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保持一個淡定的心態

2012/04/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個人能否隨時保持一個淡定的心態,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智慧。據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心理活動雖然千差萬別複雜多變,但有一點是大致相同基本不變的,那就是人要在心理上最大程度地追求平衡。心理是否平衡,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精神狀態,心理平衡了,心情才會舒暢愉快,幸福感和滿意度才會提高,生活上才有奔頭,工作上才有勁頭。總而言之吧,如果一個人的心態好,世界上的一切就都會變得美好。

然而,一個人要保持好的心態並不容易。只要是世界不毀滅,人就不會消亡。人與人,人自身的種種比較和高低好壞的心態就永遠存在。無論是官是民,是富是貧。一個人如果不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很容易就去盲目攀比,比地位高低,比財富多少,比權力大小……如果在這樣的攀比中去追求心理平衡,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一旦目標迷失了,理想變質了。他們不和普通群眾比,不和一般幹部比,更不和下崗職工比,卻偏偏要和那些大款富翁比,羨慕那種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可當他們找回了「心理平衡」之日,也就是身敗名裂之時。

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平衡,這是人之常情,是沒有辦法的,這就要求社會要有一個最起碼的公平,要滿足人們生活上的最起碼的需求,要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最起碼的要求。但作為個體來說,心理平衡的核心是: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有些人為什麼地位高了,權力大了,反而感到心理不平衡?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了蛻變;是因為他們攀比的對像錯了。人在世上不可能不與別人比較。把別人作為自己比較的參照物,用別人的思想、言行來修正自己,也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參照物的正確選擇。

看起來,心理平衡確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它是需要理性的。在錯綜複雜,變幻莫測的環境中,要想保持心理平衡,必須正確地把握自己,對待好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如此,我們才能活在自我的境界中,過著自在的人生,享受著快樂的生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曰:會是...

【推薦】何為般若智與波羅蜜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

如果一個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恆的快樂,就必須訓練...

誰能調伏眾生的心

一天,四眾弟子、諸大國王、臣民在舍衛城給孤獨園中,...

聖嚴法師《永恆的福德智慧》

用虛幻的人生,借假修真, 為大眾多謀福祉,為自己創...

一斤米的價值

一青年向一禪師求教。 大師,有人讚我是天才,將來必...

夢參老和尚:想修禪,怎麼入定?

今天有個小道友,勞動的,她突然間看到我,看看左右沒...

聖嚴法師《有邊與無邊》

邊是界限、範圍、領域、階段等的意思。從空間講,這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

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佛法把生命的功德分兩種:一種是福德,它可以產生暫時...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

佛法,一種終極智慧

一 佛,就是覺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給予你啟發和幫助的人...

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夫妻之間如何相處(佛經節錄)

節錄《善生經》(中阿含) 丈夫對待妻子的五個要點: 一...

淨慧法師:頓悟成佛

我們在此打禪七,就修禪本身來說,它是不拘形式、不拘...

不重視教理,最嚴重是淨土宗這一塊

看第二段,就講出當初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有謬云:年少...

憨山大師《心經直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

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如果我今天煩惱了,就要想想是誰給的我煩惱,實際是自...

宗舜法師:正信佛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宗舜法師答: 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誦經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誦經。好比一個道場,必須天天要有...

願發得大,感應才大

各位同修,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國大陸去,在普陀山的觀音...

淨慧法師: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不要期待別人讓你滿意

這個對外的弘化,我覺得有兩個重點。這個忍辱是有一些...

怨怨不休息,無怨能勝怨

世尊有天對比丘們開示: 過去久遠前,在此舍衛城有位國...

【佛教詞典】僧入尼寺法

資持記釋云:「律論所制,皆謂避世譏疑,遠防欲染故也...

【佛教詞典】四諦唯有四種

【四諦唯有四種】 p0457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二頁雲...

【視頻】界詮法師《修行從不做妖不做怪開始》

界詮法師《修行從不做妖不做怪開始》

【視頻】四種法界你在哪一層(淨界法師)

四種法界你在哪一層(淨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