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因小失大,莫此為甚

星雲大師  2013/08/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因小失大,莫此為甚

世間上,許多人因為貪圖近利,因小失大;有的人則是只顧眼前,思慮不到未來,也會因小失大!

涓涓細流,不將之堵塞,就會成為潰堤的漏洞,後果不堪設想;星星之火,不把它撲滅,就會成為燎原的大火,結果可想而知。小時候,生活上的一些小缺點,如果不給予矯正,長大成人以後,也可能成為人格上的大瑕疵。所以說「莫因善小而不為」,積小善才能成為大善;「莫因惡小而為之」,小惡多了,則成為大惡。

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病了,怕看醫生,花錢買成藥來吃,結果延誤病情,送了生命。得罪人的時候,怕說一句抱歉的話,結果成為深仇大恨。為了貪圖一點小便宜,結果上了大當,像被金光黨所騙,就是貪圖小利;放高利貸,貪圖利息,當然會被倒債。為了省錢,買二手車來開,結果狀況百出,頻頻送修;貪圖百貨公司的折扣減價,買了一堆用不著的便宜貨,看似撿了便宜,實際上是上當花了冤枉錢。

家庭裡,為了節省幾千塊錢的維修費,不把門窗屋瓦牢固,當颱風來襲,牆倒屋毀,瓦礫紛飛;庭院中的花草樹木,為了節省水費,不給予澆水灌溉,致使庭園荒蕪,這不也是「因小失大」嗎?

台北的捷運工程,為了節省預算一億多元,未設匝門,結果颱風過境淹水,損失幾百億元,這不就是「因小失大」嗎?現在台灣發行樂透彩券,整個社會為了簽註彩券而全民瘋狂入迷,養成了人心好賭的習性。雖然買幾張彩券也許僥倖獲得大利,結果卻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純真性格,正是「因小失大」卻不自知。

佛經裡說,「沉香燒炭」、「殺子成擔」,這些愚人的行為,都會造成「因小失大」的後果,正是「偷雞不著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如同「猴子拾豆」,為撿拾掉落的一粒豆子,結果放棄手中的整把豆子,這是多麼劃不來呀!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裡,都有無限的寶藏,可以成佛作祖,可以解脫自在,可以了生脫死,可以斷除煩惱;但是為了一點五欲之樂,讓塵勞覆蓋了自己的真如自性,使得寶藏不能兌現。所謂「刀口之蜜,終有割舌之患」;因小失大,莫此為甚!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臨命終時貪心是不可取的

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

如何平衡生存與金錢的關係呢

問: 師父,都說追求金錢就是慾望,但世間的生存我們...

守財狗

通常靜坐是為了訓練自己精神集中,洗滌習氣,每天若以...

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多金銀珠寶,不是要我們不貪著嗎

問: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金銀珠寶?佛經裡也強調...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慾望

問: 如何看待慾望?慾望不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嗎...

能夠遠離財色,就超脫了世間種種苦果

經文: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

誰是最貧窮的人

佛陀於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五百位聲聞弟子與...

鴿王

有一天,一隻鴿王率領著部下五百隻鴿子,到御花園去找...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星雲大師《為父母生日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今日欣逢我父親(母親)的壽辰,請您接...

每日的生活要如何計劃呢

你每一天的生活,是如何過的呢?有計劃嗎?春秋時,齊...

人生一半一半,要懂得包容不完美

很多人都會要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表示精益...

星雲大師《焰口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由於您藉面然鬼王的緣起,為阿難尊...

五欲猶如大賊,急當遠離

在佛法中主張人們要在生活中對名利、物質上的追求要時...

華嚴祖師杜順和尚的故事

《華嚴經》八十萬字,皆為甚深廣大法界因緣與因果,非...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時遇到好老師,工作時遇...

破地獄的偈

原來有這樣一個公案,就在宋代的時候,蘇州有一個姓朱...

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問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答曰:益身...

我們本來是清淨的,怎麼染上了貪瞋癡的

問: 我們知道了通過念佛,與佛感應道交,能去到彼岸;...

粉碎你心中的恐懼

恐懼,是理智與快樂的殺手。 粉碎恐懼,乃至恐怖,這是...

網絡學佛的注意事項

網絡學習佛法很方便,但是有利就有弊,大家都有體會。...

吃素的原因來自兩個最起碼的認知

我們不要以為這些飛禽走獸、海里生物、家養牲畜就理所...

如何為病人臨終之人造福迴向

【 復次,普廣! 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慳貪的煩惱對治下去,內在心性的寶藏就打開了

一個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麼去修?從哪裡下手?這不得...

【佛教詞典】末陀摩

為梵語 madhyama 之音譯。又作摩陀摩。不執著於中道之...

【佛教詞典】具足

(雜語)具備滿足也金剛經曰:如來具足五眼。無量壽經...

【視頻】《圓覺經》男聲讀誦

《圓覺經》男聲讀誦

【視頻】釋湛定法師-菩提童話

釋湛定法師-菩提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