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念佛和參禪如何下手

紹雲老和尚  2024/12/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念佛和參禪如何下手

修行人想知道念佛和參禪如何下手,如何成功,那首先必須了解這兩個法門的道理。就像我們想要去北京的話,應該走哪條路、往哪裡走,這都要搞清楚,方向要對。搞不清楚,方向錯了,就南轅北轍了。

首先我們來談談念佛法門。現在社會上普遍是念佛的人多,念佛求今生今世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一般念佛人都有的想法。

然而,如何才能確保今生今世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呢?你們需要把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幾部經細細看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面有這樣幾句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你常憶佛、常念佛,在不久的「當來」,你就必定能見到佛。見佛還不能開悟嗎?「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那麼,要怎麼念才能達到開悟的目的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幾句話就告訴了我們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都攝六根,就是要我們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攝受住。要如何做呢?眼不亂望、耳不亂聽、鼻子不亂聞,舌根不亂說話,身不要亂跑,意不要亂打妄想。首先我們把意根和耳根攝受住。就是你無論坐著也好,站著也好,躺在那裡也好,走路也好,你念四個字或是念六個字,一個字、一個字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佛號,聽得清清楚楚,眼睛不旁視,鼻子也不會亂聞,舌根更不會亂說了,身根也不會亂動。

六根一攝住,妄念不起了,淨念相繼,沒有二念,就是一句佛號,這叫淨念:清淨念頭。不信你可以試試看,因為對於我們人來說,六根的主宰是意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能夠分別變化記憶的「心」。你念佛耳朵聽得清清楚楚了,不用好長時間,一二十分鐘,心就歸一了,念頭自然就攝住了,就不分別這個好那個壞了。

如此,一句佛號相繼,時間一長,心真正清淨下來,就得到三摩地。三摩地翻譯成中文稱為正定,也就是禪定。到這個時候就能叫做有一點功夫了。(念佛)念到三摩地現前的時候,與參禪參到無心境界沒有兩樣!所以文殊菩薩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出自《楞嚴經》中文殊師利法王子說的偈語:「……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為什麼呢?都認識到自己的本有佛性。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咒也好,都是為了這個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總而言之,念佛、參禪、持咒都是方便法,方便到了明心見性的時候,都是同一條路,沒有第二條。經中講:「三世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三世佛,同一個法身。有人說,難道都是一個身體嗎?當然不是指我們現在這個色身,法界身如虛空,你說這個虛空有邊際嗎?就是我們這一念,覺照念頭。你自己觀察,有沒有邊際呀?譬如你坐在這裡,心定下來,想起自己到過美國某某地方,如果你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能夠入定出定了,你馬上就能夠出現在那裡(不是色身的出現),那是我們的靈知靈性的浮現。

因此,念佛的人,到了三摩地現前的時候,再要往前進步,也是禪定,和參禪參到無心是同一個境界。而這個時候如果你說我想求往生,不想什麼開悟,也不想什麼禪定。這也可以的。《彌陀經》上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來接引你了,你知道自己要走了——後面還有半句很重要啊:是人終時,身無病苦,心無貪戀,意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果見到阿彌陀佛來接你了,知道要走了,忽然又想起了我還有個金戒指,還有個幾萬塊錢的存摺放在家裡沒和人交代,還有個小孫子,我想他想得很,還想見他一面……動了這類念頭就是顛倒:一會兒捨不得金戒指,一會兒捨不得存摺,一會兒捨不得孫子,你能走嗎?沒有這個念頭,你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呀!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到最後往生不了?就是臨終那一刻,他顛倒了。或者臨終在家裡,輸氧,做人工呼吸,打強心針。不但不安心念佛,心裡還對色身愛惜得不得了。所以我們想往生,首先要把以上這些念佛如何得往生,如何得禪定的道理搞清楚。

那麼,參禪要怎麼下手呢?怎麼樣入定呢?無論參「念佛是誰」也好,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好,一定要把你的一切外在的攀緣放下,念佛也是如此。如果一坐下來手機還在響個不停,你去參什麼?上面剛剛講過,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現在的手機、電腦,是修禪的一大障礙,必須要把這個放下來,名利發財當官都不想。外面攀緣放下了,心如牆壁冰冷筆直,有這種心境,你才能把話頭看下去。

如何看話頭呢?「念佛是誰?」照顧話頭,你不妨坐下來,腿盤好了,身體坐端正了,默念幾句佛號,念到最後靜靜的自己問自己:是誰在念?這念在哪裡念的?如果說是口在念,那麼口不出聲了為什麼還在念呢?如果說是心在念,那麼這個念佛心在哪裡?長什麼樣子?……就在這個不明白的地方起個疑念,疑念一起,當下妄想就截住了。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能去推測:是不是這樣的啊?是不是那樣的啊?一推測,一動二念,就是妄想了。就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冷冷靜靜地觀察當下的這一個「誰」字,這就叫話頭。

不要叫妄想昏沉把這一念打失,就是照顧話頭。照顧時間長了,妄想收攏了,對於不明白的意思加深了,就叫參話頭。等參到「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的時候就是有一點功夫了。所謂「動靜不移,憶忘如一」,即是在動中也好,靜坐下來也好,你這個覺照都是明明歷歷的。憶,是指白天,忘則是指晚上睡覺時候。功夫熟識的人,在睡覺時候也仍然在功夫中。「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這和念佛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是一樣的。

所以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那參禪的人到了這個境界,要是你決心大,不起二念,晚上不倒單坐在那裡,這時候心雖淨明,心未發光。就是這個我們的心還沒定到一定程度、靜到一定程度——淨極光通達(《楞嚴經》語)。那靜到什麼程度算是「淨極」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

虛老在世時候講過,有一次,他和戒塵法師一起打坐的時候,一個跳蚤跳到戒塵法師身上,戒塵法師摸到後,就把跳蚤撇到地上去了。結果跳蚤的腿跌斷了,在叫。虛雲老和尚在定中聽到跳蚤淒慘的叫聲,翌日對戒塵法師說:你這個人咋那麼不慈悲啊,跳蚤腿斷了,叫得好慘啊!跳蚤腿摔斷哭叫的聲音,他聽起來是很大的聲音,靜到一定程度了!我們功夫未到,別說跳蚤,就是老鼠叫我們也聽不到啊!我打這個比喻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能功夫到了那一步,念頭打成一片了,行住坐臥都一點不打失,機緣到了,你觸著碰著,那就像虛雲老和尚喝水被杯子燙了下,手一鬆杯子掉到地上「啪啦」一聲響那樣,一下就開悟了。一點不差。

我就講這兩個法門:這兩個下手功夫一開始不一樣,但是到三摩地正定以後都是一樣的。你能到三摩地,到正定以後,自己心裡就明瞭了:哦,原來功夫就如此。現在我們的妄想心,糊糊塗塗的,只是講講而已、聽聽而已,不下一番真功夫,是到不了這個境界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紹雲老和尚文章列表

念佛心不夠懇切的原因

原文: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

調伏我們的心,就像馴服一頭牛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彌城東南的瞿師羅園,告訴比丘們說...

念佛是二力法門

龍樹菩薩乃是現生證得歡喜地(初地)之菩薩,其出世本懷...

對治禪修中的五蓋

學習坐禪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由一般性到特殊性。一般...

念佛病癒,誓往西方

二〇一二年,末學經朋友介紹相信佛法。現在想來,自己...

四種修道的方便門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現前離念靈知耳。諸佛以隨...

聖嚴法師《隨相而離相》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

礦工方便比喻引渡工程師

李圓淨居士編寫《印光大師嘉言錄》。他就在一篇文稿裡...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罪業,為何還能往生淨土

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迴,這是事實。但是有罪,有些...

和尚也需要與時俱進嗎

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步? 不同的人,會給佛教下...

妙蓮老和尚《出家現僧相就是良福田》

現在很多人都說:不要出家啦!在家修行還不是一樣!你...

對娑婆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

【推薦】觀男女二根極其污穢,才能破除淫慾之魔

現代人把這個婚外戀,還認為是一個很浪漫、很時尚、很...

如何化解婆媳關係

問: 弟子對長輩一向尊敬孝順,但對於婆婆就是生不起這...

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你不要恃仗自己是富豪,而欺負那些...

兩個泥牛斗入海

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

末法時代女眾比男眾的成就多嗎

問: 現在有人說,末法時代在家成就女眾比男眾成就的...

「痛」並不等於「苦」

一般人常把痛苦連在一起講,分不清痛與苦的區別,多半...

【推薦】能專念六字大經王,就一切都具足了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淨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啟示

禮敬諸佛 一者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指身業禮敬。通過禮...

正法毀於修行者自身的腐化與墮落

一次,佛在鹿野苑講堂講經,迦葉尊者,一身灰衣,破爛...

聖嚴法師《改變世界,從心安做起》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

佛心本有

有一學僧請示盤珪禪師道:我有一個天生的毛病-氣短心...

【推薦】透過佛法的熏習,加強我們的能量

今天是我們中國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說我們即將面臨一...

【佛教詞典】遮情表德

遮情與表德之併稱。藉否定(遮遣)迷情(即錯誤之見解...

【佛教詞典】信解行證

(術語)是佛道之一期也,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依...

【視頻】妙境法師《對反應飲食不好的回應》

妙境法師《對反應飲食不好的回應》

【視頻】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祺雲法師)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祺雲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