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居士如何在生活中持戒

學誠法師  2015/07/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居士如何在生活中持戒

什麼是「戒」?為什麼要持戒?

網友:佛法說的戒定慧中的戒是什麼意思呢 ?

學誠法師:戒是對身語行為的規範,對個人修行而言,戒幫助我們斷諸惡、行諸善,借由這些行為的莊重來幫助我們調伏粗猛的惡業煩惱,令心安定,為進一步的專注修行打下基礎;對團體建設而言,戒能維護團體的穩定有序,譬如在世間,社會法律、學校校規、公司管理制度、團體規約……都有與戒相似之處。

網友:修佛養性是自己心靈的事,為何要那麼多的戒律呢?比如不讓吃肉不許喝酒之類,甚至不許有愛慾,應該順其自然吧?

學誠法師:如果一個人在懸崖上,馬上就要掉下去了,此時是給他一根繩索還是應該「順其自然」呢?戒律不是束縛,而是慈悲。

網友:對一些人而言,戒律可幫助他們修身養性,從習性養成慢慢質變到心性養成。戒律作為一種工具,確是慈悲。但對所有人都要有戒律嗎?守戒只是為了做示範嗎?

學誠法師:受戒不僅是保護自我的工具,更是向上升進的階梯。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守持戒律?

網友:作為一個俗家佛子,最基本的戒律有什麼呢?

學誠法師:皈依三寶,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或神鬼等;進一步,可以受戒。針對在家人的戒律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此五戒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分別受,可單受某一條,也可受某幾條或全受。

網友:關於十戒中的四口業,如何理解「綺語」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麼樣的動機和行為,和「妄語」的區別在哪裡?

學誠法師:「綺語」指對身心成長無意義的言語,譬如以散亂心開玩笑、輕浮戲論、議論他人等,動機或貪或嗔或癡。「妄語」指故意欺騙他人的虛妄之語。

網友:雖有一定學佛的心,但工作中與五戒衝突時,如何處之?工作中不打妄語,好像寸步難行。

學誠法師:學佛從皈依開始,進一步才是受戒,不是一學佛就要求受戒。五戒也可以分開受,挑選自己能做得到的一條或幾條受。學習佛法是一個改變心與行的機會,是改變生命的開始。

網友:如果在生活中持五戒,工作中有需要少量飲酒的場合,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若已受戒,則當盡全力防護。若覺得確實難以守持此條戒,可以捨戒以免犯戒。捨戒只要對能理解意思的人,包括犯戒的對像,說一遍就可以。

網友:受了菩薩戒能否給家人做肉食,這樣是否見殺隨喜?弟子曾在菩薩面前發過願,不再做眾生肉了,可家人反感,真不知怎麼辦?

學誠法師:是不是隨喜,要看自己的心。

網友:弟子發心吃素,不飲酒。但是由於家人朋友不理解勸我術後增加營養。工作原因不得不破戒飲酒,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未受戒,就談不上破戒。發心吃素食好事,但不要因此對外界產生對立之心,那反倒是增長了自己的執著和煩惱。想得到親友、同事的尊重、理解、支持,自己首先要尊重、理解、感恩對方;進一步以佛法來改善自己的身心行為,自己成長了,自然會贏得周圍人的敬重。慢慢來,逐步改善。

網友:在家居士可以到娛樂場所唱歌跳舞嗎?是否犯戒律了呢?如果面臨單位組織硬要求佛弟子參與活動該如何善巧方便來處理?

學誠法師:若沒有受戒,也就談不上犯戒。縱情聲色、放逸散亂,貪圖感官刺激,自然是佛弟子不應該做的;但若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隨順親友的要求,抱著廣結善緣的心去,也無不可。

持戒不清淨,或破戒怎麼辦?

網友:破五戒後還能重受嗎?

學誠法師:若犯了中下品罪,自責或對人懺悔,可消減乃至滅除罪障;若犯上品重罪,就喪失戒體,不可再受戒。但按大乘律,淨除罪業後,還可再受戒。可學習《以戒為師,進趣菩提》關於五戒的部分。

網友:有位師兄出國出差,把酒戒破了,她非常懊悔,不知道怎麼辦,如何懺悔?

學誠法師:應找授戒師懺悔。找授戒師困難時,可找其他知律的出家人懺悔。如果找不到出家人作懺悔,那麼殷重地自責心悔過,並自誓終不復犯,罪業可得消減乃至滅除。

網友:如果生活中出於方便,為避免尷尬,說的善意的託詞或小謊,是不是也算作犯了妄語?還有,飯前誦供養三寶的短偈,如果不是素食,餐桌上有葷腥,是否就不該再誦了?

學誠法師:未受戒談不上犯戒,但盡量不要妄語為好;供養三寶的是自己的心,佛菩薩並不會真正受用飲食。

網友:我幾年前受過居士五戒,由於當時對因果不重視,好幾條戒都犯了。現在希望自己要懺 悔和守持清靜戒律。不知道這種情況下「戒體」是否依然存在?是否需要重新受持五戒?另外,由於戒律的細微性,萬一具體的事情中守持不好,這種情況下,是否受戒也比不受戒好?我是破戒,而不是犯戒,這種情況下,戒體還在嗎?能懺悔清淨嗎?需要重受戒嗎?

學誠法師:如果犯了上品重罪,就喪失戒體,不可再受戒,但不應該自暴自棄,還應找出家人發露悔過,並依化教懺法痛切懺悔,則來生可以不墮落。依大乘律,淨除罪業後,還可再受戒。

網友:關於戒律中「偷盜」請教法師:當今社會中經常會碰到「回扣」現象,一個打工的人因為在日常工作中有機會拿到「回扣」,這算不算偷盜?

學誠法師:故意虧損、侵佔公家錢物,是犯盜,現今社會中偷稅漏稅、貪污公款、假公濟私、偷工減料等都屬於盜業。

網友:如果現在還不具備菩薩戒的條件,今後將努力做到,可以受嗎?萬一做不到,果報是什麼?

學誠法師:受戒是為了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促進自己的發心,而不是為了束縛自己。要多想如何才能做到,而不是去想做不到怎麼辦。

網友:弟子內心希求能受五戒,但又擔心自己做不到或是做不好,要是不小心犯戒後,擔心以後再受五戒又會有許多違緣,一種矛盾的心情。

學誠法師:做事之前不要總想著做不好怎麼辦,而應去想如何才能做好,這才是正念。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給在家人提出的五條基本規範

在佛教裡面,釋迦牟尼佛給在家人提出五條基本的規範,...

這樣的罪惡凡夫,還在彌陀救度範圍中嗎

問: 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基很低劣,尤其是我們這些上班...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問: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如何...

【推薦】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

問: 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

六個方法對治煩惱

問: 大師您好,我自己很容易為一些小事而感到煩惱,也...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偷盜寺院常住僧人之物果報極重

偷盜戒以盜常住物及僧眾物之罪極重,應墮地獄。《方等...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過失與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過是不能抵銷的,我們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做比喻...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善惡果報看似不相應的原因

如何正確認識善惡因果報應?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講...

對逆境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快樂的人與憂鬱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對逆境的反應和...

痛苦和外境沒有關係,是自己內心生起的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

宋代高僧天衣義懷禪師

好,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的網絡時代,確實網...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聖嚴法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問: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似乎用在禪修居多,只...

佛說五「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大乘經論中,記載了佛陀金口親宣的五個不字! 不忘念是...

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緣

兜率天宮中,一生補處菩薩──護明菩薩,即將降生娑婆...

在「不幸」之中獲得覺悟的機會

在一個父母離異、舅舅癡傻、爺爺病痛大半生、奶奶跳樓...

善修奉行十念法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為比丘們開示...

素食者如何保證均衡的營養

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飲食中保證均衡營養呢?英國食品...

我去即來——省庵大師的圓滿人生

久負盛名的寧波阿育王寺右側,有一處隱藏在茂林深處,...

寄望的東西錯誤,所以才會痛苦不堪

修行,惟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你一定要用不增不減...

菩薩的無明與眾生的無明有何不同

問: 菩薩為何有無明?菩薩的無明與眾生的無明有何不...

【佛教詞典】增修雲林寺志

凡八卷。清代厲鶚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雲...

【佛教詞典】迦葉佛

梵名 Kā?yapa Buddha。又作迦葉波佛、迦攝波佛、迦攝...

【視頻】大悲心陀羅尼經(體智法師讀誦)

大悲心陀羅尼經(體智法師讀誦)

【視頻】普陀山佛教協會2019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

普陀山佛教協會2019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