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聖嚴法師  2015/03/05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的確,我國有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見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地所謂「敦倫」,他們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於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一阿含經》卷十一以供養父母准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

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一阿含經》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為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寧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也不並強制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說:「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復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後為大」的結果罷!

至於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後為大」的人們所能了解。佛教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

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後再去布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稱為慶生或稱為祝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於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為自己慶生。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布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迴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否則大張筵席而造成雞鴨豬羊等的殺劫,那不是祝壽而是折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常見辭彙(十二畫)

【惠能】 人名,為禪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

宗舜法師:正信佛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宗舜法師答: 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

宣化上人:佛門孝經澤潤眾生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始...

人的十二種病

阿難問佛,何者是病?佛言: 1、隨惡人言是病。2、邪...

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

問: 師父晚上好,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了脫生死,家...

何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教你如何甄別真假出家人

導讀:依據《宗教事務條例》,凡正式出家的僧尼都應持...

聖嚴法師: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

談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佛教是不贊成結婚的嗎?當然不是...

聖嚴法師:人心是最大污染源

四十多年前,我在上海時,聽過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

聖嚴法師《禪的本質》

在開始講這個題目之前,先澄清一個觀念:禪是不能講的...

到市場買菜去

有兩個禪寺,同在一個城中,相距不遠。每天清晨,兩個...

雍正皇帝與佛教

雍正皇帝與佛教 雍正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衲,深通佛理...

家裡出事,你要給他迴向

大乘經教好多都是,最初你所學的經論,都要你好好地保...

佛陀與五比丘的因緣

有一天,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賢者阿難從座位起身,將...

阿彌陀佛和我們簽的合同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 我...

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

憨山大師說: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

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問: 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

修道人不要憂愁沒有人供養

我們修道的人,不要向人借錢,一借錢,就是不乾淨了!...

三則高僧感應事蹟

癘疾獲瘳 齊代高僧僧遠法師,常住梁州薛寺。法師平日不...

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

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非外道只靜坐而已。念佛行住坐臥...

【佛教詞典】現觀智諦現觀

【現觀智諦現觀】 p0956 成唯識論九巻十一頁云:四、現...

【佛教詞典】日本淨土教美術

日本對各種淨土之狀況,在奈良朝以前已有描繪,阿彌陀...

【視頻】五大菩薩-地藏王菩薩

五大菩薩-地藏王菩薩

【視頻】藥師心咒(合聲版)

藥師心咒(合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