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衍慈法師佛學問答

2013/10/07  大字體  護眼色

問:若知自己業障重,應如何是好 ?

答:若知自己業障重,主要是以懺悔和發願來消除。懺悔是將自己以前身、口、意三業所作不如法、不合規律的行為以及思想念頭都得改造,所謂痛改前非,決心不要再犯。古人有云:「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要時刻提醒自己,守護身、口、意三業,不可再造新的惡業。要是繼續造業,只會不斷的加重業障,那就煩惱更多了。

此外還需發願眾善奉行。我們可以透過修持工夫,念佛、誦經、拜佛、 打坐等,又或做種種功德來懺悔發願,使業障消除。

問:佛教勸人行善,自己做好人、做好事就得了,還需要皈依嗎?

答: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就好像入學之前,要辦理註冊手續。而隨著學年,逐步晉陞。由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最後得到大學學位。而佛弟子是以受戒的層次等級而定身份。皈依三寶 ( 佛、法、僧 ) 是最基層。接著等級繼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所受之戒無論是那個層次都以皈依為根本,也是邁向成佛之道的第一步。否則還未算入門為佛弟子。

況且皈依後,領受三皈戒體,於心性上起著防非止惡的作用,令佛弟子好趣向涅槃大道。

問: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 :這須具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對於娑婆世界的一切人事,連我身心都要放下,勿存留戀。古德有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即是說娑婆世界的人民重愛慾,才會生到這裡來。不生西方原因就是這個愛見妄想執著。所以首先要放下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人我是非,當觀察世事無常。正如最近美國發生的恐怖襲擊,傷亡慘重,兩幢世界上龐大的建築物,在一剎那間被移為平地。如法華經所云:「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世間上無一處是安心之地,所擁有的一切,亦不是永恆的,都是處於變化之中。所以釋迦弁尼佛在遺教經中告誡大眾,要遠離戲論。須具有欣求心,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併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行多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以一句佛號降伏妄念,令內心清淨。若執持佛名號,達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佛光接引,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信佛是否一定要吃素?

答:佛教主張慈悲為懷,不殺生是愍護眾生,吃素戒殺可實踐慈悲的精神,增長善根。信佛者能吃素是最好的。而亦有因個人的環境或工作,於不方便時吃三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和不為自己殺。初學者也可以選擇初一、十五、或六齋、十齋日吃素。一日吃素,天下殺生無我份。當今世界,吃素漸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皆因吃素對身體健康帶來很多好處,並有以下六種利益:

◆ 培養慈悲 ◆ 維護生態 ◆ 有益健康

◆ 增強耐力 ◆ 清淨衛生 ◆ 促進和平

問:人死後有輪迴,若已轉為人身,那麼還要為亡者超度做功德嗎?

答:當人死後,四十九日內為中陰身,這有如一間屋壞了要搬遷,在還未遷入另一間屋之前,就是講善惡果報尚未判定。亡者極希望有人為其做功德,因四十九日後,便會隨自己的業力而受報於六道,即在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道中輪迴。假使已轉世為人,又有親眷為其做功德,則可增福報,身壯力健,事業順利,一切如意等,若在其它道中亦如是增福免災。

此外,所作任何功德,生者也得利益,如地藏經云:「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是故長者閰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所以虔誠為祖先或六親眷屬,乃至十方法界一切孤魂等眾做功德,法事如法,亡者佔七份之一,其餘六份功德生者自利,陰超陽泰,故經云存亡獲利。

問:人生在世為什麼這樣苦?

答:你能明白人生是苦,即是有點覺悟了。苦是由前生身語意三業作惡的因,今生所招來的果報。因果之道,絲亳不爽。《大寶積經》 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由此可知,面對苦果問題,便不該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甚至偏激行惡等。經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應當斷惡行善,使令惡報轉善。從古至今,由積善改造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 袁了凡 先生的一生際遇,就是一個好例證。知道命中注定自己無褔、短命、無子送終及一事無成等,故立志專做善事,以後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壽命增長,功名中舉,並且丁財兩旺,所以說知道苦,若能斷惡修善,這就是一件好事了。若能進一步仰慕涅槃之樂,便要勤修戒定慧之道。當知如是因如是果,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此是面對果報正確的態度。

問:燒冥紙,燒衣等給亡者是否有用?

答:燒冥紙或燒衣這些都是民間習俗,認為人死後會到陰間為鬼,而親友們怕亡者在黃泉道上無錢應用,便在殯儀館、墓地等焚燒一大堆冥錢、紙衣服、紙屋、紙車等紙紮物。花費甚大。

從佛教而說,人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隨著亡者生前所造之業,輪迴於六道 (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 之中,因此死後不一定為鬼。即使為鬼,能否享用財富。無福德者,盡管給與更多,都無福消受。有福德者,則能得到所需。鬼也分有財鬼、無財鬼、餓鬼等多種,不但是鬼道,六道眾生皆如此。視乎個人的業力,而所受的果報。當然人死後,希望親友為之做功德。最好為亡者持齋、念佛、誦經。或能將此燒冥紙等費用作為做如印經、供養三寶、修橋、建塔、濟貧供需,那就有意義和價值了。若念佛、誦經迴向亡者,此功德更加不可勝比,自他皆利。

問:誦地藏經有什麼功德

答:釋迦牟尼佛為報母恩,以神通力升到忉利天,為母說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與南閻浮提眾生,有大因緣。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說得非常清楚,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或恭敬供養禮拜地藏菩薩,必獲實際利益:冤結冰息,業障消除,刀兵火劫,得以遠離,還有所求,皆得如意吉祥。

地藏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所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具體詳細功德,請敬閱地藏菩薩本願。

問:在佛堂當義工,會減少自己修行的時間嗎?

答: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修行」。修是修改,行者行為是也。指修改我們身口意三業不如法的行為。做義工是體力時間和金錢的奉獻(佈施),大乘菩薩熏修六度萬行,佈施為首。所講要帶著歡喜心去做義工,透過待人做事的磨練,放下我執,要把做義工作為修行的好機會,並要知道於一切時中,做任何事都可以懾心(修行),例如掃地時可把地當木魚,掃把當作木魚槌,來配合念佛號。古德百丈禪師一日做一百零八件事,心中念十萬佛。說明終日無論做大小事,念念不忘念佛號,即是做一切事不離修行,可見在佛堂當義工,不但不會減少自己修行的時間,還可以親近三寶,護持正法,既可求福,又可修慧。希望大家多抽空來佛堂做義工,福慧雙修,圓滿菩提。

問:我是佛教徒,但家人信其它宗教,怎辦好?

答:無論是信仰佛教或其它宗教,大家都要互相尊重。身為佛教徒,當然希望閤家都能信佛,家人若信其它宗教,相處之道便要做好,首先要尊重他人信仰的自由,不要加以批評或排斥,更重要是自己做好一個真正佛教徒的模範,故必須與大眾融洽起來,對長輩恭敬孝順,對下輩關懷照顧,對其他所有人都要包容,使家人從你的行動中,體現出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以身教感化家人,使他們起歡喜心,待因緣成熟,才把佛法的道理,如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等戒條,這些做人的本份,其實跟儒家所講的」五常」(仁、義、禮、信、智),名異義同,與家人分享,令生敬仰,漸漸建立佛化家庭,達到皆大歡喜。

問: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簡稱覺有情,能自覺覺他,自覺者是覺人生的苦空無常道理,自己精進上求佛道。覺他者是悲愍眾生沉淪苦海,發起要下化眾生的菩提心。

菩薩以慈悲為本,廣修六道萬行,即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又名六度波羅密。舉佈施度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指用金錢、時間、物質等去救濟貧苦及有需要的人,乃至供養三寶等。法施是用佛法去勸導人們斷惡修善。無畏施是以語言安慰於人,如對失意的人,以佛陀的教化幫助他去除心中的畏怖,使其鼓起勇氣除煩惱,復得積極人生。

若佈施能達至無相、悲智雙運、三輪體空(所講佈施或做任何善事,不執彼此之相及計回報的心),如此不論出家僧侶或在家居士,均可稱為菩薩。

問:什麼叫做打佛七?

答:「打」是攻擊義,如打斷、打掉或破除。佛是覺悟。「七」是數目字,而且有兩種意思:

( 一 )是指時間,佛教通常以七日時間為期,精進用功修行, 剋期求證,又稱「打七」。

( 二 )是指第七識,我人的第七末那識,又名傳送識,此識我執很重,若遇外緣,即執著我法二相,隨生起分別計較,產生煩惱,成為生死的根本。

打佛七是以七天的時間,將思想專注在佛號上,打破第七識我執,既無我,外境一切善惡諸法自然不成立,所講不會被世間所有人事所動搖,一切慾望所束縛,心靈自然得到淨化和解脫。

打七用功方法很多:有打佛七,還有打襌七、觀音七、地藏七、彌陀七等。此外仍有誦經修持的楞嚴七、法華七、華嚴七等等。主要是在此種種方法中,選擇一門入手,如打佛七,專念佛名號,在此七天時間,降伏第七識,放下我執,顯現自性。古人云:「 ...... 打得念頭死,豎出法身活 ( 佛 ) 」。學佛要實踐,那就要多參加打佛七了。

問:什麼是佛歡喜日,又為何要供僧?

答:七月十五日 是佛歡喜日。佛制弟子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此夏季時間,僧眾結集安居修行,也有僧侶在山林樹下等處,精進用功辦道。於七月十五眾僧安居圓滿解夏,佛甚為歡喜,故稱佛歡喜日。再者七月十五,亦是眾僧發露自己或恣舉他人在安居期中所犯的過失,故又名僧自恣日。

供僧者,據《佛說盂蘭盆經》所記載,目犍連為其母於惡道中受極度之苦,而請教佛陀解脫之方法。佛陀教誡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即僧自恣日,以衣服,湯藥,具,飲食等置於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仗眾僧威德之力,救拔其母脫離惡道之苦。供僧是為報答父母恩故。詳見《佛說盂蘭盆經》。

佛教提倡以孝道為本,人人當須憶念父母,生我劬勞及養育之恩,不但今生父母,乃至過去七世父母。故每年七月十五佛歡喜日,歡迎大家發心供僧,令現在父母福增無量,過去父母皆得超升。

問:素食者,雞蛋可以吃否?

答:雞蛋是葷是素,是一有諍議之說(事)。食素者大多數人不吃雞蛋,也有人認為蛋可以吃,亦有人說力康蛋是素食,有關(此)種種的言論。

至於素食者可否吃雞蛋(這個問題),現引古德印光大師之記載:「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可知印光大師亦明確說出蛋是有生機之物,是不宜食的。至於力康蛋,雖無生機也不宜食,若然不小心食了已受精之雞蛋,便是殺生,同時更有因果報應,古今以來,由吃蛋招致受業果報的例子,不勝枚舉。再者雞蛋從母雞的下體出生,卵屬不潔之物,並惺味重,身為佛弟子,戒殺持素,保持清淨最為重要。

在戒律中雖也有開緣,即除有重病非此物不能治療外才可方便。現今醫學科技發達,能代替雞蛋之營養品甚多,故無論是力康蛋或是其它蛋類,清淨修道人應該戒食。

問:選擇在寺院舉行佛教婚禮,好嗎?

答:寺院是求福修慧的好地方,選擇在寺院舉行婚禮,這一對新人真有智慧。能於三寶台前由法師祝福和證婚,又有參加婚禮雙方眷屬及眾佛友的祝賀,便很殊勝。本苑(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也曾多次應信眾所請舉行婚禮。在婚禮中,法師以「勤、惜、誠」三個字,對新人開示夫婦之道:「勤」是勤勞,要積極工作,把家持好;「惜」是真惜,要惜衣、惜食、惜福、惜緣,要珍惜當下的一切,常懷感恩心;「誠」是真誠,夫婦相處,不要隱瞞,要坦誠相待,和睦共處,還要尊敬長輩,孝養父母,在外多行善業,不取非份之財,以佛法的精神,作好榜樣,感化家人一起信佛,建立佛化家庭,護持三寶。

得到法師的開示,一對新人更加明白相處之道,要以法師的教誨為座右銘。與會親友,無不感謝三寶恩典,同聲讚歎法師慈悲。所以說,佛教婚禮比一般婚禮更加有意義,更令人難忘呢!

問:圍爐是什麼意思?佛堂年尾也有要圍爐?

答:「圍爐」在北方人來說,人人都知道,是歲晚一項很重要的節日;但南方人就比較少知道圍爐的意思了。其實圍爐即團年。

古人有謂:「遊子在外,歲晚返家,共慶圍爐 ….. 。」意謂一年至尾,所有因讀書、經商工作、遊玩等離家出外的人,都要在年晚回鄉,與家人團聚,並向長輩報告年來境況,恭敬供養,計劃將來。況已在家鄉眷屬當然一起團年。

佛堂為了攝引大家,廣種善根,以俗勾牽,在晚歲亦舉行圍爐法會,於佛前上供,師父們與信眾們相聚,除師父開示外,有機會給大家向師父請教,訂定新一年的修行及護法、自他俱利的工作。圍爐包含了團聚、請教,還有給大家一個歸宿感。因為三寶是真正的皈依處,所以大家歲末既來到寺院圍爐,又能親近三寶,聆聽法要,這是很有意義的團年,歡迎大家有因緣來佛堂圍爐團年!

問:煩惱如何解決?

答:煩惱的根本是無明,無明即事理不明,愚昧的意思。由於無明導致思想不正確,引起待人處事執著或偏見,內心產生七情六慾的煩惱。人生是在順逆的環境中生存,如果心被境轉,就會帶來很多煩惱,如何解決煩惱呢?於順境快樂的時候,例如聽到悅耳之聲,讚美之言,心能做得了主,不遂波而流,得意忘形或傲慢心起;假使碰到逆境時,若受人譏笑譭謗,或失去所擁有的財富變成破產,又事業成功轉眼為失業者,親人亦會分離等等,必須面對現實,勇於承擔,不怨天尤人,能提起放下,無論在順景或逆景,對於人生的苦樂得失,及一切的際遇看得淡泊些,不要太計較,萬事隨緣,以平常心待人處事,無明我執便漸漸破除,本具的智慧覺性不斷提高,煩惱自然迎刃而解。

問:為什麼要拜懺?

答: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會犯錯,有時會講錯說話,或做了損人利己的行為,社會上最容易犯的小妄語。例如正在寫字樓辦公,但不想聽電話,便叫人告知對方不在。或為了自己的工作地位,同事之間搬弄是非。又或者做假賬,隱瞞政府,逃稅等等,這裡包括身、口、意三業,有心犯的罪,無心犯的是過。但自己能覺醒自己的錯處,是一件好事,內心有覺照反省,才會改錯。懺除過往之惡,悔過後不復做,就是懺悔。若常能修持懺悔的心,不覆藏,會使生活清淨自在。懺悔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對首懺悔,在善知識面前發露懺悔,使得清淨。立功補過,如以前口業不清淨,現今多念佛、誦經。殺生重者,護生、放生等。一切罪過,可通過拜懺的方式,在佛前虔誠懺悔,籍佛菩薩的加持,共修的力量,使業障消除,身心自在。拜懺有多種,如藥師懺、梁皇寶懺、法華懺、三昧水懺等等。有很多道場都舉行拜懺,本苑每月第一個星期日的拜大悲懺法會。都是求懺的方法。

問:時常見一些人喜歡供奉黃大仙,齊天大聖,媽祖娘娘,車公等拜神的婆婆,他(她)們都稱自己是信佛的。這些都是否佛教?

答:拜神絕對不是信佛,你問的上述信仰的都是拜神,是民間信仰習俗,佛是覺悟者,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悟性,而信佛與拜神不可混為一談,信佛不主張拜神至於有些坊間,神祉神靈等,其實與佛教無關,只是一般人將風俗習慣有所混淆,以為拜神及燒衣紙等都是佛教。佛教是一個甚深微妙的法門和信仰,志在除人們心中貪瞋癡,解脫煩惱,故不存在盲目拜神外求,抱有交易的態度。佛教中有禮佛或拜佛的內容,但是一種表達對佛的尊敬,放下自我,身心自在。 希望大家多看一些佛教的書籍,會對佛教有更好的認識,樹立正信吧!

問:不吃素可以念佛嗎? 我不是持素的,但聽人說念佛要淨口,那麼我吃過葷可以念佛或念經嗎?

答:佛教的方便之門常為眾生而開,不持素者,當然也可以念佛或念經的。但若能持素念佛,或念經,是你對眾生有慈悲心,當然是功德無量了。有云念經或念佛宜淨口的意思有幾個方面;一,葷食後,所講要注意的需漱口。再者要好看自己的口業,不要道三說四、挑撥是非、時常妄語,喜歡罵人。另者要殺戒,可食三淨肉,(1)不見到有場合在殺生,(2)沒有聽到殺時淒叫聲,(3)又不是為我食而殺它。待條件許可時食素念佛,是為真正的淨口。

問:何謂"業力"

答:"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意思是行為或造作。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活動造成的一切行為,叫做業。這一種業,存在於心中,都會留下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佛教稱它為業力。業力好像影子一樣,緊隨我們不放,而這業力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為,形成新的力量。從性質上,可分為善業和惡業,簡單來說,人的命運是被業力所驅使,人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佛教根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規律,認為行善得樂報,行不善得苦報,並將這種善惡之業感召的苦樂果報,稱為業報。每人所作的業皆產生一種力量,百千萬人的業就產生百萬人的力量,這就是共業。明白此道理,依佛法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可把握人生前途,超出業力及生死輪迴。"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意思是行為或造作。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活動造成的一切行為,叫做業。這一種業,存在於心中,都會留下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佛教稱它為業力。業力好像影子一樣,緊隨我們不放,而這業力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為,形成新的力量。從性質上,可分為善業和惡業,簡單來說,人的命運是被業力所驅使,人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佛教根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規律,認為行善得樂報,行不善得苦報,並將這種善惡之業感召的苦樂果報,稱為業報。每人所作的業皆產生一種力量,百千萬人的業就產生百萬人的力量,這就是共業。明白此道理,依佛法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可把握人生前途,超出業力及生死輪迴。

問:我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在家中要做飯,但佛教主張素食,令我有點兩難,故想請問信佛是否一定要食素?

答:素食葷是個人選擇,但能戒殺持素者不單能體驗和實踐佛教慈悲,對眾生平等的精神,而亦因你慈悲持素,功德無量,善報自受。若然是家庭主婦要做飯菜,也應以不殺食為原則,只取「三淨肉」,即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者,例如凍肉等,但這是權宜之舉,並不表示佛主張大家吃「三淨肉」,最圓滿當然是舉家持素,免受業報之苦。但若因緣未成熟,則無須勉強家人持素,而個人持素,也以不引起別人煩惱為原則,畢究持素並不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持素的重點是對眾生的慈悲和惻隱之心。 況且,縱使不持素,也不應再殺生取食,例如宰雞殺鴨、生海鮮等,如此不單與眾生結怨,將來冤冤相報,果報自受,為貪一時口腹之慾,實在不值得。而且正如佛陀在佛經中說人吃肉,有機會吃掉過去世的父母、夫妻、眷屬等,是很可悲的事,並有因果輪迴,故奉勸大家勿殺生、吃肉。

問:請問法師,清明過節,我家人祭祀祖先時,以雞鴨豬肉酒等葷食來供奉,這樣對不對?

答:請勿以葷食供奉祖先,更不能殺生,祭祀祖先這是民間廣泛流行的風俗。因為祖先死後,無論生善道或惡道,而後人用葷食或以殺生等來供奉他們,不單是你家人種下殺因,更添先人的惡業,苦上加苦。故家人應以佛事,或念佛念經,予以迴向,讓先人得益,才是對先人的最好供品。

問:什麼叫做「灌頂」? 有什麼作用?

答:「灌頂」是密教常見的一種法會儀式。謂諸佛護念,以大悲水灌頂,使菩提不退,圓滿佛果之意。 但最初的灌頂不是用於宗教上,灌頂儀式起源於印度國王登基時的加冕,相傳記載印度恆河之水是從天上而來,稱為聖水,當時婆羅門教之祭司常用聖水為國王灌頂。而後來密教的灌頂是得到密法的傳承(即傳法)和加持,經過灌頂後,正式進行修持此法門。但灌頂之前,必須清楚了解修此法門的要求,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如規定功課每天持咒多少遍,大禮拜,有否指定時間完成持咒數量,須否閉關修持等等,這就是密法的灌頂,而藏傳佛教傳法是個別傳授的。修學密法的要求須依止上師,絕對服從信任及恭敬上師的,跟隨著教導修學。但目前普遍性的灌頂,亦即是所謂結緣灌頂,令播下善的種子。

問:西藏密教有「轉世佛陀、菩薩」之事,是否真實?

答:密教會有「活佛」或「轉世第x世法王」等名稱。但不會有「轉世佛陀、菩薩」的。要明白佛陀已達到覺行圓滿,不用再轉世,只會化現世間,為救度苦難的眾生。但絕對不會自稱為佛陀,或某菩薩。古時有一寺內有兩苦惱和尚寒山和拾得,在香積廚修行,後有人發覺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現,便馬上逃進山隙中,無影無。真正的佛菩薩不會告訴你的,若然有人自稱是佛或菩薩的轉世,那便要小心。 據藏傳佛教「活佛」,華譯是轉世者的意思。不要誤會是活的佛陀或轉世佛陀的意思。須知能轉世的都是大修行者,具有大悲心及道德,功夫已達到自知時至,及將來會投生哪一家,父母的名字等等。轉世後,自己亦會識別過去曾用過的物品。這是多生多劫所修來的,心懷大悲願力,來人間化度眾生。但現今末法時期,社會混亂,並不排除有人掛著活佛或轉世法王的名稱來斂財行騙,作不好的行為。 真正的活佛或轉世法王是宗教領袖的傳承,權力的接班人,具有崇高的地位。轉世後,亦要經過學習經教、持咒,研續各派的教理,辯論,閉關等種種的訓練修持,才可成為大成就者。

問:學佛是否一定要出家?

答:佛法是一門教育方法,以佛陀覺悟的真理來教育大眾,整個教育制度是從次第而上,因分有不同程度的學科可以學習,修學者亦分有出家眾及在家眾。作為弟子(即學生)者可分七眾,出家五眾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及式叉摩那尼。在家二眾是優婆塞及優婆夷,七眾弟子都是以修學的程度不同而劃分。出家以修持戒法較為嚴格,並且全職投身於佛門,終身奉獻,以佛法真理行持及代佛宣言,荷當如來弘法利生的使命,從而攝引眾生趣向菩提。能發心出家當然是非常殊勝,但也要看各人的因緣。總而言之,佛陀的教育廣博無邊,無論出家在家都可以學佛。

問:請問法師人死了是否會變鬼?再投胎時是否一定可以再作人呢?

答:談鬼談投胎,有的人以為是迷信,說有投胎輪迴,只不過是勸人不要作惡而已。其實除了警惕世人不要作惡,還要明白因果的重要性,我們的生命不只是一期的,會跟著因果而定,所以人死了不一定會變鬼,變鬼不過是坊間之觀念,在佛教的角度來說,人死後會按業力而有六道輪迴,故不一定入鬼道,也不一定投入人胎。佛教認為人身是相當難得,善業重的人生天、人、阿修羅等三善道;惡業重的則生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是故去處如何,全看自己所做的是什麼因了。若生人胎,也不一定生為中國人,或在有佛教文化之地,故今生能聽聞佛法,當勤精進修行,好好把握當下,把握今生。

問:師父,有位太太談到年頭跟觀音許了什麼願,並許諾年尾會「還神」,供大量紅雞蛋,燒衣紙,我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請法師解釋一下。

答:「還神」是民間習俗,是與佛教亳無關係的,佛教沒有所謂「還神」的思維。佛和菩薩不是我們凡夫所想,要酬謝,而心中有無量慈悲的大覺者,不貪受供養的,我們可以參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了解觀音菩薩慈悲度眾生,救苦救難,從來是不問得失,不問酬勞的。而在佛經中載,阿難尊者問佛,以什麼供養佛最好呢?佛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即是以佛法作利眾的事,可見佛的心是多麼的清淨,若問供養,反而是鼓勵人們做利眾的事,就是對佛最大的供養了。

若以美食來供佛,來表敬意,也要以合適的供品,不要像有的不了解佛教的人,竟以酒肉及燒衣紙供佛,實在罪過。而雞蛋是卵生眾生,當然不宜用以供佛、菩薩。

問: 放生意義是什麼?

答:「放生」二字,放是釋放救拔的意思,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稱為眾生。佛教慈悲為本,對一切眾生,(異類動物),起愛護平等心,如被人擒或被關甚至殺害,命在垂危之際,將之買回,經過儀式,三皈,說法,釋放大自然,令之逍遙自在,假使命終也得超升。每個眾生都有靈性,都有其父母眷屬。所以放生能得長壽,康寧,眷屬和睦。社會上人若能放生、護生,世界也就和平安定。有偈云:「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刀半夜聲。」放生功德無量。

問: 請問法師, 如未相識已是仇人, 這是否表示我們前生己結怨, 本人身邊有兩位女小人, 苦纏著我, 使我十分煩惱, 請問法師可有方法可化解這種仇恨, 當我心煩的時候, 只好念著心經, 求法師指引, 謝謝!

答:你問的問題是未相識己是仇人?這個「仇」字是自己心生瞋恚,怨恨,所以才會有仇人。佛教重視因果,如果自己沒有對不起人,若對方對你不好,令你煩惱,這是有前因,應想過往曾對不起人家,煩惱應該面對它,放下它,解決它,你身邊有二個女小人苦纏著,但她們為什麼要纏你?先要反醒自己,也要與對方講清楚,不要反目成仇,怨結要及時解決,勿把怨結加深,或帶到來生,有謂:怨怨相投何時了呢!既知是有因必有果,現在所作行為要謹慎,時刻注意自己待人處世。你己有念心經,是很好的,再抽暇聽聞佛法,多念佛、誦經求懺悔,使業障消除,冤結漸漸釋解,人緣也自然會好,家庭便美滿。

問: 請問法師,念觀音菩薩聖號,能生西方淨土嗎?

答:念觀音菩薩聖號能生西方淨土。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二脅士,常住極樂國土,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若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也可能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但最重要是發願,願生西方。故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聖號都是一樣的,只要對於那一尊佛、或菩薩的聖號契機,一心專念,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問: 請問師父,佛前供水在共修會時,是否要打開?

答:你這共修會時,是什麼時候?下午、晚上或早上共修,如果下午、晚上還在搞這供佛水那就不對了,供佛水是早上,早課或者上午念經、共修之前,把煲好之供佛水,或蒸餾水倒在供佛杯裡,念經或共修時,不需要打開,這供佛水可以喝。寺院裡一般情況,到了下午晚課時候,將這供佛水倒在出食杯裡,用來蒙山施食,供佛水也可以澆花上。 佛力無邊,不可思議,只要你心誠,感應就靈,不是要打開供杯,共修時,經就念進去,不打開經就念不進去,打開灰塵走進去反而不好。

問: 請問師父,老人家沒有歸依三寶,只念「阿彌陀佛」佛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請師父開示。

答:三寶者,有常住三寶及自性三寶,前者屬事,後者屬理,請參閱「皈依三寶的意義」一書,內詳。你所問的問題,是要皈依三寶,因為事理要分明。有些居士執理廢事,也有些執事廢理。執事廢理者,不明自性三寶,雖有念佛,只向外求;執理廢事者,他認為心中具有佛就夠了,不必皈依,即使認為阿彌陀佛是我的師父、我的老師,我信佛就可以了,不必再皈依三寶,這種情況表面看來也沒錯,但阿彌陀佛只是三寶之一,還有法和僧二寶,其實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如此執理廢事,便事理不圓融。既然釋迦牟尼佛是你師父,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法是佛所說的道理,僧團是佛陀所成立的,你為什麼不皈依佛、法、僧三寶呢?所以希望老人家,若然沒有歸依三寶,只念阿彌陀佛,能盡快皈依三寶,再加上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有份。

問: 請問法師,我們人活著是不是靠意識力生存,意識從哪裡來,死後往哪裡去?

答:關於我們活著是不是靠意識力生存這個問題:是的,這意識我們佛家也叫神識,世間人所說精神,我們這個肉體和精神和合才能生存,如果身體壞掉,意識便離開這個身體,專是一個意識不能成立,假使這個身體沒有意識,這身體也不起作用,意識與肉體二者和合才能生存,我們人活著是靠意識力生存的。意識從哪裡來,死後往哪裡去?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意識從哪裡來?是從一念無明所動,如水起波,起幻無窮。身體是異熟果,經云:「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要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死後往哪裡去?所講:十方法界天堂地獄皆由心造,現在播下的什麼因,將來所受是什麼果,也就是死後往那裡去的路。佛門裡面禪宗,有一千七百多個公案,這是其中一個:「生是何來,死是何去?」為更加明白,要自己去!

問: 師父慈悲,是否在任何時間,吃素之前都要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答:這也要看自己的情況。如果這個場合容許你這樣念供養,是可以的;假如不方便,可以心念,也不一定要合掌,要看當時的環境,因為和我在一起的人,看見我這樣念的時候,會影響他們的看法,又或者你們居士在家裡,未必全家人都信佛。恐他們不喜歡,你要看情形。不單是吃素之前要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總之在吃飯之前,都要想一想,飯食來之不易,所以把這碗飯來供養三寶,同時發願,只要我有生命,我有呼吸,要為大眾做點好事。願自己能斷惡修善,起一個慚愧心、一個報恩心、一個迴向心。食飯之前念供養及發願是好的,環境條件不方便時可心念,至於口念與否,可酌情自量。

問:華嚴經裡說善財童子經過五十三參,唱華嚴字母四十二個字,唱字母方能成佛,我們在家居士修讀唱誦華嚴四十二字,可以進入般若波羅蜜門嗎?

答:當然會呀,「華嚴字母」根據「華嚴經」,共有四十二個字母,由善財童子向眾藝童子學請教得來的,即是眾藝童子向善財童子傳授這四十二個字母,叫做修學菩薩行的「字智法門」,四十二個字母,就是四十二個「陀羅尼」,但不能用文字來解釋,好像我們持咒一樣,也是不能用文字、語言去解釋。唱誦華嚴字母功德很大,正如華嚴字母的總迴向中所說:「四十二字妙陀羅,字字包含義理多。……梵韻滿娑婆,功德大,法界沐恩波。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塗,共入毗盧性海」。你們發心唱誦華嚴字母,這是很難得的,如果唱得好,發自真心,令內心平靜下來,不但居士,四生九有,一切眾生都能入波羅蜜門,即同登華藏世界彼岸而成佛。

問:師父慈悲,請問法護組的任務是什麼?

答:護法的任務,每間寺院的要求不同。寺院是修學又是弘揚佛法的地方,需要各方面的護法人才,例如要打字,把數據輸入計算機,你會打計算機就去打計算機;如果有人設齋供眾,便要切菜煮飯;需要人手做清潔,你會掃地就發心去掃地;這幾天來本寺聽講座的人很多,一日數次有人發心去洗廁所,這不是說他沒有其它才能,而是他肯發菩提心。如果你說護法的任務一定要懂得打計算機,若然不會打計算機,就做不成這個護法了!所以要根據寺院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發心的程度去護法。無論做任何事,如果內心謙下,外行有禮,這兩句話很重要,所謂對自己有要求,對人家能寬容,用個歡喜心、平常心,盡力而為,這樣才能從護法當中求福修慧。

問: 法師慈悲,請問很多道場缺少義工,多做義工,會不會影響修行?

答: 這個問題,要看你自己會不會修行。在一個道場做義工時,對每一件事或每一個人,都要有歡喜心,不計較、不求回報,這就是修行。假使你做了事情或做多了事情,付出了體力、時間乃至金錢,不但得不到表揚,有時反而受到批評,這時候你能不能接受,會不會產生煩惱呢?這都是考驗,修行是在磨練中成長的。有一種人在道場時間長了,司空見慣,對三寶缺少了恭敬心,對師父不在乎,對其他一切人事樣樣都看不順眼,執小節,妒忌、憍慢、起種種分別心,產生種種煩惱。俗語說:初信佛時大殿柱也是佛,時間長了佛變成大殿柱。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會做成障礙,也給人家帶來麻煩。 為道場做義工,這是修行的好機會,當生歡喜心,默默耕耘,只管付出,不問收穫,自已不會生煩惱,更不會把煩惱帶回家,這是真正做義工。至於去多幾個道場做義工,這當然是好,但要衡量自己的時間及體力,還要看自己有無定力,因為道場去得多,對人事方面接觸多,心念容易散亂,那就找一個自己覺得有緣的道場,在那裡專心護法、修學;當有了定力後,時間也可以抽得出來,體力亦應付得來,你可以選擇去多個地方做義工,一邊做一邊學,看得多,學得多,學習無量法門,對自己修行也是一個好的訓練。總之發心做義工是好的,對修行不但沒有障礙,而是一種增上緣,福慧雙修,雙管齊下,求福修慧,往生有分。

問: 請問師父為何要繞佛?繞佛有什麼意義?謝謝。

答:修行人用功辦道,動靜要結合,坐的時間長了,身體要動一動,繞佛、經行、跑香,能速進血液循環。不論身體在動或在靜,心都要保持平靜,不忘正念。初學佛人,坐時比較容易攝心,身體在動會影響心念的專注。要練習動靜都能做功夫,在繞佛、經行時,你可將大地當木魚,腳是木魚槌,一步一佛號,右腳踏地時念「阿彌」,左腳踏地時念「陀佛」…。一句佛號,坐能念,動也能提起。漸漸於行、住、坐、臥中都能運用自如。

問: 請問師父,有法師說:「天堂不在天上,地獄不在地裡」,師父的見解如何?

答: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方面,對理來講,天堂地獄在自己心中,不但是天堂地獄,而且十方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一切眾生(包括地獄),都是在我們心中。為什麼這樣說呢?有個很易懂的例子:人在苦惱之時,見到好看的東西根本不會去欣賞他,好吃的東西都覺得沒有味,最好的環境都不稱心,時間過得特別長,不容易過,這就像在地獄裡受苦一樣;如果心情好的時候,雖然環境不好,也覺得如意,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再者,我們念佛因就和佛相應,我們的心當下就和佛打成一片,現前就是佛了。我現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菩薩。乃至行五戒十善就與三善道相應,存有貪瞋癡三毒心便是在三惡道了。對事來說,天堂地獄不可否定!是有天堂亦有地獄,欲界、色界、無色界,直(豎)來說,二十八層天,橫來說,舉忉利天,有三十三天,地藏經裡面說:有十八層地獄,五百地獄,無量地獄,天堂地獄是由心主使身口去造種種的業,播下這個因,結了相應的果,所講:因和果是絲毫不差的,如是因如是果,對事來講,有天堂,有地獄;對理來講,心淨即國土淨,如八關齋,我們不造業,不去犯法,地獄都關閉了,天堂也不存在,因為心淨,本身所在地就是天堂了,天堂地獄一切唯心造。

問: 請問法師,在家居士是否可以在法會上,宣讀文疏?

答:宣讀文疏,是一種善巧方便,佛教有無量法門,根據眾生需要,宣讀文疏,這是恆順眾生,因為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初信佛者比較執著,覺得宣讀文疏,有名有姓,佛菩薩才知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只要你發心,不論讀與不讀,佛都會知道。至於在家居士在法會宣讀文疏一事,如有出家師父,當然要請師父主持法會讀文疏;若沒有師父在,需要讀疏,居士去讀,也是一種方便,現在也有些道場,在家居士當維那,居士講經,這種發心是難得的,做法會時主要有誠心,注意威儀,心念專一,求福修慧,恭敬三寶,如法如理。法會是一種「以俗勾牽,令入佛智。」所謂:信佛要進步,勿停留在做法會上,要勤修戒定慧,開發自性,這才是真正法會。

問:請問師父受了在家菩薩戒的居士,可披縵衣否?

答:受在家菩薩戒的居士,或受五戒的居士都可以披縵衣,但絕對不可以披五衣,五衣是出家人三衣之一,是名福田衣,把一塊布割開五行,每行再截開一長一短縫成,又名勞動衣,在勞動時如掃地、洗碗等披上。五衣的作用是要使自已生慚愧心、懺悔心,令舍棄慾望;又能樹立威儀,令眾生歡喜,給眾生種福田,自他兩利。縵衣,又名缽吒禮懺衣,是一塊布沒有割開的,所以不是福田衣。受了在家菩薩戒或受五戒的居士只可披縵衣,用作禮佛求懺悔。

問:請問師父,弟子是初學佛的人,在普門品偈裡,念彼觀音力,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漂,是不是我們跳入大火不能燒,或者跳入大海不能漂。

答:佛法有事與理二個方面,對事來講,誠心念觀音菩薩名號或恭敬供養觀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以前有個柴夫,見到一個木頭,心想將雕成觀音菩薩,就將藏在門後。有一天在山上砍柴,見起火了,火勢猛厲,看到自己屋頂現出白衣觀音菩薩,回到家裡,一點都沒有受到火災損失,他很相信這根木頭觀音菩薩的靈感。理來方面說;火指我們內心的無明火,煩惱、愚昧、慾念、瞋恨心,比老虎、毒蛇還厲害。若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把自己的心火平息,能降龍伏虎。水;是比喻愛河,有河流,即煩惱流,從此岸娑婆世界,到彼岸西方極樂世界,中間距離河流抵柱,不能通往,觀音菩薩,像一個船,將此岸渡到彼岸。我們一心稱念觀音菩薩,感應自在目前。

問:請師父慈悲解答下列的問題,謝謝﹗在寺院拜佛,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伽藍殿,祖堂,請問有次第嗎?應先從那一個殿開始呢?

答:寺院是有很多的殿與堂。從三門進入寺院,有四天王殿,見到彌勒菩薩,一問訊,再到大殿禮佛三拜,可以不用拜墊,五體投地在東單或西單拜,不一定走到大殿中央,無論在那裡拜,佛菩薩都一定知道的。大殿裡有個主墊,這是大和尚禮佛用的。還有,若有人在拜佛時,不要在他前面走來走去,不要喧嘩,不得衣纏頸或腰及置肩,不可隨便涕唾或吃東西。總之到每個殿與堂都要有恭敬心。不一定每個殿堂都一一去拜,拜一佛即無量佛,無量佛即一佛,最重要是有誠心。

問:在寺院共修前後,我們義工要在佛前佈置或收拾,但有很多信眾在禮佛,我們接受得起別人的禮拜嗎?

答:是接受不起別人禮拜的,出家師父們也接受不起。信眾說頂禮師父時,師父多答曰:「禮十方諸佛」,並沒有接受人家的禮拜。有說:「受人供養快刀割肉,受人禮拜亂箭射身」。所以說明你拜的是十方諸佛,不是在禮我,我沒有受禮之心,根本沒有這個念頭,這樣才對。你們義工要在佛前佈置或收拾,不是特意站在那裡接受人家禮拜,是為了工作所需。但也要看情形,若有人在禮佛,衡量一下事情可否稍等一會才去做呢。信眾也要自覺一點,法會完畢要清場,應該要懂規矩,盡量不在此時、此地禮佛。義工為著道場佈置或收拾,是為三寶,為眾生需要,這個都是可以的。

問:法師慈悲,請問對生活忙碌,想發心修行的在家人,應用什麼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來修學佛法,請法師開示?

答:忙碌的人修行,應該多念佛。《無量壽經》云:佛陀於因地修行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只要有人致誠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中第十八大願說:「若志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則悉得往生。」佛陀慈憫眾生,每日能有十個念頭與佛相應,便可生西方!宋代慈雲大師對最忙碌的人說,每日念十氣佛,早晚定課,面朝西方或窗之方向,合掌稱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大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或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呼出去一口氣之長短去念,用意不用力,共念十口氣,迴向時發願求生西方。除此之外,於行住坐臥中多念佛,令思想專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講到修學次第,首先要皈依三寶,皈依是舍邪皈正,聽從師父之教導,並以戒律為做人之守則,進一步,再受持五戒,以念佛來攝心,念佛有四種方法,不論持名、觀想、觀像或實相念佛,看看那個方法比較受用,自己去選擇。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布薩?又插香於大殿門外的香爐時,要把香分開一枝枝,還是一束束插入香爐內呢?

答:先講布薩,布薩即是誦戒。出家眾受了具足戒、菩薩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誦戒。誦戒是以戒本所說的來與自己對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條、戒行在這半個月內,看看做得如何?所謂有沒有違反戒法。誦戒好像用一面鏡子來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沒有缺點。做錯了,馬上要懺悔,再從頭開始,把事情做好,把錯的地方彌補過來。在家居士受了菩薩戒,也應每半月半月去布薩。 第二個關於插香之問題,如果你手上拿著三支香,當然分開來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爐內,三支香約一寸二距離。帶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裡,交給常住或負責香燈的師父,在寺院裡做早晚課或做佛事時幫你點,功德也是一樣。

問:師父慈悲,我在一間在家人管理的佛堂裡幫忙插花,他要我把供佛的花整理好,供奉在功德堂,不知這樣做對嗎?謝謝師父。

答:供佛之花要修剪好,勤換水,是很重要,才有功德。將供佛花整理後,拿去功德堂供,要看情形。這是一種方便,花如果還是新鮮,也是可以的,因為不用天天去買花,又能節省資源與金錢,假如有人拿錢來常住做功德,指定用來買花,那就要用來買花。戒律於這方面有詳細的分析。常住分有常住常住和十方常住,常住二個字,是不動義,常住物,是屬於不動產。十方常住的東西,可以用到其它寺院裡,所謂十方來,十方去;至於常住常住之對像,是屬於某個常住的公共財物,不可轉移。信眾來佈施或做功德的時候,他的金錢乃至任何東西,都要問清楚,是用作什麼用途的,因為專款專用,買磚就得買磚,買瓦就買瓦。

問:師父慈悲,請問受了五戒在家居士是否要吃長素?如果沒有吃長素,是否不如法?

答:很多人有問這個問題,五戒之第一戒不殺生。如果我說受了五戒,可以不吃素,你便會隨便放逸,開始時吃肉邊菜,慢慢會吃菜邊肉,甚至越吃越多,越吃越大塊了!可是如果說受了戒一定要吃素,可能很少人發心去受戒。我在法國的時候,也有信眾曾提出這類問題,年輕的中國移民差不多個個開餐館,有時食剩的東西,都要自己吃掉;年紀大一點的要帶孫子,孫子剩下來的東西也不舍得倒掉。只可以鼓勵她們,已皈依三寶,要發心受戒,未能吃素者,引導他們先食三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及不為自己殺。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可以受四戒或三戒,這是多分,受持二戒,是少分,能做到一條戒,就是一分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令其發心,慢慢受持五條戒,成為滿分優婆塞、優婆夷。但無論五戒中受了多少條戒,一定要發願,發心吃素。

問:請問法師,弟子學佛需要學結手印嗎?結手印的意義是什麼?請法師開示。

答:學佛與結手印。在用功時需要結手印,不單是持咒,就能去除惡煞,打坐時也結手印,把左右手之大拇指輕輕黏起來,置於小腹,使血液循環和暢通,讓精神輕輕鬆鬆地去凝聚潛意識中的「靈覺意識力」!繞佛徑行是一件很莊重的事,也要結手印來顯現佛子之威儀、規矩。手印是印契,又名「三昧印」,三昧是定,顯示諸佛菩薩本性的形狀。其後演變成手指所組合的手形,是「身、心、靈」的堅定意志力,佛教的修行從鍛練心靈、鍛練身體、累進修業,才能練成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佛教高僧修行的一種重要法門。

問:請問法師,萬法皆空,萬法包括因果嗎?

答:這問得好!這個問題要分事理兩個方面,事方面來說,有因必有果;對理而言,因果體性本空,如懺悔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個講的是理,罪是從心所造就出來的,心若空時,罪跟著也空了,心罪二者俱空,那裡還有因果之存在?萬法皆空。但未到此境界,不可執理廢事,有兩句話:「寧願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不知大家明白否?寧願執有,即是有因有果,有西方極樂世界,有菩薩道可行,佛道可成,有修有證,執有如須彌山之大,如此才不會把因果都空掉;切勿執空如芥子,即是說如芥子一點點空都不可以執,所謂寧執有,不可執空,否則會昧因果。但從真理角度來看問題,萬法皆空,就如懺悔這個例子,心已把一切空掉,何來有因果?萬法唯心,就說明時刻要把握好這顆心。

問:請問法師:我們居士團體,有法會時,請法師來主持法會,佛前要點香,出食台的香應在法會前點,或讓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台邊合掌,待法師拈香問訊後才點,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先講一下出食台的緣起,據說是「鬼子母神」,被佛陀感化,成為一位護法天神。可是她的食量實在很大,一直無法減少,常常感到飢餓,填不飽肚子。於是佛陀命令僧人們在吃飯時,施放一些食物在出食台上,以七粒米或是指甲長的面條,透過觀想及大眾的加持,施食給鬼子母及遊走在陽間的眾鬼魂,願他們都不會飢餓,同得飽滿。後來,僧人們也傚法佛陀,在佛寺的大殿旁豎立出食台,每天早、午由僧人出食,晚上則在做晚課時出食給鬼道之眾生,如是就成為佛門的一個儀規了。至於點香,一般來說,在做佛事之前,先點好佛前的香,如有出食台,可以一起點。是否讓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台邊合掌,等法師拈香問訊後再點,這就變成多此一舉,不必要了。做任何法會或早晚課,大家不宜走來走去,即使是香燈師,或負責香燈職位者,也不要隨便走動,否則會影響法會的尊嚴,打擾眾人的專注心,就算有特殊事,動作盡量要輕,不要妨礙他人。法會主要是令大眾攝心,才能如法。

問:請問法師:我們這裡信佛的人很多,受五戒的人很少,有受戒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有人說受五戒要年齡大才好受,請問是否真的?

答:受五戒和年齡完全不搭格,沒有關係,主要看你自己的發心,能夠做到多少條戒。能受持五戒,就是滿份的優婆塞/優婆夷。男眾稱為優婆塞,女眾名優婆夷,即近事男,近事女。如五戒裡有某幾項還未能做到,就不要勉強,可以先受四或三條戒,成為多份優婆塞/優婆夷。若只能受持二條戒,是少份優婆塞/優婆夷。假如只能受持一條戒,便是一份優婆塞/優婆夷。在一條戒之基礎上,要漸漸再增加,達到五戒圓滿。其實,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本份,能持一條戒有一分的功德。人命無常,不要等年齡大了才去受戒,也不要等待以後能夠做足五條戒才一起去受。有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希望大家既聞佛法,就要發菩提心,受持戒法,做到滿分。

問:請教師父一個問題,什麼是「無住而住」?

答:「無住」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我們妄念紛飛的思想,應專注在那裡才適當呢?凡夫的思想,可謂前念未過,後念已來,「而住」說我們的心念,在修行之過程中,要找個寄託位,所以要持戒,或選一門入手,如念佛。這樣,修道人就把雜念收攝起來,根據《楞嚴經》所說:「制心一處,何事不辦」,意思是,只要你能夠集中思想,這力量,非同小可,把所有雜念,住於正念,透過持戒為基礎,念佛來攝心,煩惱可以轉為菩提,生死轉為涅槃,達到無住於煩惱,而住於菩提,無住於生死,而住於涅槃,這就是「無住而住」。

問:師父慈悲,請問在居士團體的佛堂,用餐後剩下來之食物、水果等,應如何處理?可以分給信眾嗎?要請示誰呢?

答:佛堂或寺院,最好有佛、法、僧,三寶住持。若是居士團體、居士林,也應有領眾負責人。寺院一草一木,都有伽藍及護法神等看管著。有謂常住常住及十方常住。常住常住者,所說的常住物,包括殿堂、山林、樹木等,屬不動產,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可存,任何人不得佔為己有;十方常住者,說的是常住一切財物,供十方僧用,不得轉讓俗人,也不可分,更不應自取或教人取。 你問的問題,居士團體的佛堂,剩餘食物,水果等,是有開緣,可以分給信眾,因為做完佛事活動,大家都要回家,剩下來的飯菜,存放久了,容易壞掉,變成浪費,很可惜,又折福。如果怕侵損常住,可將食物轉為金錢,放在功德箱內;也可以待下次有需要時,買東西過來。至於要向誰請示,應向負責人或當職者說明,或由負責當職者安排處理。公開不犯。

問:請問師父,為什麼弟子每次念佛的時候都沒辦法觀想到佛在心中。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成功?

答:觀自己心中佛,這確實是一件難事。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哪裡還有個形像可得?倒不如用觀他佛,如觀想、觀像或念佛來降伏自己之起心動念,顯出自己心中佛。觀與想大同小異,只不過觀是細,想是粗,觀是觀察、思維的意思,想是想像,如日常的思想妄念。如何觀想?可把自己觀想在草地上坐,在藍色天空下,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在我目前,憶念不懈。又觀像者,你可以把一尊佛像看熟,然後閉起眼睛,來觀佛之相好莊嚴,從小觀大,滿虛空法界,專注不移,歷歷分明,在我面前。因心粗境細,佛三十二相,比較難觀,可以選其中一種,如佛頭頂肉髻或胸前卍字,這二種相是佛劫修因,功成果滿的一種智慧結晶,魔是不能化的。有人為了觀太陽,特地去看太陽落山,所謂日落懸鼓,太陽好像鼓掛在山頭,先將太陽看熟,閉起眼睛,妄想來了,太陽看不見了,便睜開眼睛看看,再去作觀,如是開眼合眼,集中力量,專注思想,或憶佛念佛,制心一處,豁然通達,何事不辦,什麼都會成功,成佛在目前。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布薩?又插香於大殿門外的香爐時,要把香分開一枝枝,還是一束束插入香爐內呢?

答:先講布薩,布薩即是誦戒。出家眾受了具足戒、菩薩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誦戒。誦戒是以戒本所說的來與自己對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條、戒行在這半個月內,看看做得如何?所謂有沒有違反戒法。誦戒好像用一面鏡子來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沒有缺點。做錯了,馬上要懺悔,再從頭開始,把事情做好,把錯的地方彌補過來。在家居士受了菩薩戒,也應每半月半月去布薩。

第二個關於插香之問題,如果你手上拿著三支香,當然分開來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爐內,三支香約一寸二距離。帶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裡,交給常住或負責香燈的師父,在寺院裡做早晚課或做佛事時幫你點,功德也是一樣。

問:請師父開示,佛教有淨土宗、密宗、禪宗和其它宗等等,我們要修什麼法門最為方便?

答:修什麼法門最為方便,要看個人的根性。佛教有十宗之多,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小乘佛教,其它都是大乘。近代中國盛行五宗,即禪、教、密、律、淨。禪宗明心見性;教宗轉識成智;律宗束身攝心;密宗即身成佛;淨土宗花開見佛。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有阿彌陀佛的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自他兩種的力量,雙管齊下,這個成功率就高,速度就快,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都得往生西方。永明壽禪師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印光大師開示:「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之最要一關也。」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 念佛怎樣念?

答:念佛有四種,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如《阿彌陀經》所說:執持名號,嘴念耳聽,從耳歸心,或憶佛念佛,一句一字都很清楚,一步都不放鬆,將妄心收攝,達到一心。觀像念佛,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先把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像看熟,歷歷分明在我面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頭上肉髻,這是佛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修成的,胸前的卍字,卍字有吉祥,等六種的意義,魔都化不起來,我們心粗境細,可選一觀來念佛,也很容易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亂。觀想念佛,不需要佛像,觀想面前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可觀想阿彌陀佛像,從小觀大,從遠觀近,根據你自己受用而定,也可觀想這一首讚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也會得到念佛三昧。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我與佛打成一片,能所雙忘,豎出法身佛。前三種是事念佛,後一種屬是理佛,你用前三種方法去選擇一門入手,持之以恆,事有顯理之功,這樣能見到自性佛。

問:我想請問一下法師,如果與一個做事很隨便的人共處共事,所謂脫了之鞋都隨意亂置,我如何擺平自己的心態?

答:你可試用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在適當方便時去開導他,把自己端正行為去感化他。假如沒有這種感化緣份與能力,可用第二種方法,離開他。假如說,我工作單位有這樣的同事,或者我家庭有這樣的人,不可能離開,要怎麼辦?只有忍耐他!不管人家對不對,我自己一定要做對。你看看這三種方法,要採取哪一種,自己用智慧去選擇吧。

問:很多人不敢去放生,原因是他們認為放了某種動物,就不要再吃它的肉,如今天放了鯉魚,我及家人便不要吃鯉魚,我也有這個想法。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放生後又再買回來吃,很矛盾,是講不通的。這樣去放生,能夠以功抵過嗎?應從兩個方面去看問題:那就是護生和放生,護生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其最終目的是令自己發心茹素,不再去造殺業。日常生活中,戒殺難做到,可以先吃三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而殺;進一步來說,只吃肉邊菜;有機會時,也可以去放生。這樣,放生和護生便可以同時進行,待因緣成熟,自然會切實茹素,那麼天下的殺業也不會與你有關連了。

問:請教師父一個問題,什麼是「無住而住」?

答:「無住」者,金剛經教導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有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應住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但我們有思想,有所住,前念未過,後念已來,妄念紛飛,往往住在人事、金錢、感情、名聞利養,總之所住的事情可多了!不是過去就是住在未來,不斷追求及計較得失,成為自己煩惱痛苦的根源。 「而住」是告訴我們,於一切法,心不染污,無論待人處事,吃飯穿衣,在日常生活中,守護正念。根據《楞嚴經》所說:「制心一處,何事不辦」,意思是,只要你能夠集中思想,這個力量,非同小可,但可選一法,如持戒念佛來收攝妄念,可達到無住於煩惱,而住於菩提;無住於生死,而住於涅槃,這就是「無住而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這次佛學講座的最後...

念佛感受有深有淺是什麼原因

問: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淺,是什麼原因呢? 常敏法師答...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問: 師父慈悲,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

凡事不執著是否過於消極

問: 如果不執著的話,是不是會過於消極? 濟群法師答...

上輩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嗎

問: 法師慈悲,請開示三輩往生條件,聽說上輩往生是...

慧律法師:在家眾要怎麼修行

什麼叫做修行?現在說在家眾三點: 第一,要守我們的...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玄學與佛學的關係

問: 本人學習玄學,涉及到風水、六爻、八卦、相面等...

絕症或陽壽將盡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問: 請師父開示,是否得了絕症或陽壽將盡的人更易得...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念佛法語

1、念佛法門殊勝極妙。 2、信願念佛,決定往生。 3、...

魚翅暗藏的五個「恐怖」真相

魚翅過去是皇室的貴族食物,但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讓...

正確的面對業力

我們學了唯識學以後,我們看到我們無窮無盡的過去,我...

常誦此咒自動酬還冤家宿債

誦楞嚴咒自動酬還冤家宿債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

分分秒秒觀照當下一念心

過去有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在深山裡的道場打坐用功。他...

佛陀姨母涅槃記

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住舍衛國的王園精舍...

印光大師:八字、命運不好的人如何求得好因緣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

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

人不能過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罣礙

百丈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我國叢林清規的制...

淡定與慈忍

記得一位禪師曾經說過,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 當...

攀緣妄境,造業輪迴

在商朝,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

寬容別人等於祝福自己

當你劃破手指,生命會原諒你,它(潛意識中的智慧)會...

不小心踩死動物該怎麼辦

問: 請問師父,我走在路上無意踩到一隻青蛙,不知是...

滿地泥濘與繁星璀璨

瀑布的壯觀是在沒有退路的時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

聖嚴法師《信心不退轉》

很多人在參加法會的時候,一唱到發願文或懺悔偈,就忍...

居士經商不得販賣刀網等傷生之具

居士經商,既無大勞,又極自由,正好依佛法行事。 在家...

【佛教詞典】苦類智忍

(術語)八忍之一。信忍上二界苦諦之理,將得苦類智之...

【佛教詞典】八大龍

【八大龍】 p0070 瑜伽二卷十一頁云:有八大龍,並經劫...

【視頻】妙境法師《因修塔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道》

妙境法師《因修塔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道》

【視頻】昌臻法師《淨宗培訓班開示》2007

昌臻法師《淨宗培訓班開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