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因為有此三件覺悟

淨界法師  2020/10/27  大字體  護眼色

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因為有此三件覺悟

「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現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代的人發心出家以後,他立定志向要好好地參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志向呢?

這當中跟他的發心有關,因為他有三件的覺悟,第一個、痛念生死事大,他如實地觀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件事情是大事情,觀察生死的過患。生死事大,講到生死的過患,其實在佛法當中它強調是生,生的過患。我們一般人害怕死亡,佛法是認為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死亡也不可怕,它只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現象。但是佛法很害怕生,很害怕受生。

我看《尊者阿加曼傳》,尊者阿加曼他有一個晚上在大樹下打坐,一念的相應慧,證得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以後,諸天讚歎: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降很多的曼陀羅花。那麼那個時候,尊者阿加曼描述他的心情:

第一個,他掉下眼淚。這個阿羅漢為什麼掉眼淚呢?他說,他看到他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他今生這一個剎那結束了,他非常地感動。因為他看到了他每一次的輪迴當中、每一次的受生、每一次的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累積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受生都很多痛苦。那麼對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的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今生終於結束了,內心當中一種感嘆,一種感恩的心情。

第二個,他說,對佛陀真實地感恩。佛陀說的四聖諦是如此地真實,是真實地可以證到的。他說他願意從現在開始盡未來際不斷地頂禮佛陀。所以說呢,生死事大,關鍵在這個生。因為我們在三界裡面,每一次的受生,就夾雜著老病死、各式各樣的痛苦在裡面,生是過患。生死事大,是對治我們對來世安樂的期待。

第二個、無常迅速,這個是對治我們對今生安樂的貪求。今生是暫時的因緣,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不應該為過去的福報所障礙,因為今生的福報一下子就過去,我們馬上要面對來生。應該有一個遠見——無常迅速。

第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個是告訴我們要精進。這個是這樣子啊,如果我們只是看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會理解到流轉是痛苦的。但是呢我們會有一個懈怠的心,說反正離開流轉也不急著今生,來生也可以做,再來生也可以做,就會有一個因循怠惰的心情。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換句話說呢,我們不把握今生,你在流轉當中你遲早還是要把這個生死解決,遲早,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生死。

換句話說,調伏煩惱、修學聖道是很困難,但是你遲早要做的,你今生不做、來生要做,來生不做、以後要做,而你拖得越久,這個過程當中,你每一次的流轉只有增加痛苦、增加墮落的因緣、增加更多的變數。那麼既然這件事情是你自己遲早要做的,是不可以取代的,那麼你倒不如就今生做個了斷。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你真正能夠把握的不是來生,是今生。來生是一個不可知的變數。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就是說,當你真正覺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時候,你應該要知道,這個生死的事情是今生要解決的,不能期待來生。那麼這三個點是都有關係的。

《靈峰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是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

修行中遇到的魔障有幾種?

在佛教裡,什麼是魔呢?大家不要把魔想得太奇怪,魔就...

月光兒生天的因緣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在此城中有一位婆羅...

放下的氣度:秤錘法師出家的啟示

以前虛雲老和尚講個故事,那是明朝雲南的事情。 有一...

現代人很多是壽終醫院,不是壽終正寢

人道中有許多是不正常的死亡,那就屬於橫死。人的生命...

愚癡者只看外表

很久以前,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在前往舍衛城化緣的途中...

曾為浪子偏憐客

在我們教內每一位信眾可能對《安士全書》都不陌生了,...

為什麼要超度歷代宗親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請僧尼為...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做父親很難,做出家人的父親更難

相比於母親節,父親節好像冷淡了許多,子女也不太重視...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發心與發願是一回事嗎

發心也就是發願,只是願更為強烈與堅決,更具有目標性...

因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個下雪的晚上。農村有戶人家,半夜裡有人敲門。主人...

文殊菩薩與淨土法門的因緣

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

食肉是人類既殘忍又自殘的貪慾

美國素食者協會調查顯示:粗飯素食在美國漸成風尚,全...

白居易的知足常樂思想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詩...

本煥老和尚與印順大和尚的法緣

本煥老和尚是如何培養訓練印順大和尚的 眾所周知,印...

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在政治哲學上,如果想立功創業,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這...

消費與惜福

消費這個詞裡的消有滅的意思,費有福的意思。人們每時...

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五種法處所攝色

這個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法處所攝色有五種,這裡只列出...

四依法之「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法四依的最後一依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說的三藏...

【推薦】聖嚴法師《心的五四運動》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

慧廣法師:生命的意義

一、 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 十年、二十年五...

【推薦】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佛教詞典】持犯

持犯者,持,謂保持。犯,謂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

【佛教詞典】欲貪隨眠

【欲貪隨眠】 p0985 俱舍論十九卷二頁云:欲貪隨眠、依...

【視頻】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視頻】本源法師《勿忘父母恩》

本源法師《勿忘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