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文珠法師《湛江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  2010/07/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因果與輪迴

各位:今天是湛江市佛教協會,在宗教局各位長官同意協助下,請本人出席演講佛學。今天的講題是:因果與輪迥,可分以下三點說明。

一、因果與輪迴的意義

因是原因,果是結果。世間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果必由因,因之與果,如影隨形,絲毫不爽。例如,個人受到別人尊重,原因是行為光明正大,處事公正,待人有禮;個人的事業成功,原因是做事負責認真,有商業道德,有創業精神;做家長的受到子女的敬愛,一定是以身作則,教導有方的好家長;被學生敬佩服從,一定是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在社會受到群眾歡迎,被國家賞識的人,必然是熱愛國家,關心社會的好公民;在世界上受人歌頌讚嘆與景仰的人,必然是對人類有貢獻的偉大人物…。總之,世間事無大小,必有原因。縱觀宇宙之大,品物之盛,內則個人身心的演變,外則社會國家的形成,小至個人穿衣吃飯,無一不受因果支配,無一能超越因果範圍。即使是一般學說,亦不能離開因果的法則。

比如:倫理學,推究事物原理,然後判斷其定義;政治學,審察犯罪動機,以判定其犯罪輕重;醫學研究病因,診斷其病勢安危,何曾不涉及因果關係?被視為萬能的科學,亦不外研究宇宙現象界的因果法則。可以說:科學家埋頭苦幹,不斷研究,不斷分析,不斷演繹與歸納便是因,導致物質文明,醫學昌明,以及種種發明,就是果。誰說科學不談因果?又怎能說:在科學時代講因果是迷信,是落後?

或有人因才貌出眾,品學兼優,竟然懷才不遇,終生寄人籬下,窮得要命;但有人目不識丁,呆頭呆腦,或品德不修,橫行霸道,卻扶搖直上,財運亨通,終成巨富。因而懷疑因果,不信因果,甚至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殊不知因果報應,通於三世。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然則,今生金腰帶的富翁,該是宿世修福善業成熟所致,與今世殺人放火的惡業無關。而沒尸骸的悲慘下場,亦是宿生惡業所追,今世修橋補路的善行,當感來世的福報。因此,佛教根據因果定律,三世循環,認為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得失,皆是人自作自受,絕非天賜神與,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可以說:人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無上的恩人。明白此理,對於眼前的際遇,幸與不幸,都應該坦然接受,不應該怨天尤人。

但為了改善我們的命運,創造未來的幸福,在逆來順受的同時,必須努力改過,積極向善,自求多福。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此皆是勸人明白因果,止惡行善的箴言。

何謂輪迴?輪迴,指眾生在六道中,輪迴往返。六道,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條道路。天,是在人之上,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分。欲界共有六層天,其中居民樂多於苦,身有光明,相好莊嚴,飲食如意,壽命特別長,但仍然是憑藉物質生存的世界。包括男女愛慾,及物質情慾,因名欲界。

色界的眾生,純有色身而無愛慾及情慾,不但正報莊嚴,美妙殊勝,依報國土、宮殿、亦莊嚴華麗。已斷除男女愛慾,無需飲食營養,僅憑禪悅為食。同時根據禪定境界的深淺,分為四級,名四禪天,共有十八層。

無色界的眾生,既無正報的色身,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已脫離物質及情慾的束縛,唯有精神界存在。亦是依據禪定境界的深淺,分為四層。綜合三界共有二十八層天。

人,是指人類而言。人的世界,苦樂交參,或苦多於樂,亦有自然界種種災害,以及人事界種種煩惱牽制。內有生理上生老病死苦,與心理上種種憂悲苦惱的衝擊。例如: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以及五陰熾盛,種種苦事逼迫。當然,人亦有享不盡的富貴榮華,有說不盡的賞心樂事,但此皆是無常變壞,往往樂極生悲。何況人命無常,青春不永,一旦死神降臨‘萬兩黃金拿不去,一雙空手見閻君。’若然生前能夠持戒修福,當可保持人身不失。否則,作惡多端,死必墮落三惡道受苦。所以說:人道苦多於樂。

阿修羅,譯名無端正,又名非天。此類眾生,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個性好勇鬥狠,誑妄驕詐。居須彌山空間宮殿的,是天道阿修羅;居海底的毒龍,或潛跡深山的毒蛇猛獸,是畜生道中的阿修羅。人間好戰多嗔,殺害無辜,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是人道中的阿修羅。地獄與鬼道中,嗔恨心重的眾生,亦屬阿修羅攝。

畜生,是指個性愚癡,背天而行,不能自立,賴人畜養的生命。有胎、卵、濕、化四種。大自龍、獸、禽、畜,小至昆蟲螞蟻,與水族中微生物,遍滿人間,山野澤沼。無論欲界、色界、或阿修羅,或地獄與餓鬼道中,無處不有,不一定需要人畜養,故又名傍生。

餓鬼,是鬼道中的眾生,但有靈性,而無色身。概括而言,可分為無財,少財,多財三種。無財鬼,是指餓鬼的一類,貧窮無福,常受飢餓逼迫之苦。少財鬼:雖得人間飲食,但常感不足,相當苦惱,即是夜叉羅剎之類。多財鬼:受人間祭祀,福樂類似人天,屬鬼道中的神類,亦即是俗人所拜祭的鬼神。此外,還有沉冤待雪的冤鬼,枉死等待超生的厲鬼,或生緣未具,無人供奉,終日遊蕩閑散的孤魂野鬼。此類多住幽室空房,人進則害。鬼道眾生,與人道雜居;午前陽盛,多藏慝於陰暗處;午後陰盛,則四散遊行,幢幢鬼影,往來人間,可穿牆逾壁,不由門戶,畏人陽氣,遇人即閃避,不將人害。除非互有宿緣或宿怨,遇之則或為禍為福。

中國古人,每以為人死為鬼,或鬼是人的歸宿,因而連想到鬼的世界,既要生活,亦需要金錢。故孝子賢孫,燒大量紙錢,或紙札洋房,汽車、飛機、司機、僮僕之類。用火梵燒,供給親人使用。更有因宗教或民族不同,不但用畜牲拜祭,甚至用生人殉葬,這都是迷信行為。其實人死為鬼,機會不多,因鬼道只是十法界眾生之一,由中品十惡業引生。業報受盡,或親人做佛事超薦,即可脫離鬼道,轉生為人,或上生天界,或轉凡入聖,甚至覺悟成佛。所以鬼道,絕非人死的歸宿處。

地獄,位居人間地下,苦如牢獄,因名地獄。佛眼觀見,地獄眾生,受苦無量,及其受苦之處,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等三大類。根本地獄,又名無間地獄,其中有八大寒冰,及八大炎熱地獄,隨人所犯罪業輕重而受苦大小,及時間長短不一。凡人間罪大惡極的人,死由業牽,即墮地獄受苦。總之,眾生被善惡業力驅使,在天、人、阿修羅等三善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輪迴不息,時而做人,時或做鬼,時而牛胎,時而馬腹,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生死死,循環不已,如車輪的旋轉不停,因名六道輪迴。

二、因果與輪迴的關係

是誰主使眾生在六道輪迴,生死循環不息?佛經的答案:是因果,是業力。眾生由身口意三業,造作一切善惡業因,在因緣成熟時,能引生同類的結果。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是以因果與輪迴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因果與業力,是六道輪迴的軸心,亦是眾生生死循環的主因。眾生無論上升或下沉,或苦或樂,皆由自己所作的善惡業力所主使。故欲想上升不墮,純樂無苦,應當從人道開始止惡修善。

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思想敏捷,頭腦靈活,忍耐力強,進取心勝;上有天堂快樂的鼓舞,下有地獄苦惱的警惕,旁有畜生餓鬼的借鏡,最易激發道心。至於其他五道,欲界諸天,耽戀塵勞,身心放逸,無心修道。修羅嗔重,障礙修道,畜生愚蠢,不懂修道,地獄餓鬼太苦,無法修道,唯有人類,苦樂交參,最宜修道。人若立品修身,敬信三寶,佈施持戒,奉行十善,修心聖道,何止可保持人身不失,或上生天界,還可以解脫生死,超越輪迴,轉凡入聖,覺悟成佛。

可惜一般人,不識因果,不信三寶,不肯止惡行善,煩惱特別多,貪嗔特別強。不是貪名,貪利,便是貪財,貪色,貪無止境。每為滿足個人名利財富,或為鞏固個人權位勢力,不惜損人利己,薄人厚我,抑人揚我……不自覺走向邪惡之途。身則殺盜淫,口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則貪瞋癡。若是上品十惡業,死即墮地獄;中品十惡業,死則淪為餓鬼,下品十惡業,投入畜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皆是由十惡業所招致的惡報,故名三惡道。

如果人能夠仁慈忠厚,遠離邪惡,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言綺語,不兩舌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做上品十善業,加以布拖持戒,修福修定,死即生天,享受天福。若做中品十善業,加以受持五戒,可保人身不失,隨其業力,報生人道,苦樂各殊。下品十善業,加以嗔恨心重,妒忌障礙,報生五趣阿修羅道,其果報體大小不一,苦樂懸殊。但同由十善業得生,故與天道、人道,合名三善道。可見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關係密切,而且對人生的影響重大。

三、因果輪迴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不信因果報應之理,不肯接受佛教六道輪迴之說,更懷疑鬼神存在的真實性。其實,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不難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六道輪迴就在人間。例如:人間富豪,享用如意,一擲千金。其財富之多,環境之美,簡直是人間天堂。及其財盡勢去,一夜之間,變成窮漢,加以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個中苦惱,又何異人間地獄?

在落後國家,糧食奇缺,醫藥欠缺,與物質富裕,醫藥進步國家比較,正是人間天堂與地獄的寫照。目前世界上,不知多少人在飢寒交逼中掙扎,無以為生。特別是中東地區的兒童,餓到骨瘦如柴,非人間餓鬼是甚麼?還有社會上,行為鬼鬼祟祟,居心不正的人,就是人間牛鬼蛇神。至於陰險好戰,奸詐多嗔的人,就是人道中阿修羅,而人面獸心,不修品德,姦淫邪盜,弒害父母,殘害兄弟手足之人,又何異於禽獸?同是人類,同生天地之間,就有天堂地獄之分,以及人鬼畜生之別。何況眾生,自無量劫來,所作善惡業,品級不同,種類各異,依因感果,據業受報,自然六道懸殊,苦樂天淵。

眾生隨著自己所作的善惡業因,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生生世世,不斷在六道輪迴中轉世,前世之前,還有數不盡的前世;來生之後的來生,仍然連綿不絕,如是三世因果循環不息,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征之事實,無論古今中外,對於人死轉世為人、為畜、或互為夫妻眷屬,或受因果報應的紀錄甚多,豈可不信?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此故事正是發生在中國康熙年間,據說:當年中國南京金耕縣,有一養驢之家,其子三歲,母死,由惡業牽,投生子家為驢,代負貨物。十六年後,其子用驢負糧食回家,驢已老,不勝負荷重物,走得很慢,子因趕路,鞭驢出血,驢望著兒子,悲泣不已。夜託夢其子說:因生前盜汝父銀三兩,故死做驢還債。今債已還完,希望勿再使之負荷重物及鞭打。子始知是母投生,而善養其終。

牽豕就屠故事,亦是發生在當時浙江省,黃岩縣,有一屠戶,以殺豬為業。臨死自割臂肉食,併命其子加一刀,三年後,子家畜一豬甚肥,決定牽往屠場宰殺,竟牽之不動。後文殊菩薩,示現一人在前,輕呼其生前為人之名,豬竟隨行,子因知是父親投胎,泣不成聲,即停止殺業,善養肥豬。

近代(一九四八年八月七日)重慶陪都晚報載,貴州通訊一則云:本月初三日,貴州修文縣,發生一件果報之事,頗堪尋味。緣修文縣,岩腳鄉,李姓農民,家有妻子,與年方週歲男孩,夫妻視此子若拱壁,每日外出工作,均抱此孩同往,以防發生意外。李某過生日,赴城買母雞一隻,返家命妻煨雞,其妻遂將雞洗淨,置於鍋中煮。不久李因田中工作未完,即偕妻往田工作,估計返家時雞必熟,其子因午睡未醒,不便攜往,恐其著涼,隨將棉被蓋在小孩身上,放心而去。剛走不久,同村陳某,因家中走失母雞一隻,四處找尋不獲,乃至李家,忽發覺鍋中煮有一母雞,錯認為己物。李陳素有嫌隙。陳將雞取出,心尚不甘,復施其極殘忍手段,將李某之子,放置鍋內,取雞代之而去。不久李某夫妻返家,床上孩子不見,方感驚異,突見鍋內有異,前往一看,當時魂飛天外。原來二人之獨子,被煮爛於鍋中,皮肉均裂,慘不可睹。二人見狀,痛不欲生,當夜妻即憂病而亡,李某亦自殺死。隔一日,雷電大作,陳某竟被雷擊死。陳某尸旁,死有野貓一隻,口內尚有雞毛數根。因此,知謀殺李某之子的兇手,即為陳某。而食陳某之雞的是野貓。故陳某及野貓均被雷擊(錄自唐湘清著因果報應故事類編)。

當知,因果報應,既通三世,復通善惡。人由自己所作善惡行為,將引生未來類似的果報。是以人的正報,容貌好丑、壽命長短,健康好壞;人的依報,貧富貴賤,苦樂懸殊,皆由人宿業或現業所感。故人想富貴,當散播富貴種子,實行佈施,種福惜福;人想長壽,必須戒殺放生,仁慈愛物;人想平安,如意吉祥,一定要立品積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否則,一方面求神拜佛,希望福壽康寧,平安如意;一方面行為不檢,無惡不作,不種善因,欲得善果,神佛豈不變為幫兇?

然則,如何種福?佛說佈施就是種福。佈施,是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財物,知識,精神與力量,分佈給予其他急需的人。例如:出錢出力,從事社會文化教育工作,作育英才;或隨時隨地,給人知識學問的協助,是法施。出錢出力,建設社會慈善、救濟等福利事業,給人財物的援助,是財施。服務社會,警衛,拯溺,救火……各種社工;或隨時隨地,替人排難解紛,救急扶危,是無畏施。

關於佈施的對像,佛經分為恩田、敬田、悲田、福田等四種,對自己父母師長,給予物質供養,精神安慰,力量支持,執役服勞,是在恩田種福。對三寶恭敬,禮拜供養,護持正法,盡一切義務,是在敬田種福。對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悲愍同情,以財解困,以智解憂,以力除畏,是在悲田種福。對凡有生命的動物,無論凡夫,或聖人,不管是人類,或畜生,平等施與,平等愛護;或慈心照顧病人,侍奉湯藥,是在福田中種福。等如農夫在田中散播種子,努力耕耘,必有收穫。我們將自己的金錢,學問,愛心,敬心,悲心,散播在恩田,敬田,悲田,福田中,則善因善果,福報無量,是名種福。

有人以為將自己財物分給別人,自己必遭損失,往往善財難捨;殊不知樂善好施,福報常隨左右。結果愈施愈有,所謂:‘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或有人說,貧窮佈施難。其實只要有心佈施,不一定要大量金錢。如佛在世時,貧女點燈供佛,夜來大風吹不熄,天亮,目連欲熄不能。佛告目連,即使海水暴風,亦不能熄滅此燈。因為貧女一錢,得來不易,且發心廣大,將因此燈供佛,心光照明,得大智慧,終必成佛。可知佈施非關金錢的多少,而是在乎發心的大小。何況除金錢外,家中餘物,個人知識,時間,精神,力量,皆可佈施。身體器官,生前死後,亦可佈施。

或用友善喜悅,含有鼓勵同情的眼睛看人,是好眼施:用歡喜心,和顏悅色,對父母、師長、三寶、及一切人,是和顏悅色施。常用語言文字,歌頌讚嘆別人,不妄言綺語,不惡口罵人,是言辭施。以禮待人,迎送如儀,不生輕慢心,對父母師長,執役代勞,是身施。對人態度誠懇,和藹可親,是心施;對三寶、父母、師長及一切人讓床讓坐,供給使用,是床座施。以房舍供養一切人,方便遠行者,或以私人住宅,改建道場,供佛安僧,是房舍施。此外,對殘障人士,給予方便協助,或對孤獨老人,無依孤兒,照顧供給,無一不是佈施種福。

種福之人,實行方便,廣種福田外,還要惜福,切勿損福。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否則,未富先驕,揮霍無度,不知惜福,結果,福盡壽未盡,晚景淒涼,衣食欠缺,貧病交逼,真是苦不堪言。報章時有報道,老翁跳樓自殺,或老婦自縊身亡,正是壽星公吊頸嫌命長,皆因有壽無福之過。

或有人富甲天下,享用如意,可惜疾病纏身,或英年早喪,此正是有福不能享的慘劇。因此,我們求福,種福,惜福外,還要求壽。然欲想健康長壽,非戒殺放生,多積陰德不可。因為殺生之因,必招多病短命之報。可惜世人,皆迷信肉類滋補,肉類營養。為了健康長壽,更為滿足口腹之慾,不但殺生食肉,還要想出種種殘忍無道的方法,殺害生物。自己要長壽,而奪取其他生物的性命,還要令其難死慘死,太不公平啊!

黃庭堅詩曰: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是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

耐庵道人詩:

‘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最怕是殺烹,最苦是割肉,

擒執未施刀,魂驚氣先窒,斷喉氣未絕,顛倒三起伏,

魚鱉無聲類,見死睜兩目, 揮命砧幾間,張口不能哭,

念此惻肺肝,何忍飽口腹。’

何況動物被殺,恐怖憤怒,怨恨痛苦的情緒,往往使細胞產生毒素;人將含有毒素的肉類,吃入口中,藏到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而引生各種疾病。還有動物和人類一樣,患有各種疾病,人將生病動物殺食,直接從動物傳染病菌,焉能不病?

即使是最健康動物,被殺死後,體內細胞,立刻開始腐敗,細菌立即成長,所以食肉的人,不但腸胃填滿各種動物尸體,同時吸入大量危害健康的毒素。現代科學已否認肉類滋補的說法,並且證明肉類傳染病菌與毒素,能破壞人的健康,求健康長壽的人,最好戒殺放生,實行素食。

至於平安,亦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環,否則,有福兼有壽,但終日煩煩惱惱,或疾病綿纏,或意外頻生,有福不能享,有壽不能保,何樂之有?古人說:‘平安就是福’。可見平安對人的重要,人欲想平安,必須敦品勵行,處處忍讓,切莫貪名,貪利,又貪色,或爭是、爭非、又爭強,以排除人事的困擾與衝擊。

此外,還要宅心仁慈,止惡行善,實行不殺而仁愛,不盜而義利,不邪淫而禮節,不妄語而誠實,不離間而和睦,不惡口而友善,不綺語而警世,不貪慾而好施,不瞋恚而寬恕,不邪見而正信;身口意三業皆善,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災人禍,防止意外發生,平安不求自然得。

不過,因果報應之理,既通三世,則今生行善積德,善果可能報在今生,亦可能報在來世。至於宿世惡業未消。今生雖努力行善,仍不能避免宿世惡業所招惡果。因此有人雖終身行善,仍遭劫難,主要原因是宿業所追,不能倖免,當人力無法抗拒宿業逼害時,唯一辦法,就是敬信三寶,懺悔業障,求佛菩薩慈悲加被,消除宿業,自可逢凶化吉,遇禍成祥。特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無論是痛苦,是天災,是人禍,種種不幸或意外發生;不管是求福,求壽,求平安,甚至求富貴,求子女;只要專心誠意,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必然離苦得樂,所求如意。

法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中佛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因為觀音菩薩,悲心救苦,無處不現身,所以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救人舟。

各位,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何況人的心理,有種種煩惱,人的生理有種種病苦,人的四週,有人際關係的風險;人的環境,有自然界的災害,真是苦惱多端,彷徨無依。當我們身心苦惱之際,最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保證身心輕安,離苦得樂。既不要錢,又不迷信。因為,稱念菩薩聖號有求必應的原理,不僅是宗教界感性與靈性的事,而且是理性的事。在哲學言,是理性的相通;在心理學,是心電的交流;在宗教學,是靈性的契合;在現代科學,猶如無線電波的呼應原理,觀音菩薩的慈悲,如磁電充塞太空,眾生機感如收音機或電視機,我們稱念菩薩聖號,等如扭開機掣,感應的快慢,則要視個人內心虔誠的程度而定。絕對不迷信,至於實際上感應的事蹟,中外古今,紀錄甚多,現在告訴各位一件事實。

一九六零年,本人在日本東京大正大學研究院攻讀時,暑假曾與同學數十人,到東京淺草區,參觀淺草觀音堂,見有一碑文紀載曾經發生的事。原來一九二二年,日本東京大地震,引生大火焚燒,死傷人數竟然三十多萬。東京淺草區幾乎全毀,公園池水亦被大火燒乾,唯園內觀音堂,約三間舊屋獨存。災民被大火包圍,群集於該處,屋裡屋外,樓上樓下,共二萬多人。大眾同聲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結果倖免於難雲。此足以證明法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所說:‘若有持是觀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確屬事實。

各位,我們明白三世因果輪迴之理,一切皆自作自受,就應該佈施修福,戒殺放生,止惡行善,停止惡業,廣種善根。若能懺悔業障,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自可消災障,增福壽,如意吉祥。若進而信佛學佛,念佛修行,必然了生脫死,超出六道輪迴,畢竟離苦得樂。至於如何信佛,學佛,明天再與各位討論。

信佛與修行

解釋此題,可分三點說明:一佛的意義與歷史,二為何信佛如何信佛?三何謂修行如何修行?現在先說第一點:

一、佛的意義與歷史

印度話佛陀耶,簡稱佛,譯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因為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此界他方,過去、現在、未來、無不有佛。現今,在我們的世界成佛的,是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譯名能仁,牟尼譯名寂默。能仁代表慈悲,寂默代表智慧,綜合而言,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個性慈悲,又具足智慧,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究竟圓滿的大聖人。

這位三覺圓,萬德具的聖人,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於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宮,享用如意,尊榮無比的悉達多太子。由於先天性的仁慈,面對當時階級極其森嚴的政權,眼見群眾的苦惱日增,因而激發悲天愍人的同情心,正義感,為爭取民眾的幸福而自我犧牲,毅然放棄家庭溫暖,拋棄儲君的權位,出家修行,開始追尋人生的真諦。

當悉達多徹底了解人生真理,覺悟成佛後,不但促進當時印度政治的改善,使人民獲得自由平等的待遇,同時為全人類帶來真理的光輝與啟示。可以說:佛是慈悲、智慧、與真理的綜合體。佛所創立的佛教,亦是以真理為生命,以智慧為骨幹,以慈悲為血液,以佛性平等為指歸。由於佛教本質性的慈悲,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無論流傳到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或受到任何暴力的打擊,都不曾發生任何流血的戰爭,始終擔任容忍、犧牲,保持和平的角式。

由於佛教後天性的開拓智慧,以及真理的證得,所以自始至終皆本乎真理,契合人性,領導人類走向覺道,納人生於正軌,從不摻雜邪見的思想,與迷信的行為。由於佛教最終目的是佛性平等,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所以本乎平等的理性,擴展人類的德性,淨化人類的靈性,使人在利己的同時,能兼利他,在利他的淨行中,又能助長自利功德,以達到二利究竟,覺悟成佛之目的。

佛教傳入中國,曾給予中國文化莫大貢獻,曾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光輝不朽的一頁。特別是隋唐之間,佛教竟成為中國民族思想的主流。當時中國帝王,及一流權威學者,無不信佛學佛。可惜唐宋以後,因中國文化思想流於清談,而佛教學者,亦偏於出世無為的思想,尤甚的是明清以來,一般出家為僧的人,不是潛居深山,獨善其身,便是寄跡鬧市,念經送殯,超薦亡靈,無復昔日尊德性,做學問的作風,更談不上入世救世的精神。而一般神棍,又因僧尼的無知,利用佛教之名,欺詐世人,遂其名利之欲,致使社會群眾所見所聞,都是一些不足以代表佛教的怪事,因此視出家人為悲觀厭世的消極者,或專為死人服務的可憐蟲。特別是誤會佛教,是迷信鬼神的宗教。但我們從歷史的考證,佛絕非眼看不見的鬼怪神靈,亦非佛教徒心目中冥想幻現的人物,而是真真實實降生人間,生長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說法利生都在人間的聖者。

佛在創立佛教之前,沒有名利的野心,沒有權威的慾望,沒有支配世人的思想與企圖,唯一擁有的是廣大的慈悲,湛深的智慧,以及救世救人的弘願。佛創立佛教後,傳播真理的態度,既不運用權力或感情來臘取信眾,更不涉及迷信與政治。所以佛教是人間的,是純正無邪的,是入世救世自他兼利的,是能令人擺脫生死輪迴苦惱,走向自由平等,幸福快樂的。梁啟超據此而說:‘佛教的信仰是理信非迷信,是入世非厭世,是兼善非獨善。’所以,無論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需要佛教,都應該信仰佛教。

二、為何信佛如何信佛

我們為甚麼要信佛,又應該如何去信佛,我認為信佛的理由有三點。

(一)為了解真理認識人生

西哲蘇格拉底說:‘最寶貴的知識,是認識自己。’可是古往今來,曾有誰能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人生?沒有啊!關於人生究竟是甚麼?人又該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做人目的何在?普通人無法理解,文學、哲學家亦無法理解。即使自命不凡的科學家們,亦不過認為人只是無數細胞組成的有機體,有活力的生物而已。為使生物的生命生長與健康,就要研究飲食營養,致力於物質文明。但科學從來不知道人生精神的另一部份,應如何發展、如何促進人類精神的文明與健康。結果,科學愈進步,物質愈文明,人類精神愈衰落,愈苦悶。很多人無法提升自己,唯有隨波逐流,渾渾噩噩的生,渾渾噩噩的死,根本不知人生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莫談認識自己了。

當然,芸芸眾生中,亦有關心人生,研究人生,希望改善人生的人。可惜大都迷失自性,始終無法揭開人生之謎,徒然見仁見智,令人莫適所從。茫茫人海,真不知何處是家鄉。古人說:‘人生恰似採花蜂,剛從西來又飛東,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足以反映一般人對人生的迷惘,無可奈何!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夜櫵明星,成等正覺時,已揭開宇宙秘奧,證得人生真諦,了解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外緣起性空。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皆屬生滅無常,幻有假有,無需過於執著,更不應為短暫的享受,而損人利己,作惡業,招苦果。但由於緣生關係,彼此互為因緣,互相依賴。故人與人間關係密切,誠應互相尊重,互愛互助。當知人是組織社會大我的單位;社會大我,是由無數小我細胞綜合而成。個人小我與社會大我,休戚相關,苦樂與共;唯有大我平安幸福,私我才能幸福快樂。因此,佛認為人生意義,是貢獻不是佔有;人生價值,是責任的完成,不是權勢的擴充;人生目的,是精神的開拓,不是物慾的滿足。

可惜世人不明白人生意義,不知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各私己所私,各愛己所受,往往為滿足個人的佔有與享樂,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薄人厚我,欺騙奸詐,強奪巧取,妒忌陷害;一切罪惡亦隨之而來,致使今日社會罪惡日益增,禍亂日益盛,犯罪案件層出不窮,而良善的人生,竟變為兇惡殘暴的動物;高貴的生命,終淪為物質奴隸,既可悲,又可恥。我們為拯救人性墮落,為開闢人類前途,更為使全人類了解人生,認識自己,非信佛不可。

(二)為解脫生死離苦得樂

人的生命,有生必有死,可是人皆貪生怕死。事實上,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永無止境。是以佛教人在止惡行善,持戒修福,保持人身不失外,還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斷除此招引生死的根本煩惱,則苦因既滅,苦果不生,就可以解脫生死束縛,超出六道輪迴,證得真理生命長生不死的幸福。所以,我們為解脫生死,離苦得樂,非信佛不可。

(三)為覺悟成佛廣度眾生

解脫生死僅屬自利,並非究竟。欲得圓滿無缺的人生,必須進而廣修福慧,學習諸佛無量道法,取消心中無量煩惱,實行利益無量眾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不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直至覺行圓滿,自可成佛。

成佛之後,又作甚麼?成佛後將永遠執行純為利生的任務,開始專為利他的工作。因為菩薩雖然發心廣度眾生,但煩惱未盡,生死未了,慈悲與智慧都有限,利生力量、度生數量更有限。今既成佛,智慧與慈悲既圓滿又統一,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智平衡,情感與理智並運。永無止境,永不休息的濟物利生。所以,我們為了覺悟成佛,廣度眾生,非信佛不可。

我們既然知道佛教的宗旨,是覺悟成佛,普度眾生。佛教的職責,是拯救世人,利益眾生。佛教的精神,是深入民間,不捨眾生。我們信佛,不但獲得向上的鼓舞,且可驚醒迷夢,可堅強意志,可開拓智慧,可走向人生正軌,轉凡成聖,覺悟成佛。但我們應如何信佛呢?

我們開始信佛,首先要正信三寶,皈依三寶。正信簡非迷信、盲信,神佛不分的信,而是提高理智, 認識三寶,了解三寶,然後信仰皈依三寶。三寶指佛、法、僧三。

佛,是佛教教主,是創立佛教,導人止於至善的聖人。法,是佛所說的人生真理,及親證真理,離苦得樂的方法。僧,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代表佛教的出家二眾。佛法僧皆能令人迷途知歸,令人止惡行善,令人克制煩惱,解脫生死,離苦得樂,因名為寶。普通人信仰依賴佛的教導,法的啟示,僧的傳授與輔導。在絕對信仰三寶的虔誠意識中,不斷淨化身心,開拓智慧,積集功德,終於走出迷途,趨向覺道,遠離煩惱,出離生死,回歸真如自性的故鄉,故名皈依三寶。

既皈依三寶,確定佛弟子的身份,就要堅定立場,鞏固信念,不應見異思遷,轉移信仰。所以皈依三寶的誓詞是:歸依佛,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可惜今日社會,很多自命信佛的人,根本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物?甚至神佛不分,鬼神莫辨。每以燒香叩頭,求神許願,便是信佛。殊不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若不改過遷善,廣積陰德,何來福壽?怎得平安?所以信佛,主要是皈依三寶,止惡行善,多聞佛法,如法修行,使自己從實踐佛法的行動中,獲得信佛學佛的利益。絕不是求神許願這回事。

三、何謂修行如何修行?

修是修改,修習;行是行為,造作,包括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人因不明真理,不懂因果,不知善惡報應,更迷於物質享受,身口意三業不是殺盜淫妄,就是貪瞋癡,導致種種不規則的罪惡行為,既損人又不利己。今既正信三寶,皈依三寶,就應憑藉三寶的啟示,理解佛法,修學佛法,以佛法來修改往昔不規則的思想與行為;立志改過自新,建立品德,利己利人,使自己與他人,共同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旅程,創造圓滿無缺幸福快樂的佛道生命,便是修行。

至於如何修行,我以為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修行的先決條件,該是多聞佛法,理解佛法。其次是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最後是運用佛法,廣度眾生,利己利人。

(一)多聞佛法理解佛法

多聞,是學佛修行先決條件,無論是從佛處聞,從佛弟子處聞,或從經典中得聞佛法,皆應提高理智,思維分析,明辨真偽邪正,最後將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實踐。所謂‘從聞思修’。若不多聞佛法,難免盲修,使正信的佛法,變為愚昧無知的行為,非常可惜。但若聞而不修,將流於空談,如人說食數寶,難得實益。是以學佛,當深入了解佛法,使信仰與慧解,多聞與實踐,融合為一,然後開始修行的旅程。

(二)受持佛戒奉行十善

戒能防非止惡,淨化身心,是滅惡生善的根本,轉凡入聖的初階。瓔珞本業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佛制戒律,有在家弟子的五戒,八戒;有出家弟子的十戒,具足戒,及菩薩十重四十八經戒……等戒相不同,但皆以五戒為根本。無論在家出家弟子,都要戒殺、盜、淫、妄,犯之將被棄於佛法大海之外;生則淪為魔眷,死必墮落三塗。其罪極重,因名四根本戒。楞嚴經名之為諸佛如來四種清淨明誨。

戒殺生:即不得殺害一切生命,包括人畜。因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人既愛護自己生命,亦應愛護一切人及一切動物的生命,不應蓄意殺害。佛教認為,無論是殺人,殺畜,或殺害自己,無論是親手殺,派人殺,直接殺,或間接殺,是

謀殺,或誤殺,或墮胎,皆應禁止。勿業漁獵,勿販賣刀槍,勿經營魚網釣具等殺器。遠離一切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內則長養慈悲心,外則關懷保護他人生命的安危。實行戒殺放生,愛物如己。當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佛弟子中薄拘羅尊者,因持不殺生戒,得五種不死,且健康長壽。據說尊者出世時,母生一肉圍,以為怪物,放在鍋中,煎之不死;又放在水中煮之,不死;投入水中,不死;為巨魚所吞,不死;魚為人捕殺,刀割不死。後出家修行,壽為時人一倍(一百六十歲)佛弟子中壽命第一。

戒偷盜:又名不與不取。凡物各有主,非主人給予,擅自取之,皆屬偷盜。包括一切強奪巧取,明搶暗偷,或貪贓枉法,或走私漏稅,種種不義行為。此外,凡沽名釣譽,用不正當手段爭取名聞利賽,或憑藉職位,令他人饋贈等,皆屬偷盜。

偷盜之罪,最重是侵損佛門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又名十方常住僧物。僧包括比丘、比丘尼眾。常住僧物,可分四類: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限於某一僧團所共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園,廚房僧舍,庫房食物等,永屬此處常住僧所共有,不得與他寺共。意謂是此常住中常住僧之物。

二是十方常住僧物。指某一常住用以日日供僧的食物,是十方僧之物。十方僧至,皆可進食共享。

三是現前、現前僧物。指僧團中各別比丘或比丘尼個人私有之物,即現前僧的現前物。

四是十方現前僧物。如亡僧的遺物,理應歸十方僧所有,可分與十方僧眾。但輕微遺物,可獨施與現前僧眾。

根據此,出家人固不可以盜取常住物,而其死後私人遺產,亦歸十方常住所有,不應由其徒眾,或俗家眷屬所承受。至於在家佛弟子,更不應侵損常住僧的一切飲食財物,更不應接受出家親人的遺物。否則,皆犯盜戒中最重之罪,豈可不慎。

戒邪淫:在家佛弟子,除夫妻關係,不得貪圖色慾,另攪婚外情。出家佛弟子,則絕對戒淫。因為淫慾是生死根本,罪惡根源,所謂:‘萬惡淫為首’,屬於性戒,非禁不可。沙彌或沙彌尼,尚且戒淫,況比丘、比丘尼。楞嚴經教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若六根不淨,蓄妻生子,破根本大戒,死必墮阿鼻地獄。

戒妄語:包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皆屬口之惡業,必需戒除。因為語言,是人類社會傳達情感、交換意見、維繫公關的橋樑,對人影響既深且巨。故佛勸入說話要誠實,報導要正確,出言要友善,立論要中肯,不應妄言綺語,或挑撥離間,或惡口罵人。特別是出家人,更要善護口業,切莫自讚毀他,更不可妄言見神見鬼,蠱惑世人。或未證聖位,而妄言證聖,自說神通,迷惑信眾,謀求世間名聞利賽,誤己誤人。楞嚴經言:‘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己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可知妄語之罪不輕,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佛列為根本大戒。

戒飲酒:酒能亂性,有損健康。普通人講究衛生,愛惜前途,尚不飲酒,何況佛弟子,修學佛法,想保持頭腦清醒,清心寡慾,自應戒飲酒。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因飲酒亂性,殺鄰家之雞,奸鄰家之婦。佛因此禁止比丘不得飲酒。四分律說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代科學,已證明飲酒有害身心,引生各種疾病。根據酒的麻醉及刺激性言,不飲酒,該包括不吸毒,以及不飲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飲品。

人的心理,自無始時來,便蘊藏看貪瞋癡種種毛病;加以外界物質誘惑,色情迷惑,環境蠱惑,形成人性弱點,最容易侵犯別人。佛為使人克制自己,保障他人,因制五戒,敕命佛弟子,嚴持不犯。人不殺生,可以保障他人生命安全;人不邪淫,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出家人可以保障人格安全;人不妄語,可以保障彼此權益,維繫公關;人不飲酒,可以保障健康,不荒棄正業,不造惡業。若然人皆不殺生而仁愛,社會何來殘殺,世界怎會戰爭?人皆不偷盜而義利,則社會何來強盜與小偷?人皆不邪淫而禮節,人間何來非禮、強姦、通姦與家庭糾紛?人皆不妄語而誠信,自可杜絕人間奸詐欺騙,種種罪惡發生;人皆不飲酒而正智,社會上就沒有人借酒行兇,更沒有醉酒駕車闖禍種種意外發生。所以佛的五戒,何止淨化人的身心,長養人的慈悲,培育人的德性,作為修心聖道的起點;還可淨化社會,防止罪惡,保障人的生命財產,保障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保障國家安寧,天下太平。

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不犯,若能進而奉行十善,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言、綺語、不兩舌、惡口;心不貪、不嗔、不癡。用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如法修行,受持佛的正法。無論念佛、參禪、或誦經、拜懺,只要每天定時進修,持之以恆,日久功深,必獲感應,成就自利功德。至於出家佛弟子,除了嚴守殺、偷、淫、妄、四根本大戒,還要受持具足戒、菩薩戒。由戒而生定,從定而發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外,在佛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根性的,作一門深入,精勤策進,以斷煩惱,了生死,獲得修學佛法的利益,始不自負負人。

(三)廣度眾生利己利人

佛法是兼善非獨善,佛教是共利非自利。特別是中國盛行的大乘佛教,更要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是以出家佛弟子,固然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在家學佛修行的人,除了持戒修善外,亦要隨份隨力,隨時隨地,自行化他,鼓勵別人,信佛學佛,共沐佛光,共沾法益,共證佛道。然若想達此目的,非學習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不可。

其一是佈施。佈施即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佈給別人,與別人共同分享自己所有;是一種捨己為人的情操,亦是愛心的流露。學佛修行的人,能以自己外在的財物援助他人,令人解除生活困苦,以內在生命器官,補給傷殘人士的需要,或以世間知識學問,作育英才,以出世佛法,啟示人的迷津,開發人的智慧,在種種實際行動中,取消人世間的憂悲苦惱,令人感恩接近,而受教化,名佈施攝。

其次是愛語,是一種令人喜歡接受的話。學佛的人,與人相處,除了態度誠懇,感情真切,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當人生病,或發生意外時,切勿幸災樂禍,應用柔和語,慰喻語,來勸慰與鼓勵,令對方獲得友誼的慰藉,精神的鼓舞,而生感激。

當人事業成功或喜慶臨門,切莫心生妒忌,或設法破壞,應以隨喜心,說慶賀語,讚歎語,令人精益求精;與人閑話家常,切勿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應用勝益語,清淨語,宣說佛法,令人歡喜信受,去惡生善,謂之愛語。

第三種是利行,是一種純為利益他人的行為。學佛人應處處都為他人利益著想,在在都肯照顧別人。凡能令他人解決現實困苦,改善生活,遠離邪惡,長養善根的事,例如:鼓勵人出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等利生事業,皆精進無畏的去做,名為利行。

最後一種是同事。與人同事一行業,或與人共同分擔一任務,謂之同事。學佛人為了弘揚佛法,對於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士,應設法與之同事共處,憑著朝夕接觸機會,灌輸真理,傳授佛法,令人止惡向善,以收潛移默化之效,謂之同事。

在家學佛修行的人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的同時,進而運用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方法來攝受眾生,利益眾生,使自己在修行旅程中,一則去惡,一則修善。既能自利,又能利他,自然深入佛道,增長智慧,六時吉祥,一切如意。

至於出家修行的人,更要勤修戒定慧,將未出家前一切壞習慣徹底修改。將貪瞋癡等心理毛病,徹底治理,嚴持禁戒,力求不犯,犯則懺悔,改過自新,以清淨三業,進修佛法。無論誦經、拜懺、念佛、禮佛、皆三業恭敬至誠,自然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成就自利功德。若能進而實踐四弘誓願,修學六度四攝法門,廣度眾生,利己利人,則在修行菩薩道的旅程中,自然位位深入,步步高陞,直至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自當成佛。

所以我說:無論在家出家修行,皆以正信三寶,多聞佛法,持戒修善為基本。故正信佛法,多聞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修行必經的過程。今天,在座的信徒很多,出家眾亦不少。但你們是否都正信三寶,多聞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以及弘揚佛法呢?抑或是神佛不分,只知燒香叩頭,稟神許願,食齋求福求壽,求平安求富貴呢?特別是出家眾,是否都因正信三寶功德而出家,是否都能嚴持戒律,多聞佛法,學習佛法,住持佛法,弘揚佛法呢?抑或身現出家相,心想世俗事呢?希望大家都冷靜檢討一下,切勿因自己的無知,煩惱固執,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而斷送佛教慧命,握殺眾生滅罪生福的機會。是則佛教幸甚,眾生幸甚。

學佛與青年

學佛與佛學不同。佛學,是指佛的思想與佛所說的理論,是傳播真理,啟發正智,覺悟成佛的方法,偏重於理解。學佛,則偏於實踐,從實踐中學習佛的思想,學習佛的德行,以及學習佛救世救人的精神。佛學的理論甚廣,法門無量,只是古人所翻譯的經典,就有三藏十二部之多,即使我們盡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尚且不易精通,何況現在時間有限?所以今天不準備討論佛學,謹與各位研究學佛與青年有何關係,有甚麼好處。

一、學佛與青年的關係

講到學佛,很多人都以為是老年人的事,與青年無關,青年人年己輕輕,要學、要做、要享受的事太多,何必學佛?殊不知學佛對青年的關係密切,影響甚大,好處更多。因為青年人純潔如白紙,勇敢如猛獸,必需導之以真理,律之以道德,始可竭止其盲目衝動,獸性行為,使之在生命的紙章上,繪畫人生美麗的圖案,寫上光輝不朽的一頁。特別是當今人心不古之世,社會風氣,誨淫誨盜,茶樓酒館,燈紅酒綠,處處陷阱,在在誘惑,一般血氣方剛,智力不足,經驗有限的青年,側身其間,最易感染,更需家長的愛護管教,宗教的啟髮指導,以免誤入歧途。

佛教,是傳播人生真理的宗教,亦是擴展人類德性,領導人走向人生正軌,止於至善的宗教。青年人學佛,既可以憑藉佛的真理,開拓智慧,自覺自奮,建功立業。還可以學習佛的慈悲,擴展德性,敦品勵行,造福社會。尤其佛所說的八種正道,更可納青年人於人生正軌,策勵青年,獻身社會,造福人群。八正道,是指正見等八種正確的修身之道,現分述於後:

正見:是合乎邏輯的見解。青年人學佛,獲得真理啟示,開拓智慧,提高警覺,明白事理,分析邪正,確立正知正見,不歪曲事實,不誇張自己,不依世起倒,不隨俗浮沉,而能見解正確,意志堅決,謂之正見。

正思維:又名正欲,是一種純正的思想,正當的慾望。人的思想有邪正,慾望有善惡,人因不同的思想與慾望,導致不同的行為,招致不同的際遇,貧富懸殊,苦樂不一。青年人學佛,知因果,識善惡,明白人生意義,是貢獻非佔有;人生財富,是智慧非金錢。個人生活的幸福,必賴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故能培養大公無私的思想,孕育互愛互助的意念,造福社會,服務群眾,名正思維。

正語:是正當純潔、真實合理的語言。青年人學佛,見解正確,不會乖曲事實,更不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或粗言綺語,言必合理,合法,謂之正語。

正業:指正當的行業,包括遠離一切惡行的活動。佛教認為凡能促進社會福利,對自他有益的事業與活動,無論士、農、工、商,皆為正業。否則,唯利是視的行為,危害社會的活動,或與殺盜淫妄有關的行業,皆非正業。青年人學佛,既然見解正確,思想純正,意念與語言皆遠離邪惡,就不會鋌而走險,或不務正業,而能選擇正當的職業,發展個人的抱負,建立利己利人的事業,謂之正業。

正命:指正常的生活言。人能從事正當的事業,爭取合理的利潤,過著道德的生活,謂之正命。否則,從事不合法不合理的活動,謀取厚利,滿足私慾,便是邪命。青年人學佛,在智慧指導中建立理想的事業,謀取合理合法以及合乎商業道德的利潤,養活自己及家人,謂之正命。

正精進:精勤進取謂之精進。此中正精進是指努力止惡,積極向善、‘已生之善令生長,未生之善令速生;已生之惡令停止,未生之惡令不生。’才是正精進。青年學佛,受到正精進的鼓勵與感染,必然精於克己修身,進而利益社會,對自利兼他的事業,肯埋頭苦幹不懈,名正精進。

正念:是正當的意志。人不可以無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青年學佛,立志必善,而能精於八正道,勤於八正行,言行一致,不為邪念所侵,不為色情所惑,立身世處,皆本乎正當的意念,良善的心念,謂之正念。

正定:是做人的定力,做事的毅力。亦是止息邪念,集中意志的精神力量。佛教人修習正定,可斷惡生善,增長智慧,進而斷煩惱,了生死。不過修定,必需以戒為基礎,否則,破戒修定,將會走火入魔,自毀前程,非常危險。學佛青年,想修正定,最好先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然後正心誠意,專精一念,止息向外扳緣,進入正定。若未能持戒不犯,最好念佛,或禪淨雙修,或誦經禮佛,亦可調攝身心,培養定力,不致散亂。

八正道不僅是出家人尋求解脫的正途,亦是在家學佛的指南。特別是青年人,若能以正見為眼目,以正思維為出發,以正語、正業、正命,為德行,以正精進為努力,以正念為止息妄念修習禪定的前方便,以正定為開發智慧的源泉,使自己見解正確,思想純正,言論合理,從事正當職業,爭取正當的利潤,過著正當生活,無不良嗜好,無不良行為,無不良企圖,無不良心理毛病,進而以正道來孕育下一代的思想與意志,培養下一代的道德觀念,直接可以建立理想家庭,過著理想生活,創造理想事業,培養理想的下一代。間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世界,領導人類奔向光明幸福的前程。可見學佛與青年的關係密切,影響重大。

二、學佛對青年的好處

青年人除了實踐佛的八正道,以八正道為生活規則,家庭德目外,若能進而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以佛志為己志,以佛行為己行,則好處甚多。概括而言,有以下三種:

(一)提高理智開發智慧

人為萬物之靈,原因是人有高度理智。可惜,今日人類側身科學昌明、物質文明,真理不明的世紀。人的理智,竟被物慾洪流淹沒,但求感性滿足,而忽視精神糧食,非憑佛教真理啟示,提高理智,開發智慧,以促進人類精神文明不可。特別是被物慾困擾的青年人,若無佛教真理,指點迷津,提高理智,發展智慧,則其前途,誠不樂觀。

關於智慧,佛教分為世間智,出世間智,及出世間上上智三種。世間智,指一般知識,概括文學,哲學,各種科學知識。出世間智,指出家學佛修行的人,能通達諸法無常,苦、空、無我之理,而斷煩惱,了生死所證得的一切智。出世間上上智,指諸佛菩薩,超越時空的智慧。不但證真,還能觀俗,既知諸法實相,又能分別諸法差別相,雖然超出世間,而又能入世教化眾生。雖然入俗利生,又能離相去執,不住空有,不離空有,真俗齊照,事理圓融,非一般人的知識,及二乘聖人的智慧可比,故名出世上上智,亦即六波羅密中的般若智。

世間智慧,來自人類經驗積累,世代相傳。或由人心識妄想的分別,對事物的認識,未必符合事物的真相。例如,我們看見現象界的存在,便以為是真實的東西,殊不知現象的存在,是念念生滅、敗壞、變遷不停,而終歸於空。是以空,才是現象的本體,才是永恆的存在。但人的知識,只知事物現象,不知事物本體,而被事物無常、苦、空、無我的現象所迷惑,妄生固執,貪戀塵勞,為物所轉。

又如人生,有生必有死,但亦可以解脫生死,人生固然痛苦短暫,但亦有其快樂永恆的另一面。世人的智慧,只知有生必有死,不知如何擺脫生死;只知人生苦惱,不知如何克服煩惱,取消痛苦,更無法展示人生永恆快樂的另一面。所以世間的智慧,是表面的,片段的,有限的,是相對而非絕對,是錯亂而非真實的。

出世間二乘聖人,從佛言教,知道事物的真相,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知道事物的本體,是涅槃寂靜。進而從現實環境中,審察諦觀,從無常苦空的現象,發現無我的真諦;從短暫生命中,找回永恆不朽的真理生命,而親證涅槃寂靜的境界。其智慧雖真,但偏於空,未能深達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理體,更未能超越空的固執而入俗利生,是以二乘聖人的智慧仍然有限,未得圓滿。

菩薩的智慧,在觀真的同時,又能觀俗,不僅自利,更能利人,既斷無明,又證法身。但仍在修因,未證究竟,覺行未圓,智慧未滿,雖在二乘之上,仍居佛下。唯佛道智慧究竟圓滿,性相齊彰,既透視宇宙現象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又深達宇宙本體,真常永恆。既知人生生老病死種種煩惱的起因,更知解脫煩惱生死的方法;既知人生生存的意義與價值,更知人生最後的歸宿,及法身真我的所在。所以佛的智慧,是整體而非片段,是深入而非膚淺,是廣大而非有限,是微妙難思而非一般人心思可以測量。尤其微妙的,是諸佛所得的智慧,竟與眾生本具的智慧,平等無二。可惜眾生迷而不覺,被無明煩惱障蔽,致令本具與佛平等的智慧隱而不顯。青年人學佛,若能自覺自勵,剪除無明煩惱黑幕,衝破私我界限,跨出生死苦海,自可提升理智,開發智慧,建立理想的人生,甚至獲得捨妄歸真,覺悟成佛的好處。

(二)長養慈悲擴展德性

人不但有高度理智,還有豐富的情感;家庭組織,社會建設,全靠人情感的維繫。若人皆發揮人感性的摯愛,則人與人間,原可互相關懷,互相勸勉,互愛互助,共存共榮。可惜基於人類的自私,未能發揮人性摯愛,反而情感麻木,愛心縮小,由社會國家的愛,縮為家庭倫理之愛,再由家庭倫理之愛,縮為夫妻子女之愛,甚至縮至只愛自己的愛。結果,社會失去情感的溫暖,而冷酷無情;家庭失去親情摯愛,宣佈婚姻破裂,家庭破碎,人倫無存。若不設法挽救人的情感,擴展人的愛心,補充人生命的光與熱,人將變為冷血動物。

特別是智力與能力都有限的兒童與青少年,失去父母的愛心,失去家庭的溫暖,又得不到社會的關懷與照顧,勢必深種仇恨種子,陷於殘暴不仁。目前社會,製做罪惡案件的大都是無知青年,且十之八九,都來自破碎的家庭。可知人心的自私,愛心的縮少,確是毀滅青年前途,威脅社會安全的主因。佛教的慈悲,正是人類生命的光輝,是溶化仇恨,毀滅自私的熱能。青年人學佛,必然長養慈悲,擴展德性,激發生命的火花,助長生命的熱能。佛教慈悲可分三類:

一是生緣慈悲:生,指凡有生命的動物,包括人與畜。無論人畜,皆有生老病死苦。因觀眾生苦,起慈悲心,願意拔眾生苦,與眾生樂,名生緣慈悲。這種慈悲,內執有我,外見有人,有人我之分、冤親之別,拔苦與樂,往往先我後人,先親後疏,未能冤親平等,慈悲有限,是一般凡夫的慈悲。

二法緣慈:法,廣則指宇宙諸法,狹則指組織人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二乘聖人,因聞佛說四諦十二因緣之理,知一切法皆因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悟無生理,斷我執,證偏空。但只知我空,不知法空,以為眾生之苦因四大五蘊等法而生,遂起慈悲心,說緣生之我,無常苦空,開導眾生,去我執,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名法緣慈悲,是二乘聖者的慈悲,悲心不廣,度生有限。

三無緣慈悲,謂心無所緣而能與慈運悲,濟物利生。因為諸佛菩薩,本無上智慧,證實相理,知生佛平等,聖凡無二,不住凡夫有為,不住聖人無為,離妄想,去分別,但因眾生,不知諸法緣生性空,心生執著,終日人我是非,分別取捨,作諸業因,升沉六道生死,苦惱無量,故本乎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平等拔苦與樂,名無緣的慈悲。這種慈悲,是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以其悲中有智,故終日度生,不見有能度所度,不生執著;以其智中有悲,故能等視眾生,猶如赤子,苦樂與共,恆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一己求安樂之心,入世救世,不分種族,不問貴賤,甚至人畜平等,拔苦與樂,度生無限,是廣大的慈悲。

生緣慈,基於人間的同情心,正義感,但因於私我,慈悲有限。法緣慈,雖基於佛法緣生性空的真理,但二乘聖人證理不深,慈悲不廣。唯佛菩薩,基於佛性平等的真理,故其慈悲超越時空,廣大無涯。青年人學佛,有機會接觸到佛的廣大慈悲,必為佛的慈悲感化,停止衝動,轉移暴行,將以愛心代替仇恨,以寬恕代替報復,以奉獻代替佔有,以隨喜服務,代替妒忌敵對,使青年人擴展仁慈、寬恕、平等的德性,發揮生命的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共同創造幸福的前程,這就是青年人學佛的好處。

(三)品學兼備造福社曾

青年,是社會中堅,國家柱石,身系社會繁榮國家富強的職責。西哲豪斯先生言:‘社會的力量和安全,包藏在它的青年的品德和智力中。’可見青年的責任重大,而智與德對青年人尤為重要。可惜今日世界各地的教育方針,大都偏重知識的灌溉,而忽視品德培訓。一般青年不知何謂道德,何謂責任,更不知人生意義與目標,加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充滿色情文化,打鬥電影,麻醉飲品,在在誘惑,處處陷阱,致使血氣方剛的青年,敵不過物質與色情的衝擊,能潔身自愛,自覺自勵,立品立德的實在太少。特別是目前祖國青年,很多以為吸煙飲酒為時尚,殊不知進步國家,早已提倡禁止煙酒。因為煙酒對人體有害無益。美國公共場所,及高級餐館,皆嚴禁吸煙;駕駛汽車,滴酒不可入口;有學識修養人士,無不戒煙戒酒。

我以為中國在世界版圖上,是一塊廣大而又美麗的土地,具備人多、物豐、地大等優越條件,中國青年,果能提高理智,開發智慧,建立品德,肯努力、肯負責,肯為國家當強著想,肯為社會繁榮安定而群策群力,不出十年,將躍升世界一級大國的寶座。所以,本人懇切希望祖國青年們,為社會、為國家、更為自己前途,切勿被煙酒麻醉、被色情迷惑。而應自覺自勵,奮發向上,利己利人。至於佛教教育,不但著重鍛煉兒童心智,更著重青年品德的訓練,以及慈悲的培養,所以佛教教育的綱目,是提倡五明,推行六度。

何謂五明?五明指聲明、工巧明、醫學明、因明和內明。

聲明、包括文字學、音韻學、音樂學,以及世界各國文字語言。青年人若然學識豐富,懂得各國文字語言,何止有助個人前途發展,且對國家外交方面更有貢獻。

工巧明、是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實用科學,以及一切藝術建設工業發明。青年人從事科學研究與開發,自然可以促進國家富強,造福社會。

醫學明、指醫學、藥劑學、解剖學以及生理衛生,營養等學問。青年人從這方面努力,必使國家醫學昌明,提高醫療道德與服務;直接使人民健康,間接令國家富強。

因明、即現代邏輯學,包括論理、政治、法律、辯證等學問。

內明、即現代心理學,包括人生哲學、宗教信仰、靈性修養等。青年人學習因明、內明,必明真理,尚正義,守紀律,行為光明,正大無私,還能從事宗教活動,發展人類精神文明。

何謂六度?六度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能度慳貪、毀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癡等六蔽的良好方法。

佈施,是將自己財力,物力,智力與他人分享。例如:對社會福利事業,救濟工作,出錢出力是財施。對國家教育文化事業,出錢出力是法施,對群眾排難解紛,救急扶危是無畏施。實行佈施,可對治慳貪,使人樂善好施,立品立德。

持戒,可令人取消不良心理,禁止不道德行為,能防過止非,對治毀犯,使人敦品勵行,建立道德生活,杜絕社會罪惡,維持治安,促進和平。

忍辱,是高級的德性修養,能對治嗔心,溶化仇恨,青年人學忍辱行,可平息忿怒,止息爭執,直接使人互相忍讓,互相尊重,間接可停止暴行,淨化社會。

精進,是正當的努力,能對治懈怠墮落。青年人實行正精進,必可發奮圖強,努力創作,力求改善。

禪定,是一種集中意志,止息妄念的精神力量,能對治散亂。

智慧,是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能力,可以對治愚癡。青年人學習禪定可開發智慧,知因識果,明辨真偽,分別善惡,努力改過,積極向善。所以佛教五明,是學問的進取,佛教六度,是品德的修養。青年人學五明,修六度,正符合古人所謂:‘尊德性,做學問’的理想人格。一個國家,所有青年都能自覺自奮,群起學佛,必可提升國民知識水準,建立國民良好品格,使國家產生大量品學兼優的人才,造福社會,促進文明,國家必然日益壯大,這就是青年人學佛的好處。

我所說的青年,是包括在家及出家二種,我以為無論在家一般青年,或已出家學佛的青年人,都應該以佛所說的八正道作為做人處世的原則。都要學佛的智慧,提高自己的理智;學佛的慈悲,擴展自己的德性;修學五明,以充實自己知識學問;實踐六度,以利己利人。

特別是出家的青年人,既然獻身佛教,更要精進修學,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以佛行為己行,勤勞忍苦,多聞佛法,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以盡出家人弘法利生的義務,完成續佛慧命的職責。請問在座各位出家青年,你們是否肯勤勞忍苦,學習佛法呢?是否尊師重道,愛護常住,服務常住呢?抑或是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外表改變了,但內心貪瞋癡煩惱固執,人我是非依然故我呢?請各位好好檢討一下,也改變一下。否則,每天吃飯,穿衣,睡覺,多餘時間就是人我是非,與俗人無異,何止辜負佛恩,簡直是浪費生命啊!請勿忘記,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食而不修行,披毛戴角還,能不警惕。

最後,我要特別聲明,雖然,戒、定、慧三無漏學,是學佛必修的課程,但應以戒為基礎,無論受持五戒,具足戒,或菩薩戒,皆要清淨不犯,始可進修禪定。所謂‘因戒生定,由定發慧’。否則,破戒修定,固然危險,易落魔道;或未受持五戒,即修禪定,則如空中建樓閣,欠缺基礎,勢必墮落。目前世界各地,很多人都醉心禪定,但大都忽視戒的基礎,致使魔事頻生,誤己誤人。據我所知,祖國一般青年,亦喜歡學習打坐,但目的在卻病或替人治病,以謀出路,這是不正當的途徑,目的與方法都犯了錯誤。佛教人修習禪定,目的是制止妄想,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但必須持戒清淨,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法門。末法時代,眾生根性遲鈍,未能持戒清淨,最好是禪淨兼修,憑佛力加被,遠離魔事;或專心念佛,亦可停止妄念,淨化身心,發生定力。何況念佛法門,三根普被,老少咸宜,且修持方便,隨時隨地皆可念佛。既不限時間,又無需找尋道場,更不礙於事業與學習。

例如:在辦公室公事完畢,閉目養神時,可以念佛;上班落班,行路坐車,亦可念佛;室內運動,戶外跑步,旅行郊遊,固可念佛;出國訪問,坐輪船,坐飛機,更要念佛。若人在居家旅行,行住坐臥都能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必然止息妄念,開發智慧,減少煩惱,改變氣質。何況念佛之人,身心投入佛光中,被佛光加被,必然趨吉避凶,遇禍成祥,所以不懂念經,最好是禮佛念佛。古人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各位,三天的佛學講座,現在又宣佈結束,本人希望在這三天中所講的因果法則,信佛修行,及青年學佛的好處,能使各位對佛法深入認識,無論今後環境好丑,是苦是樂,當知皆是各人的因果報應。所謂:‘各有前因莫羨人’。富貴勿驕,更要積福,惜福,以免福盡還墮。貧窮勿悲,當自求多福,努力改過遷善,則善因善果,必然苦盡甘來,福壽康寧。

當我們開始信佛,切勿盲從附和,迷信邪信,當正信三寶,皈依三寶,多聞佛法,持戒修善,念佛禮佛,廣種福田。至於青年人,更要實行佛的八正道來修身齊家,建功立業。還要學佛的智慧與慈悲,提高理性,擴展德性,學習五明以促進國家富強,發展人類精神文明。實行念佛,以消災障,增福壽,利己利人。本人雖自小學佛,一生致力佛教文化教育工作,可惜現在,年老體弱,記憶衰退,如有講錯之處,還希望各位長官,佛教同仁,指正原諒。最後恭祝各位增幅延壽,如意吉祥 。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文珠法師文章列表

為何寺院大門叫「山門」或「三門」

山門又作三門,乃大乘佛教及叢林之象徵。本義為寺院正...

佛教法器簡介

法器是龍天耳目,大眾共遵的訊號,叢林中一切行事皆依...

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最適合我

雖然同樣是學佛,但是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種種宗派,...

佛學常見辭彙(二畫)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覓求真本,...

斷疑生信—印祖講故事

( 第一講) 好,各位有緣,南無阿彌陀佛。 斷疑生信,...

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大家有念《心經》,有許多人都會背誦,但是,看來仍有...

遠離五種邪命

緣有兩個,第一是遠離惡緣,遠離惡緣就是要遠離五種邪...

宣化上人:人有二十難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文珠法師《修福修慧修淨土》

一、修福 (一)福的意義與類別 何謂福?福是指人間富...

文珠法師《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今天講的題目,是無邊的願行。願...

文珠法師《人應有的責任》

各位法師,居士,今天是全世界最吉祥而又最喜慶的日子...

文珠法師《生命壽命與慧命》

一、生命的組織 世間事物,由無而有謂之生,能令生起...

有了標準,有了參考點,就有痛苦

一個乞丐的故事。在最初的時候,他只是每天坐在紐約地...

睡覺時能戴著楞嚴咒嗎

佛教的咒語確實是有加持力的,楞嚴咒也是寺院每天早課...

不氣歌

不氣歌(一) 夫妻相伴不生氣,氣急敗壞家風氣。為了...

成佛的三個步驟

我們現在怎麼去成佛?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解決往生的...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要這樣明因果

今天我們講講名詞,第一明因果,相信因果。 簡單地說誰...

樣樣與他人較量,必定是很痛苦的事

某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游泳比賽,由日本選手得到第一名...

暫念彌陀聖號,便勝百年佈施功德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在這娑婆世界修行,...

他花5年時間研究177位富翁的生活習慣,結果很震撼

習慣預示著一種因果關係。習慣決定著財富、貧窮、快樂...

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現在很多人學佛,往往流於形式,喜歡聚會、趕法會,自...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以悲心現九法界身

原文: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所有的法門,以無住為本

佛陀依止不生滅心,基本上是心量廣大的;我們凡夫依止...

【佛教詞典】重業及輕業

【重業及輕業】 p0869   瑜伽九十卷一頁云:當知此中...

【佛教詞典】慧蘊

【慧蘊】 p1319 集異門論七卷四頁云:慧蘊云何?答?如...

【視頻】印光大師說病斷欲

印光大師說病斷欲

【視頻】慧律法師《佛性非常,非無常》

慧律法師《佛性非常,非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