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 八十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阿難從佛向舍衛城。時於糞聚窟中,見夫妻二人,年幾老大,柱杖戰慄,如老鸛雀。佛遙見已,告阿難言:汝見夫妻二人極為老朽在糞窟中不。阿難白佛言:唯然已見。
佛告阿難:如斯老人,若年少時,在舍衛城中,應為第一長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羅漢。若少年時,聚積財錢,應為第二長者,若出家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阿那含。若第三時,聚集錢財,應為第三長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 須陀洹。如今老熟,亦不能聚財,不能精勤,亦不得上人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少不修梵行 亦不聚財寶
猶如老鸛雀 遷止守空池
不修於梵行 壯不聚財寶
念壯所好樂 住立如曲弓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參考
在佛經裡面講過這樣一個公案:一天早晨佛陀和阿難一起從給孤獨園去城裡化緣,當時看到遠處墳堆裡有一對年高的老夫妻,他們身體顫抖非常可憐。當時佛陀就問阿難:你看到這對可憐的乞丐了嗎?阿難說看到了。佛陀就告訴他,其實這個世間上很多人只不過是不努力而已,如果努力不會變成這樣的。如果這個人在少年的時候能夠非常努力,他會成為舍衛城第一大富翁,而且會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如果他在青年時能夠努力,他會成為舍衛城第二大富翁,而且會獲得阿那含果位;如果他在壯年時能夠非常努力的不斷修行,至少也會獲得須陀洹果位。但是他全部放棄了努力,對世間法也沒有努力,對出世間法更沒有精進,所以今天落到這種下場。
若懶 則人生一事無成
人生世間,勤則有成。若懶則一事無成矣。且莫謂縱才能不出人上,而家業尚有可恃。須知越富貴,越要勤學。富貴家子弟多敗類,少有成正器者,皆因有家業可恃。卒至可恃者不足恃,而自己之德之才,由其有可恃者,皆不成就。至可恃者不能恃,而自己之德之才一無所有。則不為庸人與寒賤,何可得乎。汝既發心皈依佛法,必須先要做好人。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一舉一動,雖在暗室,不可放逸。務必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為世間賢人善人。能如是,方可為佛弟子。
復嚴德彬居士書二
若懶 便不能改命享大福報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然猶須極力修持,方可言命。倘懶惰懈怠,任性委靡,則所得所失,皆不是命矣。
天定者勝人,人定者勝天。實則世人所得之苦樂吉凶,多半屬人所造,有幾人一本於命乎。大約作惡而不能如命者多,修善而反更勝命者少。是二者,皆人定勝天者。世人每有一念之善,即可轉禍,為福轉凶為吉。況終身吃素,念如來之萬德洪名,而不能轉回造化乎。但令彼常存敬畏,發菩提心,則即此尚可作超凡入聖之前導,況其餘小小福事之不能得乎。福與禍相為倚伏,欲其純福無禍,亦唯在自己努力修持耳。……汝女得此好人家。實為大幸。其不滿意之年月,乃天也。然而修持在我,命自我立。果能常存敬畏,一心念佛,及念觀音,則無業不消,無福不臻,此人定勝天之大義也。儻彼懶惰懈怠,心中不以不滿意之年月為事,則成天定勝人矣。祈將此立命修身之大義,與彼說之,則必能洗心滌慮,戰兢修持。超凡入聖,尚有餘裕,況年月之小疵乎。
復念佛居士書
若懶 說食數寶難逃死後三惡道
世有倡高調者,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及與勤勞修持之法,只以一切皆空,一切不著為護身符。而不知已著於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之意。況彼借此以遮懶惰懈怠之跡,不以真修為事,唯以空談爭高。待至業報已熟,閻老當以最上供養,敬此一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於斯時也,不知尚能皆空不著與否。吾人當於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同彼受閣老之最上供養恭敬也。
復周伯遒居士書
若懶 逃避責任出家也不濟事
汝說自利須出家,利他須不出家。不知修戒定慧者,唯出家為易。若修淨土法門,則在家更為得力也。倘謂在家決難修行,則出家亦不能修行。何以故,以在家不著力,出家能認真乎。此可預決其不能之勢耳。汝家有妻子,無所依靠,何可作此妄想。此係因循推託之情。使汝真出家,汝仍是懶惰懈怠,無所成就。光見之多多矣。
復陳伯達居士書二
若懶 想要往生西方癡心妄想
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須以勤為本。若懶惰懈怠,則難克有成矣。
復林讚華居士書七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治懶:孝子思親,淫士戀女
汝之所說,乃一切人之通病。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經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然地獄之苦以未曾親見,無善根人尚不能頓發出離逃避之心。最切要者,當想兩軍交戰,炮聲如雷,子彈如雨,飛艇在上,地雷在下,一時齊發,則兩軍之人同皆粉身碎骨,隨炮子以分散化作烏有,我亦身預其中。當其將發未發之時,尚知念佛求生之事。此時惶恐萬分,而營官指揮各執槍炮不敢稍懈,懈則即時見殺。此時斷不至事務所牽,恐怖所礙,不能念佛矣。此種境界不及地獄萬分之一,以凡夫心力所能想到,故想時便毛骨聳然如親經歷也。汝之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
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
復智正居士書二
治懶:念死,念三惡道苦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治懶:主敬存誠,如在佛前
餘惟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聖希貿之念,如飢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聖,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複本淨。待至淨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
慈悲道場懺法隨聞錄序
治懶:終日事持,都攝六根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專即理,終旦事持,即終旦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閑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復楊煒章居士書
治懶:種種助行,輪流輔助
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徹底放下,徹底提起。中下之人,以無一切作為,遂成懶惰懈怠,則自利也不認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楊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須二法相輔而行,但專主於自利一邊。……譬如吃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於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餘門也。一門深入盡廢餘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況吾儕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奔馳者,甚難甚難。人常自諒其力,不可偏執一法,亦不可漫無統緒。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僕,皆以此為導,將謂非自利乎。一燈只一燈,一燈傳百千萬億燈,於此一燈,了無所損。孰得孰失,何去何從,豈待問人方了知乎。
復周群錚居士書三
治懶:同修善友鼓勵鞭策
為今之急務者,開蓮社以行道耳。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取其二澤相並,彼此互益之義。又聖人以朋友列於五倫者,蓋取其勸善規過,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兩手相援之義也(友,古作[又/又]。又,手也,今文變又作耳)。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抉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咸以結社為倡導。即身有職業,不能親預,但依社章修持,待開會日,或親往,或函告,明己修持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與預修,相去不遠,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