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福
(一)福的意義與類別
何謂福?福是指人間富貴壽考,子孫繁盛,身體健康而言。韓非子云:‘全壽富貴之謂福’。人生得意之極,該是五福臨門,所謂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但此僅人間有限的、無常的俗福,還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聖人無我的清福。二乘聖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薩無相之福。因為菩薩,無相佈施,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所施之物,於其中間,亦不見受施者,所謂‘三輪體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勝。雖然,仍不及諸佛實相之福,因為諸佛因中,福慧雙修,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時,其福報之大,簡直不可思議。
無論是人間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薩無相之福,諸佛實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與,亦非天賜。如果人能敬心佈施,必然大富大貴;人能慈心不殺,必然健康長壽;人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災免難;人能無相佈施,廣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無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積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須修福。修福就是種福,譬如農夫播種於田,努力耕耘,必有收穫。修福之人,若將福德的種子,散播福田,自當獲得福報的果實。
何謂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說:‘生世福壽,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間福田,又可分為多種:
一是敬田與悲田兩種。對父母師長及三寶生恭敬心,供養侍奉,名敬田。對貧苦大眾,悲愍同情,平等救濟,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報恩福田、功德福田、貧窮福田等三種。對父母師長,及凡有恩於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種種物質供養,精神安慰,自可增長自己福報,名報恩福田。恭敬三寶,功德殊勝,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對世間貧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積福必多,名貧窮福田。
三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種。對一切畜生,平等愛護,是趣田;對苦惱群眾,平等救濟是苦田;對父母師長孝順恭敬,供養侍奉是恩田;對三寶恭敬供養,是德田。
四是梵網經中所說,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受戒本師),四師長,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對以上八種人生恭敬心,佈施供養,慈悲護念,能生無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種田中,尤以看病福田,是為第一。佛在世時,曾親為有病比丘照顧湯藥。而唐朝悟達國師,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瘡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應該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廣種福田,樂善好施外,還要慈悲一切。因為一切眾生,無不於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無不倚賴眾人的供給,假如農夫不耕,工人不織,交通不發達,商人不轉運,我們就無法解決日常生活所需。假如無師長的傳授與教導,如何增長知識?如無法律的制裁,醫藥的服務,秩序的維持,以及公共事業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樂業?所以,人不但要報答父母師長之恩,也要報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說:父母恩、師長恩、三寶恩、國土恩、眾生恩都要報答。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能抱看報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惠互助,何止是種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簡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會,其福報之大,之多,實不可限量。
或有人說:貧窮佈施難,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經濟有限,教我如何種福?當知修福,並不限於金錢,金錢只是財佈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積的雜物,可以佈施,堆積的衣服,可以佈施,個人知識,可以佈施,個人力量,也可以佈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長輩,是修福;照顧愛護下輩,也是修福;到佛門頂禮三寶,是修福;協助眾人,清潔道場,亦是修福;在社會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衛生,也是修福;甚至勸人行善,或濟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發心,只要肯做,隨時隨地,都是福田,隨時隨地皆可以種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廣種福田,還要惜福,積福,切莫損福。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否則,樂極生悲,福盡還墮,比無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勸人種福,培福,積福外,還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進修無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進修佛道廣大無限之福。昔日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吾即位以來,廣修佛寺,度人出家無數,功德如何?’師說:‘毫無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達摩祖師認為,有漏之因,所得僅人天小果,福盡還墮,對於見性成佛,毫無補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著相佈施,不悟聖人之旨,致使話不對機。達摩祖師,唯有面壁靜坐,等候良機矣!
至於無漏之福,是從無漏心生。所謂無漏心,即是無我之心,以無我之心而行佈施,便是無相佈施。金剛經言:‘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問須菩提:‘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佛言: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讀此,可知無相佈施之福雖大,但仍不及修慧。因為修福,加上修慧,福慧雙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覺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義與種類
慧的意義,是能分別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斷除自他心中疑惑,對人對事,皆能夠正確理解,謂之慧。古人說:‘能達有為之事相名智,能達無為之至理為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義章言:‘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慧決斷,說之為智。’又言:‘據行方便,發達名慧;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可知智慧,實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為覺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眾生迷真起妄,背覺合塵,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無明的帳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無法顯現。如果,人能捨妄歸真,趣向覺道,便可以隨其修證的淺深,而展現不同程度的智慧。天台宗據此,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二乘聖人,以一切智觀空,而證真諦理;大乘菩薩,以道種智觀假,而證俗諦理;佛以一切種智觀中,達空假不二,真俗圓融,而證中道實相理。大智度論言:‘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種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
止觀疏亦說:‘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佛於一心中,圓其三智,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所以佛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屬於聖人中的聖人。
智慧,又可分為世間智,出世間智,以及出世間上上智三種。凡夫之人,對世間事物,不能從其現象界,透視本體,因於事相分別取捨,妄生執著,心生憎愛,作業流轉,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於世間,用於世間,名世間智。聲聞緣覺,修三無漏學,發無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證涅槃,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名出世間智。諸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的形相時,能深達諸法的體性,證實相理,得妙覺慧,超越世出世間,五住淨盡,二死水亡,名出世間上上智。
唯識宗就人轉凡入聖的層次,分為四智,即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成為成所作智;轉人的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人的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人的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此外,俱舍論說小乘人有十智,華嚴經亦說如來十智。現限於時間不談。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學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為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個教義,都建築在智慧的盤石上;佛學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學與科學,原因亦是憑藉智慧的力量。沒有智慧,根本無法理解佛所證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斷煩惱,了生死,得解脫。所以,我們要學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聖人,或登地菩薩,都要修習智慧。不過,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三寶,親近善知識,聽聞學習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啟示,謂之聞慧;對聞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進內心的慧解,謂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進修,增長智慧,破除煩惱,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謂之修慧。
二乘聖人,由聞思修三慧,解行並進,定慧均等,而能引生無漏智慧,破見思惑,斷分段生死,徹底取消人生的迷惑與苦惱,進入清淨明亮的智慧境界,證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習空慧。
菩薩從空出假,從真入俗,一面觀空無我,與諸法性相應;一面以種種法門,通達種種事相,廣度眾生,破塵沙惑,證俗諦理,得道種智,是名修習不空慧。
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了解諸法現象,洞悉諸法本體,深達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性,隨緣幻現,所謂不變隨緣。雖然如來藏隨緣能生萬物,但如來藏性,並不因生萬物而變為萬物,是即所謂隨緣不變。楞嚴經言:‘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風……如是乃至非但闥阿竭,非訶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諸佛菩薩因中,深知道如來藏性,不變而能隨緣,幻生萬物,雖然,但如來藏性,並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諦及十二因緣,更非菩薩的六度四攝,及佛果的常樂我淨,如是修習空觀,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觀,證如來藏圓真諦理,得一切智。
如來藏性,本身雖非十法界聖凡諸法,但其性具一切諸法。諸法無不包含於如來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風……如是乃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佛菩薩因中知道如來藏性,雖非諸法,卻性具諸法,四科七大,四聖六凡諸法,無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觀。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因而修成妙三摩缽提假觀,圓證俗諦理,得道種智。
據如來藏性,隨緣不變言,故非一切法;據不變隨緣言,故即一切法。如楞嚴經說:‘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是非’。如是雙遮雙照,遮照同時。諸佛菩薩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謂,空有皆不著,二邊皆遠離,雙遮空有,但又不妨雙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圓融,而成就妙禪那中觀慧,得一切種智。
佛菩薩由於圓修空假中三觀,得大智慧,圓照真假中三諦理,能圓斷見思、塵沙、無明三惑,圓證如來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修慧至此,方算圓滿,位等諸佛。
三、福慧雙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別是非,更不能斷煩惱,了生死,所修之福,屬於癡福。癡福之人,往往目不識丁,笨頭笨腦,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盡還墮。永嘉禪師說:‘佈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廣結人緣,廣種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窮慧。雖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結果不是懷才不遇,便是窮途潦倒,愁苦終日。往昔有兩人學佛,一人專修慧,一人專修福。修慧者後證阿羅漢果,由於不兼修福,雖證聖道,但出外托缽,竟然無人供養,常受飢餓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墮畜類,身為大象,但福報所感,雖墮畜類,尤生帝王之家,為王坐騎,何止飲食豐足,而且身披瓔珞,高貴華麗,傲視同類。一日,阿羅漢途中遇見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大乘菩薩,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眾生是修福。大乘法門中,佈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禪定、般若是修慧。無論修福或修慧,皆當勤求精進,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羅密。
現在,佛教住持僧寶中,研究佛學,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場,廣度眾生,是自己修福。法師講經說法,以佛法為自己之師,亦可以佛法為他人之師,是教他人修慧;法師們修建道場自己出錢,也教他人獻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為一進佛門,便要花錢,甚至譭謗僧人,貪心斂財。殊不知佛門正是人間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緣,進入佛門。因為進入佛門,不但有機會佈施修福,還有機會學佛修慧。由於廣種福慧的種子,將來必然獲得福慧雙足的結果,不久的將來,當得作佛,所以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四、修淨土
福慧雙修,定當作佛,決定無疑。不過菩提路遠,不易修證,必需經過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方許成佛。然則,僅憑自己個人的力量,作艱苦的奮鬥,若遇逆緣,難免退墮,不如修福修慧的同時,兼修淨土,憑藉佛力提攜,橫出三界,往生淨土,得不退轉,疾證菩提,來得直捷穩當。然則,何謂淨土?
(一)淨土的意義與種類
無五濁惡世的垢染,具足無量功德,清淨莊嚴,謂之淨土。淨土可分為兩類:
一是唯心淨土:唯心淨土,是隨人心淨,則國土淨。內心清淨的人,在人間,便是人間淨土;在天上,便是天上淨土。故維摩經佛國品說:‘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菩提心是菩薩淨土,佈施是菩薩淨土,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四攝法,甚至三十七道品,十善法皆是菩薩淨土。因為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其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士淨。’
又香積佛品中,維摩居士說:‘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凡能成就以上八法的菩薩,雖處身於五濁惡世,亦不損害其法身慧命,而能成就清淨佛土。如果我們也能學習以上八法,則我們在香港,香港就是人間淨土,在美國,美國也是人間淨土。否則,內心充滿貪瞋癡,妒忌障礙,明爭暗鬥,互相殘殺,互相陷害的人,雖處天堂,猶如人間地獄。所以佛說,一切唯心,淨土亦是人心所變現。
二是諸佛國土:十方諸佛淨土,無不清淨,皆屬淨土。即此眾苦充滿的娑婆世界,於釋尊在世時,以及將來彌勒菩薩降生成佛時,都是淨土。所以佛的淨土,實在無量無邊,但在佛經中所介紹而為眾所熟悉的,不外是東方及西方的淨土。
東方淨土,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因為,‘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惡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東方,還有阿如來的妙喜世界。因為阿佛國,其地平正,所生樹木,無有高下,亦無山谷,溪澗懸崖削壁,亦無牢獄,禁固等事。國中眾生,皆行善法,無有病苦,亦無丑陋之色,無有邪見異道,其淫怒癡心,甚為微簿,其國女人,尤勝轉輪王女寶,無嫉妒之心,無惱亂之意,懷孕生產,無諸苦惱,身不疲倦。還有風吹樹木,皆作慈悲音聲。所以彼國,亦名淨土。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七寶所成,環境美妙殊勝,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三惡道,亦無惡道之名。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諸鳥,晝夜六時,演唱三十七道品;又令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皆出微妙之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令聞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的菩薩,其數甚多,再加上佛的四十八願,所成就的種種功德,因名極樂世界。
釋尊及十方諸佛,無不讚揚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阿彌陀經中,釋尊曾多番勸導眾生,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事實上,十方佛國士中,也唯有阿彌陀佛,親自接引念佛的人往生極樂。所以,當我們未能成就菩薩八法,自淨其心,創造人間淨土之前,若想揖別人間痛苦,橫超三界生死,誠應深信,切願,勵行,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因為一生極樂淨土,便可見佛聞法,同時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緣殊勝。何況壽與佛同,一生即可成辦佛事,無墮落及退失菩提心之憂。如果我們捨生趣生,則極樂世界,該是我們未來最好的歸宿。
(二)如何往生極樂淨土
若欲往生極樂淨土,必須具足正助二行。正行是深信,切願,實行念佛。念佛,雖有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等四種,但持名念佛,是四種念佛中,最簡易,最直捷的一門。蓮池大師說:‘念佛一門,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藕益大師亦說:‘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像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因為觀想念佛,必須修十六種觀,且要令心堅住觀境,專想不移;觀像念佛,也要供奉西方三聖像,恭敬禮拜,目觀佛像,口念佛號;至於實相念佛,由事入理,先得事相一心不亂,然後進入理性一心不亂,契證實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更非一般中下根機之人,所能修持。
唯有持名念佛,閑時可念,忙時可念,靜坐可念,趕路亦可念,開車時可念,乘飛機時更要念,生煩惱時要念,生病時更加要念,行住坐臥,隨時隨地皆可念佛,實在方便。不過,持名念佛,方式亦很多,大概可分為下列幾種:
一具足念:持名念佛,必當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藕益大師說:‘信願如目,眾行如足;信願如牛,眾行如車;信願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願行三,雖缺一不可,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蓋信願既專,凡種種諸善,皆淨土資糧,縱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懺悔,斷相續心,亦足為往生妙行。苟無信願,則戒感人天,定感色無色界,慧感二乘果而已。’印光大師亦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信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可知念佛的人,必須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方可得生極樂國土。
二定時念:在家學佛,每為事業所牽,家務所累,未能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當於早晚定時念佛,作為日常必修功課,即使忙極,也應早晚十念。慈雲懺主,為王臣政要、無暇修持者,立十念法門,即於早晚起床後,或上床前,禮佛三拜,正身合掌,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止
三閉關念:若嫌事繁,未能一心念佛,可以閉關,專修淨業。關期長短,視各人因緣而定。關中可專念佛號,亦可兼做早晚功課,不捨楞嚴十小等咒。二時課誦外,所有時間,從朝至暮,行住坐臥,皆當念佛,心不外馳,念念與佛相應,或起妄念,即時攝心,務必做到心口相應,淨念相繼,關期終止,必有成就。
四攝心念:念佛當收攝身心,心念佛號,字字分明(意),口稱佛號,句句清楚(舌),耳聽佛號,明明白白(耳),眼不東張西望(眼),鼻不攀緣種種香氣(鼻),身不懈怠放逸(身),如是六根專精,不捨晝夜,或七日或於三七日中,或七七四十九日,或九十日精勤修持,六根都攝,必然證入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亂,甚至從事入理,斷無明,證法身,明心見性,覺等於佛。
五隨時念:隨時隨地,皆可念佛,即使是在迎賓送客,開會集眾,吃飯穿衣,作息出入,甚至大小二便,無一不可念佛。總之,修淨業者,二六時中,皆應提起正念,念念彌陀,聲聲佛號,朝朝暮暮,無時或忘。
六記數念:為防懈怠,為提起正念,可手執佛珠,口稱聖號,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清楚,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過珠,劃定規格,不得錯亂。這種借珠束心的方法,僅可用於行住二時,若然靜坐,或睡眠時,皆不可用,因手動則神不寧,神不寧則有礙靜坐,及傷身體,行者切記。
因持珠念佛,所持之珠,被稱佛珠或念珠。念珠的種類,有用七寶,有用香木,或用菩提樹根製成。其中以菩提樹根所制之佛珠,持誦功德最大。念珠的數量,有千零八十顆,有一百零八顆,有五十四,二十七、十四等。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上品壹百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最上品一千八十顆珠。’現在,亦有人用十八顆或廿一顆的。手持念珠,功德很大,如作數珠法相品略說:‘行者若持此諸寶數珠,誦經持咒念佛,當能滿足十種波羅密功德,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又金剛頂念珠經偈言:‘若安頂髻淨無間,由戴頂上滅四重,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淨。’又數珠功德經亦說:‘若人手持數珠,雖不誦念佛名及陀羅尼者,此人亦獲福無量。’根據以上諸經,念珠的種類及其數量各異,然其念誦功德,亦有勝劣的差別。持珠的人,當知有所選擇。
七臨終念:臨終念佛,最為重要。但切勿誤會,以為平常無需念佛,直待臨終時念。當知臨終之人,能否念佛,全視其平常念佛功夫淺深而定。若然平常念佛不綴,行、住、坐、臥、出入作息皆不忘佛號,甚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則臨命終時,自然不忘念。隨著念佛正念,便得往生佛國。否則,人之將死,種種業境現前,即使平常念佛功夫到家的人,尚恐迷失正念,何況平常毫無修養功夫的人?是以臨終助念,非常重要。臨終人若聞親屬朋友,或善知識助念佛號音聲,必能提起正念,跟著念佛,藉此念佛因緣,即生極樂。切忌觸摸移動遺體,或撫尸痛哭,以擾亂亡者神識,增其貪戀之念,障礙往生。助念,雖說為他人念佛,利益他人,其實,得益最大,還是自己。希望各位,多多發心,助念。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念佛,皆可高聲念,低聲念,默念,或金剛念。念佛之人,當神志昏沉,或妄想紛飛時,可高聲唱念佛號。業報差別經言:‘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驚怖;三、聲□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但若長時高喝,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持。所以,當人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礙時,可低聲念。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聽得明白,或使兩傍之人隱聞,如是懇切至誠,念之無間,亦可證念佛三昧。然長時低聲,又恐昏沉,或起妄想,故待精神復原,人境無礙時,可再高聲唱念,使天神聞聲歡喜,三塗聞聲解脫。
若高聲低聲俱不宜,可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字字從心起,句句從耳入,謂之金剛念。若處於污穢不淨之處,或沐浴更衣及便溺時,不宜出聲,可無聲默念,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口移,聲不出竅,但音聲歷然,耳根內聞,句句分明。日久工深,便可旋聞倒機,反聞自性,使一根返元,六根解脫,斷惑證真,轉凡成聖。
又晝夜六時,皆可念佛。日間念佛,可採用以上種種方式,或高聲唱,低聲念。至於夜間睡眠時,但可心念,不宜出聲,因出聲一則不恭敬,二則傷氣。所以在睡眠時,身則吉祥臥,心則繫念聖號,並觀想自己,跪在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繫念,更無雜念,直至倦極則眠,醒時繼續再念,持之以恆,可在夢中得見阿彌陀佛,親來授記,臨終必然往生極樂世界。
至於助行,即是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心)以及修三福。何謂三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可以說,發三心,修三福,就是福慧雙修,我們若能福慧雙修加上一心念佛,資糧具足,求生淨土,必然如願以償。
各位,若想福慧雙修,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請立即發心,馬上起行,切莫等待明天或將來。當知人命無常呼吸間,若不把握時光,精進修持,等到一息不來,便空過一生,將追悔莫及。古人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等何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時度此身?所以,希望各位把握現實寶貴生命,修福,修慧,修淨土。生前利己利人,身後往生極樂,在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世界裡,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環境中,專心修行,速證無生,位登補處。然後乘願再來,廣廣眾生,大作佛事,才是人生應該走的道路,也是人生充滿希望與快樂的前途。否則,苦海茫茫,不知何處是家鄉,能不悲哀?與其空悲切,毋寧提起精神,福慧雙修,一心念佛,朝向極樂之邦邁進,願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