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生活健康,除了無病之外,還有正常、和諧的內涵。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應當遠離殺、盜、邪淫、妄語、酗酒等不良語言、行為,從而符合社會道德、國家法律、自然法則。健康的生活,也應該是中道的生活,遠離苦樂二邊。具體來說,保障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有四個方面:正當的職業、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諧的關係、健康的心理。
一、正當的職業
有一技之長,有正當的職業,有穩定的收入,能自養、養家。當今社會人口眾多而自然與社會資源相對匱乏,這就造成了各種社會環境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如果一個人沒有一技之長,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是很難找到一份工作,稱心如意的工作就更難。沒有工作就沒有穩定收入,自己生活都成問題,更遑論照顧家人了。一個為一天三頓飯犯愁的人,又哪有心思去學佛修行呢?所以在家居士為了學佛而不要工作的想法是不對的。
有些人雖然有一份暴利、高收入的職業,卻是非法的,如從事非法捕殺、製黃販黃、造假售假、商業欺詐、行賄受賄及其他的社會犯罪,一旦東窗事發,除了自己接受法律的制裁、沒收非法所得,通常還會連累親友,最終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有了正當的職業、穩定的收入,能自養、養家,才會有心情、有精力去學佛修行。
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合理的飲食
避免吃過期食品、變質食品、垃圾食品,脂肪與高糖類食品盡量少吃。多吃五穀與果蔬,避免殺生。動物被殺時因恐懼而分泌「尸毒」毒素,大量食肉會使血液酸性變高,增加身體脂肪,長期食肉易在體內積聚大量毒素,令體味加重、皮膚粗糙。畜生還給人類帶來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非典等瘟疫,而素食讓人健康長壽。
定時定量。空腹時間過長,胃部與十二指腸被胃酸侵蝕,會引起消化性潰瘍,嚴重者胃出血。攝食過少,會引起血糖低、暈眩、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飲食過量,使胃脹不適,會影響消化與睡眠。
食時少語、慢食。這樣可以減輕胃部工作量,否則增加胃壁的受損機會。
進食之後,稍作休息。
避免刺激性食物。濃茶、咖啡、酒等可引起消化性潰瘍。少煙少酒,遠離毒品。
一天三頓飯的原則: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二)適當的睡眠
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甚大,切莫忽視。如影響大腦的正常思維和判斷,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影響愛美人士的青春容顏與皮膚健康,而經常睡眠不足會使人焦慮不安、內分泌失調、免疫力降低,由此誘發種種疾病。
適當、良好的睡眠則會使人體內出現一系列良性的生理變化,有助於恢復體力、增強免疫力,有利於戰勝疾病和身體康復。美國醫學教授威廉?德門特說:「睡眠是抵禦疾病的第一道防線。」 我國民間也流傳「吃人參不如睡五更」,傳統養生學提倡睡「子午覺」。「子」是指夜間的23點到1點,「午」是指白天的11點到13點。睡「子時」可以養精蓄銳,睡「午時」則可以順應陽氣的開發。但午睡不宜過久,半小時足夠,最多不超過1小時,否則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質量。
但是也有不少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如失眠、嗜睡、睡眠倒錯、多夢、夢魘、夢遊等。而克服睡眠障礙還是有一些訣竅的。如晚上早睡早起,避免「開夜車」,避免白天黑夜睡眠倒錯,當然上夜班的除外。睡前不要劇烈運動,避免暴飲暴食,也不要喝酒、咖啡與濃茶,能避免失眠。白天中午適當休息,但不宜過長,否則影響晚上睡眠。睡眠姿勢正確,保持吉祥臥,保證睡時全身放鬆、氣血通暢。睡前醒後保持正知正念,不要胡思亂想,能避免多夢、夢魘、夢遊。
三、和諧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的煩惱與痛苦,除了受個人身心影響外,還有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人際衝突、家庭衝突與社會衝突都會直接帶來種種煩惱與痛苦,只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才能有效避免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外在障礙。而六和敬與四攝法是一切和諧關係的基本準則。
六和敬是指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共住是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顧幫助,避免肢體上的衝突與侵犯。口和無諍是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謙讓、勸慰、激勵,避免言語上的糾纏與紛爭。意和同事是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友愛、互相敬重,避免內心裡的對立與怨恨。戒和同修是說大家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遵守共同的成文約定,不許有制度上的違犯行為。見和同解是說大家見解一致、理念統一、目標相同,不許有思想上的分裂行為。利和同均是說集體財物大家可以平等受用、合理分配,不許有經濟上的特權行為。前三者是和諧的表現,後三者是和諧的本質。六和敬精神正是現在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內部人事管理的通用原則,也是政府與社會努力融洽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關係時可以借鑒的指導精神。
四攝法包括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佈施就是以自己的財物、知識、情感、體力乃至身命等,不求回報地給別人帶來健康、幸福、安全、快樂、技能、智慧等。愛語就是說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調解語、激勵語、關懷語、寬慰語,而避免惡口傷人、諷刺誹謗、挑撥離間,愛語是和諧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利行就是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給別人帶來利益,隨時不忘幫助別人、度化別人、成就別人,而不是基於獨善其身或損人利己的狹隘、自私的人生價值觀。同事就是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打成一片、同舟共濟,而不會袖手旁觀、拒人千里甚至落井下石。佛教四攝法就是努力去幫助別人、融洽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
良性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是一個人正常學習、工作、生活的保障。但有些在家居士認為學佛就應當捨棄世俗的一切社會關係,與朋友同事老死不相往來,與家人親戚形同陌路,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作為在家居士這樣學佛修行,會嚴重擾亂自己的正常生活,人生中的煩惱與痛苦不僅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也因此會障礙自己修行解脫。
四、健康的心理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講,每一種不良情緒都可以撞擊我們的生命器官,甚至導致器官功能嚴重受損。《黃帝內經》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記載。怒時氣上,臉紅脖子粗,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易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思則氣結」,思慮過度能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出現食慾不振、木訥呆滯、形容憔悴、氣短力乏、鬱悶不適等。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受損。驚恐可嚴重干擾神經系統,使人出現耳鳴、耳聾、頭暈等症狀,甚至可置人於死地,俗話說「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應該努力避免憤怒與怨恨、中傷與惱害、自私與妒忌、自卑與自傲等不良心理。而要想擁有全面健康的心理,應當修習四無量心。慈無量心就是希望並努力幫助一切眾生獲得吉祥安樂,可對治憤怒、怨恨的心理;悲無量心就是希望並努力幫助一切眾生消除煩惱痛苦,可對治中傷、惱害他人的心理;喜無量心就是隨喜一切眾生的吉祥安樂,可對治自私、妒忌的心理;捨無量心就是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可以對治自卑、自傲心理。另外還有佛教的出離心,通過出離世俗的一切來對治貪著,從而在根本上遠離世間的種種煩惱與痛苦。
總結起來,健康生活關鍵在於八個字——正常、健康、和諧、智慧。正常,包括學習、工作、生活正常。健康,包括飲食、睡眠、心理衛生健康。和諧,包括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的和諧。還有關鍵一點就是智慧,建立無常、無我、緣起、中道的正見,這樣才能確保正常、健康、和諧、隨緣的中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