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持戒懺悔使現生帶來好運吉祥

方海權  2016/08/07  大字體  護眼色

持戒懺悔使現生帶來好運吉祥

不管多偉大的人,業力來臨,都抵擋不住,至此才知道人世間的無奈和無常。

要關閉一切惡趣門,方式只有一種,無惡不斷,持好律儀。懺悔過去業障。

而往往業力到來的時候,由於不順利,迫得很多人輾轉鋌而走險,再造罪過,以致一錯再錯。從而忘記人生百年不外一彈指間,最終何是我的,何物竟能帶走。切是斤斤計較,不讓一分。而完全不知不覺帶走的是罪業隨身,禍及來世。

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語言:我這一世都管不了,那有空去打理下一世。這樣的說法,只不過是縱容目前任所欲為的藉口而已。未來受苦報,受的不是好言相勸之人,切是爾身爾心。

人生清白在世,食多食少,福享多享少,都沒關係,只有如法守律,安心才能立命。立慧命才能證法身。證法身才能得解脫。解脫者當是歡樂怡然、心開芳菲。

我們必須懂得惡業來報,當然苦惱。而再不造罪,念佛讀經持咒,造善造福補過。這是真正懺悔的行門,效果是很好的,能快速去掉不順的惡運相纏。

因此,完美的懺悔法門是:尊守戒律、修學大乘、普廣造善和最切要發露懺悔過去一切業障。這樣,自能關閉惡趣門,得大功德。

當大眾在修學懺悔業障的時候,大都認為從今再不造業,發露懺悔過去所造一切惡業而已。其實不止僅此而已,再不造業看似簡單,實質必須嚴持佛陀戒律,才不會造業。廣造福善就會得福報,才免造成貧賤帶來再造罪業的惡性循環。也必須修學定慧,有定力和智慧,做事就不會亂來,才免造成愚癡無知帶來再造罪業的惡性循環。

這樣修學懺悔業障法門,才能徹底圓滿。在現生就會帶來好運氣,順利吉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方海權文章列表

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

前面講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講到懺悔方法。首先我們看看...

九緣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語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

喝酒有種種過失,是故應當不飲

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薩戒,無一不戒酒...

唯有懺悔才能消除業障

【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

佛教五戒與社會秩序的維持

一般人不能完全脫離社會族群而獨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

得到吉祥的方法

今天是盂蘭盆法會的第二天,看到一些居士們陸陸續續的...

持戒與犯戒

戒,梵語「尸羅」,《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此...

文殊菩薩給你的智慧和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的意思是妙智慧、妙吉祥。 我們在世間都希...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人人都可以輕鬆背楞嚴咒

許多人都知道持頌楞嚴咒是很殊勝的,但往往一提起楞嚴...

人為物役,就是物的奴隸

物常是指與人相對的他物,也可以是指外境。人為物役的...

學佛人的人際交往21法

我們接觸到的人可以分為:富貴者、貧苦者、初交者、久...

念到一心不亂,就能親見本來面目

按淨土來說,做一切善事,迴向極樂淨土,那就是出世法...

心的本質簡單到無法想像

對於心的真正本質,我實在不知道說些什麼,因為它就在...

娑婆不結娘生業,要作蓮池自在人

徹悟禪師說: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

如何度過修行懈怠期

問: 我修行精進一段時間後,就會退步,功課也不想做...

能把娑婆空掉了,才有資格談極樂是空

這個實有到底是什麼實有呢?上個月有一批居士到東林寺...

婆媳之間

媳婦對師父說:我對婆婆已經夠好了,但是她仍對我不好...

在家佛子應如何孝順父母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

空觀脫離過去,假觀創造未來

龍樹菩薩《中觀論》有一個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好運不在於星辰

從前,在北印度的波羅奈斯住著一戶有錢人家。他們為兒...

過去無悔,現在無怨,將來無憂

來來迴迴總是與人說命運的問題,這是因為人人都很關心...

「愛」與「慈悲」的區別

南傳《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

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當年,一男子落水,呼救,拿破侖聞聲過去,見男子正在...

人生無味,皮囊終壞

嚴澄。字道徹,江蘇常熟人,文靖公嚴訥的兒子。年少即...

【佛教詞典】阿耆婆濔池

(地名)唐書西域傳曰:提婆大喜,延使者同觀阿耆婆濔...

【佛教詞典】寶亮

(444~509)南北朝僧。東萊(山東掖縣)人,俗姓徐。...

【視頻】道海老和尚道影

道海老和尚道影

【視頻】夢參老和尚《觀身無我》

夢參老和尚《觀身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