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有胸量的菩薩,才能招感廣大的福德

淨界法師  2016/06/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有胸量的菩薩,才能招感廣大的福德

初學菩薩他在修學善根,是有所不足的,因為時間有限,功德無量。以短暫的時間追求無量的功德,到最後一事無成,所以菩薩必須要務實地給自己有一個次第來修學。因地的菩薩,他的善根是差別的,你只能夠走你自己的路。

菩薩為自己佈局一個自己的道次第,他先成就哪一個善根。但是有一個地方要注意,你這個善根比較薄弱,別人有善根出現的時候,我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嫉妒、排斥,乃至破壞對方。這樣的後果,我們跟這個法門結下惡緣,以後我們要成就這個善根就障礙重重。第二個,我們看到這個功德,我們表示隨喜讚歎。這個時候,我們跟這個善根先結下一個好的因緣,先打一個好的招呼,以後你要修習這個善根的時候,就非常的順利。

我們菩薩會在生命當中,遇到很多很多即將成就的功德,我們一定要跟別人分享。比如說你今天籌備一個活動,或者你掌握一個因緣,這是廣大功德。但是你能夠很理性地,這個工作該給誰做,對眾生會產生利益,你就能夠無私地把這個職位讓出去,不一定什麼事都要自己獨享。你有這種胸量,你以後就有這樣的福德,有這樣的功德成就的因緣。

佛陀勸我們:菩薩對於還沒有成就的功德,應該要有一種欣樂,希望一切有情來分享的心情,這樣一個有胸量的菩薩,才能夠招感廣大的福德。

遇到事情總是你對我錯、我對你錯,那就起煩惱、起瞋心,覺得都是你錯,所以造成我也被你拖累。若我們一直活在對錯當中,你的瞋心永遠不能調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經濟危機下你可以過得很簡單

有人預測我們可能會進入一個蕭條時期,這個時期如果慢...

拓開心量 包容別人

能夠包容別人,別人就能包容我;能夠幫助別人,別人就...

待人要退一步,愛人要寬一寸

學佛,一定要學得心在寧靜中。能夠如此,則普天之下的...

【推薦】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古往今來,人類不論富貴貧賤,上至達官貴人,富甲天下...

生死關頭苦無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無伴過患,就是在生死關頭無依無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你佈施出去的東西,最終還是你的

你佈施出去了,你就創造了一個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

為什麼出家人不能禮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為僧,除了個人的修證解脫、播種解脫種...

每個人都應要有惜福的心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貧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虛雲老和尚《怎樣學菩薩道》

(一)菩薩 諸位居士:今天邀晚學來參加貴會講演佛法...

蓮池大師:在家學佛

在家學佛不必有莊嚴的形相,拘謹的儀表,重要的是,在...

如野馬一樣的妄想心怎樣調伏

祖師們確確實實了不起,想了很多辦法,寫了很多文章,...

是否每天應多念佛號來調伏煩惱

問: 師父慈悲,在蕅益大師念佛開示那個裡面,他好像...

6種養顏補虛的豆漿

1、黃豆漿 用料:黃豆85克,水1200毫升(容量可根據個...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這個地方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所成就的...

真正的佈施是不求回報

無所求的佈施,才是真正的佈施。 真正的佈施是不要求...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佛教徒的化妝與美容

早上醒來我會用智慧水洗滌臉,讓貪嗔的油垢不再污染本...

無論打了多少妄想,我們的心都是清淨的

什麼是真如呢?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淨本...

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東傳震旦,主流乃是般若與淨土兩大法系並...

聖嚴法師《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 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

應該鼓勵受菩薩戒嗎

問: 應該鼓勵受菩薩戒嗎? 大安法師答: 本人鼓勵受...

念佛人的悟處

淨土法門的困惑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一直就有許多...

聖嚴法師《增上緣》

增上緣,增上的意思是幫忙。他已經在做一件事,且做得...

人生大夢何時能醒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師,著述宏富,弟子彙編遺...

【佛教詞典】經櫃

貯經書、道具、眾僧衣服之器。其在僧堂者,稱為函櫃;...

【佛教詞典】權實不二門

(術語)十不二門之一。明三乘權教即一乘實教之不二之...

【視頻】佛寺巡禮-香港湛山寺

佛寺巡禮-香港湛山寺

【視頻】惠空法師《法藏比丘因地菩薩行之典範》

惠空法師《法藏比丘因地菩薩行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