藏,如果我們能有效的運用,永遠也不虞匱乏。

◆心如畫師描彩繪:《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能夠描繪種種的圖畫來。心中希聖求賢,自然浮現聖賢的面貌;心如凶神惡煞,面容便如魔鬼羅剎一般的猙獰,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隨心生」,就是此意。

◆心如虛空大無邊:我們的心好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心「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常新」。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的心一生,諸法跟著生起;「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一滅,萬法跟著幻滅。因此,我們的痛苦或快樂,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心自己招感的。

說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莫以肉團心為心,莫以喜怒哀樂為心,莫以見聞覺知為心,莫以賢愚利鈍為心。我們不要以為心臟、肉團心是我們的心,喜怒哀樂是我們的心,見聞覺知是我們的心,好壞智愚是我們的心。其實,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所謂真心,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甚至於我們所造的罪業,在有為法的相上而言,罪業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業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滅,罪也就沒有了。所以,有一首偈語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如果你用無心證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體本來就是清淨的,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因此你修行也沒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沒有減少 什麼。

《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們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從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到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凡。我們的心時而佛祖、菩薩、天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一天當中不知在十法界中來去多少回。你發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嗎?不就是菩薩心嗎?你想佈施,你想為人服務,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嗎?你起了貪、嗔、愚癡,想算計人,想殺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嗎?所以,在我們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以天台家的說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謂「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間,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

為 什麼真心難找?主要的是,有的人「騎牛覓牛」,騎在牛身上,卻忘記了牛在那裡。或是「刻舟求劍」,船在大海里前進,一不小心,劍掉到海里去了,他在船上劃個記號,要待有空再找;劍在此處掉入海里,卻到彼處去找,怎麼找得到劍呢?「鏡裡尋頭」,在鏡子裡面找頭,鏡子裡面的頭怎麼是我的呢?「水裡撈月」,水裡的月亮,你怎麼撈得起來呢?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實的月亮在那裡,真實的頭在那裡。

我們的心,對於愛嗔、是非,是沒有標準的。所以,知心如幻,愛嗔那裡有標準?因此,經云「三際求心心不見」,亦即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兩眼看前眼不見」,兩個眼睛看著前面,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畫寶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就是說我們不能認識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所以,《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境界。」佛的境界是 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時候要能回頭,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頭是岸,有時回頭會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顯現出來;要能轉身,轉身會有更寬廣的世界;要換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換成如真如實的心,尤其重要。

三.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禪品〉裡,六祖大師告訴我們如何參禪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心無所住」;心無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維摩經》中,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打坐的要點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觀心,愚者枯坐」,參禪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觀心。

◆要不依心:打坐雖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動,甚至淨心亦不可住著。

◆不依三界:打坐時,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好壞,均不可執取。因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執,不容易和禪定契合。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只要我們能心無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黃金也能消化;如果我們的心一直在回憶過去,貪著現境,幻想未來,真是滴水難消。因此,《般若經》中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無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遙,才能隨緣放曠。

在《大乘起信論》裡,把我們的心分為「真如門」與「生滅門」。所謂「一心開二門」,我們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動而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我們在生死裡流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驢腹馬胎,六道輪轉。這就是心生滅門。要杜絕生死流轉,要成佛脫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門。

如何才能進入心真如門呢?有時候,我們用肯定的入門,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從肯定裡依真如門而入。有時候,從否定的方面來入道,所謂否定,例如無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六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六塵:無色、聲、香味、觸、法,從否定裡面無、無、無到最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真實的世界便能躍然呈現在我們眼前。

因此,我們的心,有時候「即心即佛」,有時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們在這個世間上,如果不能與真理契合,所謂「迷時三界有,悟時十方空,欲知成佛處,會是淨心中。」參禪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團,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裡成佛?心一轉即是。

我們的心如果不能進入真如門,不能與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話,即使參禪入定,有的時候也有危險。

在佛經裡記載,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飛行,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天女演奏美妙的樂音,這五百位仙人心一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墜地。這個故事說明,即使修禪,即使證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還是危險的。

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葉,是一個苦行頭陀。有一次聽聞屯侖摩甄陀羅王的琴聲,他也不安於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時有人問他:「大迦葉!你是一個長老,又是頭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個很嚴肅的人,為 什麼你一聽到音樂,也會忍不住翩翩起舞呢?」

大迦葉回答說:「我於人天諸欲,心無貪著,我的禪定工夫,確實已對人間、天上的五欲六塵等欲染,不起貪著。現在,屯侖摩甄陀羅王的琴聲是智能之聲,智能所作的聲音等於是法音,因此,我一聽,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禪定的功夫還不夠。因為,住心容易生起嗔恨、貪慾、愚癡之心。住心就是心隨境轉, 什麼樣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轉動。我們要想參禪,最要緊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讓它不妄動,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宋朝的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他們對參禪都曾下過相當的工夫,對禪定也有很深的體悟。

有一次,兄弟二人應朋友之請,去參加宴會。在宴會裡,歌舞飲酒,種種的歡樂。哥哥程顥隨緣放曠,跟著大家飲酒談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頤看在眼裡,認為自己是有道德的學者,怎麼能隨波逐流,跟這些俗人歌舞同歡?於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終人散。

第二天,弟弟終於忍不住對哥哥抗議:「我們是規矩的學者,怎麼可以隨順流俗,與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

哥哥嘆了一口氣說:「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過去了嗎?你怎麼到今天還把它擺在心上呢?」

哥哥雖然眼觀歌舞,但心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弟弟雖然身不歌舞,言絕俗論,心中的葛藤卻糾纏不休,反而障礙了道的清明。

過去,也是在一個歌舞同歡的場合裡,有一個修行人,面對種種的節目表演,他始終緊閉雙眼,看也不看。節目表演一半,有人來收取觀賞費,一個人一百塊錢,這個修道者說:「我沒有看啊!我何必要給錢啊!」

收費的人說:「你怎麼沒有看?你坐在這裡,不是在看嗎?」

他說:「我眼睛閉起來的呀!我沒有看啊!」

「喔!你沒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費用要加倍。」

這是 什麼意思?眼不看,心貪著,這也是不行的。

有名的一休禪師,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經一條大河,水勢洶洶。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禪師很慈悲的把這位女子背負過河。事後禪師就忘記了這件事,但是徒弟卻始終罣礙在心裡。有一天,實在忍耐不住,於是向師父質問:「師父!你平常教誨我們要遠離女色,但是幾個月前,師父卻親自背負一名美麗的小姐過河,這是 什麼道理呢?」

一休禪師一聽,桌子一拍,他說:「唉呀!徒弟呀!你太辛苦了。我只不過把那名女子從河的這邊背到對岸的那邊,不是早就放下來了嗎?你怎麼把那位女子背在心上背了三個月呢?你太辛苦、太辛苦了!」

心有貪著,不能入禪,不能入定。過去,有一位郁多羅伽仙人,他本來想到一個樹林裡去參禪,但是樹林裡每天都有鳥叫聲吱吱喳喳,他嫌煩,於是改到水邊去參禪,但是水裡也有很多的魚在跳躍戲水,也有很多的聲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鳥叫,幾乎要把樹林砍伐淨盡;他恨水裡的魚不停跳躍,於是就發了個誓願: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們這許多鳥、魚統統都抓住。由於這個境界影響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因此,後來這個郁多羅伽仙人雖因禪定而得到了人天果報,但是當他天福享盡的時候,由於他的惡願,後來下墮,淪為臭鼬。

所以,心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心有分別,心有妄念,心有愛嗔。我們要把妄心轉為真心,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有一首偈語說:「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另有一首偈語說:「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別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夠不著心,當下即是佛心,即是禪心!

四. 妄固縛人,淨如何縛人呢?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別心來處理人事,用愛嗔的念頭來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壞之心、善惡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揀擇、分別裡,還有種種的比較、計較。

然而所謂「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並無特別深奧之處,只要我們能捨離分別心,把是非、善惡的觀念去除,當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別」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沒有是非好壞的觀念,而是要我們用無分別心,用平等的觀念來看待世間的差別對待。世間的是非、好壞、善惡、有無,如果你執著它,就會成為障道因緣,因此學佛修行,有了煩惱、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執著於求證真如涅槃,這也是一種病態。因為煩惱虛妄固然可以束縛我們,清淨涅槃一樣能夠成為障礙。正如鐵鏈子可以鎖人,金鏈子一樣能綁我們;又如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一樣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剛經》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要渡河,如果沒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過了河,便要捨船上岸,總不能背著船走。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參禪、禮拜、佈施、持戒等,當你得度以後,這一切法門也一樣要放下。你不放下,執著參禪,執著打坐,又如何能解脫自在呢?

佛教有所謂大乘、小乘。大乘菩薩的修行,就是心不著物,他的心不在對待法上分別,因此煩惱與涅槃在他看來是一而不二,他把煩惱當作涅槃,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但是小乘的羅漢就有分別,有計較。在《維摩經》中有一段記載:很多的大乘菩薩和小乘羅漢聚集在維摩丈室裡,有一位天女從空中撒下很多美麗的花朵。這些花朵飄落在菩薩身上,隨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羅漢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憑羅漢用手去拂除,還是彈不去。

這是比喻菩薩的心中不著一物,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因此,能讓心中空無一物,則不但煩惱不會執著,涅槃也不會執著。而聲聞、羅漢,這些小乘心有所執,因此,縱使煩惱妄想能斷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縛。所以,在佛教裡認為,小乘的聲聞、羅漢執著一切諸法而來參禪打坐,就如同蠶之吐絲,束縛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圓明真智給法執捆綁了。如同一個人有病,要吃藥,病好了,就不要再執著這個藥,你執著這個藥,也能成病。

因此,學佛修行,要緊的是了知諸法平等,自然能證悟到清淨平等的安樂。像小乘的聲聞羅漢們,討厭喧囂煩鬧,太熱鬧了,就不能安靜修行,非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閉關才能修行,這就如同棄面求餅,我不要面粉,但是我喜歡吃饅頭、燒餅。燒餅是從面粉調製而成的,你不要面粉,那裡有饅頭、燒餅呢?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間,而是在世間的五欲六塵裡,能不畏懼,不被五欲六塵左右,能在生死塵勞裡才有真如涅槃可證。所謂「熱鬧場中可以做道場」,能夠在鬧中取靜,才是真靜。所以,只要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說到虛妄縛人,清淨也能束縛人,再舉一個譬喻,例如,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 什麼要念佛?為了要對治心裡的煩惱、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來對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執著,正念也還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要用無念來對治正念,也就是說,真正的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才是真的念佛。

過去,禪師們的修行,所謂「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意思就是不必過份計較是非善惡,因為「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法在於人說,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個善於用藥的醫生,砒霜、毒藥都能夠治病。因此,學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則妄固然不能縛人,淨也縛你不得!

五. 如何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  

人,往往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由於自我的觀照不夠,因此產生煩惱;如果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並且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把自己和別人的立場對調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個時候,平等心、無分別的心就會生起,也就不會過於計較人我之間的是非、善惡與過患了。

尤其,學佛修行的人,和別人相處,「要觀德莫觀失,要隨順莫違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計較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即使沒有過,我們本身有時也會製造一些誤會,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做不當的要求,導致珍貴的友誼、親情因而破壞,殊為可惜!所以,我們能夠觀德莫觀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觀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計較過失,自然就看不到別人的是非、過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最要緊的,是要淨化自己的心,淨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種心:

1.平等心:就是無分別心,例如佛陀視每一個眾生都如佛子羅睺羅;如果我們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這就是平等無差別的心,就不會見到人家的過患、善惡。又如別人的身體上害了一個瘡,「好髒喔!好難看喔!」你會討厭。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個瘡,你不但不嫌棄它,還會好好照顧它,替它敷藥,替它包紮,因為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間,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2.慈悲心: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我願意幫助你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你幸福、安樂。你用這種慈悲心來待人,別人縱有不是,也會以一種同情心、憐憫心去包容他。中國四大菩薩中的大悲觀世音菩薩,為 什麼信徒都歡喜把他供在家裡的客廳,或者特地設立佛堂?為什麼每個人都把家裡最好的地方讓出來供奉觀世音菩薩?這是因為我們需要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無處不可以到達。所以,我們有了慈悲心,做人處事真是無往不利。

3.廣大心:就是包容心,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個國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虛空,所以,他是佛陀。彌勒菩薩大肚能容,能容納好與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寬體胖。

4.空無心:虛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虛空裡森羅萬象,無所不包;我們的心也要像虛空一樣,對於是非、善惡,以虛空的心來看待,用虛「無」的心,空去一切。無,並不是叫我們糊塗,無心是大智若愚,無心裡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5.般若心: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學佛最主要的,就是要開發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來看世間,處理世間。例如,有了般若,就會明白佛和眾生是「二而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經悟道的眾生,眾生是還沒有悟道的佛。雖然悟道有先後,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沒有先後分別的。所謂「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間的差別現象統一起來,從差別裡認識人我一如,就能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6.感恩心: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時時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來待人,則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來處事,則處處都是淨土。例如感謝別人過去說過我一句好話,給過我一個笑容,跟我點過頭,和我握過手。別人對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值得我們感謝的。果能如此,還有 什麼可以嫌棄別人,還有什麼值得計較的呢?

7.助道心:別人對我好,固然要感恩;縱有不好,將之視為學佛的逆增上緣,自然不會心生不滿。如果能進一步發心佈施佛法真理給人,幫助別人學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見別人的過患。

8.惜福心: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報,平時要能節儉,不奢侈浪費。因為自己對物質的慾望太多,不能滿足,看到別人有錢,則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會淡泊物慾,自能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總之,六祖惠能大師提倡參禪,禪不一定要坐著參,重要的是把禪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觀念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裡。禪,能溝通人際、物我的關係,禪能把我們帶入到一種滿足、安樂、平等的世界裡,禪是幫助我們證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們有了禪,自然就不會見到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

六. 何名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這一個名稱?

參禪修定,這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法門;透過禪定功夫,以開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古以來就是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說到禪定,六祖大師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禪的名稱、種類很多,平時較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有以下數種:

◆凡夫禪:一般凡夫為了鍛煉身體,為了澄心靜慮,每天打坐十分鐘、二十分鐘,這叫凡夫禪。

◆小乘禪:懷抱出世的思想,但求自己解脫生死,以此小乘心態參禪,叫做小乘禪。

◆大乘禪:以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參禪,故能與佛道相應,此為大眾禪。

◆如來禪:指佛地的禪定,即入於如來地,證得聖智法樂,為利益眾生而示現不思議的廣大妙用者,稱如來禪。

◆祖師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

◆生活禪:六祖惠能大師主張,禪乃「識自本心,具自本性」,禪宗諸祖亦強調「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禪,不離生活,這就是生活禪。

◆鸚鵡禪:自己不懂禪法,也沒有真參實學,只是學會了幾句禪的術語,便如鸚鵡學人講話般到處炫耀,這是鸚鵡禪。

◆三關禪:指禪宗將參禪證悟境界,分為三關,即: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

◆老婆禪:在禪宗的公案裡,有的老婆心切,叮嚀囑咐,一而再,再而三,拖泥帶水,不能乾淨俐落,稱為老婆禪。

◆文字禪:有的人參禪,不是從心地上用工夫,而是著書立說,透過文字三昧,從文字裡慢慢體會禪的意境,是為文字禪。

◆止觀禪:指繫心於所緣境,繼而運用正覺智觀察、思惟的止觀雙修禪法。

◆野狐禪:一個禪者為了一句「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世,後於百丈禪師處得一法語「不昧因果」,因而脫離野狐之身。由此公案,比喻沒有根據,說走了樣的名為野狐禪。

◆棒喝禪:禪門提倡棒喝,一聲霹靂,破除黑暗無明,照見真性情。像「馬祖一喝,百丈耳聾三日」,像黃檗禪師和臨濟禪師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從棒喝裡透露禪的消息,是為棒喝禪。

◆一指禪:俱胝禪師遇信徒請示:「如何是道?如何是佛?怎麼樣入佛?」無論 什麼問題,他只豎起一個手指來回答,這是一指禪。

◆一味禪:世間百川流歸大海,同為咸味;出世間的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再多的問題,禪的一味就可以調和了。

◆一字禪:比方說,你參一個「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都是一個「無」。在行住坐臥之間,都不離一個「無」,這就是一字禪。

◆看話禪:臨濟宗大慧宗杲禪師所提倡,專就一則古人的話頭,牢牢的看緊,歷久真實參究,以致於悟道的觀行方法。例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是誰?」「狗子有佛性嗎?」這都是有名的話頭。

◆默照禪: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所倡導。默,指沉默專心坐禪;照,以慧監照原本清的靈知心性。就是在沉默寂靜裡觀照自己。

◆南宗禪: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分為惠能、神秀兩支,惠能弘法於南方,舉揚「一超直入如來地」的頓悟禪法,是為南宗禪。

◆北宗禪:與「南宗禪」相對稱。五祖圓寂後,神秀遷至江陵當陽山,力主漸悟之說,其教說盛行於長安、洛陽等北地,故稱北宗禪。

其實,禪的種類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世間上的一切無一不是禪。花開了,是禪,花謝了,也是禪;世間上的生滅是禪,不生不滅也是禪。

禪的種類講過,接著以十二種譬喻來說明禪像 什麼:

◆禪如一張薄紙,搗破即空:薄薄的紙,搗破即空;禪不可說,一說即不中。

◆禪如空手拳頭,手鬆即了:禪是什麼?禪就是拳頭。你以為拳頭是禪嗎?手一鬆,沒有了。禪不可說,說出來的都不是禪。

◆禪如空中雲霧,一掃即空:早晨的濛濛薄霧,籠罩虛空,經晨風一吹,一掃即空。

◆禪如三冬冰凍,一熱即水:嚴寒的冬天,水結凍成冰,冰一遇熱,就溶化成水,不是冰。

◆禪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夜晚的大地一片黑暗,太陽一出,剎時光亮。

◆禪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真理不能明白,你用疑心參究,覺悟了,那個就是禪。

◆禪如鏡上灰塵,抹淨即見:鏡子蒙上灰塵,拂拭乾淨,光就會顯現。

◆禪如芭蕉中心,剝了即無:空心的芭蕉,剝到最後 什麼也沒有。

◆禪如春天花朵,風吹即謝:春天的花朵,和風一吹,就會凋謝。

◆禪如柴中火星,一撥即熄:木柴中的火星,只要輕輕一撥,火星即熄。

◆禪如眾生妄想,一明即了:眾生無始劫來的無明,只要一悟,洞然明白。

◆禪如無迷無悟,證者了知:迷悟是對待的,禪不是迷,也不是悟,禪是了知自性,你能夠了知自性,那就是禪。

我們認識了禪的種類,也知禪像 什麼,現在繼續講禪的層次:

◆外道禪:禪不是佛教專有,外道也有禪。外道禪由於沒有佛學素養,對於佛法的根本,所謂慈悲、持戒,並沒有實際的參修體驗,因此容易有貪心,例如貪執我很安樂,我很有境界,我感到很愉快等,成為一種執著。而且由於對佛學沒有很深的認識,一知半解,容易引生邪見、傲慢,這是外道禪的三種過患。

◆聲聞禪:比外道禪的層次稍微高一點,聲聞的小乘禪中,也有過患,小乘羅漢以出世的思想放下一切,遠離世間,入山修道,閉關參禪。如此一來,聲聞禪也有了三種過患:第一、慈悲不夠。小乘羅漢不發大乘的菩提心,沒有深厚的度眾悲心。第二、獨善其身。小乘羅漢只顧自己,自度自了。所以,大乘佛法要有出世的思想,也要有入世的精神;有了小乘禪的出世思想,沒有大乘的入世精神、事業,這也是一種過患。第三、斷除佛種。因為不發大乘心,沒有弘法度眾的發心,也沒有成佛、做菩薩的願心,只是自己在禪定中享受輕安自在。這是第二種禪的層次。

◆菩薩禪:菩薩禪是追求聖法;菩薩發心普濟眾生,不但不捨棄一法,不捨棄一個眾生,乃至一隻昆蟲、螞蟻、蚊子等,他都常加慈悲愛護。這就是大乘禪。

所以,參禪的動機要正,發心要大;參禪的動機不正,容易有過患。因此,參禪的時候,禪的障礙必須去除。在經典裡,將參禪的果報依其動機、正邪、大小,分為下列十類:

◆為利養心而參禪──墮地獄。

◆為邪見心而參禪──墮鬼神。

◆為逃避眷屬而參禪──墮畜生。

◆為了嫉妒別人,以勝負心參禪──墮修羅。

◆為得世間智能而參禪──墮外道。

◆為了善心安樂而參禪──墮欲天。

◆為得勢力而參禪──墮魔界。

◆為了生天而參禪──墮色界、無色界。

◆為斷老病死而參禪──墮二乘。

◆為了悟道而參禪──生而為人。

所以,真正發心參禪,應該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所謂「寸香能消斗金」、「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過去,曾經有一個信徒供養很多金錢給趙州禪師,請趙州禪師替他誦一卷《法華經》。趙州禪師下了禪床,繞了一圈,《法華經》誦好了。

這並不是趙州禪師走了禪床一圈,就把七卷數萬言的《法華經》誦完,而是趙州禪師一念禪心的功德,足以迴向信徒有相的佈施。所以,能夠一念歸於無念,一滴歸於大海,一心包容虛空,才是真正的禪定。

七. 禪者如何才能內外一如?

「內外一如」,就是表裡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

現在,有的人參禪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儀莊嚴,但是心裡面的貪瞋癡煩惱、人我,一點都沒有去除。有的人參禪只重視心裡的淨化,對於外表的莊嚴、威儀,一點也不注重,例如金山活佛、濟公禪師等,他們「內秘菩薩行,外現羅漢相」,他們禪的境界很高,但是表現在外的是怪異的樣子。所以,在《壇經.坐禪品》裡,六祖大師昭告參禪的人,參禪要緊的是,要能內外一如,也就是表裡一致。

如何才能內外一如呢?一個禪者參禪用功,在他還沒有證悟真如法身的時候,心是跟著身體的變化而浮動,所謂心隨境轉。例如,眼睛痛,心裡就隨著眼睛痛而不能自在;有時腿酸腳麻,心裡就隨著痛苦不堪。反之,當他證悟到真如自性的時候,不但心不隨境轉,而且心能轉境。也就是從心不苦,而做到身也不苦,管它牙齒痛、腸胃痛,他自己的心性已經很有力量,也就不以為苦了。就如挑擔的人,有的人挑了三、五十斤,他就「好重喔!好重喔!」有的人挑了一百斤、二百斤,還不覺得辛苦。因此,一個人的力量是可以訓練的,我們的心本來就具備有這種本能,具有這種力量。所以,參禪可以把心裡的力量訓練得自如,所謂「心能轉境,不為境轉」。

什麼是內外?如果我們不能了解禪的真義,外面的五欲六塵,裡面的真如法身,我們認為是分開的。真正證悟以後,所謂真如法身、五欲六塵,都是一體的兩面。在五欲六塵裡,你能夠覺悟的話,它就是真如法身。

有一位南泉禪師,有一天,問陸亙大夫一個問題,他說:「有人在瓶子裡養了一隻鵝,鵝在瓶裡慢慢長大了,瓶口很小,鵝出不來了。現在我們要把這只鵝放出來,但是不得毀瓶,也不可傷鵝。請問,鵝如何才能出來呢?」

陸亙大夫對這個問題茫然,不知如何以對。正當他猶豫、思考的時候,南泉禪師大叫一聲:「陸亙!」

陸亙大夫隨聲回應:「有!」

南泉禪師笑呵呵說:「這不是出來了嗎?」

這是 什麼意思?鵝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體,你以為我們悟道,證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這個身體消滅、毀壞了以後,另外還有一個真如法身嗎?不是的,就在這四大五蘊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內外一如的話,那就是真如自性。

悟道的人,不要說身體沒有內外,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和我都不是兩個。

禪宗還有一則公案:一天夜晚,有個秀才錯過了住宿的客棧, 越走夜越深,到了深夜時分,實在前不巴村,後不著店。隱隱約約,路邊有一間茅屋,有一戶人家。秀才好歡喜,上前敲門,「我是一個旅人,錯過了旅店,想在你們這裡借住一宿。」

裡面有一個婦女回答說:「我們家裡沒有人。」

秀才說:「你答話的不是人嗎?」

「我們沒有男人。」

他說:「我就是。」

你說你裡面沒有人,「你就是」;你說沒有男人,「我就是」。所以,有一個禪師便為這件公案寫了一首偈語:「捨內分明有個人,無端答應沒有人,客人寄宿非他也,你我原來都是人。」

我們心裡因為有你我的分別,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內外的分別;由於有了這個分別心,因此世間上便有了是是非非、好好壞壞、苦苦樂樂,這都是因為分別心所產生的。現在,我們的社會更有地域的觀念,黨派的分別,所以製造了很多事端。禪,能泯滅這許多的分別,能讓我們把心安住在無內外、無表裡,乃至無身心的世界裡,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內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個統一的人生、統一的世界,那就是一個絕對超越、安樂、平等自在的世界。

說到內外一如,有的修行人,他內心沒有工夫,只懂得裝模作樣;裝模作樣是一時的,不是出於自然。禪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內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本來面目。

趙州從諗禪師,有一天,趙王特地去拜訪他。這時趙州禪師正在床上休息,於是就躺在床上對趙王說:「大王!我現在已年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一點都不介意,非常歡喜,和趙州談得很開心。回去了以後就派遣一位將軍,準備了很多禮品,送來給趙州禪師。趙州禪師一聽,立刻下床到門外相迎。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趙州禪師:「前天趙王來時,您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您為什麼反而下床相迎呢?」

趙州禪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裡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迎接他。」

趙州禪師待客之道,看起來是有三等,實際上,趙州禪師從差別裡認識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調和的人生觀。

就因為這麼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蘇東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訪佛印禪師,蘇東坡便先寫了一封信給佛印禪師,他說:「禪師!我要到金山寺拜訪,請你也用趙州禪師對待趙王的方法來接待我。」

可是,當蘇東坡到達金山寺的時候,佛印禪師已經在金山寺的山門外迎接蘇東坡了。蘇東坡哈哈一笑,他說:「禪師!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趙州禪師,你的境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

蘇東坡以為這回禪師必然屈居下風,而佛印禪師卻吟了一首偈語說:「當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意思就是說,當年趙州禪師不夠謙虛,不到門外去迎接趙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樣了,你那裡能懂得金山寺無量無邊莊嚴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為我的禪床。也就是說,你以為我佛印到山門外來迎接你嗎?沒有!我還是睡在床上,因為大千世界是我的禪床。

另外又有一段公案:有師兄弟兩個人一起修行,師兄持戒嚴謹,威儀莊嚴,平時參禪打坐,講經說法,非常受到信徒的尊重。可是師弟正好相反,不重威儀,生活放蕩,不拘小節,人家都認為他不修行,因此都看不起這個師弟。

有一天,師兄路過師弟住的房子,師弟一看,師兄從門外經過,「師兄啊!師兄啊!來喔!來喔!來喝杯酒。」

師兄一看,很生氣:「哼!不修行,不持戒律,做一個出家人還喝酒!」

師弟聽了以後,就回說:「你連酒都不會喝,真不像個人。」

師兄聽了這句話,非常生氣,就站下來指責他:「你自己不修行,不持戒,還喝酒,現在竟敢罵人。」

師弟就說:「我什麼時候罵你啊?」

「你剛才不是說我不像人嗎?」

「是啊!我說你不像一個人啊!」

「你說我不像人,你不是罵我嗎?我不像人,像什麼?」

師弟說:「你當然不像人,你像佛祖嘛!」

所以,表面看起來,師兄修行的功行深厚;不過,師弟雖然看起來放浪形骸,其實也算是一個「內外一如」的人,所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地悟心空?若能一番齊著力,桃花三月看飛紅。」參禪打坐,不光是注意一個身體,不是光靠打坐就能明心見性,所謂「磨磚不能作鏡」。又如牛拉車子,不走了,是打牛呢?還是打車子呢?車子是身體,牛就是我們的心,參禪不能光靠打坐,你要明心,「心一明,身自然正」。所以,參禪悟道,最要緊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內外一如了。

八. 「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如何能對境界不動心?

一般學佛修行的人,平時聽經聞法,對於佛法的道理好像有所認識,有所謂體悟。但是,境界一來,就迷惑了,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因此,佛教主張「解行並重」,不僅要「說時似悟」,尤其境界來的時候,要能不動心。

過去有一個總經理,老是發脾氣,自己也知道脾氣不好,後來為了改脾氣,製作了一塊木牌子掛在身上,上面寫著「戒瞋怒」。

有一天,無意中聽到部屬私下在談論他:「我們總經理什麼都好,可惜就是脾氣不好。」

他一聽,忍耐不住,隨手拿起了身上的牌子,就往那個幹部頭上砸去,邊砸邊說:「你胡說!我脾氣已經在改了,怎麼還要說我的脾氣不好呢?」

雖然口說改、改,但是修行的功力不夠,境界一來,又被迷惑了。所以,禪宗所謂「八風吹不動」,就是說,我們遭遇利、衰、苦、樂、稱、譏、毀、譽八種境界時,都能不為所動,都能如如不動。

有一僧人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禪師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暑處?」

洞山禪師回答得很妙,他說:「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意思是說,寒冷時用寒冷來鍛煉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煉自己,那就是不冷不熱的地方。

所以,我們在寒冷的時候,心冷;在暑熱的時候,心熱。那裡真有一個不冷不熱的地方?要緊的是,寒冷的時候,不以為冷;暑熱的時候,不以為熱,這就叫做不動心。

有時候,在生活裡面,我們常為痛苦動心,為快樂動心,為人我是非,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動心,這都是修行不夠。所以,我們能夠苦樂不動心,貧富也不動心,榮辱也不動心,不動心就是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偈云:「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參禪修道的人,永遠活在當下,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事情過去了,心裡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跡。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有一些人,三個月前被人罵過,三個月後,他還是耿耿於懷;十年前受過人家的欺負、侮辱、傷害,十年後他還是銘記在心。這樣的人生,負擔也實在太重了。因此,「耳根是空谷投響,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舍」。參禪悟道首先要學不動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哲學家方東美博士,平生喜愛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拚命的掙扎。但是 越掙扎,越是往下沉,眼看著即將遭到滅頂。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家,對於生死應該看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啊!」

如此一想,心情輕鬆許多,四肢也自然放輕鬆,結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還。所以,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為外境動心,同時更要不時的返觀自照。有一則故事說:有一隻烏鴉,從一個地方飛往另一個地方。途中遇到喜鵲,喜鵲問它:「烏鴉!你為什麼要飛到另外的地方去呢?」

烏鴉回答說:「那個地方的人很討厭,他們都常常批評我、誹謗我,嫌我的聲音不好聽。我不要在這裡了,我要換一個地方。」

喜鵲聽了就說:「烏鴉!你不必飛到另外的地方去,你還是回到原來的地方吧!如果你的聲音不改,即使你飛到天涯海角,天下的人都不會喜歡你的。」

所以,我們不要怨恨別人待我們不好,也不要怨恨環境如何惡劣,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能夠處理環境,改變環境,不要自己在環境裡迷失了自己。

如何才能做到對境不動心呢?

◆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今天遇到任何煩惱生氣的事,到了睡覺的時候,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

◆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今天有人對不起你,對你不好,明天就把它忘記,修行人不要有「隔宿之恨」。

◆不要把憂鬱傳染給別人。在生活裡,自己的心頭縱有一些傷心事,不要再把自己的憂鬱傳染給別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寫在臉上,表現在行為上。

過去的禪師們在參禪修行的時候,總是先觀照自己的心,觀照自己能不動心嗎?能無心嗎?印光大師在他的房間到處張貼「死」字,觀「死」就是警惕自己,生死當前,還有 什麼好計較的呢?所以,一個死字,我們記在心上,就會離欲。

有一位曇照禪師,平日向信徒開示,都離不開「快樂啊!快樂啊!人生好快樂啊!」有一天,他生病了,輾轉病塌時,卻不停地喊:「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就問:「當初你天天快樂、快樂,現在有病了,怎麼就痛苦啊!痛苦啊!怎麼自己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就禁不住了呢?」

曇照禪師回答:「住持和尚!請問你,我喊快樂對呢?還是喊痛苦對呢?」

一般人把痛苦和快樂分開來講,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曇照禪師不是真的嗟病嘆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觀照,直下承擔,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都一般樣,面臨生老病死,禪師們永遠有灑脫的聲音。

過去,有一個出家人問曹山本寂禪師:「有一個人通身害病,醫生要替他治療,要不要給他醫治呢?」

本寂禪師說:「不要,不給他看病。」

「唉喲!禪師!你怎麼這麼不慈悲呢?怎麼不讓他去看病呢?」

曹山本寂禪師說:「我要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所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就是能夠不生不死,生死不動心。所以,我們能夠不為榮辱動心,不為得失動心,不為好壞動心,不為是非動心。不動心就能做到「說時似悟,對境也不迷」了。

九. 什麼是外禪內定?

在《六祖壇經.坐禪品》裡,惠能大師對「禪定」作了如下的詮釋:「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所以,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佛教的許多詩偈或古語,都可以用來說明「禪定一如」,今列舉數則如下: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內定)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外禪)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外禪內定,就是內外一如,就是禪定雙修;能夠禪定雙修,則外禪可以影響內定,有了內定,自然就有外禪。

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從禪的名稱即可看出。例如:禪食、禪衣、禪床、禪座、禪味、禪話、禪房、禪悅、禪喜、禪友、禪光、禪用、禪心等。

因此,人間社會裡,那裡沒有禪?禪不止是打坐閉眼,禪是無所不在的;禪,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富有三千大千世界;有了禪,就能生活。禪可以當飯吃,禪也能當衣服穿,例如有名的大梅法常禪師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株松花食有餘。」禪者棲身心於大千世界,樹木蔬食都可以裹腹;禪師們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禪,就是一個「自然」。

禪,也有禪的味道,正如茶葉有茶葉的味道。又如我們的人生,有的人說,人生就好像是喝茶,有的人喝的茶感到好澀,有的好苦,有的好甜、好甘!人生也是一樣,有的人覺得人生很快樂,有的人覺得人生很苦惱,有的人覺得人生的滋味是苦澀的。假如參禪的人有了禪,就等於會喝茶的人,他所感受的茶味不一樣,是甜的、是甘的。

禪之於參禪的人,禪,是我們的床,是我們的房子。因此,禪師們「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大千世界一禪床,大地山河都可以隨遇而安。

禪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禪是般若智能,可以光大自己。禪是一個朋友,在禪的裡面,天下都是有緣人,一切諸佛菩薩、大地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禪是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活用,有了禪的人,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像過去的禪師們,「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有了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禪,是隨緣而住,隨緣生活;禪,是逍遙,是無礙,是自在。

禪,不是標新立異,從古到今,它是不變的,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禪都是一樣的。所以,有了禪,就能超越時空;在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如;在空間上,東西南北,四方無別。

參禪,主要的要把禪活用起來。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果能把禪活用的話,那就是我們的靈巧,我們的智能。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能有禪、有智能,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人生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有一天,仙崖禪師到外面去教化眾生,經過一條街,看到一對夫妻在吵架。太太罵丈夫:「你一點都不像個男人,沒出息!」

先生氣沖沖的恐嚇:「你再講!你再講!再講我就打你!」

「你打!你打!你就是不像個男人!」

先生一個箭步衝上去,拍!一個耳光打下去。仙崖禪師忽然高聲叫喊:「來看喔!來看喔!看鬥雞要錢,鬥蟋蟀要買門票,鬥牛鬥狗都要票。來看喔!免費欣賞斗人喔!」

這一喊,驚動了半條街的路人,大家紛紛好奇的圍攏來看。那夫妻兩個就吵得更凶了,先生跳腳大罵:「你再說!你再說!再說我就殺了你!」

太太狠狠破口大罵:「你殺!你殺!我就是罵你不像個男人!」

仙崖禪師更是大聲叫喊:「唉喲! 越來越精彩了,現在要殺人了,要殺人了!」

看熱鬧的人群中,終於有人忍耐不住,回過頭來就對仙崖禪師說:「喂!和尚!人家夫妻吵架,關你什麼事?你在這裡幸災樂禍地大聲鬼叫。」

仙崖禪師說:「怎麼不關我的事情?你沒聽他們說要殺人,殺了人以後,他要找和尚替他念經,替他超度,那我不就有紅包拿了嗎?怎麼說不關我的事?」

那個人一聽,「真是豈有此理!為了念經,為了拿紅包,人家夫妻吵架,你卻在這裡幸災樂禍。」於是就和仙崖禪師吵了起來, 越吵越激烈,很多人都朝這邊圍過來,那對夫妻不知不覺也停止了吵架,一起過來看熱鬧。

仙崖禪師看他們夫妻不吵架了,就對他們開示說:「做夫妻,兩姓和好,結為一體,應該要好好地互相敬愛,不要吵架。你們看,再厚的冰塊,太陽出來也會溶化;再生硬的飯菜,用火去燒也會煮熟。夫妻彼此要像太陽,溫暖對方,要像一把火,成熟對方。希望你們以後要互敬互愛才好。」

仙崖禪師是真正能把禪活用在生活裡的禪者,他的嬉笑漫罵都能解決問題,他的三言兩語就能把世俗的男女聲色淨化。所以,有了禪用,這就是平常心,所謂「最平常事最神奇,說出玄恐人不知,好笑紛紛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所以,我們不必疑惑,不必分別,不必揀擇,不必把禪定的體和用分開,定是體,禪是用,體用一如,禪定一致,這就是外禪內定。

十. 今日禪者的毛病在那裡?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但是如果參禪不得法,也會成為禪病。

參禪,並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參禪。歷史上,如裴休宰相、龐蘊居士、王陽明、蘇東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禪匠。

參禪,也不一定要在寺廟、禪堂或佛殿裡才可以參禪。雖然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創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建立清規,為禪宗立下了千秋萬代的規範;但是真正的禪者,不一定要在叢林裡,也不拘於 什麼法定規章,只要在山林樹下,就可以參禪,乃至河川水邊,也可以參禪。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廳裡、地板上、床鋪上、沙發上,只要有一個位置能坐下來,就可以參禪。平時出門在外,利用搭機、行船、乘車時,也可以參禪。禪,不是從外在的坐相來看;禪,主要的是從心裡來淨化,來昇華,來參透,來悟道。

現在一般禪者的毛病究竟在那裡呢?舉例說,大家墨守公案禪,講來講去,搬來搬去,就是過去禪師們留下來的公案。所以,過去在大陸江蘇揚州高旻寺的禪堂裡,有一個規矩,不准許講公案,就是怕禪者被公案左右,被公案迷惑了,找不到禪的真正意義。

公案怎麼成為禪病呢?過去有甲乙兩個寺院,寺院的師父每天早晨都會派一個沙彌到市場去買菜。甲寺院的沙彌比較靈巧,乙寺院的沙彌比較笨拙。有一天,兩個沙彌在路上遇到了,乙寺院的沙彌就問甲寺院的沙彌:「喂!你今天要到那裡?」

甲寺院的沙彌回答:「我的腿走到那裡,我就到那裡去。」

乙寺院的沙彌一聽,不知道如何再繼續問,回去就把事情告訴師父、師父一聽,說:「你好笨喔!當他說‘腿走到那裡,我就走到那裡’,你可以再問他一句:‘假如腿不走了,你要到那裡去呢?’」

乙寺院的沙彌說:「喔!原來這樣子!」第二天,遇到甲寺院的沙彌,他蠻有信心的問道:「你今天要到那裡去?」

甲寺院的沙彌口氣改變了,回答說:「風吹到那裡,我就到那裡去。」

回答的話一變,乙寺院的沙彌不知道怎麼回答,回去又把這件事情報告師父,師父聽了以後,又說:「你好笨喔!當他回答‘風吹到那裡,就到那裡’,你可以再問他:‘假如風不吹了,你要到那裡去呢?’」

乙寺院的沙彌說:「喔!原來是這樣!」

第三天,在路上又遇上甲寺院的沙彌,他又再問:「喂!你今天要到那裡去?」

甲寺院的沙彌回答說:「我要上市場買菜。」乙寺院的沙彌又不知道怎麼回答。

話,從側面來講,你也不能體悟了解,從正面上來說,你也不能直下承當。所以,光從口頭上來論禪,不從心裡上去覺悟,像這種公案是不能悟道的。

公案禪是一種禪病,口頭禪也是禪病。口頭禪是禪學,是禪的學問,不是禪宗,不是禪行。口頭禪只是學了一些禪門的術語、禪門的掌故,搬來弄去,是沒有用的。

還有一種禪病,就是鸚鵡禪。看到過去的師父怎麼樣,我就怎麼樣,依樣畫葫蘆,鸚鵡學話,不知其義,那也是一種禪病。

禪是什麼?禪不是隨便的胡言亂語;我們不要以為禪師們講話顛三倒四,在顛倒裡面有他的順序。也不要以為禪師們的話自相矛盾,在矛盾的裡面,有他的統一性。禪,就好像是啞巴吃蜜,甜味點滴在心頭,你只有體會,而不能言傳。所以憨山德清禪師這樣說過:「一身獨坐似枯禪,撲盡寒灰何不燃?忽聽樓頂鐘鼓響,一聲清韻滿霜天。」禪,尤其不能形成野狐禪,不能變成枯木禪,枯木要讓它能遇到春風,能生髮,也就是不要讓禪停滯,成為枯木死灰。

現在的人參禪,有時是為了保健,為了健康。禪,用來做為健康之道,當然無可厚非,可是,身體總有老病死;身體在無限的時間裡,總有它的歲月、年限。而禪是永恆的,不應該只是把它用在健康上面。當然,我們平常每天生活忙碌,能夠坐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不但能消除身體上的疲勞,還可以澄心靜慮,讓你有再奮發的精神。不過,禪的重要意義,還是明心見性,不能光用口頭談說,用公案敘述,用身體枯坐,這許多所謂話頭禪、枯木禪、健身禪、鸚鵡禪,這都是一種禪病。

說到禪病,有的人以為禪沒有 什麼形式,沒有什麼規則,可以信口開河,可以隨手拈來,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有名的禪宗公案「野狐禪」,就是敘述過去有一個人問一位禪師:「假如一個人有了不當的行為,會不會有業報?會不會有因果?」

禪師信口回答:「不落因果。」

不落因果,就是不會墮落到因果裡面,就等於不受因果的制裁,這是不合乎佛法的。所以,他這一字之差,五百世墮落為野狐身,後來遇到百丈禪師,向禪師求一句轉語,百丈禪師教以「不昧因果」,也就是無論什麼好壞都不離因果,終於幫助他脫離野狐身。所以,禪是不能隨便亂說的。

禪,也不能用分別心去參。過去有一位歸宗禪師,想去學五味禪,體會什麼叫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其實,禪本來是不應該有分別、有次第的,學禪最好是學一味禪,所謂「百川流入大海,同一咸味」,江、河、溪水流到大海,都是同一咸味。世間上無論 什麼東西,在禪裡面是不可說,不可分別的。

有人問閑聞和尚:「禪有禪病,究竟什麼是禪病呢?」

閑聞和尚有一個很精闢的見解,就回答說:「衲子因禪致病的很多。」意思是說,有的禪師沒有經過禪學的專家指導,參禪就容易出毛病。病在那裡呢?有的病在耳目,他以為禪是耳朵聽,眼睛看,所謂「揚眉瞬目都是禪」。其實,有時候揚眉瞬目也會成為病,因為,禪不是猜謎語,不能似是而非的猜想。有的人病在口舌,以為胡言亂語,隨便亂說,大聲吼吼就是禪,這是錯的,禪不是隨便亂說的。有的人病在手足,以為進退、指東畫西都是禪,其實都不是。所以,過去曾經有弟子問雲門禪師:「假如有一個人,他眼睛瞎了,耳朵聾了,口又啞了,可以參禪嗎?」

雲門禪師即刻呵斥:「既來請益,為何見而不拜?」

弟子趕忙就地一拜,剛抬起頭,雲門禪師揮起拄杖就打。弟子大驚,向後急退,雲門禪師哈哈大笑道:「你沒有瞎嘛!不要怕,來!你到前面來。」

弟子驚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兩步。雲門又笑道:「你聽得到,沒有聾呀!」舉起拂塵,「你會嗎?」

弟子應聲說:「不會!」

雲門禪師又哈哈大笑道:「咦!你不是啞巴嘛!」

其實,就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聾子、瞎子、啞巴,只要有心,禪在心裡,禪不是用眼、口、耳來學的。

但是,也有參禪的人病在心;心裡有了分別、計較,就是病。真實的禪,所謂「窮尋究妙,超離於一切境界」,這才是禪。所以,禪非坐臥、非言說、非文字;禪,窮諸內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個時候,再也沒什麼可以滯目成病的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香光莊嚴」是有何含義

問: 請法師開示下面一段話的含義: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大安法師:家人反對學佛怎麼辦

問: 家里人反對我學佛、拜佛、誦經,怎麼辦? 大安法...

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否有聯繫和區別

問: 請問師父,我們在經典中常常可以讀到南無阿彌陀...

認知的三個境界

人對事物的認知有三個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

星雲大師《禪修的開示》

禪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學很多的內容浩瀚無涯,宗派...

【佛學漫畫】禪宗四祖道信法師

四祖道信是禪宗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祖師,從他開始,...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許多人在一生之中,會不...

今既披緇,豈敢再隨身轉

參禪人,頓修戒、定、慧,即滅貪、嗔、癡,並不離參,...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每日的生活要如何計劃呢

你每一天的生活,是如何過的呢?有計劃嗎?春秋時,齊...

人生一半一半,要懂得包容不完美

很多人都會要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表示精益...

用去的錢財才是自己的

金錢,要能接受,也要能喜捨,用去的錢財才是自己的,...

四點意見通向快樂人生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樂。快樂是人人...

這八個字誤卻了往生大事

覺明妙行菩薩對常攝說: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圖解

我們在學習師父一部開示的時候,最好將師父所講的大綱...

【推薦】把苦惱的根源找出來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

優波離尊者-持戒第一

出身首陀羅族 優波離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

提前面對現實,為來生積集資糧

死亡好像還很遙遠!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很堅固,這個是...

修福跟沒有修福的天壤之別

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可不得了,那是成聖的一念之間,這...

五蘊的可怕就是「變狀如是」

我們的五蘊身心世界本來是五種功能,就是一個色受想行...

放下心中的弓刀

過去,在舍衛國有一戶貧窮的家庭,夫妻都非常慳吝,性...

佛經中關於觀音菩薩身世的記述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聖眾體系中的一位印度菩薩。關於觀音...

為何阻擋他人護持寺院等同謗僧及破滅三寶

問: 為什麼說阻擋他人護持寺院等同謗僧及破滅三寶?...

女人補血的最佳時間與食物

月經過後七天內是補血的黃金期 根據中醫的說法,女性...

【佛教詞典】聲聞三釋

(術語)大乘義章十七本云:聲聞之名義,泛解有三:一...

【佛教詞典】阿跋摩羅

(異類)Apasmāra,鬼名。法華經陀羅尼品曰:阿跋摩羅...

【視頻】妙境法師《說身無常》

妙境法師《說身無常》

【視頻】地藏經中的二十三種因果報應(宣化上人)

地藏經中的二十三種因果報應(宣化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