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為什麼要信仰佛教

方海權  2012/07/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信佛教就是為了成佛,而成佛的好處多:一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再不疑惑,具足智慧而萬德莊嚴。二是真正達到不生不滅的涅般境界;三是徹底解脫一切苦厄、自在清淨、永遠離苦得樂,再不受輪迴之苦,而且擁有無量慈悲喜捨之力,可渡一切眾生同登快樂彼岸。 可以讓內心快樂。能夠得到智慧,健康,財富。今生不會留下遺憾。

由此而自信無限,佛陀告訴我們世上最崇高的是自我,自我是人的自性,是如來德性,人人具備,離開煩惱即可證得。一切宇宙萬物從自性中現出,因為那是真我,常樂我淨,也只有得到真我的如來藏法身,才能改變一切不良的環境,邁向幸福吉祥的人生。

美滿人生,必須自己向善修學。知道一切禍福都是自己行為的結果。通過佛陀以及聖賢言教的指導,趨福避禍,成就美滿人生。研習佛教得知人生宇宙真相,依理調整自己的思想錯誤的行為,去除能造成煩惱的習氣,得到自在的生活而福慧增長,自得人生美滿。

出離苦惱,得佛法真諦,精進修習,出輪迴,滅生死,得無量壽。依教奉行,覺悟萬法空性,行菩提道,覺行圓滿,成就佛果。

人在面臨危險痛苦時,會去尋找很多的保護,但很多隻是一時安隱的保護,不是永遠的保護。修學佛法之人,可以透過智慧明白四聖諦:苦、集、滅和滅苦的道。勤修戒定慧、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六度菩薩法以達到了生脫死的安樂心境。

這才是真正無上的安寧和保護。如此的人,可以脫離諸苦的福澤,也有能力度脫許多人得快樂。所以,信佛教有說不完的妙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方海權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還是供西方三聖

問: 在家裡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還是供西方三聖? 大安法...

文珠法師《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與各位見面,共同研究佛學,可...

斌宗法師《我人生死之由來》

前言 學佛主要在求離苦得樂,生死之苦冠於一切,同時...

袈裟的由來與殊勝之處

袈裟,梵語音譯為迦沙曳,義譯為不正、壞、濁、染等。...

沒有斷除淫慾,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問:如今想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修什麼行,種...

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弟...

佛教是消極的嗎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

初心念佛,誰能無有妄念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最適合在夏季食用的7種水果

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以及誘人的味道是水果能...

心若有迷,便要至誠念佛,即能喚起心性覺醒

【原文】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

怎樣修行才不被外境所轉

問: 我最近一個朋友介紹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其中說...

如何息滅心中火

假如你家的房子著火了,你是先救火,還是放著燃燒的房...

心清淨了,智慧就來了

大家知道《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他法力高強,一個筋...

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隨煩惱二十:言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

心念決定業力的強弱與方向

業力的形成是由心念決定的。心念是邪惡的,不管做什麼...

每日積陰德的方法

怎樣積陰德?人生要得幸福善報,就一定要積德行善;善...

聖嚴法師《服務奉獻種福培德》

過去有一位高僧,因為沒有供養、也沒有信徒,心中非常...

淨土問題回答

1、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答:當然,你念佛的時候...

印光大師:念觀音得益之法

●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

愚癡無知,實在苦惱

以前在印度有一間古寺,寺裡住了一百多位修行者。鄰近...

此行能證得大福大慧優雅的容貌

佛法與外道不同的是佛法講心。而外道大都以心外求法。...

病不見愈,乃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

接下來一段呢是《示重報輕受及如法治喪》,就是開示的...

淨土宗的四個特色

淨土宗又稱蓮宗,是中國傳統八大宗派之一,唐宋以來,...

動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願

問: 鸚鵡、八哥、老鼠等動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否也...

【佛教詞典】三摩若

舊譯作「總相」,新譯作「有」。為勝論學派所說六句義...

【佛教詞典】德慧

【德慧】 梵名Gunamati,音譯窶拏末底、求那摩帝,為唯...

【視頻】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視頻】慧律法師《往生要有清淨心的因》

慧律法師《往生要有清淨心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