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等於是一個前言,這以下就正式地進入我們破除受陰執取的正宗分了,叫「別明發相」,各別地說明當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這個受陰所引發的相狀。有十科。
一,過抑生悲;二,感激生勇;三,智衰成憶;四,慧勝成劣;五,失守生憂;六,慧劣成喜;七,見勝成慢;八,輕安自足;九,空解成斷;十,愛極成貪。
有十種的感受會出現。這十種感受都是每一個人不同,因為你過去在感受當中所累積的潛在的種子不同,所以當真妄交攻的時候所顯現的也就各人不同。
辛一、過抑生悲
我們先看第一種,過抑生悲。
過抑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對內心的感受,這種妄想的感受,經常用念佛、持咒來壓抑它,來訶責它,他對這個感受的壓抑、訶責是特別的過分。因為過分的壓抑、訶責,而生起了一種非常強烈的悲愍之心,這悲愍之心悲愍到沒辦法控制,已經影響到他修止觀的相續了,叫作過抑生悲。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我們先看第一段。
阿難!「彼善男子」,這個修習止觀的人,「當在此中得大光耀」。當然,這個「此中」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修行的所觀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觀境只有一個,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那個無相的真如。你內心當中不斷地在無相真如當中修止修觀,這個時候「得大光耀」。
「得大光耀」是說,你前面的色陰被破壞以後,你內心的智慧顯現出來了,你能夠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知道心佛不二。這個時候「其心發明」,內心當中因為過分地壓抑內心的感受,就產生一種廣大的慈悲心。
這廣大慈悲心產生以後是怎麼回事呢?「內抑過分。」由這個慈悲心你就不斷地訶責自己,為什麼我到現在才知道要修行呢?為什麼我到這個時候才知道要去度化眾生呢?為什麼我不早一點去發菩提心、度化眾生?你就會產生一種過分訶責自己的心態。
然後,這個心態再相續下去,我們如果對這個心態、這種感受不斷地去攀緣執著,這個時候就增長廣大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就在這一分慈悲感受發起的時候,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不是只看到人而已,乃至於看到微小的蚊虻這種小蟲,你看到它的感覺就好像看到一個赤子,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沒辦法去照顧自己。你內心就有一種使命感,應該去保護他、照顧他,甚至於看到他會產生憐愍的心,而不知不覺流下眼淚。當然,這個地方,按我們一般大悲的標準,就是過分了,慈悲心過分了。這種情緒的力量太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