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不論世俗之中還是在佛門裡,人們通常都會看重富貴之人,而輕視那些貧窮者。在信仰上,更多的人都會認為富貴的人的信仰虔誠,而忽視貧窮者的虔誠信仰。)
佛法是平等的,信仰的虔誠與否關鍵是一顆心,不能以人的貧富貴賤來評價人的信仰。佛經中有一則故事說,曾經有一個很窮的女人,她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道場裡的方丈和尚親自為她迴向。到後來世事多變,這位窮女人因為佈施的功德做了皇后。一天,她坐著轎,在隨從的前呼後擁下來到寺院修大供養。她本以為方丈會親自到寺門口迎接,並且親自為她主持誦經祈福。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祇讓徒弟去為她誦經迴向,並沒有親自主持。她就覺得很奇怪,去問老和尚說:從前我很窮苦的時候,到這兒來才佈施兩文錢,你卻親自為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富來供養,你怎麼讓你的徒弟來為我迴向?老和尚就說:那時的兩文錢,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財產,我不能不替你迴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擁有億萬財富,你拿的這點錢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給你迴向已經足夠了。
信佛關鍵是一顆虔誠的心,若心虔誠,貧窮者雖佈施一文可當萬金之粟;心不虔誠,富貴者雖佈施千金也難得片刻功德。我們看人信仰的虔誠與否,不能以人供養財富的多少來判斷。對於一個真正內心有信仰的人而言,即使他給三寶以微薄的供養或者根本無力供養,但祇要對三寶有一顆恭敬的心,他的信仰同樣是虔誠的。
佛弟子中號稱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經常利用各種時機,採用一種善巧的方法,來度化那些處於痛苦生活中的窮人,讓他們仰仗佛力得以離苦得樂。有一次迦旃延尊者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想投河自殺。迦旃延問她:為何要自殺?婦人說: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成年累月的勞動,非但衣食不周,沒有自由,還要經常被主人無故打罵,想想活著真沒有意思。迦旃延說:貧窮是可以出賣的,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異地說:貧窮能夠出賣,你要買貧窮,真新鮮。但不知怎麼賣法?迦旃延說:富人前世佈施修福,才能享今生的富貴;貧窮者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佈施修福。你現在對我行佈施修福,不是等於將貧窮賣給我嗎?婦女聽後,知道發財致富之道,但我現在一貧如洗,怎樣行佈施?迦旃延將缽交給婦女說: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行大佈施了嗎?婦女盛一缽水給迦旃延,以此功德。得升忉利天享福。
從迦旃延尊者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供養三寶財富的多少,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信仰虔誠程度的標準。這位婦女沒有任何財物供養三寶,僅僅以佈施一缽水的功德,就得生忉利天。
佛教中佈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不管你採用何種佈施,主要是在佈施時有一種施無望報的心,也就是佛教中說的無相佈施,一旦你佈施時有了附加的條件,你的佈施供養就不是那麼純潔了,換句話說,就是信仰不那麼虔誠了。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富貴之人在供養三寶時所難以捨棄的,他們認為,我供養給你寺院這麼多的財富,寺院的方丈應該將他視為座上賓,不僅要熱情招待,而且還應當為他主持祈福法會。正是這種貢高我慢的心,影響了他們的信仰。
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無量劫以前是個初發菩提心的人,雖然未做佛教徒,但已明白了佈施的道理。當時他祇是個種田的農夫,生活貧窮,困苦得很。靠近他家的山上,住了個老比丘,已證得辟支佛果。這位老比丘每隔七天才下山去化齋飯一次,每次祇化七家為限,絕對不多化,若七家都統統佈施了,才夠吃七天。如果有一家沒有給的話,這一天就不吃東西。就算化不到任何東西,回去後還是再等過七天才下山化緣。
有一次,農夫從家中帶了中飯,準備自己在田裡勞動之後吃。當他見到這個窮和尚下山沒有化到任何東西,就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想:我今天不吃飯了,就把這飯送給那窮和尚吃吧!
但他並不知道這位老比丘是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老比丘有他心通,一觀察因緣:哦!他為甚麼給我這樣不好吃的飯呢?這飯叫稗子飯,是一種最不值錢的米,最窮的人才吃那種飯。比丘通過觀察才知道:原來他沒有錢,天天要吃這種飯,今天知道我沒有化到飯吃,就佈施給我,這功德真不可思議!對他就特別歡喜,讚歎地說:如是!如是!汝供養心最真也!於是又回到山上去。
隨後這種田人就看到一隻兔子向他跑來,忽然間就跳到他的肩上,隨即就黏到他身上,怎樣都不下來。這一下把他嚇慌了,立刻跑回家想法要把兔子拿下來。他把兔子拿下了一看,原來是祇金兔子!他就割下兔子的一條腿拿去換錢。回來一看,這金兔腿又長出來了,他也因此變成了一個大富之人。就因為他真心供養辟支佛,所以得到這種果報。
阿那律尊者,因供養一位辟支佛,就生生世世非常富有,不是做國王的太子,就是做全世界富主的兒子。他就是因為在佈施時,沒有存有任何有所求的心,才得以永脫貧窮之身。《菜根譚》云:施人無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具非矣。意思是說,幫助別人不要指望回報,假如抱這種心理,那麼這種熱心的助人行為就不是那麼高尚了。
佛門中常說貧窮佈施難,富貴學道難。對於一個食不裹腹、衣不遮體的窮人而言,讓他犧牲乞討來的活命衣食來供養別人,的確很艱難。如果他們能不考慮自己,毫不猶豫地傾其所有供養他人,的確是令人讚嘆的;對於富貴之人來說,讓他們佈施一些錢財,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你讓他懷有一種平等心、平常心來對待信仰就很難了。
現代寺院之中,特別是一些有名的古剎,常常會有很多的大護法,他們為護持寺院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當中不乏不計名利得失的虔誠信仰者;但同時,我們也不應當忽視那些默默護持三寶的貧窮小人物,也許在他們中間,還會有將來的佛、菩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