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有時候有一種知見,也可能是現代人比較苦吧,特別是在世間。因為太苦了,學佛有時候想取一個自在歡喜。可是很多人,他不知道,搞混了,他把自在和歡喜給搞錯了,搞成舒服了。
以為舒服就是學佛,就是很對了,不要聽這個講苦。我有很多次講到苦的時候,有的人就是反對,特別是在越發比較一線的都市,這種節奏快的現代的城市里邊,他覺得不要聽這個法,法師,您給我們講,我要歡喜自在,你講的得抑鬱症。
可是真的說,心地上入過道的人才知道,這個逼迫苦是娑婆世界輪迴染土中的常態。這個你必須要正視,面對它才行。而且你真正是個法器,你是個道人的話,不僅僅說你自己的因緣中,佛菩薩加持,給你設局,全部就讓你最後修得根本就生不起一念的舒服心。你只要有一念舒服,你的這個心就不在道上。為什麼?被粘住。大家不要忘了,這是娑婆染土,你一跟這兒相應了,淨土就不相應,這就叫逼迫。
大家知道什麼叫做逼迫嗎?逼迫,首先我們一分為二地把它究竟來講,有兩種。
一般的世俗人屬於追逐,向外攀求。為什麼呢?向外攀攬,心外求法。因為想得到嘛,想擁有嘛。貪瞋癡是怎麼來的呀?貪就是說,想擁有,擁有不到了,看見別人擁有了,就會生嗔心,眼紅嫉妒。所以這個就不用我們在這兒所謂的發揮了。
我們讀一段《無量壽經》裡邊的五惡五痛五燒講到的這個,大家就知道,非常的生動形象。怎麼講呢?說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叫做「共諍不急之事」,沒必要的事,沒意義的事,群起而攻之。什麼樣子呢?「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就是自己為自己服務,求別人為自己服務,總歸就是一定要自己好,為自己服務,每天就是為了這個事情。
然後怎麼樣呀?就比如說,從這個人為財死上而言,說「少長男女,共憂錢財」,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說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少長男女,不論男女老少,共憂錢財。怎麼個憂法呢?「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就是有的跟沒有的,憂這個,天天為錢發愁呀,一模一樣,程度一模一樣。怎麼憂法呢?「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就是沒有的,想有。有了的,又害怕沒有。這兩個煩惱程度成正比例。
然後是怎麼樣一個程度發展的呢?說「有田憂田,有宅憂宅。」就像我們現在,弄一塊地,或者弄幾套房子,這是有的,哎呀,天天說,讓它增值呀,害怕貶跌呀。沒有的是什麼?「無田亦憂欲有田」,沒有的想有。「無宅」,沒有房子,「亦憂欲有宅」。最後到了一個什麼地步呢?「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就是有了一樣了,本來都沒有了這就算了,反正也就這樣。
結果越有越想有,有了這一樣兒,覺得少一樣,這就叫做「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有一樣兒,覺得這一樣兒太少了。你看看,說得太到位了。這是一般我們叫做逼迫,就是追逐,這是世俗人容易顯現的情態。
今天我們還要說一個修道人同樣也在受逼迫。為什麼?在法上,他想息滅。俗人喜歡追逐,道人喜歡息滅。為什麼?要滅煩惱,要求解脫。到底這個求解脫滅煩惱,怎麼個滅煩惱求解脫呢?很多行者,他入不了這個真修,一直就在緣修的狀態,就是只是在結緣,在這個著相有為法上打轉。這樣的話,他沒有入這個了義修法。
你看為什麼會有走火,有入魔,有發狂,為什麼?有這個邪定聚呀。他總是帶著有相去修,他不知道佛法是無相法。你比如說,有人這輩子立志,說我要開悟。可是只要你這一念,將心待悟,就是最大的障道因緣。我也有時候打這個妄想,就會被善知識說,你要悟個什麼呢?老被這麼問,我一直這樣問,也跟大家一直分享,我覺得這個是無上的開示。所以追求神通境界也罷,追求這個定境也罷,等等這一類的,就非要最後什麼呢,就是內心逼迫。
一個是向外求,一個是向內求,都屬於求。有逼迫就是因為有求。因為你要跟它作對,或者你想控制它,你要用力抵抗。沒有的時候,你想把它據為己有,本具的東西,你又要用力抵抗,這就是俗人和道人,兩個其實都是一個狀態。所以說有求皆苦嘛。為什麼觀音菩薩叫「有求必應」,才叫「尋聲救苦」?他就是滿了你的願,先息滅你的苦。這裡講到的「逼身心故」。這是真實不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