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要隨意干涉他人的發心

嘎瑪仁波切  2015/03/29  大字體  護眼色

不要隨意干涉他人的發心

作為一個佛教徒,誰說一定要窮得叮噹響?能夠擁有就是福報,關鍵是不能為了滿足永無止境的慾望,讓自己的身口意肆無忌憚地放縱。做慈善事業,總還是要有點能力和福報的,沒有經濟能力,怎麼去做慈善事業?

現在跟古代不一樣了,在古代,寺廟裡大多是苦行僧,背一個行囊,傳教也是拿著枴杖走路,一般也就走到下一個鄉,能繞到拉薩是相當了不起的事,要走三千公里。可是現在,我們要將佛法傳到全世界各地,總不能拿個枴杖從西藏走路到內地,又從內地走路到歐美去,也得坐火車、坐飛機,但是沒有錢就無法買票,錢從哪兒來,還是要靠居士們供養。現在有些人一聽到別人供養寺廟、供僧等等就皺起眉頭,可是你想想,如果佛教徒不供養,難道讓外教徒供養法師們去傳教嗎?如果佛教徒都沒有福報,佛法怎麼廣弘興盛?

現在很多人千里迢迢到世界各地去朝聖,也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就算去到寺廟、道場共修念念經,也不能都是從家裡走著去吧?除非你住得很近,來回坐車總要有花費。因此,佛陀從沒有說佛教徒不能擁有福報,適當的福報,為了眾生精進而得的福報,我們當然可以去掙、去努力。

釋迦牟尼佛時代,給孤獨長老以黃金鋪地買下祇陀太子的花園供養給佛祖。當時佛陀並沒有說,「你直接把黃金給我,或者你去把黃金佈施給窮人,花園我可以納受,我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佛陀沒有這樣說,因為那是給孤獨長老自己願意發心去做的,佛陀成全他的這種願力。所以,我們要學佛,就不要隨意干涉別人在想什麼、幹什麼。

現在很多人老是喜歡干涉他人:你應該把這個錢拿來幹什麼,你應該把那個錢拿來幹什麼。「你把蓋廟的錢佈施給窮人多好啊?你把放生的錢拿給貧困的孩子不好嗎?供僧還不如去建學校」等等。如果那個人是拿錢去吃喝嫖賭抽,你叫他拿來做慈善事業、上供十方諸佛菩薩,下施六道一切眾生,這都是對的,但是如果他自己願意蓋廟,願意去供僧,願意去上供,你偏要勸說他去下施,那就違背了他行善的初心和本意。

供養清淨福田僧、供養建設寺廟、精舍道場等,不僅能生出巨大的世俗福報,更能使施者獲得究竟解脫之因,這是不可思議的。隨喜放生,可以延長壽命、財富,是增長福報和智慧的來源……福報可以通過「投資」越來越往上增長,拿幾萬塊佈施給一些窮人,做些善事,很快就會花完了;投資給福報大的佛菩薩和清淨的福田僧,福報是可以增值的。福報大的人也許不會需要你那點兒投資,但是你自己需要啊,你希望找到一個最好的投資人。所以,當他人想要發虔誠的清淨心去上供,為自己累積福報資糧時,你就不要去干涉。

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做慈善,剛開始回國的時候,經常把錢拿來佈施給窮人,最後我發現,你給他幾百塊、一千塊,不用一個月他就全吃完用完了,有了錢他就拿去好吃好喝,有酒有肉的,有的人依然是好吃懶做,不學無術。他已經是窮人了,你就不要讓他再變成一個懶窮人。你永遠沒有辦法通過佈施讓他變成富人,外在擁有了,內在依然貧窮,一個窮人的腦筋不會因為你給他錢財而變成富人。

你只能灌輸他佛教的思想和社會的教育,讓他去讀書,換他的大腦,他才能夠真正改變。有一句俗語據說來自道家,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可解一生之需。」我們佛家講什麼呢?讓他去自食其力,改變他的大腦,讓他的身口意向善改善,他才能真正擁有福報。

上供下施積福德,個人的發心個人努力去做,旁人不要隨意干涉他人的發心,對方願意上供就上供,下施就下施,我們只要用心隨喜,都能得到一樣的功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拿金斧頭的觀音菩薩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囉那囉」,這句的意思是觀世音...

戴斗笠的地藏菩薩

記得是在八九歲的時候,讀過一個日本民間故事《戴斗笠...

三千億無形財產

有位勤政愛民的國王,有一天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一到...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

記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時,...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者,以財發身。就是懂得人道的人,懂得仁義禮智信的...

學佛人的一天--從供養開始

供養是佛弟子一天當中出現頻率極高的行止,舉凡早課前...

佈施就能夠獲得幸福

當你不再對他人進行任何要求時,你獲得的是內心的自由...

學道之人的五種心

憨山大師在《示馬居士》法語中,以學道之人的五種心來...

空觀是空掉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空觀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經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

初一十五為什麼要敬香禮佛

問: 為什麼每月初一、十五要敬香,禮佛?有什麼淵源...

父母不贊成學佛怎麼辦

其實,在父母眼裡,子女就算到了六十歲,仍是一個孩子...

修行是注重形式還是不注重形式呢

問: 師父,修行是注重形式重要,還是不注重形式重要...

聖嚴法師:哪怕任怨任勞

任又可稱為忍,就是負責、擔任、忍辱負重。 對待別人...

遇到逆緣應先檢討反省自己

當新的一天開始的時候,我們心裡應該充滿喜悅。 盡管昨...

過失與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過是不能抵銷的,我們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做比喻...

老舍與佛文化的一世情緣

一、被動與佛結緣 從時間上來說,佛教是諸宗教中最早...

幸遇大乘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原文: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

人體七個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來臨,對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面...

諸經釋忍辱

《六度攝論釋》云:能滅盡忿怒怨仇,及善使自他安隱。...

星雲大師《婆媳與母女》

在一個家庭中,母女之間的問題比較少,婆媳之間的問題...

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我們今生有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 從過...

吃肉的六大危害

吃肉無論是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還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