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僧問趙州從諗禪師:「十二時中如何用心?」趙州說:「汝被十二時辰轉,老僧使得十二時辰。」
在中國古代,十二時辰指的是一日一夜;從午夜子時開始到亥時為止,把一天刻劃成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小時。通常,人在清醒時,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心念,在睡夢中,則更加不用說了。因此有僧問趙州禪師:「像你這樣的得道高僧,想必在十二時中沒有一刻不在用心,這是怎麼辦到的呢?」這位僧人想要知道的是如何持續不斷的、整日整夜的、不起妄想雜念,而能一心專注的修行。
散亂心、雜用心、專心、一心、無心
一般人除了睡夢中固然不能專心修行,在清醒時又何嘗能夠專心一意的不起雜念妄想?例如吃飯時心不一定在吃飯,走路時心不一定在走路,甚至談話看書時也可能會想到其他的念頭。心口不能一致,身心不能一致,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心念連續不斷的專注在一樁事情上,禪宗稱這種現象為雜用心;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則稱為散亂心。反之,心能集中在一個點上或一件事情上,叫做專心、一心。由心無二用,再進一步到達無心可用,是禪師的真正用心。因此,趙州不回答僧人如何持久用功,卻反過來告訴他:「你是被十二個時辰的雜念妄想所困擾了,而我則是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心不雜亂,甚至根本不用費心,而只有十二個時辰被我用了。」
真正會運用時間的人,是分秒不漏的
這則公案的重點是指出十二時中的每一個當下及當前,最最可貴。不要去想十二個時辰怎麼用心,於每一個現在,馬上用心最可靠!如果老是想到十二個時辰,就把「現在」放棄了。真正會運用時間的人,是分秒不漏的,要用每一極短的現在,來充實自己、淨化自己、成熟自己,協助他人、包容他人,隨時、隨地、隨緣、隨境,都是努力學習、奉獻他人的著力點。他不會耽于思忖:「在這之前是成功或失敗?在這之後是荊棘遍地還是處處芳草?」否則就等於放棄了現在,而攀緣於過去和未來,這便叫做「被十二個時辰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