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師父,淨土宗的宗旨是「信、願、行」,我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也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平時也常常持念佛號。可有時候還是感覺自己的信願並不到位不圓滿,請問淨土行人要深化信願到什麼程度才算得上是真信切願?
宏海法師答:我們平常一直提倡大家要真信切願持名念佛,那麼淨土行人要深化信願到什麼程度才算得上是真信切願?真正的真信切願到圓滿狀態是什麼樣的?我今天提一個新名詞,這個詞可能聽起來覺得很過分,叫「不信之信,無願之願」。
什麼叫做不信之信呢?就信而言,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轉凡成聖,那麼往生淨土最好成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早已經成形了,絕對可行,往生以後成佛指日可待,回入娑婆度眾生自在無比。這一套的程序是佛親口說的,我們聽明白,聽明白就好了,你就不要再在這上面議和論,該怎麼辦呢?
你看所有的經典裡面:有諸眾生,聞佛名號,歡喜信受,至心迴向,願生彼國。《無量壽經》裡面說無量壽佛所有的願力功德神通智慧,圓同太虛空一樣。說實話,我們對佛的智慧,經文裡面講的大乘廣智,不思議智,現在信的就那麼一點點,只是狹義的信他一定會來接我而已。
可是雖然不知道他怎麼來接我,一旦了解佛的智慧、神通和妙用之後,就會相信說只要按佛說的程序走,他不可能接我,他非接我不行,佛的智慧和功德圓同太虛空,週遍河沙界。你能信到這個份上,不用我們的凡情去度量,去猜測,對往生淨土之法不驚不怖不畏,這樣的話決定信入。
就是我信了,你不要再跟我說信不信了,那是多餘的,我信了你還說什麼信?這叫不信之信。早就信了,具足信了,所以這個叫做不信之信,能這樣的話,經文裡面講:當知此人,已於無量佛所,深植善根,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諸聲聞百千萬億倍。
所以說菩薩以信入佛智慧成就,經文裡面叫做什麼信?無邊無盡信,這些話加持力很大,什麼叫無邊無盡信,就是連信和不信的對立都沒有。就是這樣,本來如此,你還說什麼呀?得此信心不退轉,會怎麼樣?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得這三個功德。
什麼叫做心不退轉呢?淨土穩了,不會再問他方國土有沒有,阿彌陀佛在不在,對這二有法門決定生信,就不退轉了。不雜亂的話只此一門決定夠了,其它的不用了。不可破壞,絕不會被他宗,就是其他法門的善知識所轉。
所以為什麼有時候需要廣學多聞?就是你越廣學了以後,別人破壞不了你的淨土信心。要不然稍微有人說點見好就收的話,你馬上就被勾引走。
什麼叫做無染著者呢?一心一意,只為往生,往生去只為成佛,只為成佛而去往生,其它的都不在這個道上,什麼三界狹小的心量,有求之心,希望回報一點,趕緊給我保佑,都不在這些上面,這叫無所染著了,不在這小打小鬧上弄了,這叫做不用再信之信,叫無信之信。
什麼叫做無願之願?發願往生是決定不改悔之事,平時就在生活中把這個往生的人生觀,調製成下意識的狀態,不需要提倡,還用多說嗎?還用刻意地表達嗎?不進行刻意的表達了就叫無願,始終有求生的本願,這叫無願之願。
對於阿彌陀佛的願,我們怎麼理解都理解不了,怎麼設想都設想不到,他的願力大到什麼程度?就是一旦你知道這回事你就搞定了,就這種周徹法界。
為什麼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什麼大願?普賢十大願王,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這段話表達的是什麼呢?就是只有我們成功地往生了以後,才有可能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讓他產生圓滿的實踐意義。在我們這個世界,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根本就做不到,做不圓滿,只是那麼提倡一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句叫做「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也就是說只有往生了以後,阿彌陀佛的願王才能讓普賢菩薩的願王變成現實,你想想普賢菩薩已經是願王了,阿彌陀佛的願才能讓他變成現實。
我們願力要願到什麼地步?好像不要提它,可是它念念都在呼吸之中。把願往生的單純性保持的極佳,法爾就是這樣的因緣,法爾就是這樣的成就,不刻意了就叫無願之願。一切都是平等的,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對一切法沒有功德利益之想,這種願力是自自然然的,沒有刻意心,分別心,就是極致願往生的無意識狀態。
那麼如果不刻意,一切都平等,我們怎麼建立這個願王的殊勝?要了解一切眾生都是由我們的心建立的,我們的心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具足無量光壽,本來一切眾生常住極樂,突然間在夢中幻化出來一個娑婆世界。那麼待我們夢醒的時候,娑婆還在哪裡?娑婆就沒了,所以真正意義上哪裡有個可厭離的,哪裡有可欣求的?只要夢一醒就在極樂了,入夢就在娑婆了。
你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的話,沒有一點多餘的要往生的銜接詞,自是不歸歸便得,這叫做無願之願。你如果真能夠把這個無信之信,無願之願能解了了,能安住得上,把往生和現前修能夠二合為一,又不妨礙我依然往生,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深信切願,萬善一乘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