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淺談淨業三福

寬運法師  2015/06/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淺談淨業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樂,希望改變不好的際遇。釋迦牟尼佛則強調欲改變現世命運,極速求得大福莫如跳出火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觀經》中,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妻子韋提希夫人,貴為皇后,卻深惡逆子行為,深感世間是苦(得為國母是福,得逆子是苦,證驗福中受苦),求佛帶領出離娑婆,釋尊於是展示諸佛國土給夫人選擇,最終夫人選取了阿彌陀佛佛國,成就了佛說《觀經》之因緣。佛對韋提希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第一福: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淨業三福中之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得人天福報,亦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首要條件。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即是佛行,欲成佛道,先須孝養父母。故賾禪師云:「孝之一字,眾妙之門,佛語以孝為宗,佛經以孝為戒。言中不昧,口出戒光;直下分明頓開心地。夫孝者,有在家之孝,有出家之孝。在家孝者,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承順顏色以盡養生。出家孝者,割愛辭親,餐微契本,深入無為之理,上酬罔極之恩,趣解脫之要途,報慈親之快捷方式,非但未來獲益,亦於現世成功。」

按照賾禪師之標準,出家既已割愛辭親,不能盡在家之孝,作晨昏侍奉,便務必立志求解脫之道,發奮無上菩提,勸二親修出世之因,方能報父母之恩。至於在家之孝,禪師認為:為人子女者非供給二親衣食住便是孝,重要寵不生驕,勞不生怨,承順顏色方為孝。但現代在家人肯供養父母已算難得,為父母勞而不怨是少之又少,相反不少父母為子女勞累一生最後卻反遭其怨,至於能體順親心,孝順承歡者更是鳳毛麟角。

除賾禪師外,禪宗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亦登高倡導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至於釋尊,往來這世界八千多次,世世宣揚孝道,孝行圓滿才成正覺。佛在經中說:「若有人欲請梵天王、帝釋、一切天神、阿闍梨、諸賢聖及佛在家供養,則先要供養父母。」佛因地修行時,不但自己行孝,更令眾生行孝。

《雜寶經》中載,波羅奈國有一貧人,只生一子,此子家窮,又多兒媳,更值饑荒,子將父母生埋地中,養活兒子。鄰人問他父母何在時,他答父母年老會死,提早將他們埋葬,以父母之食養活兒子,使得長大。大家聽聞後,覺得甚有道理,於是展轉倣傚他的做法,此歪風遍佈波羅奈國。與此同時,又有一長者,亦生一子,子聞此不正之法,甚為反對,終日盤旋如何能祛除此非法。最後想出一法,掘地做了一所好屋,請父入住,更以好飲食供養。子心想,誰能助我揚傳此孝風呢?那時,天神現身,對他說:「我來助你!」於是天神來到國王面前,問王四事,若能解釋則永為擁護,若不解者,七日之後,當破王頭令作七分。

天神問一者何物是第一財,二者何物最為樂,三者何物味中勝。四者何物壽最長。國王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出王牓於門上,若能解得者,當滿所願作為犒賞。長者子取了王牓,來到王前,說:「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天神見了,心大歡喜,王亦大歡喜,王問長者子:「誰教你此語?」子答:「是我父教我。」王再問:「你父何在?」長者子言:「願大王恕罪,我違犯國法,把老父養活於地中。

願大王聽臣說,父母恩重,猶如天地,懷抱十月,推幹去濕,乳哺養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見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至百年複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故不忍活埋二親,寧願甘違國法。」國王聽後,十分感動,問:「你有甚麼請求?」子答:「我無所求,唯願大王去此惡法。」國王聽其言,即頒下詔書,若有不孝父母者,當重治其罪。

這位長者子便是釋尊之前身,為國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此因緣自致成佛。釋尊更於經中對諸比丘讚歎孝順之法。

佛般涅槃前說《四十二章經》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人,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人,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人,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人,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人,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人,不如飯一佛舉願求佛,舉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大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佛陀以飯一百人之功德為起點,把孝養父母以幾何級數推高至僅次於供佛求願度眾之位置,足見佛對孝行之推崇!

三福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敬上行,慈心不殺之慈是下行,修十善業是其止行。十善業分為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業是不殺不盜不邪淫,口四業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業是不貪不惱害不邪見。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是名十善業。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在家戒,亦即是沙彌十戒。

三歸是歸依佛、法、僧三寶。按《六祖壇經》云:「三歸是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簡單說,慧能大師教導我們三歸依是歸依覺、正、淨自性三寶。歸是回歸,依是依止。歸依佛,究竟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歸依佛之真正意義不是歸依他佛,是歸依自性佛。何謂歸依自性佛?眾生皆具如來佛性,只要我們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我們要除卻自性中之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性歸依。一體三身是自性佛。何謂三身?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世人常迷自心,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等三身佛。

何謂清淨法身佛?人的本性本來清淨,一切法都是從自性生,我們若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猶如天朗氣清,日月皓明,但偶然浮雲飄過,覆蓋日月,會令上明下暗,景象模糊。忽然又風吹雲散,上下又回復光明,萬象皆現。人性亦經常如此浮游不定,正如我們本來具有如日般智,如月般慧,但遇上外緣,妄念生起,覆蓋自性,如日月般智慧便被經過之浮雲遮蓋,迷妄不明。此時若遇善知識為說真正法,迷妄自除,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此名為見性之人,名清淨法身佛。

何謂圓滿報身?譬如有一暗室,經過了千年黑暗,突然有一燈燃亮,千年暗室立時通明;癡人亦是一樣,得遇善知識開示,埋藏已久之智慧立時被釋放,念念圓明,自見本性。自性起一念惡,能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能盡恆沙惡。善惡雖然不同,但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名為圓滿報身佛。

何謂千百億萬化身?思維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是名自性化身佛。

眾生本具法身,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才是真正歸依三寶。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慧能大師更以偈勸人曰:「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萬法一切唯心所造,要轉凡成聖,轉識成智,惟向心地下功夫。

再說「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出家戒。

何謂具足眾戒呢?據《觀無量壽佛經疏》講戒有多種,有三歸戒、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二十戒、五百戒、沙彌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等。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不犯四重名為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離一切殺盜淫飲酒等過,身口意業,行住坐臥,都要護持戒律,犯戒即要悔過,是為「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菩提,是佛果圓滿之名;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先修自利後明利他,從自利中發菩提心是起願,願我身身同虛空,心齊法界,盡眾生性。我以身業,恭敬供養禮拜;我以口業讚歎說法,皆受我化,令聞法者盡皆得道;我以意業入定觀察,分身法界,應機而度,無一不盡。我發此願,身無疲倦,心無厭足。是名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是修信,要深明世間苦樂之因緣,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樂因,即感樂果。眾生畏果,苦果現前才後悔;菩薩畏因,惟種菩提不種因。要解脫苦惱,先要斷愛緣,無愛便無取,無取亦無有,無有亦無生老病死憂悲愁苦,十二因緣就如連環扣般互相牽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讀誦大乘」是修解,要明白經教,經教如明鏡,讀誦能開發智慧,若智慧眼開,即能厭苦欣樂,達涅槃境界。法達法師七歲出家,誦《法華經》三千部,自以為很了不起,禮拜慧能大師時頭不著地,行了個傲慢禮。六祖呵斥說:「禮不投地,何如不禮。」知他心中必有一物,遂問他蘊習何事?法達答:「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六祖答:「若念至萬部,解得經意,不以為勝,才不負此事業。禮本折幔幢,你恃念三千部法華之功而生我慢,致禮而頭不至地,是有我,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你雖勤誦無休息,勞勞執念以為功課,何異犛牛愛尾。」法達疑惑,遂問祖曰:「然則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祖開示說:「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祖再說偈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大意是誦經要明解經中義,然後身體力行,方能受益,若空誦循聲,則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此公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為佛門留下「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之警世佳句。

「勸進行者」是修利他。明白世間是苦,苦法如毒,惡法如刀,流轉三有,損害眾生。故應勸眾生勇退惡法,同趨善道,當知善如明鏡,法如甘露,鏡照正道才能歸真,欲使含靈受潤,甘露法雨應無停息。因為此緣因,故要勸大眾同發利他之大乘心。

佛告韋提希夫人,此三種業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佛陀教導我們改變凡夫命運,轉為聖佛之基本法。

《楞嚴經》中,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世人每天為生活,為兒女,為眷屬做準備,準備這準備那,忙得不可開交,但卻從不為自己身後做準備,認為死者如燈滅,一切歸虛無。這是大錯特錯,人死以後,可以投生六處地方,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死後轉向那一道,要視乎一生所作及臨終之情想。倘不幸墮到地獄餓鬼道,受苦時間是非常之長。世尊曾手握泥土開示徒眾,輪迴於四生六道之中,得人身者如手中之土,失人身者如閻浮之土。因為眾生為善之時間少,而為惡之時多,是故得人身時少,而失人身時多。

深信佛陀教法,老實念佛,勤修淨業三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轉變命運之最上上乘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出離心之思暇滿難得

所以我們透過死亡的無常,每一生的死亡到來都把我們生...

野狐狸之喻

野狐狸黑夜遁入廚房,飽餐一頓後便睡著了。睡到天亮不...

開悟後才知道念佛法門是最妙的

這個持名念佛,就是執持六字洪名佛的名號,來念佛。執...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問: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大安法師答...

出家需要有大福報嗎

《明史 太祖本紀》裡記載: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淨土

了相,四川西蜀吳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於安徽...

摩訶迦葉度化貧婦

佛陀在舍衛國弘化之時,國王、臣民、出家比丘、比丘尼...

「阿彌陀」具有哪些含義

阿彌陀是印度話,阿翻成中文叫做無;彌陀翻成中文叫做...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修學淨土難相應的原因何在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前行也是數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

什麼是佛法當中的真富貴

問: 什麼是佛法當中的真富貴?它的含義是什麼? 惟覺...

境界、知見、正命

一、境界 佛教中有言:淨化身心,轉染成淨,轉迷為悟。...

法清法師:佛教為什麼要叫人修忍辱

問: 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可佛家卻叫人修忍辱,為...

淨土法門是一條捷徑,所證之果又非常勝妙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

上智不如下愚,老實方獲利益

【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於宗教二...

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

二十四種入魔之因

魔分四種: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第一種魔稱為...

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

心佛眾生一體之圓頓法義

疏文: 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經常這樣去想,就不會怨天尤人

有時我們認為是冤枉的業,是法律不公,或者處理你這件...

【推薦】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

去除煩惱習氣要下狠心

但是我們這些煩惱習氣也不是一生養成的,過去無量劫來...

脾胃虛應多吃9種食物

有脾胃虛弱一定要注意調養,調養好了身體才好。一般脾...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十方諸佛是在果地上圓滿了菩提心,我們業力凡夫是在煩...

聖嚴法師《苦報與福報》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豐富,也是最...

【佛教詞典】三菩提

(術語)Sa?bodhi,又作糝帽地。譯作正等覺。希麟音義...

【佛教詞典】期主

結制期間之施主。指禪林結制修行期間,營備必需品以供...

【視頻】妙境法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做功德的差別》

妙境法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做功德的差別》

【視頻】界詮法師《安居僧開示-認識安居》

界詮法師《安居僧開示-認識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