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五「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明賢法師  2013/07/03  大字體  護眼色

佛說五「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大乘經論中,記載了佛陀金口親宣的五個「不」字!

「不忘念」是《遺教經》裡邊兒說的;《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了一個「不變隨緣」;《八大人覺經》則說了一個「不念舊惡」;《維摩詰經》說了一個「不請之友」;最重要的,是《華嚴經》說的「不忘初心」。這五個「不」字啊,都很經典,而且都是經典中說到的「經典」!

「不忘念」的這個「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這裡,心不要飛了、不要跑了,不要太過昏沉,也別過分掉舉,也不要過分地執著外境;要能專至一處,心能「守志」——心要能夠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這個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

《楞嚴經》裡說,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飛鳥——飛在天上的那些動物,皆係果報如此。「不忘念」,念在哪裡?念就在這個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於魂,也不偏於魄,在叫做「當下即是」的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穩,上下漂移,就上下調整使它穩定,安住於此,這就是「不忘念!」

還有一個「不變隨緣」,它是一定要基於「不忘念」的。念已經忘失了,飄了,飛了,那還怎麼「不變隨緣」呢?就是說,別人有千方百計,你沒有一定之規,世間財貨,肯定是要被別人牽過來、奪過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別人引奪了——被人奪走了。這個「不變隨緣」,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計,我有一定之規」。有個主心骨在這兒,有一個「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這兒,才可以「不變隨緣」!

《八大人覺經》中說了一個「不念舊惡」。這「不念舊惡」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變隨緣」作為基礎。如果沒有「不忘念」和「不變隨緣」的心理上的基礎,想「不念舊惡」是很難的。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得對別人發不起火來……就對某人有火,那,「不念舊惡」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點什麼不好招人憤怒的事兒,你都想起來了……。為什麼能把別人不好的事想起來呢?原因就是「他飛了」,他的念頭在想過去的那些事,沒有守在現在這個位置上,沒有把握當下——他回到了回憶當中,沒有留在當下,所以他「念舊惡」!

以「不忘念」、「不變隨緣」、「不念舊惡」為基礎,《維摩經》裡的這個「不請之友」,就從內在(心理)的構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對外人的幫助上去了;由內向外,就成為了一個幫助他人的契機。怎麼幫助別人呢?如果能夠平等地,在關注自己的生命狀態的同時,對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關注,你就會做「不請之友」。——別人沒有請你幫這個忙,你發現他有某個困難了,你會幫他把這個困難解決掉。

他不請你,你也來,這叫不請之友;他不請你,你也跟他好,這叫不請之友。這很重要啊。這個「不請之友」的力量,從哪裡來?從內心裡來的。因為可以「不忘念」、「不變隨緣」,可以「不念舊惡」了,才可以做「不請之友」。念了舊惡,怎麼做不請之友啊?……所以,要由內,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開來!

這「不請之友」已經成就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並不是主動地給別人做一個狐假虎威、狼狽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雖然做了「不請之友」,但我們是為了關注心裡的朋友,是對於個體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關注,同等地在愛惜、同等地在珍惜,像這樣,我們來做不請之友,而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題沒有變,沒有忘初心——幫他人的念頭、良好的初心,這個用心沒有變掉。

最重要的,還不是「變沒變」的問題,而是「忘沒忘」的問題。如果說一個人根本就沒有忘失過、常常都能提點起來當初的「那一念」,那麼此人就會很如法、為人處世就特別懂得怎樣去安置、安頓自家身心。這一念能夠提得起來,為人就會比較純粹、不那麼受染污;染污的多,變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還是要有前前後後的這些基礎,並且能夠時常回顧、經常提點當初的「那一念善心」。

初心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人、和人之間打交道,剛一見面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以後自己經常跟這個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態、基本的態度。經常如此——這就是「緣分」、這就是因緣的問題。我們的菩提心、我們的求道之心,也是要這種因緣來進行提攜、進行貫穿。我們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顆一顆散落的冰葡萄,由這個「不忘初心」貫穿起來,就可以一顆連著一顆吃得很甜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專注做事少成見

在修行中我們的智慧是因為我們的成見給障礙了。要想開...

聖嚴法師《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

所謂高僧或高尼,並不是自己說:我是高僧、我是高尼,...

靜中有工夫,動中亦要有工夫

用功人,以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來身...

大安法師:念佛人正確的目標定位

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每天繫念佛號這很好,...

虛雲老和尚的「大乘三大部」

修行首重見地。確立圓滿的見地,是修行的第一步。這第...

只需放下,便是修行

正月初五,漫天飛雪颯颯而至,忽來的暖意,雪亦成了今...

修行務必去除執著

我們所用的任何方法,無非使我們本具的心性凸顯出來,...

明海大和尚: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

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災難的啟示與佛教的無常觀

經云:高必墜,聚必散,合必離,生必死。因一切有為法...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佛陀成道之後,嚴格持守戒律,廣為度化有緣眾生。在弘...

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

用功辦道這件事,應分分秒秒皆如是才行

用功辦道這件事,不論是幾個七,天天如是、時時如是、...

淨土法門的易行和利益體現在哪裡

原文: 須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

要想了生脫死,應先知道自己的工夫

古人說: 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 動中工夫十分...

21句話幫你去掉憂愁和焦慮

人總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擁有時才會加...

淨土闡教聖眾之首——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梵語阿那婆婁吉低輸,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為補...

仙趣之因與果報

天、仙、神、鬼不一樣。什麼是天?天就是光明義:天是...

佛教的情感觀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眾生,人是有情...

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有名與有錢,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

藐視淨土臨終多苦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

煩惱都是自尋的

人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一些煩惱的事兒。有些煩惱來自...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在觀想的過程中,生命產生了兩道力量

我們要知道,在觀想過程當中,當你起觀,不管是觀極樂...

禪的妙用

仙崖禪師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對夫婦吵架。 妻子:...

【佛教詞典】計

計度之意。即以自己之妄心分別來推度判斷事物之理。成...

【佛教詞典】殺生戒

殺生,梵語 prānātipāta 或 prānātighāta。又稱...

【視頻】慧律法師《在家居士供養師父應注意的問題》

慧律法師《在家居士供養師父應注意的問題》

【視頻】七佛滅罪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