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華經》認為,你應該是歷事煉心,把順逆的境界轉成真如本性的歷練。它是透過內觀真如,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這種業力的衝擊來強化你的清淨心、菩提願和空假中三觀。這樣講就更積極了。我不是不表示意見,我能夠把你的力量用來增長我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場歷練。這是第二個概念。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的重點在臨終正念,千念萬念在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有兩個條件要現前:一個叫做都攝六根,一個叫做淨念相繼。就是,第一個,佛號要現前;第二個,正念要現前。你只有佛號現前,正念不現前,那也沒用。
你這個正念要現前,就是你的心是內觀真如的,六根是內收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心只要開始向外活動,這個人就沒救了,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因為他的業力沒有沉澱下來,他的業沒辦法帶到淨土去。
一個淨土宗的行人,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力必須在沉澱狀態,一定是要「可攜帶式」,就是他業力不能活動。業力不能活動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動。這個在淨土宗很關鍵!你只要是在臨命終時「仁者心動」,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號就是經不起業力的衝擊了。所以這個入定是最關鍵。
就是說,真如本性是眾生本具,沒錯!但是對凡夫來說,你要讓它現在其前,你的心必須要透過內觀真如而內收。所以古德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整個《法華經》的一心三觀,它是要啟動內觀真如。就是說,你今天要處理任何事情,按《法華經》的「妙法」的思想,我們不能直接在因緣所生法裡面處理。那人生的複雜業緣就沒辦法處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來處理,對我們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識,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髮生什麼事,你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這個就是成佛之道。就是你必須要讓一念心性現前,做法就是內觀真如。
諸位!我們以前犯什麼毛病?我們以前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結果找來找去,答案就是人生無解。因為你要去找答案的時候,人生就沒有答案了。因為你這是攀緣心,你啟動了第六識的妄想、第七識的執著,你跟生死業力打成一片了。這是整個輪迴的大忌。你的心千萬不能跟業力產生互動,這是一個基本思想。我們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動,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內觀真如。就是安住一念自性清淨心!發生事情,啟動你內在的觀照,你就有答案了,這個業力就會很快過去了,它不會產生一種相續的力量。
所以這個入定瑞,在整個妙法的現前這一塊,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將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