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間法

惠空法師  2023/08/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間法

「佛法」是從覺性、實相的立場,來觀察宇宙、處理人生的一切,因此具有最圓滿的價值。但現實世界裡,我們都是凡夫,沒有辦法具足所謂菩薩的智慧與福德,譬如:《金剛經》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不是一般生死凡夫所能做得到的。

而且因為各人不同層次的生命價值觀,在待人處世上便有不同的價值標準。我曾經跟幾位法師討論,其中一位法師講:「出家人只要做得像個‘人’的樣子,就已經不錯了。」太虛大師也曾說:「人成即佛成」。所謂「人」的樣子,應該就是指「人」的價值,是五乘佛法裡最根本的基礎。道家、儒家的道德、倫理思想也是在人的立場之上交相重迭,探討人的價值觀。

儒家講「仁義」,道家講「道德」,世俗人講「法律」,我們佛法則是講「慈悲、智慧」。我們要從慈悲之立場出發,既不能傷害眾生,也不能姑息眾生,不違背法律的根本規範,所以在尺寸的拿捏上很難,必須有很大的智慧。

孔子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所謂日久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人若跟好人在一起久了,或久處祥和的環境,慢慢也就不會感受他好;如親近善知識時間久了,你會覺得他很平常,也有很多缺點,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如果跟壞人在一起、居處惡的環境,剛開始會覺得厭惡,但時間一久,也就不覺得有沒有不對。所以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所以大家對於環境的好壞一定要有抉擇,待人處世也要有適當的拿捏尺寸。

面對世俗事務,想要避免是不可能的,除了稟承孔子、老子的倫理道德,更要有佛法的智慧去超越世間法:在世間法律和佛法戒律尺寸規範內,以世俗「仁義道德」與人相處,提升至佛法的慈悲,這才是智慧的抉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如何轉變負面的人生態度

問: 常有人自覺能力差、力量小,對社會、家庭沒有影...

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

我們從世俗諦來看,從世俗諦來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

人生無常,抓緊修行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突然暈倒,而且大小...

從小裁縫到大作家

這次,我們一行到浙江大學學習,我結識了一位學友,她...

讀花識人生

1.有一位花販告訴我,幾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

星雲大師獨白:有苦不能說 我就這樣忍了一輩子

一九八五年,我從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下來,將寺務交給...

為利益而捨道德,人生必將埋下隱患

對大眾來說,遵循道德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大藏經】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各類蔬菜最營養的部分

一般來說,蔬菜可分為莖葉型、塊根型和果實型三大類,...

婆媳關係中的修行

女人都希望有美滿的家庭,關愛自己的丈夫、融洽的婆媳...

對自己這麼殘忍,恐怕會失去大好機會

以為五逆十惡,臨終迴心,念十聲佛,就可往生,因此可...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要略

人生苦短,無常是生命常態,任何人都逃脫不掉。無常二...

為什麼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問: 《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

聖嚴法師《家庭美滿事業成功》

以禪修者的立場,談家庭美滿及事業成功的原則,可以用...

萬里求戒的見月律師

讀體律師(1601-1679年),號見月,世稱見月律師,是明...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七十歲的人切勿將念佛當作泛泛悠悠的事

日前陳豫堂來函,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祈為取法名,...

十種成就佛法,十種退失佛法

佛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佛法。 何等為十...

明心見性並不難,悟後起修才是個大問題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得念:得到正念,總持就是說...

身心安樂之行

昔日,佛陀曾經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

心中的快樂藤

也許流年不利,天災人禍,村民們浮躁不安,悶悶不樂。...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所謂放下執著,並非指不生活了,...

明一法師與保險公司員工的座談問答

編者按:保險公司面對的客戶五花八門,有的可能會非常...

怎樣供養功德才大,這些是供養時應注意的

福報的大小是每個人修的。我們不要認為我力量不夠、我...

【佛教詞典】五蘊

十八界十二處,於心境開合,各有不同。若詳言心而略言...

【佛教詞典】解行

(一)即智解與修行之併稱。指由見聞學習而知解教理,進...

【視頻】夢參老和尚《迦旃延尊者夢中度弟子》

夢參老和尚《迦旃延尊者夢中度弟子》

【視頻】《普賢行願品》妙喜居士讀誦

《普賢行願品》妙喜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