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文殊菩薩又問:說是度化眾生,要對眾生有什麼利益呢?對他有什麼利益?是這樣意思。要除掉他什麼事情?「欲度眾生,除其煩惱」,這件事是最重要的。
說是我們用這個方法、那個方法叫他發財,這是人之所好,人所喜歡的,要發財。當然願意發財,在佛法上去學習一個方法去發財,也是有,但是發財不是決定是好事!有的人不善於管理財,財會引來一些災禍,還不如沒有財還好一點。
所以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要度化眾生,主要的一件大事,是消除眾生的煩惱,這是能使令你得安樂──決定得安樂的事情!發了財不一定安樂。你有了錢,錢若是多了,不一定是安樂的,可能你會更苦惱。那麼我相信佛法,菩薩弘揚佛法、來教化我們,我們目的應該是在那裡呢?應該是「除其煩惱」。「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我們凡夫還有一種想法──願意有神通,有神通也不見得是好事。在凡夫的時候有神通,也不見得就是好事。有錢也不見得是好事,有神通也不見得是好事。什麼是好事呢?除煩惱!除掉自己的貪瞋癡的煩惱,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非常吉祥的事情!世間上很多很多的事情來了的時候,你不貪、不瞋、不癡,這是最吉祥的事情。所以「欲度眾生,除其煩惱」,你要做這件事。
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他出家,這個人是利根人,他修行很快就得四禪八定,但是沒有神通。看別的阿羅漢有神通,他也羨慕這件事,就想要得神通。就去拜佛,請佛開示怎麼得神通。佛不告訴他,說:「你應該修四念處──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樣修行,修苦、空、無常的這個法門,不要修神通。」他就去向舍利弗尊者、向目犍連尊者、向五百阿羅漢去學,都不告訴他。最後,他就去拜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是他弟弟,在家的時候是他弟弟,阿難尊者他不是阿羅漢嘛,他不知道這件事,他就告訴他了。於是乎他一修,很快就得神通了。得了神通以後,做出了很多的罪過:他打死了蓮華色比丘尼、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做出這些逆罪來,後來就下到地獄裡去了!
所以,有神通,如果你本身發無上菩提心,能把自己的煩惱調伏,用慈悲心來運用你的神通,是可以的;但是人是靠不住的,人若是煩惱在活動的時候有了神通,這神通靠不住,不一定都是利益人的,就會損害人。
所以這個地方,維摩詰居士說:「欲度眾生,除其煩惱」,若沒有煩惱的時候就是安樂自在的!應該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也應該(目的)除自己的煩惱。說我沒有信佛的時候,我這樣煩惱、那樣煩惱;信佛以後,信佛多少年了,我有沒有進步?從什麼地方看呢?就從自己的煩惱上看:我以前有煩惱,現在沒有煩惱,那就是進步了。應該從這個地方看,不要羨慕神通的事情!不要羨慕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