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奉獻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價值

2016/11/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如何奉獻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價值

我們雖然知道自己的生命並不長久,卻沉迷於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為自己帶來煩惱,還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受苦。我們應該自我反省自問,倒數時光,我們活在人世的時間還剩下多少?我們應該如何奉獻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價值。

時光流水,時間絕不會為我們而停留,我們的生命逐分逐秒地減少。為了讓大家能警覺地生活,有位法師曾詳細地就這件事作了解釋,現在與大家分享。

法師經常提醒來寺院修功德的居士們:

「每個人都是厭苦喜樂,人的生命卻無法拒絕痛苦,所以生命則有樂與苦。我們隨時都要準備以正念去面對痛苦。」

「每個人一生就有苦相隨,這是無法避免的。苦有三種,即是老病死。這些苦每天都正在等著我們,只是輕或重罷了。」

「說實在的,我們都能清楚地看到隨身之苦,我們被其他的事情覆蓋了自己的苦,甚至還去尋找更多的苦。我們希望能從愛人、丈夫、妻子、孩子等身上得到快樂,其實他們本身,也跟我們一樣有隨身之苦。」

「照理我們得到他們時可以如願地得到快樂。但我們卻要分擔他們的隨身之苦,同時還要加上離別之苦。」

「誰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應該了解這些苦,工作、生活與照顧父母親,幾乎把我們的時間用完了。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還必須擔當夫妻的角色,以及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完成。因此家庭生活令我們擔心與執著。」

「如果懂得正確地過家庭生活,也會有快樂的時光,但是最後誰都無法脫離痛苦,因為生離死別不停地在世間上演著,雖然非常相愛、非常關心、非常執著,總有一天必定要分離的。雖然我們都不想去面對,但這是生命的事實,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遇上它。因此人活在世上,若要快快樂樂地過生活,必要懂得忍耐,接受痛苦,千萬不要癡傻地去尋找新痛苦。」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教導方式是悲觀的。但要先了解這個世間人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它。」

「佛陀是離苦得樂的偉大勝利者,他告訴我們,坦然面對意外之苦的人,隨時準備身心面對老病死的威脅,還需不斷地提醒自己三件事,即是:

(一)懂得生命的真正目標:即是明瞭我們生而為人,不是為了嬉戲享樂,在輪迴中徘徊輪轉,而是累積功德,跟隨正等正覺佛陀的腳步,邁向涅槃。

(二)懂得提醒自己:即是要經常意念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我們是無法逃脫與避免死亡的,也無法知道自己將在何時死亡,同時更無法確定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會在何時離開我們。

經常意念死亡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會想:認為自己反正不久就會死,而不想做任何事情,得過且過,不願行善,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

第二種會想:認為人既然無論如何一定會死。所以在死之前,一定要好好地利用我們的人身,致力於行善,讓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讓善業跟隨著自己到未來世去。」

行善會死,造惡也會死;懶惰會死,用功也會死;聰明會死,愚笨也會死;富翁會死,乞丐也會死,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後目標。每個生命的目標,都是為了修功德波羅蜜,以便自己能斷除一切煩惱,往向涅槃。當我們還有煩惱時,就應該修更多的善業,直到命終。能如此想、如此做是最好的。

我們要時常「念死」、「念分離」,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就會讓我們警惕,靜坐時心情就能保持平和,容易入靜。我們千萬不可放逸,要隨時接受死亡的到來,不受任何人與事物的束縛,認真行善,不起退心。其實,我們誕生,死亡就在等待著我們,這是自然的規律。我們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間,隨時隨地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

(三)懂得勤修與累積功德: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能好好地把握時間,精進修行,累積功德,讓這些善業跟隨我們到未來世去。相反地,如果我們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對己對人都沒有利益。

正等正覺佛陀告訴我們,這世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因果。世尊開示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我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則得惡果,誰也無法代替我們承受這些果報。」

行善會死,造惡也會死;懶惰會死,用功也會死;聰明會死,愚笨也會死;富翁會死,乞丐也會死,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後目標。每個生命的目標,都是為了修功德波羅蜜,以便自己能斷除一切煩惱,往向涅槃。

佛陀為了教導我們能好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提出了三項生活原則:

(一)諸惡莫作:如果曾經造過惡,就必須改過自新,今後切不可再重蹈覆轍,更不可去造作新的惡業,因為這會加重業力,甚至可能因此而墮落地獄,無法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二)眾善奉行:如果有功德還未修,就要加以勤修。修過了的功德,應該再修、多修,精進地修。這樣,我們才不會墮地獄,而能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三)自淨其意:即是淨化心靈,讓心在呼與吸之間,都能保持清淨。如果我們只吸氣而不呼氣;或只呼氣而不吸氣都會死亡。死亡是不會預先通知我們的,因此,我們必須經常保持一顆清淨的心,隨時接受死亡。

心的清淨與混濁,是往生天界或墮落地獄的關鍵。

如果在臨終時心混濁不清,只能想到自己曾經造過的惡業,那麼,心識就會向下墮落地獄,遭受自己在世時,所造作的惡業報。相反地,如果臨終時,心很清淨,一直憶念自己曾經修過的善業,那麼,心識就會往上,轉世到天界去,享受自己在世時所修過的善果報。

正等正覺佛陀教導我們十種捨惡行善,使心清淨純潔的方法,稱之為「十善業如下:

(一) 佈施:將物品給予他人,與他人分享。

(二) 持戒:保持身口意清淨,不可傷害他人。

(三) 靜坐:通過靜坐來訓練心志,使心清淨。

(四) 尊敬服從:對有品德者要尊敬服從。

(五) 熱心公益:積極行善,不做有違法律的事、應從事促進文化與道德的善事。

(六) 迴向;將功德迴向,與他人分享。

(七) 隨喜功德:隨喜他人的功德。

(八) 聞法:聽聞佛法。

(九) 講法:講佛法。

(十) 正念:守護自己的意念,使之正向,善良。

「十善業可以總括為:三善業,即是佈施、持戒、靜坐。

能了解生命目標的人,會經常想到死亡,會積極行善。他認清事實,勇敢的面對世界,任何痛苦都無法使他的心動搖,快樂一定會在今生來世跟隨著他的步履前進。」

上述所說都是師父的教誨。他時刻提醒我們,生活不可放逸。每天都要認真地捨惡行善,使心保持清淨純潔,這樣生命才會有價值。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師父之教誨,讓大家懂得如何面對與解決痛苦。因為生命真正的價值,是利用在世的時間勤修功德波羅蜜,關閉地獄之門,而邁向涅槃境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無限的法身

如是之聖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

星雲大師《人生是過客》

有人說,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認為,人是宇宙的過...

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

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

文珠法師《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與各位見面,共同研究佛學,可...

找回曾經的幸福感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時候,一毛錢一包的辣絲兒,一分錢...

預留餘地,才有回轉的空間

家中土地狠多,留一點餘地給未來的子孫建築;家裡的錢...

人都在為什麼而奔忙

有一次,我到繁華的首都北京出差,晚上路過一座天橋,...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爾時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罹難陀,聰慧多智,...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菩薩十八重戒之毀滅正法

《集頌》: 譭謗、背捨、滅正法,聲聞、緣覺、菩薩乘...

如本法師:為什麼會做夢

真正達成無夢的境界,要修證到佛之果位才無夢,不但凡...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而是讓人看破

在學佛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單顧自己不顧家庭,那是不...

能夠長壽的不是富裕或條件優越的人

經常可以看到,能夠長壽的不是那些生活富裕或者處於優...

依「六度」來學佛

如何學佛?我們要依六度來學佛。 六度:佈施、持戒、...

慧律法師《茅蓬語錄》

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說。立功者,造福家國、嘉...

如何讓父母吃素不殺生

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迴向,消除宿業...

受傷未嘗不是另一種成全

清朝時,淄川有一個窮小子,臘月將盡,還缺吃少穿,他...

真心究竟在何處?就在念佛當中

聖人、佛、菩薩跟我們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為什...

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我們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第一個,我們 先修空觀...

涵養也是一種財富

香港巴士阿叔是一段用手機拍攝後放到網絡上的視頻。前...

淨業若成 禪宗自得

淨土宗的祖師裡面,在開悟之後的一個特點置彼而取此。...

一位小老闆殺生的悲慘報應

一天晚上,我在杭州火車站候車廳外的長椅上等一位朋友...

鬼分為哪些類

問: 請問,鬼分為哪些類?他們生活狀況如何?哪些鬼...

深入佛法捨假修真

末學生於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法名演兵,一九七四年高...

弘一大師:簡易施食儀軌

先念 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佛教詞典】阿毗曇師

梵語 ābhidhārmika 或 ābhidharmika。意譯作論師。...

【佛教詞典】金剎

(雜名)塔之別名。又以金所造之剎竿,即塔上之九輪。...

【視頻】佛說療痔病咒(海濤法師108遍念誦)

佛說療痔病咒(海濤法師108遍念誦)

【視頻】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原理和方法》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