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東林寺坐診近半年,見了許多因念佛而身心受益的同修。東林寺的經歷於我而言,既是治病亦是學習,一方面是醫學上的體悟,另一方面是對東林佛號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逐步實踐的學習過程。
我有一位患者,易汗出十幾年,一天發作數次,汗後通身冰冷,二〇一五年體重減輕了十公斤,幾經我手而無大效。她參加了一次十天百萬佛號閉關後,電話聯繫我說汗出基本痊癒,這對我觸動很大。在寺院這半年中,我遇到這種易汗出的病人不下五例,僅一例用中藥得以基本控制。出於醫生的本能,讓我對念佛、對東林佛號做了一些深入的思考,現僅從醫學角度做些討論,以期引發醫學界和蓮宗同修的共鳴,不當之處請予指正。
東林佛號的特點,大安法師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來概括,八字各有其義。
清,即清淨。實際是一個總體要求,離一切煩惱即為清淨,我們念佛人要持齋持戒以使身心清淨,也通過念佛而返聞聞自性,反念念自性,達到清淨。身心無染,遠離五欲六塵之惑,則身心泰然,神氣內斂,氣血柔和。所以這個清是念佛純然而達到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狀態,達到陰陽自和的狀態。我們可以看到念佛人與世間人很大的不同,在於念佛人大多眼神內斂,迴光反照,心不外馳,久之則神氣自足。而世間人眼神外馳,追求過多,精氣外耗,久之則形容枯槁,實不可取。
暢,即暢達。指我們唱念過程中氣流暢通,不要有阻滯。東林佛號要求我們一口氣暢念完,這個比較困難,所以寺中舉行專門的唱念教學,很有必要,要掌握換氣的節奏。對於年輕人來講,因為體內阻滯不太嚴重,唱念東林佛號會更容易掌握,如果能堅持則終身受益。昌法師父在教學中提到如果不能一口氣唱念完,可以在 「無」字和「彌」字上各停頓一個節拍,或者是在「陀」字上換一口氣,再接著唱念。但均需在「佛」字後將氣吐盡,再深吸氣到丹田。丹田是一個範圍,指肚臍至肚臍下三寸區域。與正常的呼吸相比,氣深吸到丹田可以使膈肌下降的幅度大很多,可促進胃腸的蠕動,大幅度地改善胃腸的功能,也會起到按摩腹腔臟器的作用,而膈肌的上升則會起到按壓胸腔臟器的作用。
平時,因為肌肉豐厚,我們很難煅煉到體內的臟器,但腹式呼吸卻可以做到這一點,再加上長時間不間斷有節律地這樣按壓,對內臟功能的改善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氣流不流暢就會產生氣滯,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保持暢通的關鍵點,在於將氣吐盡再吸氣。許多人無法將氣吸到丹田,是因為膈肌上下有痰阻或瘀血,這時唱念者往往覺得胸口下堵得慌。這樣的問題可以採用一些中藥,來消除痰和瘀血,氣流就可以下達到丹田,當然這要請中醫做出診斷,不可自己購藥濫服。
哀,即悲哀。大安法師引用徹悟大師所說的念佛當存四種心,其一是要生慚愧心,慚愧自己無量劫來造作罪業,到了今生還渾渾噩噩繼續造業,輪迴不休;其二是要生悲痛心,悲痛自己無量劫來造業形成業障,雖然多生多劫中曾經修過一點佛法,但終究不能解決問題,還是在這裡輪轉不休,苦不堪言。思惟到這兩點,我們會悲痛至極,則聲應之而悲。
這種悲音,正是從前外馳之心,內斂反照的表現。在五臟則應肺氣的收斂肅降,悲音一起淚水頓出,以我等悲哀之心,以感通佛陀慈悲救度之願。悲哀之心一起,頓時覺得自我的渺小,一切的名聞利養消於無形,剛強之心才得以調伏,身心方可回歸柔軟。世間人若長時間身陷於大悲的情緒當中,則會使氣血消沉,意志頹廢,精神動盪而無所依憑,就像《紅樓夢》當中林黛玉一般玉葉消殞,歸於塵土。但對念佛人卻非如此,大悲的情緒第一在於收斂外馳的精氣,第二在於感通佛力,就如大安法師所說,東林佛號的一大要點在於音聲之悲,這是願離娑婆之情的集中表達。
亮,即哀而不傷。即徹悟大師所說的其三要生欣慶心,欣慶今生僥倖得到人身,現又聞到淨土往生一法,得知今生只要信願持名,就能得度。其四要生感恩心,就在悲痛的當下要有懇切呼救的心態,當下就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於是生起感恩之心,感佛恩德。這就是念佛聲音的亮,哀而不傷,體現出一種感恩而清亮的音調。悲哀的情緒可以使氣機內斂下沉以入丹田,嘹亮可使氣機上揚外達,悲哀的聲音通於任脈,嘹亮的聲音通於督脈,久之則任督二脈相互交通,諸疾可愈。
微,即微細。聲音細微,這點要求更高,一是要求吸氣入丹田沉而緩,不能急躁,發音念唱時更要徐緩。起音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高則高音難發,低則低音難出,都會導致氣機的阻滯。氣機不和緩而急躁則容易產生內火,出現口乾咽燥,大便難解,心煩等火證,氣機軟陷則如死水不流,容易產生胸悶脅痛等症狀,故微細從容的音聲非常練而不可得,非氣沉丹田而不可得。
妙,即奇妙,亦云不可思議。從中醫來講,薰習念佛法門日久,可使身心柔軟,任督二脈通暢,口中常有甘露,諸疾可消,已屬不可思議。然而從佛學來講,更是妙想難思,以音聲通實相,以音聲為出三界之船楫,斷輪迴之利劍,實屬難思,實屬難信,實屬大不可思議。
和,即和諧。一指自身和諧,二指自身與外部的和諧。《中庸》講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而「致中和」就是以平為期,是中醫學的最高追求。《傷寒論》中講:「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陰陽自和是符合天道的一種狀態。東林佛號的唱念長時薰修下來,會達到一種不悲不亢的音聲狀態,這時氣血調和,陰陽交泰,內心的德能也被彰顯出來,心歸極樂,無所欲求,一塵不染,隨遇而安,應機作佛事,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別有一番境界。
雅,即高雅。念佛為成佛,天上天下,當為世間第一雅致,音聲亦雅,有別於俗世間的靡靡之音。多少人來到東林寺,聽到東林佛號而駐足攝心。現代的歌曲大多擾亂人的心態,古人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從現代的歌曲中就能聽出人們的內心是多麼浮躁混亂。《論語·陽貨》記載孔子講:「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鄭聲淫」須「放鄭聲」。《禮記·樂記》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當時的鄭衛之音,發展到如今,已如洪水猛獸般氾濫於世界各地,催生著內心的種種欲求。東林佛號無疑是雅致的音樂,有逆轉人心而化浮躁為平靜的功效。
從這八字特徵看,東林佛號與中醫學是非常契合的。其中的清、妙、和、雅均是總體要求,是整合一體化的效果。《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說身體、內心先有一種自然放鬆的狀態,不向外馳求,那麼氣血就會自我恢復。久而久之,當氣血達到比較飽滿的狀態時,精神就能長時內守,不會因外界的干擾而有大的動盪。這時即使遭遇嚴重的風寒暑濕等外邪,也有足夠的正氣來與之抗衡,身體就不會有大的失調。就如《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所說:「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東林佛號要求達到「清、妙、和、雅」的狀態,「哀、暢、微、亮」是關鍵。
《金匱要略》講: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雖然感邪途徑不同,但外因是條件,內因是關鍵,人體的失調外則筋、脈、肉、皮、骨,內則經絡、臟腑。人體是以五臟為本,經絡為通路,外連筋、脈、肉、皮、骨的一個整體,氣、血、精、液充斥其間。哀從佛學講,要求有佛學基礎的認知,要有宗教情懷。從道學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認識到自身的渺小,要虛心求教於大自然,要與自然界和諧共生,方是出路。有此認識才能使神氣回歸,才能夠迴光反照。從醫學講,哀氣主降,通於任脈,任脈為諸陰脈之會,主生陰、生津、生液。而亮則是感恩之心,主升,通於督脈,督脈為諸陽脈之會,主生陽、布氣。
念佛時舌尖輕抵上顎,以使任督二脈相交,繼以哀亮之音,合以徐緩的氣息和步法,很快則口腔中充滿津液。舌下有兩個大穴,名為金津和玉液。口腔中的津液,就是由此二穴產生,這個津液慢慢下吞,就有補充陰精的作用,長時間的累積,可使陰精充盛。陰精充盛,陽氣才有不斷產生的源泉,正如《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所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如此堅持下來,則任督暢通,任脈通於諸陰脈,督脈通於諸陽脈,內而臟腑經絡,外而四肢百骸,皆得充盈、貫通,則宿疾可愈。
然,真正做到這八字之人少之又少。具體來講,一是不熟悉東林佛號的唱念法則;二是外部條件不成熟,對於身心大有干擾;三是身體本身處於失調的狀態。
每次打佛七,都會有許多同修到東林寺中藥房,來自購羅漢果、桔梗、生甘草泡水服用,以緩解咽痛之苦。這就是因為不用腹式呼吸發音而用胸式呼吸發音的後果——導致咽喉發炎,所以東林佛號的唱念及原理還得廣泛普及。
打佛七時人數很多,好多同修是從外地趕來,舟車勞頓。有許多同修作息時間不一致,有的早早起床誦經念佛,有的睡覺打呼嚕使得許多人休息不好。在睡眠質量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單單念佛則陰精難存,效果不大。
許多人本身身體就失調,不積極治療,在不通教理時,就全仗念佛也不可取。我見過一位同修,長期口腔潰瘍,睡眠也不好,如此之身體焉能有好心境?潰瘍為火,常有火氣外發,陽氣不潛,性情容易急躁,容不得旁人的意見,雖在寺院七八年,仍然念佛不得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佛念佛固然是頭等大事,然基本的養生保健和念佛方法不可不知。只有靈活掌握,才不虛耗精神。《大學》裡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希望與諸位共勉。
《淨土》雜誌2016年第1期 文/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