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廣釋 分六:戊一、釋名無分別智;戊二、釋成立相;戊三、釋成立因緣;戊四、會釋契經;戊五、釋簡聲聞;戊六、釋妨難
我們看下面那一段,廣釋。廣釋當中分成六段:第一個,釋名無分別智;第二個,說明成立之相;第三個,說明成立因緣;第四個,會釋契經;第五個,揀別它跟聲聞的空觀;第六個,解釋凡夫外道的妨難。
戊一、釋名無分別智 分三:己一、略標自性;己二、釋離五相;己三、結得此名
我們先看這個無分別智的名相。
己一、略標自性
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為自性。
這個無分別智,剛開始的自性,它的體性,你要遠離五種相。
己二、釋離五相
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這個無分別智,無著菩薩的解釋是先否定的,先用否定的口氣,它不是什麼,然後後面的十五段就用肯定了。先否定,破執。
第一個,它遠離無作意。所有心念的作用,第一個是作意。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心念從種子位變成現行位,一定要產生一個警覺的作用,這個警覺就是作意。
像天親菩薩說的,要揀別熟睡跟悶絕。說你熟睡的時候不做夢,我不做夢,我也沒有分別,那這樣子是不是無分別智呢?說我前段時間昏倒過去了,昏倒的時候我也沒有分別。
如果說這兩個都是無作意,這是不可以的。無分別智是有明瞭性存在的。它是有知,知道的知。它雖然沒有分別,它是有知,有知的功能,有明瞭的一個知的功能。所以,無作意的狀態是要揀別的。它是有作意。
第二個,離過有尋有伺地,它不是四禪八定。這當中要遠離兩種:第一個,遠離有尋有伺地,遠離初禪;第二個,遠離過。過就是超過,超過有尋有伺地,那當然指的「無尋無伺地」,從二禪乃至於四禪,乃至於四空。這些四禪八定都要遠離。
因為在四禪八定當中,雖然能夠止息一切的分別,但是不能夠產生決斷名言的力量;無量無邊的那種名言的戲論是被禪定壓住了,如石壓草,但它沒有決斷名言的力量。從禪定出來的時候,你以前喜歡打什麼妄想,現在照樣打這個妄想,它沒有對治掉嘛。所以,遠離禪定的這種無分別。這種無分別是暫時的。
第三,離想受滅寂靜故。這個「想受滅」,是三果以上的聖人為了要暫時地止息心中的想,他這個想太勞累,把這個想跟受消滅掉,進入到滅盡定。滅盡定的狀態雖然能夠決斷名言,因為他有我空智現前,它能夠決斷名言。
但是古德說,想受滅無為只有決斷名言,卻不能契會真如理,它是偏空的真理。所以它也要跟無分別智加以揀別,它不能契會真如。
第四個,離色自性故。你說這個石頭,你說這個書桌,它也沒有分別!但是這樣的「沒有分別」是頑鈍無知的,是沒有明瞭性的沒有分別。這樣子也應該揀別,這個色法是頑鈍的。
第五個,離於真義異計度故。我們剛開始在解門研究的時候,是對真實的道理、對真如的道理加以種種的差別的計度分別,這個也要揀別。古德說,行起解絕,在解門研究的時候是要種種的分別。哦,什麼是無分別智?決斷名言、契會真如!
一方面他要把心中的名言決斷,一方面他要契會真如理。剛開始我們是這樣分別,但是你這樣分別這個道理的時候,不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的時候,功夫提起來,要離一切的分別,連你對真理的分別都不可以的,那是一念不生的。
己三、結得此名
「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你必須要遠離前面的五種相貌,五種相貌都要遠離。這是否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