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化眾生最主要的是要有大悲心,佛陀的大悲心是怎麼樣的一個相貌呢?「晝夜常六返」,佛陀大悲心是不睡覺的,白天三時、晚上三時,他那個大悲的明瞭心,經常「觀」照「一切」眾生的得度因緣,內心經常跟「大悲」心「相應」,隨時要跟眾生拔除痛苦,具足大悲心「利樂」的法身,我至誠的「歸禮」。
這個大悲的意思,我過去有親近過幾位長老,從修行的功德,我認為他們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我覺得他們在攝受眾生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你看我親近的幾位長老裡面,有些長老眷屬很多,有些長老沒什麼眷屬,二三個信徒、四五個信徒。
後來我常常跟他們談話,我發覺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緣,就是說你怎麼知道你以後會有多少信徒?你怎麼知道?如果你一天當中的修行,你那個明瞭的心,經常存念眾生、經常想到眾生,你以後的信徒會很多;如果你的心只有存念三寶,很少想到眾生,那我保證你以後的信徒不會多。這個因緣法就是這樣,你不要說是神通,你就從你內心當中那個緣起就看得出來。
我們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的因果是怎麼看?我們一般的想法是說:人人要為我,所以我為人人。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這個因果剛好顛倒;應該是我們要先為人人,我們釋放出一種善意,然後眾生才得到回饋,是這樣子的。
當然我們不是說一定是以這個眷屬來判定一個人修行的標準,而是說如果你以後覺得攝受眾生,成就一個廣大的僧團,能夠有利於弘揚你的法門,那你培養這種存念眾生的心情--「我為人人」的心情就很重要,因為你那個「我為人人」的心情生起的時候,你會產生那種感動力,我們人跟人之間的心是互動的,諸位知道嗎!
人跟人之間的心,的確是互動的、的確是互動的,這是事實。你經常沒有想到他,他也不可能想到你,保證的。所以這個大悲心,是成就眷屬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